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合集下载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摘要:一、王昌龄简介1.姓名与字号2.生活时代背景3.文学成就与影响二、王昌龄的诗论著作1.《诗格》2.《论文》3.《诗品》三、王昌龄诗论的核心观点1.诗歌的本质与功能2.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对后世诗论的影响四、王昌龄诗论的成就与影响1.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指导作用2.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与传承3.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正文: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著称,被誉为“诗家天子”。

王昌龄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论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著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著作主要有《诗格》、《论文》和《诗品》三部。

《诗格》是王昌龄关于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的一部专论,对诗歌的形式、音韵、修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论文》则是王昌龄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一部论述,涉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等内容。

《诗品》则是王昌龄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对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品评,展示了他的诗歌审美观。

王昌龄诗论的核心观点包括诗歌的本质与功能、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对后世诗论的影响。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情感、观念和审美的文学形式,具有教育、娱乐和审美的功能。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昌龄强调真情实感,主张以自然为师,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提倡创新和个性。

这些观点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昌龄的诗论在唐代具有很高的指导地位,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他的诗论对后世诗论的发展与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均在王昌龄的诗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丰富了唐代诗论的内涵。

中国古典诗论

中国古典诗论

中国古典古诗1. 《静夜思》作者:李白(唐)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游子吟》作者:孟郊(唐)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唐)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张志和(唐)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作者:李之仪(宋)诗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8. 《悯农二首·其二》作者:李绅(唐)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9. 《江南》作者:汉乐府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0. 《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唐)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杨慎的诗论

杨慎的诗论

杨慎的诗论
杨慎(912?970?),字少微,宋朝洪州河内(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南宋诗人、文学家。

其诗作精于山水描写,出神入化,清新自然,被誉为山水诗的代表作家。

杨慎的诗论相传是他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及体悟归纳总结而成,由其徒弟申文贞整理而成,被称为“四大文论”之一。

诗论以诗学的重要性为主,论述了诗歌创作的性质和规律,以及如何写出好的诗歌。

杨慎的诗论提出了诗的三原则:以表达为主,以感悟为次,以形式上的工整为最后。

他强调,诗歌的内容要有内容,写作时要有感触和情思,形式要完美。

他认为,要写好诗,必须具备四项基本能力:观察、想象、感情和好词。

杨慎的诗论用简洁浅显的语言,清晰、深刻地表达了他对诗歌写作的思考。

诗论的出现,给宋代诗歌写作开辟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它更加活跃,这也使宋代文学发展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杨慎的诗论以诗歌的内在的美、对国家和家园的热爱为重点,提出“有情趣、优雅完美,多韵律音乐”。

他也倡导以实践为重,细心
地论述了诗歌自身的语言美、形式美、心理美和艺术美。

他认为,若要写出有情有美的诗歌,要把握视觉、听觉、情感三种要素,把握这三种要素会让诗歌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深刻。

杨慎的诗论,既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开端,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核心。

他的诗论让宋代文学的发展以更多针对性的方式来创作艺术,创作技巧更为多样和全面,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杨慎的诗论,给宋代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丰富了文人创作理论,使文学艺术得以发展和繁荣。

它作为宋代著名文论,也被广大读者和学者广为流传。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明朝黄氏家族的著名学者,被称为“唐宋论著之祖”,他的诗词论也被誉为“明唐宋文学史必读之作”。

他曾为《明史》,《文心雕龙》,《百家讲坛》等著作服务,在当时国内学术界和文学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庭坚的《诗论》是他的代表作,集中了他的思想和理论,是《五经论》的重要续作。

论诗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从最基本的押韵调、诗词句法、格律论、作者思想等都有所论述,是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著作。

在诗词格律论中,黄庭坚把《诗经》、《楚辞》、《金石录》、《诗论》四部书的学说搜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高度系统的论述。

