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人类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类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并通过地理环境的分析和解读来理解和解释这些人类活动。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文化地理学为主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逐渐从文化地理学向城市地理学、区域发展等更广泛的领域扩展。
二、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地理学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来探讨人类文化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理、城市文化等方面。
例如,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理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地域分布规律。
2.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地理学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以来都非常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城市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变化,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 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区域发展研究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研究区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三、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与挑战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进展
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进展作者:赵荣斯丁桑岚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3期赵荣斯丁桑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在不断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且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本文介绍了3种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目标论。
关键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理论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41-01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要排放到自然界中。
可以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简称为人地关系。
故人地关系理论着重探讨的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个阶段有其对应的人地关系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它们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传统的天命论,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等,均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地关系,都为理论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下面着重介绍三种新型的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目标论。
1 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危机冲突论: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双向异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相容的对立与冲突[1,2]。
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和“地”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长期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规模与强度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演化趋势背道而驰,超越了自然环境的所能承受的范围。
协调人地关系要求人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豪取强夺甚至破坏只会加剧人地冲突。
人地关系异化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一共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地发生变化[3]。
人文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
人文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张欢(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作用关系,因此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贡献。
但是今后人文地理在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待于向纵深发展,继续发挥学科作用,并促进学科自身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全球环境变化人地关系人地系统1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
其研究对象就是地表的一切人类活动所表现出的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服务,在整个过程中,更侧重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走向更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地不在作用于环境,改变环境,人类在人地关系的相互依存及其制约中,为了很好地生存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好人地之间的关系。
而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建设,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就是一个由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共同构建的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它包括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大因子,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运行规律、特征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赵明华,韩荣青(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
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
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粗浅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关 键 词:人地关系;人地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O 2363(2004)05O 0006O 05收稿日期:2003-06-27;修回日期:2004-08-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C JL008);山东省教育厅计划资助项目(J02G01)作者简介:赵明华(1966-),男,山东省临邑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地系统调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mhzhao @1 基本内涵认知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形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劳动方式为手段,以物质技术为中介而构建的。
由于人的主体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存在,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即在认识论层次上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进行价值评判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
不同的人地观的形成受所处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同时也受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过分地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又过高地估计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甚至认为人类活动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因而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人地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是人地关系研究的物质实体系统。
吴传钧先生指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人文地理课程,我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也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的学习收获,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山地地区的人们通常从事农耕和畜牧等与地势相关的产业;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从事渔业和海洋资源开发。
这些不同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其次,人文地理学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导致土地消耗、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人文地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等,以促进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和谐发展。
另外,人文地理学还研究了地理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差异。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学,我了解到不同地理空间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差异不仅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也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我来说,这一点尤为有趣,因为它展示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提醒我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后,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
例如,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我也学习到了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以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的现状及革新策略分析
摘要: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的相同性主要是人文地理学教材在哲学方法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方面含有共同的理论;其差异性则表现为人文地理学教材在理论体系结构、哲学方法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创建了21世纪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理论体系模式(理论体系框架)。
关键词:21世纪;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革新研究人文地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把人文地理学称为是一门完善的学科,也不能很好地指导人文地理学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人文地理学就失去了活力,就不能健康发展。
理论总是走在实践的前面,但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不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目前,中国人文地理学教材(专著)的理论体系不仅没有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没有创新,而且陈旧老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面对这种情况,人文地理学必须进行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否则,将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21世纪人文地理学教育。
1 中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现状分析1.1 中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中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理论体系现状,有必要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一简单历史回忆。
纵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明显地经历了4个阶段。
(1)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学者把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引入中国,创立了人文地理学,初创的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全盘西化”。
(2)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全盘苏化”,人文地理学被看成是“形而上学”的东西遭到全面批判和否定,进而被经济地理学取而代之,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才导致了目前中国地理学界存在着“二元论”和“三元论”的局面。
(3)复兴阶段。
这一阶段指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在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的倡导下,中国人文地理学走上复兴之路。
人文地理学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学研究一、前言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区域经济、国土整治、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文化景观、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人口问题、种族歧视、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各分支学科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但大部分的分支学科相互间缺少必然的联系。
同时,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与成套的模式将它们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人文地理学不像自然地理学的气候、土壤、岩石等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联系的环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学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基础,即使其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联系,而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间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松散,影响了它的综合发展。
