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包括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积淀和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行,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关心社会公平正义,并理解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塑造来改造自己并影响他人。
对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自我实现,不仅仅关注功利主义和自身利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
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理解古代智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延续传统,而是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现实问题中发挥智慧。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包容和互助。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且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寻求和解和妥协的方式。
这种和谐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国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有助于弘扬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还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树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这套教育体系和方法可以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梁八柱”,它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第一梁: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修炼,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梁。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并通过讲故事、演剧本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这些美德的重要性和魅力。
第二梁:文学艺术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文学艺术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梁。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并通过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让他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梁:历史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三梁。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
第四梁:传统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传统礼仪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四梁。
在传统礼仪教育中,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尊重父母、师长、长辈,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礼仪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体验传统礼仪的精髓和内涵。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摘要】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难,急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实现再传承。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课程、对学生素养的影响、实践案例以及挑战与解决途径。
通过前瞻性展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前景,提出推动融合的建议,旨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结语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助力培养具有独特国民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后代。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重要性,问题,必要性,作用,课程,影响,素养,实践案例,挑战,解决途径,前景,建议,结语。
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与联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政治意识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思想品德素质。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思想。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1.2 当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当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减弱;二是传统文化传承渠道不畅,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体系不完善,很多传统文化技艺和知识无人传承或传承人数稀少;三是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外来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四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播面临挑战,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并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有限,难以与当代社会相衔接。
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不仅成文西方学习的对象,更已深深地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以爱国主义和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手段。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
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
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能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生命活力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民族的生存与延续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说明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高度重视,进一步体现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性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并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之中。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来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贡献、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诚信”、“孝亲”等价值观念以及“仁义礼智信”、“君子之道”等思想道德准则,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孝道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通过孝道教育,人们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
这种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传统文化还强调“君子之道”,提倡正直、诚信、宽容等美德,形成合理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古代的礼教、族规、师长教育等传统教育方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一些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和缺失,出现了道德沦丧、社会道德风气不良等问题。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文化,并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家庭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家庭文化活动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化,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建设和谐的社会。
一、仁爱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仁爱和和谐相处。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敦促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仁爱和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二、诚信和廉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廉洁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的观念,即言出必信,行动必果。
这表明中国古代人们重视言行一致的原则,注重将诺言付诸实践,并讲究廉洁奉公。
这种诚信和廉洁的思想对于培养德行高尚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正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孝道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孝道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也是德育的关键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百家姓》中列举了一百多个姓氏,通过姓氏的起源讲述了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四、礼仪和敬重他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敬重他人的观念。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详细规定了各种礼仪之道,强调人们的行为应符合规范,尊重他人,遵循社会道德。
这种礼仪观念培养了人们的自律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意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学习和自我修养,将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学习和修身的传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重视,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强调仁爱和和谐,诚信和廉洁,孝道和家庭观念,礼仪和敬重他人,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等思想,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屈培培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明珠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其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更为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幼儿的言行、性情、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陶冶幼儿道德情操,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何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美德。
