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通用技术条件

铸件通用技术条件
铸件通用技术条件

铸件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件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箱体、箱盖等铸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24-1988 焊接符号表示法

GB/T 985-1988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GB/T 986-1988 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2649-1989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取样方法

GB/T 2650-1989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

GB/T 2651-1989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52-1989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53-1989 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

GB/T 2655-1989 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

GB/T 2828.1-2003 按质量接收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10854-1989 钢结构焊缝外形尺寸

3 分类

按焊接件的承载能力和受力状态、材料的焊接性能和焊接件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将焊

分为两类(见表1)。

4.3 焊缝基本形式与外形尺寸应符合GB/T 985-1988或GB/T 986-1988或GB/T 10854-1989的规定。4.2 焊缝符号的表示方法应符合GB/T 324-1988的规定。

4.1 焊接件的焊接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Q/ZSJY 41-2006

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应有良好的匹配,焊缝金属抗拉强度应等于或稍高于母材(一般采用等强度匹配)。4.4.4 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匹配

e) 搭接焊缝的间隙应≤1.5 mm 。4.4 焊接前

表1 焊接件分类

d) 角接焊缝的间隙应≤2.0 mm ;c) 弯管件的一致性误差应≤1.0 mm ;b) 工件焊缝处的一致性误差应≤1.0 mm ;a) 对接焊缝的间隙应≤1.6mm ;

4.4.3 装配精度应满足如下要求:4.4.2 在低温条件下焊接是应先预热,并保证焊接时的道间温度。4.4.1 焊缝区域范围内应进行清理,焊接件表面不应有油、脂、漆、切削液、标记、笔记、墨水、潮气、处理化学剂、机械润滑剂及氧化物等有害杂物。4 要求

4.5.6 焊缝最大和最小宽度的差值应:4.5.5 焊缝边缘的直线度(任意300 mm 焊缝长度内)应≤3 mm 。4.5.4 焊缝成形尺寸应符合焊接件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4.5.3 所有能够通过引出焊缝外消除焊接应力集中的焊缝应引出焊5 mm ~10 mm 。4.5.2 焊接件为铝合金时应采用垫板和夹具,焊接后应彻底清除殘渣。

4.5.1 焊缝部位不应有夹层或其它缺陷。

4.5 焊接后

序号名称说明

Ⅰ类Ⅱ类

Ⅲ类1

气孔

除管状气孔外其它状态和个别气孔是允许的。

除管状和穿透性气孔外允许有其它状态的气孔。

允许。

2夹渣

个别、小的夹渣是允许的。

不允许条状夹

渣和链状夹渣,其他状态

的允许个别存在。

不允许大的条状和链状夹渣。3未溶合坡口边缘或焊层之间无溶量。不允许。

允许有个别小

的未溶合。

个别较长的也允许。4

未焊透

双面焊缝。不允许。

允许个别短的

个别较长的也允许。

4.5.9 点焊和滚焊

焊缝内部要求见表2。4.5.10.1 焊缝表面应无裂纹、咬边、气孔、凹陷、焊瘤、堆焊、漏焊、假焊及夹层等缺陷。

4.5.10 弧焊

4.5.9.2 焊接件缺陷要求见表3。4.5.8 焊缝内部

在焊缝任意25mm 长度范围内,焊缝余高的差值应<2mm 。4.5.7 焊缝表面凹凸

b) 焊缝50mm 内应≤3 mm 。a) 焊缝全长应≤4 mm ;c) 焊透率范围为20 %~80 %。b) 滚焊结合线允许伸入量为0.1mm~0.2mm, 压痕深度一般不超过板材厚度的15%~20%; a) 点焊熔合直径d=4δ;

4.5.9.1 点焊和滚焊应符合:表2 焊缝内部要求

Q/ZSJY 41-2006

5裂纹焊缝或热影响区内部的。不允许。不允许。

小的限制在

局部范围。

6

缩孔

允许有个别

小的。

允许有小的。允许。

序号缺陷名称要求

1

焊点和焊缝位置不正确 允许局部超差

2 烧伤 不允许

3 漏焊 不允许

4 裂纹 不允许

5 未焊透 不允许6

缩孔

< 0.5mm

4.5.10.3 可视面的焊缝表面应均匀、平整,连接处应圆滑过渡,应无熔渣、飞溅及附着物。4.5.10.2 焊缝宽度、余高及结晶鱼鳞波纹应均匀变化。

4.5.12.2 焊接件的未注尺寸公差应符合GB/T 1804-2000中的m 级的规定。4.5.12.1 焊接件的几何尺寸应符合焊接件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规定。表3 点焊、滚焊的缺陷

4.5.12 焊接件的结构尺寸

4.5.11.2 角焊缝外观要求见表54.5.11.1 对接焊缝外观要求见表4。4.5.11 外观

4.5.10.4 焊接件涂漆或镀层后不应存在易暴露的焊接痕迹。表4 焊缝外观要求

Q/ZSJY 41-20064.5.13 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

4.5.12.3 焊接件的未注形状和位置公差应符合GB/T 1184-1996中k 级的规定。

观要求序号

图示

说明Ⅰ类Ⅱ类

Ⅲ类b-a ≤

1+0.10a ;b-a ≤1+0.15a

b-a ≤1+0.20a

1余高量

a :为基本尺寸(即图中要求的焊角高)。

表4 焊缝外观要求(续)