他提出诗词不可太规矩,要有自然的风格,诗句要有押的律,不能太僵化;诗句要有自然的节奏,不能太拘谨;诗句要有H由的意境,不能太羁绊。

他还主张以“有创造性地变换来达致变革”,要把诗词没穷其创造力,以推进时代发展。

他还认为,要尊重历史,借鉴传统,把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结合起来,以达到精品文学的创作。

此外,黄庭坚还重视作者思想的抒发,他认为:“诗人尤其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把它有机地编织在文学艺术作品里,使它变得更加生动,更有魅力。

”这就是黄庭坚的思想抒发理论。

《诗论》,成为明清诗词论学的基本参考书,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著作,是当今学者们参考的必读之作。

它为研究文学的发展历史、探索诗词的创作准则、深化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总而言之,黄庭坚的《诗论》丰富了文学理论,影响了明清以来后世的文学创作,为唐宋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由于其系统完整、深入浅出的特点,至
今仍然受到学者的重视,是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著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论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
许多独特的诗论观点,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观点:。

1.诗以“道”为本。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通过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念,表达人性的高度达成与普遍完美的艺术形式。

因此,一篇优秀的诗歌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2.诗歌应该注重表现思想感情。

黄庭坚认为,“人心本古今一路”,
因此,诗歌应该深入表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传达出人性的本质。

同时,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根基,赋予诗歌生命力和表现力。

3.所有的艺术都应当追求“真”、“善”、“美”。

黄庭坚认为,所
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注重真实、善良和美丽,通过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善的
激励,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提升和享受。

4.诗歌应该注重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因此,诗歌的艺术高度与表现力应该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体现。

诗歌应该注
重语言音韵、修辞技巧以及词语的组合运用,能够使读者在表面意义之外
领会到意思深远的内涵。

5.诗歌应当注重个性特点。

黄庭坚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有其个性、特点和风格,这也是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在表达个性和特
点方面应该有所注重,不应盲目追求“神仙式”的境界和风格。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最后一个版本是2007年上海文艺社的《诗论》。这个版本在原版基础上做了 许多修订和整理,并加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这部著作在学术上更加严谨 和完整。
朱光潜的《诗论》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每次修订都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对诗 歌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深厚的学术素养 和卓越的理论建构能力。《诗论》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成果,更是中国现代诗歌 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著作,它的五个版本都代 表了朱光潜在不同时期对诗歌理论的独特思考和深入探究。这部著作不仅为中国 现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学界了解中国的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 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通过研究朱光潜的《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 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朱光潜这位伟大的美学家和文 艺理论家。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地 位的。他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被动和无奈,呼吁人们 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此外,作者还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间的爱情悲剧,揭露 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冷酷,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大背景下的渺 小与无助。
在文学特色方面,《孔雀东南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诗采用了民间文 学的叙事手法,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歌的 语言运用十分出色,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都 描绘得非常传神。此外,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严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光潜《诗论》的五个版本及 其写作的背景和历程
基本内容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 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享誉学界。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从心理学到文学, 从教育学到艺术理论,其贡献之大,成就之丰,让人敬佩。在他的众多著述中, 我们特别的是他的《诗论》。这部作品代表了朱光潜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 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朱光潜 诗论

朱光潜 诗论

朱光潜诗论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开拓者和理论家,他的诗论影响深远。

其诗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所不为”理论。

朱光潜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所能表现的范围是有限的,
不能无所不为。

他提出了“有所不为”理论,主张诗歌应该有一种“清减
意识”,尽量压缩形式,选择最简明的表达方式,达到简约、精致、凝练
的艺术效果。

二、“自然”与“人工”原则。

朱光潜认为,诗歌的写作需要遵循“自然”与“人工”的原则。

自然
即完美无缺的本质,是创作的灵感和基础。

人工则是诗人为了达到艺术效
果而进行的加工和改造。

诗歌创作需要在自然和人工之间找到平衡点,既
要保持自然的本质,又要经过精心的加工达到人工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的“音乐性”
朱光潜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音乐性,即诗歌的音节、音调、韵
律等元素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声音的韵律来表达诗歌的情
感和意境。