冷落的一些领域也有了部分学者在开拓,一些新的领域在萌发新的生长点,形成了各分支学科百花盛开的局面。
分分支学科的研究评述如下:2.1、在旅游地理学领域由于1990 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地理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大量针对我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与旅游规划的著作,其中仅以《中国旅游地理》命名的著作就有二十余个版本。
近年来,我国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对于指导我国旅游地的布局与规划、旅游业的策划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等论著的出现。
政治地理学领域有中国政治地理、政区地理、边疆地理、国家安全地理等著作的发表。
乡村地理学有中国农村经济区划、农业区划、乡村空间、乡村经济、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著作发表。
2.4、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众多学者注重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性和区域性研究,出版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适应和改造。
一、概述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人地关系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产生。
例如,古埃及人依靠尼罗河的农业灌溉系统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社会。
而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文明也是建立在高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基础上的。
在现代,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地理环境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人地关系的要素人地关系的研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是地理资源。
地理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广泛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资源进行消耗和破坏。
其次是地理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条件是指地理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例如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后是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
人类通过这些活动来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利益。
四、人地关系的影响人地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例如,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对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都有影响。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黄助群(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
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
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
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
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活动及其作用的学科。
它探索了人类社会和文化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塑造了地球上的人文面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深入理解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重要性。
一、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如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
其次,城市发展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张。
再次,经济活动也是人文地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以农业为主导,而一些地区则发展出了多样化的产业。
最后,文化传承是地球上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通过时间的积淀和人们的努力得以传承。
二、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人地关系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
首先,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地球的地理环境也对人类活动产生着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对农业、工业、居住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限制或促进着人类的活动。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人文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世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增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能力,以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
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城市、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资源,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4章国内外中学地理课程研究状况
一、学校地理课程的出现
近现代学校课程教学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
学校地理课程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发生发展上是一致的。
一、学校地理课程的出现
近现代学校课程教学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
他提出了学校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 学习宇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如天体、地 球、海洋的潮汐、大海的形状、江河的 流域、地球的主要划分、欧洲的主要国 家,尤其是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等 等。
夸美纽斯1658年编写了《世界图解》教科 书,反映了他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理念。
《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 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 内容包括自然(宇宙、地理、植物、动物、 人体等)、人类活动(手工业、农业、交 通、文化等)、社会生活(国家管理、法 院)和语言文字等方面,是西方第一本图 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 字,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这些重要的地理发现,使人类对地球有了 完整的认识,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科 学地理学由此产生。
夸美纽斯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而真正推动 地理课程进入学校的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二、学校地理课程的发展
学校地理课程发展形成在19世纪欧美 背景条件: 完备的教学制度的建立; 大学设地理教席,培养专门人才和教师; 社会重视地理实用价值、教育价值。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与改革 国际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特点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与改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人类从战争 解脱出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人口迁 移、工业布局、城市规划、经济建设等对 地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地理 学的发展,从而对地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 求,传统的地理课程受到挑战,推动了地 理教育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分析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分析在人文地理学领域中,城市发展与人地关系是一个热门且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不仅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布局,人们在城市中的行为与互动,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地关系。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的规律、人口迁移和社会分工以及城市规划与社会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城市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
根据城市发展的学派不同,可以将城市发展划分为生命周期模型、城市扩张理论等多种模式。
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和模式,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发展的路径和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人口迁移和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作为吸引人口流动的中心,人口迁移对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为城市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同时,城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为社会分工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通过研究人口迁移和社会分工,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的发展动力和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城市规划与社会互动是塑造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关键。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空间布局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参与。
通过引入社会互动的理念和方法,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反映人们的意愿和期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多元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以实现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人口迁移和社会分工,以及城市规划与社会互动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动力和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在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规律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3.1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人地协调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从上个世纪60年代, 外国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环和资源的短缺, 因此, 寻求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的思路、方法与对策摆在了各研究者的面前。
相应的,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日常教学中不能忽视的议题。
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中, 并无“人地协调观”一词, 而是“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简称 NEP)和“环境关心”(Environmental Concern)等词汇, 这些词语本质上反应的都是人对环境的态度和意识, 内涵上与人地观念有相似之处?。
因此, 国外也没专门针对人地观的教育策略研究, 国外也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说, 有关观念教育的内容多见于大教育学方向中的“情感体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挖掘”等研究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研究多见于地理科学研究者的相关文章之中, 而对于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研究不够。
站在人地观发展历程的角度上进行了研究, 理清了人地观的演变历史, 为理解当代人地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从人地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 探讨了当今人地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三爱民?分析了现代新型人地观形成的三大源泉: 现代哲学、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科学, 并归纳出新时代人地观应具备的八大特征。
也有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探讨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在《浅议中学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一文中谈到了完整的人地观应包括科学的人口观、科学的资源观和科学的生态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在中学教育中如此重要?众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逐步盛行, 人类对自然的无止境掠夺和破坏, 导致现代人地关系逐渐失调, 产生了众多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研究探讨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旨在深入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是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城市、农田、交通网络等人文要素。
人类活动则包括居住、生产、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人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例如,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常依靠灌溉农业来维持生计;而在山区,人们则发展了梯田农耕等特殊的农业形式。
