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未元初产生于中

合集下载

西厢记相关知识简介

西厢记相关知识简介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 旁白、带白等。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 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 “科”,如“再跪科”“鼓三通、 锣三下科”。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送别途中 临别饯行 惜别叮嘱 分别目送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 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 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 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 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 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 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 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 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 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 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他们说《 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 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 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 地狱不得超生.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是:
1.《救风尘》(元朝关汉卿) 2.《西厢记》(元朝王实甫) 3.《看钱奴》(元朝郑廷玉) 4.《中山狼》(明朝康海) 5.《绿牡丹》(明朝吴炳) 6.《墙头马上》(元朝白朴) 7.《李逵负荆》(元朝康进元) 8.《幽闺记》(元朝施君美) 9.《玉簪记》(明朝高廉) 10.《风筝误》(清朝李涣)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人教版高中语文《长亭送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长亭送别》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 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 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 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 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 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 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 相契合的感情。
[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归,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夸张 对比
泪之态 泪之多 泪之苦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西厢记》的形成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 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 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 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
(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
(亦名《王西厢》) 7
对《西厢记》的评价
▪ 1、什么场合? ▪ 2、表现什么情感? ▪ 3、文中哪些地方有所反映?
[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恨相见得迟 恨不倩疏林挂住余晖 此恨谁知 恨压三峰华岳低 恨塞满愁肠胃
•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 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 》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 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 的生命。”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 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 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 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 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 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 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 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 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 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 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 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请欣赏:河北梆子戏《窦娥冤》上、下
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 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 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 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 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 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 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 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 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 娥冤》。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形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 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 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 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 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 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窦娥冤教学心得5篇精选事例

窦娥冤教学心得5篇精选事例

窦娥冤教学心得5篇精选事例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窦娥冤教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教学心得1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提防(dī)生埋怨(mán)错勘贤愚(kān)甘霖普降(lín)叫屈衔冤(xián)湛湛天空(zhàn)荒阡古陌(mò)前合后偃(yǎn)杳无音信(yǎo)罪愆(qiān)嗟怨(jiē)暑气暄(xuān)亢旱三年(kànɡ)盗跖颜渊(zhí)鳏寡孤独(guān)2.多音字教学资源集散地。

">二、字形教学资源集散地。

"ole="">三、词义1.重点词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

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2.近义词提防·防备都有防备的意思。

提防:小心防备。

多用于口语中。

如:“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灾祸。

如:“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顷刻·立刻都表示时间短暂。

顷刻:形容极短暂的时间,是名词。

如:“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是副词。

如:“请大家立刻到会议室去。

”嘱咐·托付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如:“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

如:“我已经托付朋友去办理这件事了。

”伏侍·抚养·扶养伏侍:同“服侍”,伺候照料。

如:“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

”抚养:爱护并教养。

大三下期末考试(古文填空名解)

大三下期末考试(古文填空名解)

【填空题】1、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自编《小畜集》,从总体上看,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2、宋初文学出现三种文体:白体诗、西昆体、晚唐体。

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晚唐体诗人,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诗人有“九僧”和潘阆làng、魏野、林浦等隐逸之士;西昆体:声势最盛,以《西昆酬唱集》得名,收录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诗人的诗歌,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3、晏殊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晏殊经常表现出对生命的忧思,这人生有限的忧思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两种苦闷相互生发映衬,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这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年辈较高,政治地位又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4、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5、王安石,散文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

诗歌自成一体,被称“王荆公体”。

6、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

7、贺铸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北宋词人中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8、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合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9、陆游所说的“诗家三味”,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

2.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指出原因。

(1)史某明知自己无驾驶证,但碍于老板的要求,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开车上了路,没想到被交警逮了个正着。

(2)陈某入睡前将手抓包随手放在靠阳台的窗户边,因天热未关窗户,仅将纱窗拉上。

不想被经过的犯罪嫌疑人顺水推船,将手抓包盗走。

(3)记者在“四黑三乱”现象比较集中的地铁站出口发现,以往拿着相机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的黑摄影已杳无音信,沿街兜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也不见了。

(4)他们兄弟二人举案齐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走过艰难岁月。

2.(1)√“推辞”多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与语境协调一致。

(2)ד顺水推船”不能表示顺手将东西盗走。

(3)×句意是说原来聚集在地铁站出口的黑摄影近日不知去向,没有了踪迹。

而“杳无音信”意思是一点消息也得不到。

故用“杳无音信”不合语境,可改为“杳无踪迹”。

(4)ד举案齐眉”的适用对象是夫妻,很显然句中用错了对象。

1.哪些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死?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方面。

直接原因是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了他父亲,楚州太守桃杌只认钱不认理,滥施刑罚导致窦娥屈打成招被杀。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

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发展与演变】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

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一、诗歌体裁(1)诗①古体诗也称古风、古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与“近体诗”相对。

②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包括绝句和律诗。

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绝句(4句):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只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第1、2、4句要求押韵。

律诗(8句):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第2、4、6、8句要求押韵。

排律(8句以上)。

(2)词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按字数长短,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可达240字)。