他提倡“不拘声韵,但以词余为要”,即不要陷入死板的字数
韵律,重要的是在词语的选择上体现出音乐性。

四、“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朱光潜认为,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应该是
统一的。

形式是内容的表达方式,内容是形式的内核,它们相互依存、相
互贯通。

一个好的诗歌应该既有形式的艺术美感,又有内容的深度和内涵。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摘要】李学勤是中国当代著名诗学家,他所著的《诗论》探讨了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首先介绍了李学勤的学术背景,接着概述了《诗论》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随后分析了李学勤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他的文学思想。

结尾总结了李学勤在诗歌领域的贡献,并展望了《诗论》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李学勤和《诗论》的详细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了解李学勤在文学领域的独特见解和影响力。

【关键词】李学勤、《诗论》、题材、作者、学术背景、主要内容、文学价值、影响、文学思想、贡献、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李学勤李学勤,字林生,江苏靖江人,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文化学者、画家,中国文艺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学艺术评论家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擅长文学评论、散文创作,其作品著录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求是》、《当代》、《诗歌报》等报刊。

李学勤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任翻译编辑。

其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文化批评、文化研究、文化比较、文学思潮、小说、散文等,尤以文化批评、文学理论见长。

李学勤的学术成果丰硕,著有《诗论》、《松树》等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好评。

他是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概述《诗论》的题材《诗论》是李学勤的一部重要著作,其题材涵盖了诗歌的创作理论和审美理念。

在这本书中,李学勤系统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现形式。

他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对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对比和分析,李学勤试图探讨诗歌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揭示诗歌的持续发展和更新。

在《诗论》中,李学勤还提出了许多对诗歌创作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和观点,为广大诗人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谓之善毛糸而文绣也;思无邪,谓之善纤精而丽泽也;思无邪,谓之善辨类而善辞令也;思无邪,谓之善意顶而善意应也。

思无邪而意志专,谓之诗。

诗不可无意也。

译文:诗有三百篇,一言以总之,即为无邪的思维。

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运用毛糸绣花;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细致聚焦且具有美丽气质;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辨别分类抒发感情且善于使用言辞;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准确理解和妥善回应他人的意思。

拥有无邪的思维和专注的意志,即为诗。

诗不能没有意志。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摘要:一、孔子诗论概述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四、结语正文:一、孔子诗论概述孔子诗论,顾名思义,是关于诗歌的论述。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对诗歌的作用、价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分析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1.诗歌的功能:孔子认为诗歌具有教化作用,可以启发人的道德觉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他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兴”指的是激发情感,“观”是观察社会,“群”是团结群众,“怨”是批评时政。

2.诗歌的审美标准:孔子提倡“诗言志”,认为诗歌创作应当真实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在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意味着诗歌应当表达纯洁、真诚的情感。

3.诗歌的创作方法:孔子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辞达而已矣。

”这意味着诗歌的表达要简洁明了,同时注重修辞手法。

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1.文学创作:孔子的诗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诗歌时,都遵循孔子提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使我国诗歌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2.教育领域:孔子提倡用诗歌进行教化,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重视诗歌的作用。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社会生活:诗歌在古代被视为沟通天地、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增进人际交往,丰富精神生活。

四、结语孔子诗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为我们探讨诗歌的作用、价值和创作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孔子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魅力,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诗论讲义

诗论讲义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一章诗的起 1
源——歌谣 (上)
2
第二章诗与谐 隐
3 第三章诗的实
质与形式(对 话)
4
第四章诗与散 文(对话)
5 第五章中国诗
的节奏与声韵 的分析
第六章中国诗 何以走上“律”
的路?(上) 赋对于诗的影

