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科学《 第5课 植物是 “活”的吗》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它们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才能生长。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探索植物的生命现象。
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植物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并提问:“这些植物是活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否具有生命。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是活的吗?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点,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师介绍植物的生活习性,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对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生命现象,如通过给植物浇水、晒太阳等实验,观察植物的反应。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对水分和阳光的需求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
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对生命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尝试种植一些小植物,如豆芽、蒜苗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和材料,如土壤、花盆、种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种植和观察。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是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繁殖、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生命科学的基本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特征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植物生命特征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是有生命的。
2.难点: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植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对环境的适应等,让学生对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植物实验,如观察植物的叶子、茎、根等部位,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特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植物的哪些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植物《5.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植物是活的吗【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是一节概括前4课学习收获的课,本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收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好动、喜欢说、愿意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是他们的特点,在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让学生多说多动、当当植物小医生的等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认识生命和生物。
意识到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有生命的证据。
科学态度: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养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有生命的证据。
难点:意识到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准备】课件、活着的植物、枯萎的植物、红掌、假花红掌【教学过程】●“说一说活的状态”——谈话导入(5)1、谈话——出示熊猫娃娃(1、你喜欢什么动物?2、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2、欣赏视频《熊猫的一生》(1、屏幕上的熊猫和老师手中的熊猫有什么不同?2、你更喜欢哪只熊猫?)3、迁移引出课题(1、你还见过那些活的东西?2、植物是“活”的吗?)●“找一找活的植物”——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15)1、活动——找出活的植物(1、老师买了一批活植物,和其他的植物混在一起了。
2、你能找出来哪些是活吗?3、请各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取实验器材。
)2、交流——收集活的证据(1、请各小组将活的植物放在这里(讲台上),不是活的放在这里(地上)。
2、你观察到了什么才认为它是活的?总结出看、摸、闻等观察方法)●“辩一辩活的证据”——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10)1、讨论——证据的可靠性(1、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2、绿色、有根、有气味能不能作为植物是活的理由?)2、小结——有生命的特征(活着的植物需要水分、需要阳光、会长大、会长叶子、会变化、还会死亡)●“做一做植物小医生”——拓展怎样让植物“活”的更好(10)1、为缺水的植物治病(1、老师种植的植物生病了,谁会当当植物小医生帮我给植物看看病?2、为什么选择水?)2、为缺少阳光的植物治病(1、荷花生病了你会为它治病吗?2、为什么选择阳光?)3、总结与拓展(1、植物需要水分和阳光才能维持生存和生长。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生物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植物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参与实验活动。
在进行本课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活的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植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理解植物是活的生物体,能进行生命活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感受植物的存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植物。
3.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3.教学环境:宽敞明亮,便于学生观察、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都是活的吗?那么,植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如: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内容:将一颗种子放入透明容器,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能够进行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认识植物的“活”性,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观察和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认识到植物是“活”的。
解决办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实验,加深对植物特征的理解。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植物的“活”性,即生命活动的概念。
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笔记本和彩色铅笔等。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图片包括植物的实物照片、植物生长过程的插图等;图表包括植物的结构图、植物的生命周期图等;视频包括植物生长的视频片段、植物繁殖的视频片段等。
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实验器材包括放大镜、植物标本、镊子、剪刀、培养皿、水壶等。
在实验前,教师需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植物是 “活” 的吗》精品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2.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说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2.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条件。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问学生:“植物是‘活’的吗?”
2.引出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2.讨论植物是“活”的理由
1.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是“活”的理由,并记录下来。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生长、变化等方面思考。
3.观察植物的生长
1.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问学生:“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4.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
1.教师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
2.让学生举例说明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总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
生长。
2.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活”的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的生长过程4.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 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活”的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和生长过程的理解。
2. 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
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样本或图片2. 教学课件或黑板3. 学生分组合作材料4. 教学视频或动画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特征1.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1.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记录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些特征来生存。
第二章:植物的生命现象2.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和输送水分和养分等。
2.2 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植物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命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命现象对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过程3.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3.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第四章: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药物、材料等。
4.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5.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方法。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具有生命的活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2. 学生分组活动用品3. 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特征: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等。
3. 生命现象:教师讲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药材等。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的活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现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十、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现象。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现象。
4.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
2. 第二步: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观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生活中见过的植物,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植物的认识,包括植物与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3.2 观察实验1.带领学生进入校园内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指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植物。
2.让学生分组,观察一株植物,注意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并画出它的草图。
3.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具有的普遍特征,如生长、繁殖、气体交换等。
4.提出一个问题,即“植物是活的吗?”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3 知识讲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介绍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
并通过相关的图示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器官和生理功能,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3.4 结合实验巩固知识1.分组讨论,并选择一种植物,设计一些自己的实验,验证“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在实验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5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讲解探究法;•问题引导法;•交流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5.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课堂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6. 教学资源•教材《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幻灯片、黑板、白板、草图纸、笔、水彩笔、量杯、玻璃器皿等。
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能够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6. 总结环节(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创新:在实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双边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互评:
-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评价同伴在实验和讨论环节的表现。
- 学生分享自己的评价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家长沟通:
- 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 教师鼓励家长在家中鼓励孩子观察和了解植物,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
评价目的: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处理:在讲授新课和师生互动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植物的世界》、《探索植物的生命现象》等。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命现象。
- 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试题目,测试学生对植物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理解植物也是生物,是活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特征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征,并建立起对植物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难点: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植物标本或图片。
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衣物、建筑材料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讲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理解透彻程度。
1.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命特征: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吸收水分、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并逐渐成长和繁殖的。
(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来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介绍植物为我们提供的食物、药材等资源,以及植物在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植物感应现象:理解植物对环境因素(如光、水、重力等)的感应,并掌握其生理机制。
-例:介绍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感应现象,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理原理。
(3)植物分类:掌握植物的基本分类方法,能对不同植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如形态、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等,引导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分类。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关植物生命特征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操作来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生命特征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培养的核心技能是观察能力。
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先前种养植物时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本课教材让学生紧紧围绕“植物的变化”来观察无生物应激性的植物,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符合课标要求。
所以,找到明显又合理的证据对证明“静态”的植物是“活”的就尤为重要。
整个观察实验由短期和长期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分析组成。
短期的时间范围为数天或者数周,植物会经历发芽,生长,叶茂等阶段。
长期的时间范围为一年四季,植物会经历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到叶片凋零下落的阶段。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植物变化都较为明显,便于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后,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活的植物所具备的特征,通过完成班级记录表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前4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学情分析与教法】在先前4课的学习中,尤其是第1课,一年级学生已经有过种植与观察植物的任务,并且活的植物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当他们真正区分真假植物时,他们仍然会有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在教材的基础上,可选择以时间线为轴,以真假植物的及时对比开展教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并且大都结合自身进行对比、表述。
板书的清晰和直接对引导学习尤其重要,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板书。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很容易接受“动”的动物是活的。
本课使得他们学会找寻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
实际上有些植物存在应激性,是动态的,可适当增加“动”的植物知识。
采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特征,比较出真假植物的差异。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呼吸、生长、繁殖等,从而认识到植物也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现象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样本,如花草、树木等。
2.准备显微镜,以便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剪刀等。
4.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一种生物,它们有根、茎、叶、花、果等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株植物放入水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的生长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植物是“活”的。
2. 培养学生认识和尊重植物,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认识植物是“活”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特征和意义。
【教学方法】1. 归纳法:引导学生查看并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对比法:对比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3. 实验法: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
4. 问答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具和材料】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标本植物、木棒、尺子、手电筒。
材料:植物、水、土、花盆。
【教学过程】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植物,让学生从植物的形态、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2) 出示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点和相似点。
2. 学习:(1) 结合图片和标本,介绍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包括植物体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的组成和功能等。
(2) 引导学生合作开展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植物作为生命体,有哪些与动物相似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的特点?3. 操练:(1)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活”的。
(2) 组织学生分小组,用手电筒照射植物的地下部分,观察地下的根系和根毛,并记录下来。
4. 巩固:(1) 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并讲述有关植物的知识点。
5. 结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归纳法、对比法、实验法和问答法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特征,从而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特征和意义,进而认识植物是“活”的。
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实验的开展,让学生亲眼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课《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网 站链接,以便他们进行拓展学习
。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以 便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
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或幼苗,以 便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准备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阳光 等实验条件。
预习任务布置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紧密相关;
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的生长 过程;
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观察 力。
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01
不足之处
02
03
04
部分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概 念理解不够深入;
课后作业布置:撰写观察日记或实验报告
观察日记
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植物 的生长过程,包括每天的观察结
果、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
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 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作品展示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日记或实 验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
来,以便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家校联系沟通:共同关注孩子成长进步
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科学学习 中来,与孩子一起种植植物、观 察生长情况,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和感受。
家校互动
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及时向家长反 馈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 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成长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关注植物的生 长变化,共同感受生命的奇妙和自 然的魅力,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 展。
一年级科学上学期《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聚焦
三、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三、研讨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
1.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
1.活动一: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1.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1.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1.思考,举手回答。
2.观察图片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统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资源
种养的植物一盆,植物种植情况记录单一份 、植物生长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动物吃东西、喝水、运动、生长、晒太阳等动图。
2.看看这是什么?
3.思考图片的相同点。
4.这些动物是“活”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5.这是大蒜、菊花、樟树等叶的变化。这单元我们学习的植物是“活”的吗?
5.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植物种得特别大,特别好,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照顾植物的呢?
6.植物继续种植,未来会怎么样?
7.老师也帮大家收集了一下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课件出示春、夏、秋、冬的植物图片.
8.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能证明植物是活的吗?
四、拓展:塑料花是活的吗?
1.提问:塑料花是活的吗?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3.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统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植物
总(6)课时
课题
5.植物是“活”的吗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
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
示的“班级记录表”中。
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
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
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
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
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
这说明它是“活”的。
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三)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
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
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活’的吗? 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
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
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
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
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
种植
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
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
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
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
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
第
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
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
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