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孙吴胜山要塞探秘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历时十余年在东北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17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遗迹如见已成为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被日本关东军当年叫嚣“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的孙吴胜山要塞是其中较大的军事要塞之一。笔者日前通过实地踏查胜山要塞遗迹,颇是感慨,而胜山要塞军事设施之全、涵盖面之宽泛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一、胜山要塞遗迹概述

胜山要塞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也称霍尔莫津要塞,因其主阵地在胜山,人们习惯称其为胜山要塞。该要塞位居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东邻逊克县,西连嫩江县,南接五大连池,北靠黑河市,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距孙吴县城40公里。这里山峦起伏、青松翠柏、地势复杂、植物丰富,是天然的森林公园。同时人稀地阔、凭山据险,可攻可守,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地。1934年,日本关东军凭借上述天然的军事屏障之地,开始修建所谓“坚固的模范阵地”。胜山要塞历时4年完成,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防御纵深10——60公里,整个要塞基本上处于沿黑龙江中苏边境一线的制高点上,由胜山、

北地区、东地区、南地区、讯比拉南方、毛兰屯6个野战阵地组成,形成既可防御苏军进攻,又可为日军进攻苏联提供火力支撑,摧毁苏境内部分军事设施的一线军事阵地和可用于固守的纵深防御阵地,在日军对苏进攻与防守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胜山要塞阵地工事分地上地下工事。地上永久工事有碉堡、掩蔽部、指挥所、仓库、观察所、炮阵地、机枪阵地及野战掩体、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地下工事设有营房、仓库、通道、蓄水池、发电所、炊事房、弹药库等军事工程。

胜山要塞营房绵延10余华里,共构筑有25个兵营、5000余栋、20万间统一模式的青灰色砖房。营房为半地下建筑,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仅胜山主阵地营房就有11个房间。营房墙上设有直径60厘米,高400厘米的方形通道直达房顶外。营房内均有了望窗、掩蔽部、通气孔等设备。胜山要塞建成后由日军第5国境守备队驻扎防御。而日本关东军第四军司令部则设在胜山要塞所在地孙吴县境内。此外,731细菌部队孙吴673支队营房也驻扎在胜山要塞区域之内。

要塞内的阵地仓库是最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比较大型的军用仓库有3个,其中以第18野战货物场孙吴支场仓库最大,是一座综合性大型军用物资仓库,占地约20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存储日用品、粮食饲料、军装被服、食用油、

车辆、机械用油、食品、干草、药品机械、车辆配件等各种大量军用物资。另有2640部队仓库用于存储枪械和弹药等军用物资。要塞所有仓库均为水泥修筑的山洞群组成。

其次就是电厂、供水设备、通讯等要塞军事辅助设施的修建。1937年,胜山要塞即将完工时,日本关东军在孙吴开始修建2座火力发电厂,当时也称南、北电厂。1941年南电厂开始向黑河市送电。1942年,北电厂(由新京满洲电业株式会社总社实业机建队的电力安装施工队承担)竣工后承担了孙吴、黑河的全部用电需求。现这两处电厂遗址保存较为完整。为完善胜山要塞的辅助军事设施,从胜山要塞修筑时起,日军随即架设了各种电报、电话通讯设施,同步安装了供水水源的井泵和蓄水设施。现胜山警备队机井泵房机座遗址还是清晰可见。各工事由环城公路连成一体。1933年至1938年日军在孙吴修建了通往黑河市、奇克县、逊克县、北安县等不同方向的公路网;修建大小桥梁67座;以孙吴火车站中心为增设了5条境内铁路专线,与要塞内的军械制造厂、弹药库、仓库、发电厂等处相连,1937年至1940年间,日本关东军还在孙吴境内修建了3个野战飞机场,由此形成了扼制四方交通、天空陆地交织的军事运输系统。此外,阵地医院、病马厂、野战兵器厂、被服厂、靶场、军人会馆、慰安所、酒保、神社、忠灵塔都是日军在要塞所在地建立的各种军事辅助设施。在孙吴县境内,你可以看到各种地上地

下、立体交叉、多种用途的军事设施遍布其中,加上日本军政界、商人、侨民的办公、居住区,形成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军事城,也成为日本关东军在黑龙江3000里防线(包括东宁、绥芬河、珲春、密山对苏联边境一线修筑的战略工事,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孙吴胜山要塞修建的历史背景及其成因

1.以东北为战略基地,向第三国侵略扩张是日军修筑要塞的根本动因。日苏之间对抗由来已久,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日俄就霸占中国东北主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结果,沙俄败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给本已利益上就有冲突的日俄两国之间,更增添了一种政治上的敌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殖民地伪满洲国随即建立。日本政府宣称的“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大陆扩张政策迈开了第一步。此后,日本以东北为战略基地,谋划向苏联侵略和扩张并不断向中苏边境派兵,在中国东北的北面和东北面形成了与苏联直接对峙的战争局面。1933年4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将东北与苏联为邻的边界,根据地理位置、战略意义划分为4个正面战区,“东部正面”,包括伪牡丹江和间岛两省辖区;“东北部正面”,包括伪三江省辖区;“西部正面”,包括伪兴安省辖区,而“北部正面”又称“孙吴正面”或“黑河正面”,是关东军针对进攻苏联

阿穆尔州而进行的边境和纵深的军事部署。其内容是,把伪满黑河省所辖全境划入国境地带,选定孙吴霍尔漠津、瑗珲、黑河、法别拉区4个战略要地,构筑国境守备阵地,即要塞。把孙吴以北到黑河一带的沿江地区,东起乌云,西至三间房的一大片区域划为“特别军事区域”,由北部正面部队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

2.日苏军备竞争导致的直接动因。为了防备日军的侵略战争,苏联政府也开始积极建设远东地区,向远东地区移民并增派驻军。同时,为防备日军的侵犯,苏联在中苏边境一带的苏军军事要地和沿海正面大规模的修筑军事工程,并向纵深发展。这些防御工事主要分布在黑河正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地区、同江正面地区、虎林正面的伊曼北部地区、绥芬河与东宁的正面地区、土门子的正面地区等。1932年日本关东军驻黑河的特务机关,发现苏军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后,立即上报了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将苏军大规模修筑军事工程这一情报上报到日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日本军界首脑立刻研究形势,决定在“满”苏边境修筑所谓的国境筑城阵地,并开始实地测量。至1933年苏联在远东的兵力已远远大于当时驻中国东北的日军兵力。日本认为:日苏在远东的军事平衡被打破,“重建大陆国防成为当务之急”,日军在与苏联远东兵力的对比上,日本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兵力,至少要保持相当于苏军远东兵力80%的水平。这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