因此,德育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重要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环境,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美德浸透在环境中,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为幼儿打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我在班级走廊中设计悬挂了《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内容。
每次晨间散步或者离园时,我会带领幼儿边走边读,边走边认,给他们一一讲解图片中的故事。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很多古人优良的美德。
他们知道平日里要学会谦让,互相帮助;要学会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诚实守信的孩子。
在教室我通过布置主题墙,悬挂吊饰等方式,将尊老爱幼、有礼貌、守纪律等内容渗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幼儿也通过自己制作传统美工作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田受到了滋润,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慢慢地,班级里孩子打闹告状的情况少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开始形成。
二、读传统经典故事,奠定德育教育基础传统经典故事能够对幼儿的言行、性情、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在图书区中放置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故事书,大班幼儿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品德修养基础,这是传统文化参与幼儿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在日常教育中最容易实践的方式。
将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将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一些年轻人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认同感和遵循意识逐渐淡化,导致思想道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
针对这一现象,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将传统诚信文化融入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以下是我对于将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路。
一、加强诚信意识教育传统诚信文化强调“行合于言”,“言行一致”,强调人们应当真诚守信,言而有信。
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道德典故和名人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同时也可以邀请有诚信典范的人士来进行讲座或座谈,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诚信的力量和魅力。
二、注重道德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践行诚信。
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诚信对于社会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树立榜样示范在教育中,树立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
传统诚信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榜样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品德常常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正面的榜样人物的事迹,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诚信文化的魅力。
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诚信模范评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诚信行为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诚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诗词歌赋、经典著作等形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诚信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一种深厚的德育思想。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礼仪、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礼仪方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尊重长辈、团结友爱、讲究礼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来学习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的道理,从而培养了人们的感恩之心、信仰之心和尊重之心。
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长辈们常常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尊重长辈、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这种德育思想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家庭是一个人品德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也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体现在教育体系中。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提倡“仁者爱人”,“义者行义”,这种德育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提倡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孝顺父母等传统的德育观念。
这种德育思想通过教育体系的传承,对塑造当今社会的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和心灵修养的过程。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行演绎着 自强不 息的精神 。历史上 西伯被拘禁 ,L 孑子受 困, 屈原 被流放 , 左丘 明失去视力 , 孙膑 被挖去膝盖骨 , 韩非被 囚秦 国 , 亩 对困境 , 他们并不放弃 自己的理想信念 , 著书立说 , 流传后世。西 伯著有《 周易》孔子写 出了《 , 春秋》屈原完成《 , 离骚》左丘 明孙膑 , 把他们的《 国语》《 子兵法 》 、 孙 留给了后 世 , 更有韩非子的《 说难》 、
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教育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面内容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堕 塾
No . 12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De e b r c m e
谈谈 我 国传统 文化 中的优秀 思想政治教 育思想
的精神 。所 有这些都体 现着 中华儿 女的爱 国主义 精神 。要做好 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 , 我们应该 大力开展爱 国主义教育 , 教育人们 重视 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 而传统 文化 中关 于这方 面的内容是 我们 进 行爱 国主义教育 的很 好素材 。借鉴 和利用好这 方面 的内容也 是爱 国主义精神一种表现。
《 孤愤》 给世人 以惊愕 。圣 贤们面对 困境 , 不屈不挠 , 顽强拼搏 , 自
强不息 。这种努 力 向上 的 自 自立精神是我们传统文 化中的精 强 髓, 一直被 中华儿女奉为人生信条。学 习传统文化 中的理想信念 教育资源 , 教育人 民树理 想 , 讲信念 , 为理想信 念而 自强不息 , 是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自古至今,中国人民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和涵养人的道德情感、品质和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自身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教育制度、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牢固的精神支柱。
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敬老尊师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孔子的“孝道”、“忠恕”、“仁爱”等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民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教导子女要尊敬长辈,敬老爱幼。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常常被孩子们称为“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老师的尊重。
而敬老尊师的观念,不仅是一种礼仪习俗,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进而培养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义利观”中。
在中国古代,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惠和互利关系。
特别是“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义是对社会稳定和谐、道德品质良好的法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强调了“见义勇为”、“团结互助”,强调了义的价值。
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教诲子女要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在学校中,老师也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团结互助,做一个有义气的人;在社会中,人们也往往以义为荣,以利为辱。
这种“义利观”已经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伦道德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体现在“廉洁谨慎”的观念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是一种最基本的德育品质。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廉洁,封建王朝也都设置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
而在中国古代,书院也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廉洁品质,常常教导学生要学会节俭、朴素,诚实守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为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下为公”的观念,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传承历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进而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二、弘扬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国情怀,鼓励个人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孝道、礼仪、家庭和谐等观念,提升家国情怀,增强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大学生会更加关心家人和社会民生,更加珍惜祖国的繁荣稳定,更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为民族发展献力献策。