Q/ZSJY 41-2006

最大为3。

最大为4,允许局部小量的超过此值。最大为5,允许局部超过此值。2焊缝凹陷同上。不允许。

a-b=0.3+0.05a 最大为1。

a-b=0.3+0.05a 最大为2。

3咬边不允许。允许浅的、个

别的(局部

的)。

有限制的允

许。

4

气孔夹渣

不允许。允许个别的。

有限制的允

许。

5气孔

不允许穿透性和管壮气孔,其他个别小孔是允许的。不允许管状气

孔、蜂窝气孔其他气孔是允许的。

允许在限度内的气孔。6夹渣

不允许。

不能有条壮夹

渣,个别其他

形状的允许存

在。

除穿透性的

以外,均允

许。

7缩孔不允许。

允许个别小的。

一般允许,

但不允许穿

透性的和大的。

8裂纹不允许。

不允许。

允许个别小的,受部位

限制的裂纹。

1余高量

:为基本尺寸(即图中要求的焊角高)。

5 试验方法

Q/ZSJY 41-2006焊接件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即:焊接接头冲击据性能、焊接接头及焊缝金属的拉伸、

及熔敷金属拉伸性能、焊接接头弯曲和压扁性能及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能等)应符合焊接件图样或技术文件的规定。

5.1.3 焊点(缝)位置、焊点直径(焊缝宽度)和压痕深度用7~10倍放大镜及量具进行。

5.1.2 用目测或借助5倍放大镜进行。

5.1.1 目视距离一般为600mm ,眼睛与被检零部件表面所成视角不应小于30°,并采用适当的照明。

5.1 外观

5.1.4 焊接外部缺陷、表面裂纹、气孔及严重的表面烧伤用目测及7~10倍放大镜进行。

5.2 尺寸

5.2.1 焊接件结构尺寸用通用量具或检测样板进行。

5.2.2 焊缝成形尺寸及其它尺寸用目测样板或焊接检测尺或焊缝角度尺进行。

5.3 焊缝

5.3.1 焊缝内部用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等无损探伤法进行。

5.3.2 焊缝外部用目视及通用或专用量具进行。

5.3焊接接头机械性能

5.3.1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的取样按GB/T 2649-1989的规定进行。

5.3.1 焊接接头冲击性能试验按GB/T 2650-1989的规定进行。

5.3.2 焊接接头及焊缝金属的拉伸性能试验按GB/T 2651-1989的规定进行。

5.3.3 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性能试验按GB/T 2652-1989的规定进行。

5.3.4 焊接接头弯曲和压扁性能试验按GB/T 2653-1989的规定进行。

5.3.5 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按GB/T 2655-1989的规定进行。

5.3.6 摩托车焊接件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也可通过摩托车台架强化试验或道路试验等效进行,试验后摩托车焊接件应无裂纹及变形等缺陷。

6 检验规则

6.1 焊接件应经供方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检验合格证后方能出厂。

6.2 入厂检验

6.2.1 入厂检验由验收方质量检验部门进行。

6.2.2 入厂检验项目为4.5.8、4.5.9.2、4.5.10、4.5.11、4.5.12。

6.2.3 入厂检验按GB/T 2828.1-2003中规定的正常一次性抽样检验方案的规定进行,其中:IL 为一般检查水平Ⅱ,AQL=1.0。

6.2.4 入厂未检项目,供方应保证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6.3 型式检验

6.3.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者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重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成批生产,产品质量定期检查;

Q/ZSJY 41-2006

d) 产品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上级质量监督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6.3.2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4章规定的全部项目。

6.3.3抽样规定

作型式检验的焊接件应从入厂检验合格的同一批中随机抽取, 每次抽取样品数量应不少于5件

。先按入厂检验项目试验合格后,再按型式检验项目进行试验。

6.3.4 型式检验必须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若有一项目不合格时,应重新抽取加倍数量样品就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一次,如仍然不合格,则型式检验不予通过。

7包装、运输及贮存

7.1 包装

7.1.1 焊接件的包装结构应符合供需双方签定的合同或协议的要求。

7.1.2 包装结构应具备对焊接件的有效防护能力,对裸露的部位应按照规定涂上防锈油,并有

效隔离,

避免碰撞、损坏,以保证焊接件及包装在正常的装卸、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不受到腐蚀、

7.2 运输

焊接件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淋雨、受潮、摔抛和剧烈碰撞,以保证焊接件不致碰伤、损坏和

变形。

7.3 贮存

焊接件应采用专用存放架贮存在干燥、无有害气体、通风良好的仓库内,不应与化学物

碱等物质同一存放。贮存期为1年,在1年之内焊接件不应出现锈蚀现象。

《摩托车零部件焊接通用技术条件》企业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

年以来宗申产业集团的摩托车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且大量使用铝合金焊接件,为了对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焊接件进行更有效的控制、更严格的检验、更合理2标准编制的依据

参照了Q/ZSJY 41-2004《摩托车零部件焊接通用技术条件》及相关资料,并根据试验结果和供方提供的参数对而编制。

3本标准主要内容的说明

摩托车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为了使摩托车焊接件能够耐受各种复杂、恶劣的环境,因此本标准中对

Q/ZSJY 41-2004《摩托车零部件焊接通用技术条件》进行了如下修改:——将第4章部分条款进行了调整和合并;——对焊接前、后进行了分别描述;

加4.5.2焊接件为铝合金时应采用垫板和夹具,焊接后应彻底清除殘渣。——删除4.9表2中第1、7栏内容;——增加5.3.6“摩托车焊接件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也可通过摩托车台架强化试验或道路试验等效进行,试验后摩托车焊接件应无裂纹及变形等缺陷”。

4贯彻标准的要求与措施

尺寸

,将焊接件

用文件,其随而,鼓励根据本标准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1

的15%~20%;

焊及夹层等缺陷。

2

、飞溅及附着物。

定。

3

4

拉伸、焊缝感性能等)应符合焊

镜及量具进行。

30°,并采用适当的

5

放大镜进行。

行。

验或道路试验等效进厂。

规定进行,其中: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