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1953-1957。

合集下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成就: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

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二五”目标: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30%。

但“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完成情况: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已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

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2.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3.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建立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

5.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6.目的:为了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7.内容: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8.说明:我国的工业起点很低。

9.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编辑本段计划内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口号工业增速超英赶美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意义: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编辑本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编辑本段五个突出特点“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一五计划的时间

一五计划的时间

一五计划的时间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局之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57年,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

首先,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是从1953年开始的。

1953年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个年头,国家面临着经济重建和发展的任务。

因此,从1953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其次,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持续到1957年。

在这个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和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特别是钢铁、煤炭、机械等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农业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粮食和棉花产量大幅增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也得到了显著增加,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一五计划的时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五计划的时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一五计划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 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一五计划的背景

一五计划的背景

一五计划的背景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

一五计划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落后。

战争年代,国家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同时,国内的社会秩序也需要得到恢复和重建。

因此,中国面临着经济重建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制定了一五计划,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一个独立、自力更生的国家。

一五计划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领域。

在工业方面,主要是加强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建设,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

在农业方面,主要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集体化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工业方面,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钢铁、煤炭等重要工业品的产量大幅增长。

在农业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粮食产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同时,一五计划的实施也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五年计划和经济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简介: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

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

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一五”计划时期的四川城乡关系1953-1957

“一五”计划时期的四川城乡关系1953-1957

制约了城市容纳 更多 人口的 能力 。加 上对 粮食 供应 实行 种 种限制 ,极大地限制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转化 。 另外 , 由于 1953 年四川出现大面积的春荒以及人们对 城 市生活的向往 , 不少农 民涌 入城市 ,在 资源 配给 上给 城市 带 来很大的压力 。在 城市居 民当 中开始 产生 一种 排斥 外来 人 口 ( 特别 是从 乡村 来的 人) 的心 态 。当然 , 证实这 种情形的 材 料非常难寻 ,但 我们 仍可从 一些 零散的 报道 背后如 《四川 日 报》 1953 年 4 月 5 日第 3 版 刊登的 两 封读者 来 信窥得 端 倪 。 需作简短说明的 是 , 当时 ,在 “工 农当家 作主” 的 口号 下公 开 表达这种 “排 斥” 情 绪显 然 是不 合 时宜 的 , 我 们只 能 从两 位 “读者” 婉转行 文中 看出他 们对此 的识 见 。其中 一位 名叫 陈 超同的读者在给日报去的信中就首先盛赞 “自 1953 年 2 月 初 省人民政府公 布了 《四川 省劳 动力统 一介 绍办法 (草 案) 》 以 来 ,各地都遵 照 执 行 , 克服 劳 动 就 业 中 一 度 产生 的 混 乱 现 象”,之后便借 “但是 ” 来表达 自己 所欲表 达的 深意 : “但是 至 今还有部分的县 , 因对 区 、 乡缺乏具 体领导 , 仍盲目 将失业 的 人员或不符 合登 记条 件 的人 员 介绍 来大 城 市 , 要 求介 绍 工 作。 ” 透过这种劳动就业中的 “违规” 事件 , 一种由 于就业 面临 挑战而产生恐惑 的心 态立即 呈现 出来 。另 外那 位读 者所 反 映的情况以及表 述方 式也几 近相 同 。类似 的情 况还 有一 些 ⑥。这些事实从很 大程度 上说 明了产 生这 种态 度的 深刻 背 景是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涌入城市分享有限资源的排斥 。 事实上 ,不仅城市居民对涌入城市的外 来农村 居民有 意 见 ,一些农村公社的社员面对城乡间物质 方面差异 的拉大 也 开始对城市居民 有意见 。比如 峨眉 县青 龙乡 白马 3 社就 有 部分社员认为 :与 工人 、 城 市居 民比 较 , 农民 劳动 强度 大 、 生 活差 、 吃 粮少 而且 粗粮 吃得 多 ; 工人 、 城 市居 民生 活好 、 吃粮 多 ,因此意见很多 ⑦。 当然 , 城乡关系不和谐的表现远不 止这些 。城市偏向 局 面的初具雏形 、 城 乡人 口迁 移 (特别 是农民向城 市迁徙 ) 自 由 的限制以及户籍制度的确立等等 ,已经从 体制上固 化了城 乡 不和谐的因素 。 二 城乡关系仍保和谐主流 不过 ,在承 认 四川 城 乡关 系 整 体上 已 出现 不 和谐 的 同 时 ,我们亦须认识到此时的城乡关系因为 当地资源 相对其 他 省份而言比较充足 , 城乡居民在资源争夺 的潜在性 上紧张 度 也不那么大 ,因 此 与其 他省 份 比较 起来 总 体来 说 还 是很 好 的 。这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 1 、工人农民各自为政 ,互相支持 事实上 ,分别身 处城 市和 农村 的工 人 、 农民 之间 的关 系 并没因城乡之间 的变 化而发 生明 显的改 变 。一 方面 固然 与 实际的经济地位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有关 , 另一方面 是由于 国 家政策的宣传 , 使工农接受了这样一个 并存的 现实 。特别 是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2011届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一11个五年计划回顾:从超英赶美到坚定改革开放一、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课本知识回扣: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第一次: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一五 计划的成就 任务 背景

“一五 计划的成就 任务 背景

二、一五成就
【数字】 数字】
921 在施工的1 在施工的1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 921个,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 921个,它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 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 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等等。 三年半 据一机部调查,“一五” 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 建成后平均3年就能收回投资。同期日本是3 建成后平均3年就能收回投资。同期日本是3年, 美国是4年,苏联是5 美国是4年,苏联是5年。 18%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一五” 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 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 南北的交通。
1956 年8月 18日, 武汉 长江 大桥 桥梁 架工 程架 到一 号桥 墩。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 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4年12 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 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 一。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共生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共生 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 机; 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 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 成投产
【 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 代化的初步基础; 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 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在刚建成的新(疆)(西)藏公路上。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1~3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1~3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回眸】“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

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

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

共和国回响(一):一五计划——工业化奠基之役发布时间: 2016-02-25 16:30:45 |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心源| 责任编辑:刘心源编者按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在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之际,政在协商(cppcc_china)特别策划“共和国回响”,一起来回顾、盘点从1953年开始的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国家的经济、社会与生活发生的剧变。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奠基之役“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决策工业化建设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

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

从“一五”到“十一五”

从“一五”到“十一五”

舒紫芸074110521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对比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脉络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

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

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
中国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

这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续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工业、农业、国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中国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农业方面,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的产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时期加快了不少。

在国防方面,中国也在这个时期加强了自己的国防能力,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由过去的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这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第一个“一五”计划时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回顾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回顾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篇之作。

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国经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一五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

在农业方面,计划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在工业方面,计划提出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包括修建大型钢铁企业、电力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以支持工业化进程。

在国防建设方面,计划要求加强军工生产,提高国防实力。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方面,计划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在工业方面,计划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一些重点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增长。

在国防建设方面,计划提高了国防实力,保障了国家安全。

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经验基础,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然而,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和经验不足,一些工程建设存在质量问题,部分投资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此外,一五计划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疏漏,一些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这些都是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和改进的。

一五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

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

自1953年至195 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满意请采纳哦,谢谢,祝学习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