按段落分,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分为上阕、下阕);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柳永、周邦彦、李清照、李煜)和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长短句”,宋词也是诗的别称,故也称“诗余”。

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标题。

(3)元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特点: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①散曲A.小令:一首单调的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古代戏曲常识

古代戏曲常识

元杂剧特点
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 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 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 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 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 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 到底,不能换韵。
由此,本剧的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 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 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 和反抗精神。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科,又叫科介,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是关于动作、表 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曲经常叫科,南曲叫 介。 元杂剧中的科,是虚拟化的、程式化的。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 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 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 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 明这一点。
元杂剧特点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 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 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老(老头儿)、卜儿 (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 在结构上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 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 、发展、 高潮和 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 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 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 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放在两折之间 ,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西厢记》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如《 西厢记》 是五本二十 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四句或八句 对语,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叫做“ 题目正名” 对语 ,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 叫做 “ 题目正名 ” 。 如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窦娥冤 》结尾的 “题目” 是“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方言 , 比较通俗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 方言, 易懂。 易懂。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角色名称
•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 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 旦、外旦、小旦等。 •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 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包公、张飞、李逵。 •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文学常识:元杂剧简介

文学常识: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简介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

元曲

元曲

元曲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元曲。

元杂剧常识介绍PPT课件

元杂剧常识介绍PPT课件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源自戏剧脸谱元杂剧常识介绍
甘肃省平凉一中 于小宁 2010年4月中旬
元杂剧的产生
❖ 元杂剧是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的北方、 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艺术。它是在 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它在发展中受到了下列影响:
1.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为杂剧准
备了故事内容,提供了为人们所熟知 的人物形象;
2.说唱诸宫调:其乐曲组织和曲、
❖ 少数元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例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 本戏。
❖ 元杂剧是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 合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歌唱部分一 般是韵文,即唱词是诗歌形式;说白 是散文形式,一般是口语化的。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
❖ 元杂剧的舞台演出由 “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了楔子 中可由次要角色演唱外,一剧四折通 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 无唱。
白结合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元杂剧的体 制;
3.唐宋舞蹈:使杂剧的舞蹈身 段和扮相更加美化;
4.傀儡戏、影戏:影响了杂剧 的舞蹈动作和脸谱。
元杂剧剧本的结构
❖ 一本四折:元杂剧的剧本结构通常由四折 组成,即一本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 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
❖ 楔子:有时,四折之外,还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人 物等,类似于现代剧本的序幕。也有的楔 子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侧重元明清)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侧重元明清)重点讲义资料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句式: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

句式: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

戏曲语言的特点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排比、反复、叠词、设问,特 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 结合。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 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 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思考
崔莺莺、张生和老夫人 对爱情和功名的态度分别是 怎样的?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西厢记》的剧本构成有 何特点呢?指出画线部分的名称:
(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 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旦 唱) [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 A 科或介 B 说白 D曲牌名 E曲词 C 宫调名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本折中哪些曲子是写景抒情的?
[端正好] [滚绣球] [脱布衫] [四边静] [一煞] [收尾]
[端正好] ﹡碧云天, 天 花地 ﹡黄花地, ﹡西风 西风紧, 雁 ﹡北雁南飞。 林 醉? ﹡晓来谁染霜林 总是离人泪。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 台艺术。
元杂剧 文化常识 是用北曲(北方的基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元杂剧的结构特点 (四折一楔子) 1、一本元杂剧通常由四折(折相当于幕或场)组成。 2、四折一般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四折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 一折前,介绍剧情,类似序幕;也可以放在两折间, 类似过场戏。) 4、少数戏剧突破了此形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 一折。

元曲的种类介绍

元曲的种类介绍

元曲的种类介绍元曲的种类介绍元曲,可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小编整理了元曲的种类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

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

”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

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

“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

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

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

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拓展阅读: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关于元曲的基础知识解读

关于元曲的基础知识解读

关于元曲的基础知识解读元曲的种类元曲,根据近代诸多学者的研究,应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

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

”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

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

“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

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

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

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未元初产生于中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伙”。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本文主题;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对其创作妨碍较大,曾在南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爱戏剧,受莎士比亚易卜生妨碍较大。

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它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一举成名。

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要紧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雷雨》标题: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既交代了环境又暗示了彼此的冲突如雷雨般强烈,同时暗示着当时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社会变革,那个黑暗的社会必定灭亡。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4幕话剧,它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那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定灭亡的命运。

柳永:补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进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妨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第二,他进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妨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妨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

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因此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要紧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能够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同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他是启蒙运动往常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判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看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大概能够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代表作《随笔集》。

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本文节选自《思想录》的第六编“哲学家”,侧重于对思想之价值的体认。

《思想录》原是帕斯卡尔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部分已大致成章,有些那么仅有题目或提纲。

书中并没有建构思想体系,属于一种人生哲学,集中了帕斯卡尔关于人生和宗教等问题的沉思与感悟,以其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隽永差不多成为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著作。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
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要紧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闻名的史学家。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动身,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那么是其特色。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人,历史学家。

他依照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前四史”之一。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78--139)东汉闻名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1956年郭沫假设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如此全面进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