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原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原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导读:曹刿没有焦躁,而是待齐军气势衰竭时才开始攻打。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

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

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取信于民基石的。

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

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

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曹刿能够掌握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其锋芒,以逸待劳。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没有一开始就盲目地”以卵击石“。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同时,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综上所述,原因有四: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三、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四、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总结: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可以凭借。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鲁国仅有3万军队就战胜了齐国30万大军,实在难以想象鲁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鲁国能用3万人就击败齐国,那齐国凭什么还能称霸那么久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长...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鲁国仅有3万军队就战胜了齐国30万大军,实在难以想象鲁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鲁国能用3万人就击败齐国,那齐国凭什么还能称霸那么久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长勺之战的背景,还有鲁国究竟是靠什么打赢这场实力如此悬殊的战役的,一起来看看吧。

长勺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交战于长勺,最终战事以齐国败北,鲁国胜利宣告结束。

由于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赢了齐国,所以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对后世影响很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至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当时齐国和鲁国都是重要诸侯国,他们又比邻而居。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动荡时代,两个国家之间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进而容易造成兵戎相见的结果。

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国君继承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亡他国避难,当时公子纠在鲁国,获得鲁庄公的支持。

内乱结束后,国人于是决定两个公子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国君。

最终,公子小白凭借运气更先一步回到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新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不满,而鲁国也想扶持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大战,但没想到这场大战,鲁国惨败。

鲁庄公面对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最后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桓公处置,才避免了进一步大战。

但其实齐桓公并没有完全消气。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终于巩固了自己的国君地位,他自忖实力强大,于是决定兴兵伐鲁。

鲁庄公听到消息后,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共同对抗齐国。

长勺之战的故事100字

长勺之战的故事100字

长勺之战的故事100字【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长勺之战的背景2.长勺之战的过程3.长勺之战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正文(篇1)长勺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685 年。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齐国与鲁国在边界上的领土争端,以及齐国对鲁国的政治干涉。

长勺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鲁国军队在初期战斗中失利,齐军占领了鲁国的一部分领土。

然而,鲁国军队在将军孟孙无忌的率领下,进行了有效的反击,成功地夺回了失地。

第二阶段,鲁国军队在孟孙无忌的带领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诱使齐军深入敌境,然后进行伏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长勺之战的结果是鲁国取得了胜利,齐军败退。

这场战争对于鲁国的历史意义重大,不仅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也使得鲁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目录(篇2)1.长勺之战的背景和原因2.长勺之战的过程3.长勺之战的结果和影响正文(篇2)长勺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685 年。

这场战争的背景主要是因为齐国和晋国在霸权争夺中产生了矛盾,而晋国公子重耳在齐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夺取了君位,成为晋文公,导致齐晋关系恶化。

长勺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晋文公为了报答齐国的恩情,发兵攻打齐国。

其次,齐国军队在长勺这个地方设下陷阱,引诱晋军进入。

最后,齐军在夜晚突袭晋营,将晋军击败。

长勺之战的结果是齐国取得了胜利,使晋国的霸权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场战争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齐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强国。

然而,齐国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

几年后,晋文公重新整顿军队,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最终重新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经典诗句】《曹刿论战》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曹刿论战》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曹刿论战》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又名《左氏春秋》。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曹刿论战》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曹刿论战》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曹刿论战》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曹刿论战》
课后思考探究
一、
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

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从曹刿论战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

从曹刿论战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

从曹刿论战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不在于一两件新式武器,而在于民心向背。

这个道理在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平民曹刿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让我们看看《曹刿论战》中是如何揭示的。

曹刿论战讲得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长勺之战。

这次战斗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春秋时期,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当时齐强鲁弱,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抵抗。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

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做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面对强大的齐国进犯,曹刿能有如此长远的政治见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信于民。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鲁庄公是幸运的,而另外一个国君邹穆公就没那么幸运了。

邹国与鲁国交战,百姓看着邹国官员被杀而幸灾乐祸,让邹穆公很生气。

但孟子说:“丰收时你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灾年你守着满仓粮食,却让百姓饿殍遍地,还须唱歌赞美你,既然国家是你一个人的,它的生死存亡又与百姓何干?”孟子认为不要责怪百姓,要想挽回民心,杀戮和刑罚是办不到的。

只有督促官吏,勤访民怨,重新赢得民心、赢得民众的支持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可见,孟子与曹刿都非常重视民心向背的问题。