三、塑造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圣人求仁,工匠求艺”,崇尚人生修养和精神追求,倡导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将受到尊师重道、知行合一、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社会责任之中,自觉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和义务。
四、增强文化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建立起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心意味着对本国文化的坚定信仰和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开放包容,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融入世界文明,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有力的声音。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积累,是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基础。
这里就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是以道德为基础。
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基础,通过良好的道德教化,培养和熏陶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品质,从而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出其极端重要的价值。
其次,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注重人性的尊重。
德育教育中的个体观念和人性尊重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德育思想相互贯通,在共同的根基上传递出一个面向道德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时刻关注人性的价值,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强调敬畏之心的培养。
德育教育始终以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崇敬之心,和关爱之心为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也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神灵,注重家国情怀,从而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
只有培养了敬畏之心,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和心灵高度。
最后,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都鼓励学生去追求真、良、美。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从而强化道德对学生的引导和感召,真实地体现出学生内心的美好和高尚。
传统文化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个人修养的道德思想,注重情操和艺术等美的方面的修炼,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不断强化个体的自我塑造。
总之,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需要教育的支持和强化,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才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取得成功的方案。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更加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以下是小学德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措施。
一、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要从小就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心,让孩子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引导中,让他们受益终生。
in本着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文学作品等形式来传达传统文化道德内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深刻熏陶。
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歌唱古曲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家认同感。
比如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学习国歌,让他们由内心产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四、注重实践体验,加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是需要实践体验的,可在德育课堂上情境模拟、创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道德课程中,可带领学生进行班级规范制度实践,让学生体验集体的生活规范和纪律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多元化。
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每个孩子的独特魅力。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尊重、和谐、包容和关怀的品质,成为未来的中华优秀青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德育思想,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孝道等德育价值观,强调培养人的完善品德;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启示人们修身养性;佛家则强调舍己利他、慈悲为怀的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这些思想的结合,旨在引导人们修养内在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道德情操的提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儒家、道家、佛家、仁爱、孝道、价值观、个人修养、社会发展。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积淀的精华,其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们品格和修养的基本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德育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化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个体修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之中,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讨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强调的仁爱、礼义、忠孝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仁爱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尊重,提倡仁者爱人,普天下皆为兄弟姐妹,倡导以诚信、仁爱、宽容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这种仁爱观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礼义观念也对德育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礼义被视为人伦之本,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论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精神生活日益物质化与功利化,理想生活日益淡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应该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辩证地扬弃,并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和观念汇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这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处,因而,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回归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一、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限“国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由来已久,但现代意义上的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国学”却是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比较和碰撞的产物。
广义上的“国学”实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其外延可指向一国所有之学。
目前,重振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运动已势不可挡地涌来了。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理念就能体现我们正在恢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李慎之先生在谈到全球性的价值观念危机时,说得更加明确肯定,“孔孟之道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政治伦理哲学,它可以成为我们重建道德秩序的精神支柱。
优秀传统德育教育
优秀传统德育教育
优秀传统德育教育是指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优秀传统德育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1.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孝道、忠信等价值观,注重个人的品德培养和社会责任感。
2.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德的自然性和自发性,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3. 佛家思想:佛家强调慈悲、善良、无私、平等,教导人们关爱他人、减少私欲,培养慈悲心和善良的行为。
4. 礼仪教育:传统文化中注重礼仪教育,包括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善待人等,培养人们的谦恭有礼和社交技巧。