第七章中国诗 何以走上“律” 的路?(下) 声律的研究何 以特盛于齐梁 以后?
近代文附(存目)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学问渊博,文字讲究那个年代的“学贯中西”是真的可以打通互证的。 《诗论》读罢,顿生无所适从之感,难以言说文本的优秀,唯有一言以蔽之:"诗学"圭臬。 细读一本理论书,实在是太难了,朱光潜先生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这种诗的,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 朱光潜先生的第三本书[微笑]读下来,感觉自己还真的不是写诗的料[撇嘴]还好,自己定位不高,能这样的 游戏来打发时间,蛮好[微笑]。 ^诗论是大师结合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诗歌和诗论的精彩解读。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讲义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的各个方面。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诗论对于诗歌有着深刻的讲究,诗歌分为新诗和旧诗,两种歌的形式不同,而朱光潜先生 对于这两种诗的研究也很深。 好书!朱光潜先生谈了诗从歌谣起源,分析了诗的源头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及演变,又谈了诗的节奏与声韵, 最后谈了诗如何走上“律”的路,大师的视角和分析真是不一样,鞭辟入里,收益颇丰。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 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 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朱光潜《诗论》评析

朱光潜《诗论》评析

我的评价
• 朱光潜是一个将理论以一种诗意的、浅显的方式生动表述 出来的大家。读他的书,有一种如同苏轼一般的言语表达 能力:“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 隐,无难显之情。”他不同于理论家,或者应该称他为散 文家。有哲思,有诗情,还有真情。读他的理论书,我时 常会感动,因为字里行间都能感受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人 的真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让人有知音的感觉。有时 候这位大家像是多年的朋友,我们在书中相会,共同感受 生命,共同歆享诗美。这是我在任何一本理论书中找不到 的感触。
朱光潜《诗论》
以儒家思想解《诗》的一部书籍。解诗结构严密,为 《诗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对中国诗的研究起 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内容简介
• 《诗论》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诗论》用西方诗 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从 诗的起源、性质、特征诸角度,具体分析中西诗歌的内在 规律,探讨中国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特征的历史源 流。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 有开创性的意义。
特点
• 《诗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儒 家思想解《诗》。对此我们 可以藉《诗论》中的思想用 语作一简要说明。《诗论》 中的思想用语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性、情为中心,有性、 情爱、爱、爱妇、悦、喜、 美与恶、好与恶等;二、以 礼为中心,有本、反其本、 情与志、情与礼、情与独、 情与善、敬与礼、贵与贱等; 三、以天命、知为中心,有 命、天命、受命、命与德、 时、逢时、成与信、信、知、 知恒、知礼、知人、知行、 知难、知言、忧与思、用心、 始与终等。 • 《诗论》解诗构思严密。例 如评《关雎》等七首诗,所 包含的思想模式就与儒家思 想的内在结构有关。《关雎》 之“改”与“礼”,《汉广》 之“知”,《鹊巢》之“归” 与“离”,《甘棠》之 “保”,《绿衣》之“思”, 《燕燕》之“情”与“独”, 很明显是始之于“性”与 “礼”,而终之以“情”与 “独”,“时”、“知”、 “归”、“保”、“思”则 在礼与独的范畴之中。

关于《诗论》的读书笔记

关于《诗论》的读书笔记

关于《诗论》的读书报告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诗论》专著非同寻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就连朱先生自己也后记中记到:“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在书中作者站在中西对比的独特视角探讨了中国诗歌的起源、性质、特征的历史源流,他试图在书中运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也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同时对于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做了分析探讨。

整本书中作者触类旁通,笔锋潇洒自如,显示了作者精湛的学识与通达的观念。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文学理论,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我觉得也是一本有难度的理论书,其中有些理论必须是反复揣摩才能领悟,好书就是这样,他的理论意义是无限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鲜的体会。

基于我个人兴趣以及对书中内容的把握,另外再是时间的分配,对这本书的阅读就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详略之分。

书中前四章和七章、第十三章我比较感兴趣,我反复读了三遍。

我深知这三遍的阅读远远不够,况且近期的反复阅读不能将其精髓完全领会,所以接下来我主要是针对书中的有些内容对我思维的启发和老师分享下。

一、批评性论述语言精练,富于说服力作者的理论知识扎实丰厚,书中有多处精彩的批评性论述,读来酣畅淋漓,爱不释手。

这里我例举两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第一处是关于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作者先对克罗齐的学说予以肯定和赞同,但作者用词非常严谨,他这样表述到:“克罗齐的学说有一部分是真理,也有一部分过甚其辞。