战争的结局也正如曹刿所料,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国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历史趣谈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历史趣谈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齐鲁长勺之战简介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导语: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

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以武力干预齐国立君之事,导致齐、鲁战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

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

次年春,齐出动大军攻鲁,长驱深入鲁腹地,进逼鲁国都。

鲁庄公发兵抗御。

此时,居鲁国都郊外、出身低级贵族的曹刿,认为当政者愚陋浅识,未能远谋,为救国于危难,不顾乡人劝阻,毅然求见鲁庄公,问凭何而战。

庄公初以衣食分赐臣下、祭祀十分虔诚作答,曹刿以其无利于民而不然。

及闻庄公所答准情度理断诉讼,方视为“中心图民”(《国语·鲁语上》),必能得到民众支持,具有制胜之本。

乃自请随同庄公出战,参与指挥。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曹刿深知,鲁虽因乾时之败而军力弱于齐,但抗击齐军入侵则占人和、地利优势,且作战制胜靠“气”,“气”的变化可使强弱易位,“气盈”则胜,“气竭”则败,故未战即确定避敌锐气,待敌疲再反攻,以“气”制胜。

两军布阵方毕,庄公按照当时通行的两军相对推进、互为进攻的惯例,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

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

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

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战斗力大为削弱,鲁军生活常识分享。

长勺之战简介概况

长勺之战简介概况

长勺之战简介概况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关于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长勺之战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长勺之战简介长勺( 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

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

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的经过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即位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大臣庸碌无能,未能远谋。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之战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 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 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 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 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 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 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 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 鲁语上》)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 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 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 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 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 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 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 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 展开的战事。

曹刿论战行军打仗的见解

曹刿论战行军打仗的见解

曹刿论战行军打仗的见解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与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更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战争原理:一鼓作气。

但是,细读历史,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战争不断的年代,为何只有曹刿知道一鼓作气的道理,齐国真的是输在士气上吗?曹刿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按照后人一般的理解是,齐军在战鼓声中完成了三次冲锋和三次撤退,在数次的冲锋与撤退中,士兵的士气被消耗殆尽,而鲁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照这样的理解,齐军在每次冲锋后,都需要完成180度的集体掉头进行撤退,这很容易导致战斗队形发生混乱。

同时,按照常规推理,鲁军也不可能看着齐军掉头而无动于衷,他们肯定会趁齐军转身撤退时全面出击。

这样,齐军将会被彻底打乱,会迅速失败。

另外,古代战车作战时采用的是错穀格斗的方式,只有在双方战车相交错时,战车上的甲士才能互相击刺。

如果双方的战车相互交战,那么,齐军必须冲进鲁军的阵地内才能进行。

这种状态下,齐军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战斗中退出。

因此,要弄清鲁军为何取胜,首先要弄清“齐人三鼓”的真实含义。

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国都会在农闲之际广泛开展军事演习。

演习开始时,军队首先列阵,然后主帅击鼓发令。

负责击鼓的士兵听到主帅的鼓声后开始击鼓。

这是第一次击鼓。

各级军官听到鼓声后将旗帜竖起来,士兵们起立,前进,和战车一起向敌方行进。

第一次击鼓时,全部人马在有节奏的鼓声中稳步向前推进。

前进一段时间后,主帅发出停止的信号。

这时,军官将旗帜放倒,士兵坐下稍事休整。

在观察敌情及时调整后,主帅再次下令击鼓前进。

这是第二次击鼓。

全军听到鼓声后继续向敌人行进,但速度比第一次加快了很多。

当全军行进到接近双方弓箭射程时,主帅再次下停止令。

这时,军队开始做最后的冲锋准备。

当主帅第三次击鼓时,军队开始冲锋。

战车飞驰,士兵跟在后面跑步前进。

在急促战鼓的助威下,战士们一面射箭,一面冲向敌人,双方以戈、戟等兵器相互刺杀。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典范,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局呢?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时把握了有利的战机,战后能准确的说出胜利的原因,这三点充分说明鲁国的胜利是可预见的。

在鲁庄公想要与齐国殊死一搏的时候,曹刿曾经问他,主公凭什么认为手下的人民就一定会为您效忠,鲁庄公想了一下说,我平时救济贫苦的百姓,对他们不会征税太多,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