5. 道德故事和寓言:通过讲述寓言故事、道德楷模的事迹,启发人们思考和学习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 实践修行:传统德育教育强调实践和修行,通过身体力行、实践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7. 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人们关心他人、奉献社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是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思想道德素质。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环节,如《论语》、《道德经》等,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2.传统文化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传统文化案例,如古代文化名人的事迹、传统道德观念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如传统中医、传统手工艺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传统文化实践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如传统书法、绘画、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结合,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从而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系别:政治与历史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二〇〇八级三班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目录引言 (1)一、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2)(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3)(二)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4)(三)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4)二、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6)(一)仁爱孝道,谦逊好礼 (6)(二)尊师重教,修身律己 (8)(三)诚实守信,以义为上 (9)(四)精忠报国,克己奉公 (10)(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11)三、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构建 (12)(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2)(二)确立知耻求荣的价值目标 (14)(三)实施内省、慎独的教育方法 (17)(四)坚持德育至上的教育原则 (19)(五)追求“合力育人”的教育效果 (21)结论 (24)注释 (25)参考文献 (26)后记 (27)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刘鹏引言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企业、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
胡锦涛主席前不久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1]在当今,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变,伴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社会问题不可避免也以不同方式纠缠着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乃至陷入一场道德危机之中。
此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强调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服务于今天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寻根。
毫无疑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当代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完善融合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概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努力挖掘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于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教育实效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并包性、开放互补性、经世实用性等主要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儒家的“内圣外王”,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循名贵实、信赏必罚,三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
同时,这种以儒家思想文化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的基本价值系统,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 是中华民族再次兴盛之机遇。
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以商品交换为基本特点, 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
而商品经济是以赚取最大利润为根本目的。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的效果也只更加注重规模而忽视了质量,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意识淡薄,使国民的道德素质普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犯罪、腐败、拜金主义、人欲横流等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时漫延。
在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教育日益淡化,学生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历史文化缺乏基本了解,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观念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变更,价值准则失落。
西方文化产品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危机近年来,西方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印刷制品、音像制品、游戏、动画、漫画制品等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普及,在一项有关青少年消费西方文化的调查中,有23.2%的学生选择“港台电影电视片”,有22.1%的学生选择“美国电影电视片”,国产片选择的只有17.3%。
电子游戏一登陆我国,就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甚至有青少年为之痴迷,荒废学业。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游戏代替了电子游戏,一些美国游戏软件如《反恐精英》《盗墓迷城》《魔兽世界》等在青少年中非常风靡,但是这些游戏中很多含有大量的暴力、色情、内容。
在印刷品方面,接触的更多的是大学生,许多大学生不仅大量接触西方著作的中译本,还直接阅读英文原版的书刊。
在调查“你喜欢并经常阅读的印刷制品是什么”时,有41.2% 的青少年选择本土印刷制品,而有41.8%的青少年选择西方印刷制品。
而在对于音乐制品的消费上,多数学生喜欢西方音乐,包括欧美古典、流行、乡村、摇滚、HIP-HOP等形式的音乐制品,而在HIP-HOP等音乐形式中,也存在庸俗、色情等消极内容。
青少年在消费西方文化作品的途径调查中,60%的人是通过购买盗版,走私或盗版的西方文化产品未经过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的审查,其质量和内容都良莠不齐、是西方反动、淫秽、色情、暴力文化制品的销售主要渠道。
青少年经常消费来自这种渠道的西方文化制品,特别容易接触到产品中的腐朽,负面影响极大。
另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内容都不容乐观。
面对这样的形式,更应该回归经典,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完善,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的伦理思想中的“忠孝”观点, 对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这样的民族意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民族气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学生以历代爱过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个人修养教育作用。
修身,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孔子是最早提出人的修养理论的人。
他曾经提出了“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等关于个人修养的主张。
儒家子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排在最前面,把“修身”作为人生修炼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这些都是强调人的内省。
对当代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要真正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把做人处事的准则化为内身的道德品质。
3.诚信教育作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古人看来,“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人也就不能成其为人了。
在新的时期,增强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意识,把诚信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从而健全社会的诚信体系。
4.责任意识教育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内圣外王”,即既要克己养性,以道德人格的主体自觉为趋向目标,又要积极主动地与天地奋斗,把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这种思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身上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亭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都显示出了强烈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
5.自强精神教育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名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自强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亦矣,不亦远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志存高远、刻苦坚韧、逆境奋斗的意志品质,激励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向着理想境界开拓进取。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一)仁爱孝道,谦逊好礼中国传统道德以“仁”为核心,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论述的中心内容。
其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更要尊重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孔子曰:“首孝悌,次见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一个孝顺的“孝”字加一个反文,这个字就是教育的“教”。
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应该教会学生孝敬自己的父母,扩大点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仁爱孝道、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有些人面对各种诱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追求时尚,相互攀比;有的则与父母关系淡漠,缺少亲情沟通,这些都说明了做人比成才更重要。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仁爱孝道”教育,使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理想和愿望的表达,传统的道德思想十分重视“明人伦”,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是规,是天地自然之道,礼仪是文明的象征,道德的范畴。
自古就有“礼通天地应、仪诚道自明”的道理。
孔子甚至把“礼”看作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
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
他教育自己的弟子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今天的“礼”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几种原则:“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