”接着作者开始分开论述,作者赞同克罗齐对于艺术的单整性以及实质形式的分离的论述,但是认为他的观点有些唯心派,不能系统辨证地看问题,因为他过分地着重艺术的单整性而武断地否认艺术可分类,这么一来,他认为心里直觉到一种意象后便算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作者对于他的这个论述提出了质疑,并认为他的学说致命伤就在这点,他忽视了艺术创造不能离开传达媒介,在直接指出作者学说的漏洞之后接着下文就是作者严密的论证过程,最后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批评了克罗齐只重视表现这个过程而忽视了传达媒介。

诗论

诗论

朱光潜《诗论》书评《诗论》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思想嬗变以及传统诗学对他得影响入手,探讨了《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关系的发生背景,以及朱光潜思想嬗变过程中的《诗论》建构。

第二章具体探讨朱光潜在阐释其诗歌起源论时所受“诗言志”等传统诗学观的影响。

正是历代人对“诗言志”的一再阐释,使“志”涵盖了情感因素,从而成为朱光潜诗歌起源论的一个有力论据,同时正是借助刘勰对于“谐隐”的阐说,朱光潜找到了民谣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其诗歌起源更具说服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传统意境说与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论的关系。

朱光潜的诗境论收到传统意境说的影响他的诗境论的提出是在传统意境的基础上,融入了尼采传统意境说具有创新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诗论》中的“诗歌节奏论”。

论文首次从诗歌本体层面予以探讨,认为朱光潜《诗论》中节奏论的提出是以我国古代“感物说”为跟脉,以西方“移情说”为切入点的,“节奏”在朱光潜笔下不仅是一个诗歌形式方面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涉及到诗的本体论的诗学范畴,体现了朱光潜对诗歌节奏问题的深刻认识。

第五章主要探讨朱光潜《诗论》的当代价值。

朱光潜《诗论》对于当下古今诗学对话的理论问题有着正面喝负面两方面的启示价值,朱光潜《诗论》对于今天新诗的发展的实践情况也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

《诗论》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之一。

他以审美眼光论述了诗的起源,诗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诗与人格美关系等,同时向我们推崇了著名诗人且点评了优美的诗句。

他说:“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

认为诗是人格的焕发,充实而又完美的诗是人格涵养的自然结晶,是人的天性的“至性至情”,其内涵是“理智渗透情感所生的智慧”,即是“物我默契的天机”。

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好的艺术都是诗,不从诗入手,谈艺的根基就不深厚;又在《抗战版序》中,直率地批判国人以往对诗的心理上“偏见”,指出“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的方法”。

他对诗深入探讨,这使我对诗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现代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因此现代人的学习,若不从诗入手,不仅难以陶冶高尚的情操与人格,而且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缺乏敏锐的审美眼光,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秉承了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独特的美学观念。

古代文人学者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诗论体系,对后世的诗人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格调”的追求、主题的选择以及“境界”的追求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论的核心理念。

一、格调的追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格调”是诗歌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要素。

格调主张在文字和表达形式上追求优美高雅,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协调,力求达到音韵谐美与文意相得益彰的境界。

这种追求源于中国人崇尚和谐与内敛的审美理念,诗歌被视为言语的精华,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主题的选择中国古代诗论强调诗歌主题的选择和表现方式。

在古人看来,诗歌要从生活中提炼与想象中构建,展示诗人的感悟与体验。

伟大的古代诗人通过对“山水田园”、“孤独寂寞”、“爱情离别”、以及“政治批判”等主题的深刻把握,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的诗篇。

这种主题的选择与表现方式更加凸显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三、境界的追求境界在中国古代诗论中被视为诗歌创作的巅峰追求。

