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_人与自然关系_的新范式

合集下载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作者:刘雅兰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8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与精神内核,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拥有着全新的发展。

在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常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现已推出一系列与其观点契合且为之创新的新思维,这对我国开展此项工作起到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我们国家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的新型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发展。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1.1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关注对象之一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两者存在统一性,互相联结与依存,自然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而人类反过来也是自然地一个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地说人类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依靠自然,它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物质材料。

出于辩证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也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对立关系,人类除了与自然相处之外,社会也是必然产物,为了自身和总体的发展常常向自然索要资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愈演愈烈,在此过程中自然将逐渐经受不住无止尽的挖掘而枯竭,此时的对立关系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两者和谐,所以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曾经针对于此像人类提出警告。

同时从自然界角度来看,其具有客观独立性,它不会因为人类的意志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人类无法与自然规律抗衡。

我国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早日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并提出相关举措,以绿色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前进的主旋律,必须在活动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否则最终伤害的会是人类自己。

1.2 生态代际公平的必要性如上述所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随着发展而愈演愈烈,所以早在19世纪时生态问题并没有很突出,可马克思与恩格斯用先进的目光提早注意到这一问题,提出在对待环境方面要秉承代际公平,因为自然并不是专属一代人的财富,而是每代人和全人类都需拥有的必需品,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当代人谋求发展时应当想到给子孙后代留有可用资源,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工作开展期间便注意到的环节,他认为应当以绿色为基本展开后续工作,将绿色理念作为我国现时代的关键发展战略,这对子孙后代源源不断地持续发展起到必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和谐发展观-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和谐发展观-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和谐发展观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能进行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则能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

但人类社会并不能超越自然的制约,并不能完全突破自然的限制。

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基础之上,必须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一)自然生态系统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

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离开自然界凭空产生的,自然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

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实践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受自然的制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工具的出现和应用,大大延长了人的手臂和大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劳动主体受自然制约的性质。

一方面,未经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天然的劳动对象,比如原始森林,以及未开垦的土地和未开采的矿藏等,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比如已经被开垦的土地和已经被开采的矿藏,它们虽然打上了人的劳动的印记,但仍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仍然受自然的制约。

(二)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减弱,而是随着社会和技术进步呈现出了一种加深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展,要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断全面化。

(三)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当今社会,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是以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及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也即人的实践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出发,探讨其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

他指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和压迫。

这一观点告诫我们,保护环境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人类不能把自然资源无限地消耗和破坏,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无节制,引发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他强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可持续的发展,使得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要从根本上反思和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社会主义意味着公有制经济,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不是追逐利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将被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不再受到私有制经济盲目追逐利润的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更是每个个人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制定合理的消费习惯,减少浪费和无谓的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和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之一,经过悠久的文明积淀,最终归结于我辈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体行为,这类似于物质世界中单个粒子的行为,它们的集成形成各种现象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统治和剥削,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解释。

在天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林地砍伐也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

同时,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设立环保基金和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与此同时也鼓励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人口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甚至有些国家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利益的冲突、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是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摒弃简单的物质追求,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人们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既要能够获得自然提供的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拥抱人文。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暗示着人类广泛而长远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行动应追本溯源、立足当下、开拓未来、以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面对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与大自然的空前报复,人类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如何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避免大自然的报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选择。

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种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生态学说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较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来谈论生态问题的,认为人类本身的解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密切相关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内部,这一大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

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

如果认为自然是单方面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高高在上,则极有可能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论述,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靠,脱离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深远影响,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自然资源的改造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明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人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实践,人类认识与改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探索。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性。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依赖自然赖以生存,而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自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正确把握和谐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生产实践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密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作者:薛倩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当今社会环境危机日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出发点、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四个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建立起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自身力量的日益强大,人类逐渐失去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仅仅把自然界当成满足自己贪婪欲望的工具,无休止的掠夺自然资源。

因此,面对种种危及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一)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是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由此马克思主义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即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即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

大自然生养哺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像尊敬和关心我们的父母一样,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基础是实践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实践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证明了自己的类本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内容是什么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要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其中,它不仅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所办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这不仅对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起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世界生态理论发展与实践显示深远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自然;生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其能为人类服务。

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也普遍延长,等等。

但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 19 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他们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自然,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这样也就形成了生态自然观。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马克思指出:来的”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

恩格斯说:属、钟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他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

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

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

马克思自然观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其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生态思想。

其中在自然辨证法与实践论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三大基本观点,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的辨证自然观是在前人基础上“扬弃”得到的,他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历史现实活动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找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同一。

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写道的“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了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可能创造。

”,因此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可以生存;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因此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克思曾作出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再瘪脚的建筑师一开始也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搭建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

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开始时便在劳动者的表现思维中存在着,即观念中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认识摘要:自从出现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

在此时,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Abstract:Since human beings began to appear and as human progress,thus forme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inking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Marxism. Nowadays, due to som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unreasonable human transform nature, led to a serious ecological imbalance, such as overpopul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At this time, Marx and Engels read carefully theecological concept of thinking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Marxism;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更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当今科技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这一问题做出了革命性的回答,马克思认为人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当前,我国发展的迫切任务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示:“全部人类历史的首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是首要确认的事实。

”[1]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人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歇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中,今天的整个有机界,包括植物和动物,都是自然界延续了几百万年的运动发展过程的产物。

人也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产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无论动植物或人都要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指出,在人和动物那里,从肉体层面来说类生活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依靠无机界生活,从理论层面看,动植物、岩石、气体、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层面看,在肉体上人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得以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的生活以及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总之,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1.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统一在人的生产劳动中表现为“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的有机统一。