通过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地理环境,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仅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常常成为商业和贸易中心,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分析、统计数据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研究数据。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来获取更加全面和精确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地理学家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人地关系研究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人地关系研究还可以为地理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背景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背景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适应,深入分析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诸多因素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中,社会背景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背景展开讨论。
首先,人文地理学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殖民主义息息相关。
殖民主义的时代,西方国家开始对世界各地展开殖民统治,为了征服和控制殖民地的空间,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人文地理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崛起,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工具之一。
通过对殖民地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和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殖民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统治殖民地的技巧和策略。
因此,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往往与殖民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背景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
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地理空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经济差异和文化碰撞等问题。
全球化使得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
例如,研究全球城市的人文地理学者不仅仅关注城市内部的社会和空间结构,还关注全球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样的转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社会背景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社会背景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选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往往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访谈和文化解读等手段,来揭示地理空间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比之下,早期的人文地理学往往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来推断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论和理论的变革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学科研究的渴求和期待。
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背景是不可忽视的。
人文地理——人地关系
02 依据水质环境教育和信息共享, 环境管理,安全与服务4个方面, 对景区制定多项标准
03 重视社会网络与地方感,
加强管制
:
04 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与 技能
:
05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发挥主人翁作用 加强交流融合
提出物种保护,环境清洁的
06 生态旅游管理策略,选取人
自给自足的封闭 式人地关系系统
要素交换后的开放 式人地关系系统
旅游者进入后的 “旅游型”人地关 系系统
基于环境感知的旅游型海岛和谐人地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立足于居民环境感知的视角,从基层、微观层 面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状况、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该文献以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鼓浪
谢谢大家!
旅游活动中的人——不仅仅是旅游者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但旅游活动中的人地关系不能仅仅从 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就单独的旅游 者个体来说,其在旅游景区中的行态 以及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是受到自身文 化、道德、审美、修养等自身品性的 影响,而将旅游者作为一个群体来看 时,一次性进入旅游景区的旅游者数 量将影响到景区的自然环境,游客数 量是否是在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承载 量之内是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景区 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者会是对景区自然 环境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从旅游管理视角把握 人地关系
CONTENTS
01 什么是旅游活动中的人地关系? 02 目前国内外旅游景点的人地关
系现状(以旅游型海岛为例)
03 旅游管理角度下的人地关系 04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旅游景点的
人地关系的问题?
01
什么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而旅游景点中的人地关系则多指人类与旅游资源之间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基础资源条 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利用,改造旅游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助群
(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
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
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
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
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2.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时期
从原始到农耕文明,人类的认识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完全依赖转变成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保持者融洽的非对立关系。
人一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促使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也有了初步的萌芽,出现了地理学上有关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
3.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时期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人地关系也由顺应转变成征服,并且伴随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增加。
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客观上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地关系出现一度的紧张局面。
4.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的气象、能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
总结传统的发展演变模式,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解决当前突出的人地关系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也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1.人地关系危机论
人地关系危机论: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双向异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相容的对立与冲突,其实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和“地”之间的矛盾与对立[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规模和强度都远远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范围。
人地关系异化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共同组成、为人类特有的人地关系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的发生变化[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人地关系调控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着重强调任何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为有效进行区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4]。
该理论系统认为“人”和“地”这两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地域范围、一定内部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复杂而又开放的巨大系统。
人地关系协同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反馈与制约、利用与合作、发展与协调等关系及规律的科学。
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线方针,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3.人地关系目标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新人地关系理论,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地关系。
该理论认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寻求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统一的状态。
要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人地系统优化论:即人类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通过在充分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界,最终实现自然界的有序结构和平衡状态。
这也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国内外人文地理学中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前沿领域
人地关系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地理界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两个热点问题都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
1.全球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区域影响
人地关系研究除了采用地理学区域研究解决区域性综合问题这一经典方法外,还采用: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然环境的作业;在重大的自然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因素的作用。
在国内研究人地关系上比较重视驱动力问题的研究,在国外而重视自然过程调控对策体系的经济评价。
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引起国内外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人类在对自然认识能力的增强,并预测其未来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2.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系统机理
长期以来,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的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与均衡,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
3.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
近代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到对自然界的改造,再到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可持续发展;从“人类中心论”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都体现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和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上取得重大的进步。
因此,从全球角度出发,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正确处理,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四、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点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信能源;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的问题,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即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
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即区域开发的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
2.人地相互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3.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增产的幅度。
4.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的内涵和人地关系理论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
人地优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并不是人地关系现状的表述,而是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民,樊胜岳,刘加林等.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J].人文地理,1999,14(2):38-42
[2]赵荣斯,丁桑岚.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2,33(3):1-2
[3]Anne Buttimer.Diverse Perspectives o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Plenary Lecture at the 32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32(3):3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