境界主张诗人应超越世俗的琐碎,进入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地,与宇宙、自然、心灵等形成深刻的共鸣。

具有超凡境界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生哲理与宇宙法则的感悟。

这种追求境界的理念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脱离了尘世的束缚,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格调”追求、主题选择和境界追求,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核心美学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文人与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中国整个文化传统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文化中一座宝贵的金字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中国古代的诗论

中国古代的诗论

中国古代的诗论
1. 诗言情啊!你看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愁绪比作江水,这多妙啊!这不就是中国古代诗论说的情感表达要真挚且独特嘛。

2. 诗要有意境呀!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啧,不就体现了诗论中意境营造的重要性嘛。

3. 诗歌得有韵味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就是古人追求的呀。

4. 诗要反映生活呢!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这就是诗论倡导的呀。

5. 诗能托物言志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都能表达那么坚定的志向,厉害吧!
6. 诗也能借景抒情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那景色和心情结合得多好。

7. 诗还得有节奏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节奏多明快呀,符合诗论的要求嘛。

8. 诗的语言得精炼呀!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简单几个字就描绘了一幅画面,这就是水平。

9. 诗可以蕴含哲理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有不同角度,多有哲理。

10. 诗要能引起共鸣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读到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呢,这就是诗的魅力,也是古代诗论强调的呀。