就是说,“主体的自然”是“人本身的自然”,“客体的自然”是“人的周围的自然”,“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是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作者:温莲香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摘要: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87-05在西方生态伦理理论构建过程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是持否定或歪曲的态度。

他们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保护环境的思想。

他们夸大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性、超前性,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解决当代人与环境矛盾的指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破坏自然环境的根本原因”。

美国生态学者唐纳德·沃斯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考虑的是资本主义对在传统农业环境转变为现代城市环境时的社会群体思想”,“在他俩身上,无法找到多少对保护任何古老的自然观的关心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任何关注”。

[1]491本顿(Benton)则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马克思进行了指责,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着“技术乐观主义”的幻想,“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我们不能操纵的自然条件只是轻描淡写,而对人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的力量则过分强调”,并认为劳动、技术可以不断地“‘超越’自然的界限”[2]38。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包括对自然的辩证观念、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解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

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批判与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要重视自然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其持续的影响力则在于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价值,形成背景,核心观点,环境保护,批判与完善,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启示,影响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态度的总称,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在当代社会,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联和依存关系。

在当代社会,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也正是体现在这方面。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背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革命的崛起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抗议和环保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背景。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共同体意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范式思想汇报

共同体意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范式思想汇报

共同体意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范式思想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系统化的整体性思维,用协调发展的方式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使人能够享有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并实现永续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坚定不移要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

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神圣使命。

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个人都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将生态文明、绿色
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5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o.5 2010年9月Jo ur na l of N o rthwest A&F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10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温莲香(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22)摘 要: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 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87-05在西方生态伦理理论构建过程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是持否定或歪曲的态度。

他们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保护环境的思想。

他们夸大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性、超前性,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解决当代人与环境矛盾的指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 生产中心主义,破坏自然环境的根本原因。

美国生态学者唐纳德∀沃斯特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考虑的是资本主义对在传统农业环境转变为现代城市环境时的社会群体思想, 在他俩身上,无法找到多少对保护任何古老的自然观的关心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任何关注。

[1]491本顿(Benton)则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马克思进行了指责,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着 技术乐观主义的幻想,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我们不能操纵的自然条件只是轻描淡写,而对人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的力量则过分强调,并认为劳动、技术可以不断地 #超越∃自然的界限[2]38。

事实并不像西方生态学者所说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异化的批判,他们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思想,这一思想极富前瞻性透视了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点,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片面性,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以及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统一。

!收稿日期:2010 02 26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维度研究阶段性成果(09YJ A710027)作者简介:温莲香(1964-),女,山东招远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生态文明。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的存在是自在的与为人的统一。

在人的自然性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3]167自然是人的生存前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性的,人只有靠自然界生存。

生产的原始条件表现为自然的前提,即生产者生存的自然条件,正如他的活的躯体一样,尽管他再生产并发展这种躯体,但最初不是由他本身创造的,而是他本身的前提。

[4]488然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 类存在物,是 社会动物。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认识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这种统一,表现在人的生命特征,人的两类生产的统一性上。

马克思指出,通过生育进行的人口生产,与通过劳动进行的物质生产一样, 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与此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是,自然是自在的也是为人的。

所谓 自在自然,不是说它是孤立的,抽象的,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里的 无不是指 不存在,而是指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就是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离开这些抽象概念并不同于这些抽象概念的自然界,就是无,即证明自己是虚无的无。

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3]179因此,马克思不满意黑格尔从 绝对观念、 抽象观念和费尔巴哈从 单纯的直观、 单纯的感觉出发对人和自然做出的解释,认为实践、工业是重新理解人和自然关系的钥匙,现实的自然界已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痕迹,其本质是 人化的自然。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的自在性和为人性及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二、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强调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有目的、自觉的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智慧和能力。

但是他们坚决反对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人,把自然界仅仅当作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自然的反作用,无视自然及其规律对人的制约性的错误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5]517-518马克思认为: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4]393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那种将人仅仅视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贬低人类智慧的价值,消极地接受自然的支配,甘当自然奴隶的自然主义历史观,认为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5]55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意义上是平等互动的依赖性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3]167人类从产生之日起,就同自然界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立和依赖的双重关系,人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其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活动又必须顺应自然,受自然规律、自然条件的制约。

正是在这种双重关系中,在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得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而且,只有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的和比较远的影响。

特别是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5]5188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三、无机体与有机体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比喻为有机体,把自然比喻为无机体,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3]95在这里,马克思保留了自然界中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的统一性和复杂联系的意义,同时又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即 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有机的身体存在的前提,是劳动、实践得以进行的条件。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正像劳动的主体是自然的个人,是自然的存在一样,他的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表现为他的无机体((这种条件下不是他的产物,而是预先存在的;作为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 他本身的存在(肉体的存在)是一种并非由他创造的自然前提,被他当作属于他所有的无机体来看待的这些生存的自然条件,本身就具有双重性质:(1)是主体的自然,(2)是客体的自然。

[4]487-488无机界与有机界的统一,表现为一种不可逆的历史过程,而在过程中沟通两种物质的是劳动、实践。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作为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一种自然力(人的有机体)与另一种自然力(自然的无机体)的统一,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统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与改变自然形式的统一。

劳动作为物质变换的特殊部分,不仅仅是自然界自身内部的物质联系,而且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生活持续的根本基础,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四、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6]20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表达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统一的思想。

他指出: 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

历史是人的真正的历史。

[3]169马克思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从历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来说,它本身是主体的自然史, 因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131,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展开自身自然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3]126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客体的角度对历史作了规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能在已有的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展开过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类随心所欲的;历史过程最终呈现为一种自然的过程,人类史本身处于自然史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