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很多君王都可以做到的。

鲁庄公又说,我秉承周礼,时常祭祀神明,求神明的保佑态度也很诚恳,曹刿说这还不够,对神明尊敬是应该的,和主公您的表现无关。

鲁庄公最后说,我在处理民众案件的时候,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给每一位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让冤假错案发生。

曹刿听到这一点我就放心了,我将辅佐主公左右战局。

大战一触即发,齐国的军队急功近利,想要克敌先机,曹刿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因为两次进攻得不到想要的目的,开始出现急躁的情绪,原先的斗志现在也没了一半,曹刿让鲁庄公现在立马下令,全力围攻齐军。

在齐军要丧失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四周锣鼓喧天,鲁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过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加上先前的进攻无果,让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但是鲁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这一口憋了好久的气终于能有机会出一出了。

齐军大败撤退,曹刿来到阵前,观察到敌人的战旗倒塌,士兵也丢盔卸甲,战车撤退的痕迹也没有什么规章,下令乘胜追击,鲁国大胜。

战后,曹刿总结说,打仗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方士气高涨的时候,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我担心会遭到埋伏,但是观察了时局之后,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可以以少胜多。

长勺之战的过程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鲁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曹刿论战倒中提到,是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就是我方士气比对方高,所以我方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

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

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

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

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曹刿论战倒中提到,是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就是我方士气比对方高,所以我方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典范,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局呢?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时把握了有利的战机,战后能准确的说出胜利的原因,这三点充分说明鲁国的胜利是可预见的。

在鲁庄公想要与齐国殊死一搏的时候,曹刿曾经问他,主公凭什么认为手下的人民就一定会为您效忠,鲁庄公想了一下说,我平时救济贫苦的百姓,对他们不会征税太多,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

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很多君王都可以做到的。

鲁庄公又说,我秉承周礼,时常祭祀神明,求神明的保佑态度也很诚恳,曹刿说这还不够,对神明尊敬是应该的,和主公您的表现无关。

鲁庄公最后说,我在处理民众案件的时候,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给每一位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让冤假错案发生。

曹刿听到这一点我就放心了,我将辅佐主公左右战局。

大战一触即发,齐国的军队急功近利,想要克敌先机,曹刿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因为两次进攻得不到想要的目的,开始出现急躁的情绪,原先的斗志现在也没了一半,曹刿让鲁庄公现在立马下令,全力围攻齐军。

在齐军要丧失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四周锣鼓喧天,鲁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过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加上先前的进攻无果,让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但是鲁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这一口憋了好久的气终于能有机会出一出了。

齐军大败撤退,曹刿来到阵前,观察到敌人的战旗倒塌,士兵也丢盔卸甲,战车撤退的痕迹也没有什么规章,下令乘胜追击,鲁国大胜。

战后,曹刿总结说,打仗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方士气高涨的时候,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我担心会遭到埋伏,但是观察了时局之后,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可以以少胜多。

长勺之战的过程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

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勺之战的背景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争霸时代。

而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年间重要的封地,两国相邻,在领土问题上免不了有多多少少的纠纷,长勺之战就是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的鲁国位于现在的山东,曲阜嘛,因为是孔子的故乡,所以也就特别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和齐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至于齐国,过去是姜子牙的封地,这片土地上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

姜子牙立国后推行一系列利于发展的政策,推行礼制,因地制宜,重用贤人,这就导致齐国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从西周到春秋都是老大一般的存在。

周庄王十一年,齐国内乱,君主之争让整个齐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后来公子小白在和公子纠的王位争夺中获得先机,成为日后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因为当初鲁国支持自己的对手而怀恨在心,鲁国想要派大军送公子纠返国,受到齐桓公打压,双方交战,鲁庄公把大旗插在将领的车上,自己才捡回一条命,鲁国大败。

之后鲁庄公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取信百姓,祭祀神明,和百姓有难同当,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在长勺之战中,也因为贤德受到了到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的帮助,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的经过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在春秋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是各国都是野心勃勃,想要自己统一天下,在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下,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即位,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到鲁国,鲁王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王权,齐桓公原先就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说,执意要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来犯,决定动用国家力量来和齐国抗衡,鲁庄公准备发兵的时候,曹刿自荐想要参与战争。

曹刿曾经问过鲁庄公,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部下会为您付出生命,鲁庄公说我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百姓,从不亏待他们,我尊敬神明,都有祭祀他们,我在受理案件的时候一定明察秋毫,给百姓一个交代。