我觉得中国古代的诗论真的是博大精深,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呀!。

诗论——精选推荐

诗论——精选推荐

诗论(⼀)、诗家四则句:⼀诗之中,妙在⼀句为诗之根本,根本不凡,则枝叶⾃然殊异。

复如威将⽰权,奇兵翕合。

君⼦在位,善⼈⾃来。

字:⼀字之妙,所以含趣之微,⼀诗之根所以⽣⼀字之妙。

故夫圆活善⽤如转枢机,温清⾃然如瞻佩⽟。

法:病在(腐)、在(浮)、在(常)、在(暗弱)、在(⽣强)、在(⽆谓)、在(枪棒)、在(嘴⽖)、在(不经)、猷陶家营器,本陶⼀⼟⽽名等差⾮⼀。

然有古形今制之别,精朴浅深之殊,贵各具体⽤形制之似尔,诗则诗矣⽽名制⾮⼀。

汉晋(⾼古)、盛唐(风流)、西昆(秾野)、晚唐(华藻)、宋⽒(乖缕)、泊江西诸家造⽴不等,⽓象差殊,各求其似者⽽。

格:所以条达神⽓吹嘘兴趣⾮⾳⾮响,能咏⽽为之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

微径荣纡於遥翠求之愈深。

(⼆)、诗家⼗利意:作诗先命意(⽴意),如构宫室,必须法度形制以备与胸中,始施斧⽄,此已实验,取譬则风之于空,春之于世,虽覱有其迹,⽽⽆能得之于物者。

是以造化超空,变化已成,⽴意不凡,情真愈远。

趣:意之所不尽⽽有余者之为趣(弦外⾳也),是犹听钟⽽得其希微,乘⽉⽽思游汗漫,窅然直⽤,将于造化者交流,此其趣也。

神:其所已变化诗道,濯炼性情,会秀储真,起源达本,皆其神也。

情:是由中⼼静想中⽣,不必尽论,不必不论,犹⽉于⽔,触处⾃然,神于诗,为⾊为染,情染在⼼,⾊染在境,⼀时⼼境会融,⽽情出焉。

⽓:其于条达为清明,滞著为昏浊,情贵乎流通虚往⽆碍盛⼤,等平空量,⽓微蔼如春和然,⾮果有所⾃⽽⽣之者愈不可不知。

理:有所兴起⽽⾔也(应有道理),故凡⼀事之感,⼀物之悟,皆兴起也。

⽽其悲懽(同欢)通塞,总属⾃然,⾮有照设,惟不尽其所已尽之兴,犹王家之疆理也。

⼒:今之发⾜,将有所即,靡不由是⽽达。

......(要有⼒度,功⼒和才⼒要驯熟精深)。

境:⽿闻⽬击,神寓意会,凡接于形似声响,皆为境也。

......(⽴境,引共鸣⽿)。

物:凡引古证今,当如⼰造,⽆为彼夺,缘望失真。

......(适当引证)。

黑格尔的诗论与悲剧论

黑格尔的诗论与悲剧论

黑格尔的诗论与悲剧论(1)诗论:诗的本质是对世界形象的把握和认识。

黑格尔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散文的、诗的、哲学的。

散文的方式:与日常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单凭知解力的思维方式。

诗的方式: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通过现象把握本质。

诗或艺术把握的方式始终不脱开形象和感情,是寓于现象和情感的思维。

哲学的方式:是以概念的形式显示理念的内容。

把实在事物的形式变成纯概念的形式,把特殊性上升到一般观念性因素,靠观念性因素来自由活动。

诗的任务就是要把意蕴、精神化作可以观照的感性具体形象。

以艺术的形象的方式展示真理、本质。

诗的分类:黑格尔把诗分为三类:史诗:以叙事为职责,叙述事件、情节,与一个民族、时代的完整世界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民族精神、历史的体现。

具有反映描写现实生活的客观性。

抒情诗:从内心生活出发,主观抒情为特点。

史诗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抒情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内心情感世界里。

戏剧体诗:是史诗和艺术的最高层次,兼容史诗的客观性和抒情诗的主观性特点。

戏剧体诗就是以性格的冲突和冲突的解决为中心的。

(2)悲剧论:悲剧的本质:两种片面真理的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建立在冲突说的基础上,理念的冲突及解决构成悲剧的本质。

冲突矛盾,是生命的本质。

冲突有三种:物理或自然情况引起的冲突;由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产生的心灵的冲突(比如家庭出身、地位、种族差别、自然情欲等);由心灵、精神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形成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才是理想的冲突,是形成悲剧的基础,其根源在精神力量之间的差异。

冲突的形成不是命运的驱使,也不是主人公性格弱点过失所致,而是普遍的具体性的伦理力量。

“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时期化为各种普遍力量,这些普遍力量就是“绝对理念的儿子”,由于它是绝对理念的分化,所以各有其真实性,显示理性的一面。

冲突的双方都代表理性的力量,都是合理的、正义的,在维护自身的合理性时,产生排它性,于是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是精神本身的冲突,每一对立方面都有合理性,都有辩护的理由,都要否定对方存在。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诗歌创作、鉴赏、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和阐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诗论的主要观点:
1.诗言志:这是中国古代诗论家的基本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趣的一种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诗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温柔敦厚:儒家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该以温润、含蓄、敦厚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过于直接、激烈或浮华的言辞。

3.神韵说: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神韵,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韵味。

4.格调说:明代胡应麟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格调,即诗歌的格调和风格。

5.肌理说:清代翁方纲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肌理,即诗歌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论非常丰富多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和评论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诗论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诗论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诗论(1)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艺术就是诗,但此诗绝非浪漫诗化活动,而是意义发生的原初事件或存在之真的事件。

(2)他的诗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①海德格尔认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必须经由语言的本质去理解诗的本质。

他针对俗常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用来表达主观意图的符号工具,因而认为诗的本质是表现自我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只触及到语言本质的派生性*功能而未揭示语言的本质性*功能或本质。

②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存在确立自身的方式,或者说是意义发生的方式,存在之为存在乃是在语言表达关系中确立起来的,存在之可能必须要依赖于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他又说,语言与存在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离开了语言就没有存在,语言言说者并非人类而是存在,是意义化活动实现自身的方式。

③诗是本质性的语言,作为本质性的语言,本真之诗乃是存在以语词确立自身的方式,简单地说,本真之诗就是展开原初意义化活动的语言言说,在此语言言说中,诗人的言说本质上只是一种应和或跟着说。