长勺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长勺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长勺之战的原因是什么长勺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长勺之战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长勺之战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长勺之战的原因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至于齐国,则是吕尚(姜子牙)的封地,辖有今山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吕尚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

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长勺之战详情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即位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大臣庸碌无能,未能远谋。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曹刿论战》鲁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句子

《曹刿论战》鲁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句子

曹刿论战之中指出,弱胜强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弱者的有限资源,以及把握强者的弱点,精准攻击其要害,从而取胜。

“曹刿论战”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讲述的是鲁国的将领曹刿在与晋国的挑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曹刿论战能够以弱胜强,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刿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深刻理解战争的规律,对兵力的部署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能够准确把握敌我兵力的优劣,准确把握胜负的关键,根据形势变化而变换作战方法,迅速发现敌人的弱点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战场上发挥出他所独有的军事统帅能力。

其次,曹刿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兵法策略。

他能够根据对方的兵力、武器、地形等客观条件,按照兵法策略,精心策划作战计划,制定有效的战术策略,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利用兵法策略,使自己的兵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弱胜强。

再次,曹刿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统帅能力。

他能够启
发士兵的斗志,把士兵的精神状态激发到最高点,他给士兵们定下明确的目标,指挥士兵进行有效的作战,有效的利用士兵的优势,有效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带领士兵走向胜利。

最后,曹刿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

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惧敌人的强大力量,勇敢地挑战晋国,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之,曹刿论战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曹刿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兵法策略,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统帅能力,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

他的成功是以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他的坚定信念、勇敢行动为基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介绍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典范,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局呢?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时把握了有利的战机,战后能准确的说出胜利的原因,这三点充分说明鲁国的胜利是可预见的。

在鲁庄公想要与齐国殊死一搏的时候,曹刿曾经问他,主公凭什么认为手下的人民就一定会为您效忠,鲁庄公想了一下说,我平时救济贫苦的百姓,对他们不会征税太多,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

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很多君王都可以做到的。

鲁庄公又说,我秉承周礼,时常祭祀神明,求神明的保佑态度也很诚恳,曹刿说这还不够,对神明尊敬是应该的,和主公您的表现无关。

鲁庄公最后说,我在处理民众案件的时候,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给每一位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让冤假错案发生。

曹刿听到这一点我就放心了,我将辅佐主公左右战局。

大战一触即发,齐国的军队急功近利,想要克敌先机,曹刿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因为两次进攻得不到想要的目的,开始出现急躁
的情绪,原先的斗志现在也没了一半,曹刿让鲁庄公现在立马下令,全力围攻齐军。

在齐军要丧失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四周锣鼓喧天,鲁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过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加上先前的进攻无果,让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但是鲁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这一口憋了好久的气终于能有机会出一出了。

齐军大败撤退,曹刿来到阵前,观察到敌人的战旗倒塌,士兵也丢盔卸甲,战车撤退的痕迹也没有什么规章,下令乘胜追击,鲁国大胜。

战后,曹刿总结说,打仗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方士气高涨的时候,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我担心会遭到埋伏,但是观察了时局之后,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可以以少胜多。

长勺之战的过程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在春秋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是各国都是野心勃勃,想要自己统一天下,在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下,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即位,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到鲁国,鲁王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王权,齐桓公原先就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说,执意要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来犯,决定动用国家力量来和齐国抗衡,鲁庄公准备发兵的时候,曹刿自荐想要参与战争。

曹刿曾经问过鲁庄公,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部下会为您付出生命,鲁庄公说我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百姓,从不亏待他们,我尊敬神明,都有祭祀他们,我在受理案件的时候一定明察秋毫,给百姓一个交代。

曹刿认为他尽到了作为君王的责任,具备了与齐国一战的资格。

两军在长勺展开决战,等到列阵完毕,鲁庄公想要击鼓出击,来个先发制人,曹刿建议鲁庄公严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击败敌军的关键时期,鲁庄公同意了。

齐国军队凭借自己的强大兵力,分外嚣张,士兵们也是急功近利,结果连连三次出击,对鲁国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这下齐国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这时候的齐军开始士气低落,曹刿看到这样的情景,下令发动进攻,鲁国军队憋了好久,一听到战鼓声,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给敌人重创,齐军哪里想到自己的军队这样的不堪一击,下令撤退,这仗咱不打了。

鲁庄公见时机已经成熟,想要乘胜追击,曹刿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