海德格尔以特拉克的诗作为例指出人只有离开自己异化的躯体离开这个异化的世界才能获得新生,从终极意义上看,不是特拉克在写诗,而是天命是存在在写诗。

(3)他的诗论的主要观点之二是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

①诗作为存在借语词确立自身的活动具有一种始源性或原初性,表现为存在的原初命名和万物本质的原初命名,海德格尔将这种命名解释为给予、奠基、开端。

②作为“给予”的原初命名是给本来无名的存在一个名字,这种“给予”是自由的。

不过,此自由不是无原则的任意专断而是最高的必然,是听命于诸神和人民的要求来命名的,这种命名要服从神性尺度,而借原初命名以神性尺度来度量一切恰恰是诗的本质。

因此诗在本质上是超越的、原初的。

③作为原初而超越的诗性命名是一种历史性“奠基”,当诸神得到根本的命名当万物被命名而首次彰显出来,人的生存才被带入了一种确定的关系,获得了一个基础。

获得一个基础的历史就进入了新的“开端”,因此,诗性言说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神性尺度,这一尺度是在诗人对存在的聆听中采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本解读
►钟惺在《诗论》中把理论关注的视点对准了读者 的阅读和理解,并对传统的诗歌本体论和解读方式 进行重新认识和发出诘难。 ►他首先指出: “说《诗》者, 不必皆有当于《诗》” 对于诗作品的阅读和解释,不一定都要切合作品的 原义。他认为,孔子删编《诗经》、其七十二子弟 学《诗》引《诗》,春秋列国大夫在盟会、聘问等 外交场合赋《诗》,以至韩婴传《诗》等,他们都不 一定完全切合《诗》的本文本义,便又都觉得和 《诗》的意义没有什么不相符的地方。
第三,活的实现,离不开鉴赏者主观条件的 变化。钟惺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了这 样的问题,为什么作品会常读常新?趣以境 生,情以日徙。个人尚且如此,不同时代的 读者所见不同也再所难免。
活物说的意义
活物说的提出,说明钟惺已经把文学鉴赏的中心, 转到了对作品内在意蕴的把握上来。 钟惺强调艺术感受力的重要,充分肯定了诗歌活 的特性,高度重视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作 用,不去附和古典文学研究中偏重名物训诂,强 调学问功底的正统。 诗之为活物,正是要给读者的创造性理解和想象 留有余地,以便使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引而 伸之,使读者从作品的内在意蕴方面去深切领会。
文本解读
►钟惺所说的″诗”指《诗经》,但他所 论述的道理,却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诗”为活物说,是对读者接受的主动 性的揭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从 诗经阐释学的角度提出的新命题。其所 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因此“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 当于《诗》之中。”凡是对《诗》的理解和 解释,都没有必要去追寻作品中作者的原义。
诗论
钟惺
作者简介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任行人,工部 主事,福建提学佥事等职,后归隐故里。 著有《隐秀轩集》三十二卷,还著有 《周文归》、《古诗归》》、《唐诗 归》、《宋文归》以及《毛诗解►在他的著作中有 不少是评诗和论诗 的,但因其推崇 “幽深孤峭”的艺 术风格,故他的诗 论在中国古代文论 史上没有特别的影 响
如何理解作品中的活
第一,作品活在不同的理解之中。自古以来, 人们对诗经就有多种解读,没有形成统一的 认识,但他们都是成立的,因为不必皆有当 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第二,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是 由于:一是诗歌意蕴丰富,其意义难以被特 定的读者所穷尽;二是诗歌文体具有断章取 义的形式特点,决定了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 去感受、品味它的内容,而读者个体对作品 意蕴的创造性领会,就是西方所说的赋予和 追加。
钟惺《诗论》的突出成就就在于创立了中国 古代接受美学理论,尽管他在《诗论》中没有 提出一整套与此相关的概念术语,但其分析的 视角和把握的途径完全是从读者的阐释和接 受入手,把读者的阅读活动看成是诗创作活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接受阐释理论其关键 所在。
Thanks for liste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