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中国古书画的材质:纸绢1、利用纸绢来进行断代2、观察材质的新旧成色纸绢材料:纸、绢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制和质量代劣等情况,需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判别其时代,而且是断上不断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绢,也有极少量的纸。
元代纸绢并用。
到明代出现了素绫、花绫等品种。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
当时是用麻纸,如陆机《平复帖》。
南北朝写经用黄柏纸,唐人临摹用硬黄纸。
唐时书画多用麻纸和楮纸,韩况《五牛图》、杜牧《张好诗卷》等即是麻纸。
宋代开始大量使用楮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纸,质量上乘。
元代用纸普遍,并出现生宣纸。
明代以后,纸的品种众多,如有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
清康熙后又出现大量粉笺和蜡笺等特种纸。
绢的尺寸,有一定的时代限制。
北宋宣和年前,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大幅画用双拼绢或三撒绢。
至南宋时,有了面宽超过1米的绢。
纸张的尺寸,晋纸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唐纸至28厘米左右,宋代可至32-33厘米左右,南宋时有高达40厘米以上的。
元以后纸的高度大幅度增大。
古书画(一般指宋元时代)因年代久远,又经多次装裱时加浆加矾,画面上会产生一层光亮,俗称“宝浆亮”。
明和清早期字画,也因年代较久,纸绢会自然泛黄和有包浆。
造假古字画,纸绢做旧,常见用赭石、藤黄加墨,或用茶叶水、香烟灰水刷染纸绢,或用油墨董等方法。
但是往往会有水渍痕,或纸色不匀,而且无包浆。
对于利用纸张或是绢素来判断绘画真伪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与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
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古书画的装裱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书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书画的鉴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鉴定中,纸张检验成为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部分,纸张检验的量化也是做好纸张鉴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手段。
因此,纸张的类型、年代和出现的一些特征等,都构成纸张检验的重要部分。
一、纸张的类型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安灞桥一座西汉墓葬内曾出土一沓麻纸,距今约两千年。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生产出不同品种的纸。
晋唐时期的纸多为麻纸,纸张幅宽不超过二十七厘米。
宣纸是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唐代除宣纸外,还有一种在纸上涂上一层极薄蜡层的硬黄纸。
宋代最著名的是澄心纸,纸质细腻光滑,坚洁如玉,所以宋代著名书画家都用此纸。
宋代的藏经纸也比较有名,有黄色、白色和虎皮纹色,不少书画作品将此纸作首卷的引首纸。
元代纸与宋时差不多。
清代一般常用棉纸、竹纸、宣纸等,还有外国传入的朝鲜竹青纸、南洋的雪纸、西洋的金边纸等。
二、不同年代纸张检验很久以来存在着对名家作品的摹本或作伪,有时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有些人也有意抬高自己作品的身价,找些文士作题跋,弄虚作假。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书画断代带来不少困难。
同时,以往鉴定书画,较少地从研究纸张的真伪入手,因此有时出现意见分歧而难于定夺,或者从墨迹上看出了可疑的破绽,又提不出有科学根据的论据。
而研究历代的书画纸张,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能够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书画有赖于纸张而存在,而纸张又往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只要摸清这二性就可以帮助解决纸张的断代问题。
1、纸张的地域性分布书画用纸的原料既然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当我们鉴别书画用纸时,应首先考察它的原料成分。
晋唐宋三代书画用纸的原料虽各有异同,但各自的段落很分明,界限相当清晰。
晋唐之间的相同点是南北各地均以麻纸为主,相异点是唐麻纸精于晋麻纸,且唐代有少量的皮纸,晋代纯皮纸迄今罕见。
唐代有纸本微绘画传世,晋画则纸本微乎其微。
古代的纸种类范文

古代的纸种类范文1.草纸:最早的纸种之一,由草纤维制成。
草纸质地较粗糙,用途主要是书写。
古代经典的字画大多用草纸。
2.绢纸:由绢丝纤维制成,质感柔软光滑。
绢纸是古代常用的书写和绘画纸张,也用于制作书籍、宣传画、宣纸等。
3.棉纸:由棉花纤维制成,为柔软且厚实的纸种。
棉纸质地细腻,能够吸收更多的墨水,适合书写和绘画使用。
4.麻纸:由麻茎纤维制成,具有一定的韧性和透气性。
麻纸多用于书写、绘画以及制作书籍、信件等。
5.丝绸纸:由丝纤维制成,具有平滑的表面和高贵的质感。
丝绸纸在古代多用于书法作品和绘画,因其质感独特,能够展现出更多的艺术韵味。
6.牛皮纸:由牛皮加工制成,具有较强的韧性和耐久性。
牛皮纸多用于制作重要文件和书籍,亦可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7.羊皮纸:由羊皮加工制成,具有较为均匀和柔软的纹理。
羊皮纸在古代常用于书写重要文件和书籍,其耐久性较好,保存时间较长。
8.竹纸:由竹子纤维制成,质地坚韧且光滑。
竹纸在书写、绘画和书籍制作上被广泛使用,也常用于制作轻便的扇子和画屏。
9.石纸:由石灰石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具有光滑平整的表面。
石纸多用于书写和绘画,其特殊的质地和颜色可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10.素纸:未经任何加工的纸张,只由纤维素制成。
素纸多用于初步写稿、做绘画草稿等,也可用于包裹或做日常清洁用途。
以上是古代常见的纸种类,每一种纸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这些古代纸种为古代书法、绘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且对纸张的制作技术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

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古代的纸张制作技术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也多种多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纸种类及其制作方法。
1.竹纸竹纸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纸张材料。
制作竹纸的原料是竹子。
制作方法一般是将竹子煮熟,然后剥去外皮,再将竹子切割成薄片,最后将薄片浸泡在水中,用石磨搅碎成浆状,然后将浆状物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竹纸。
2.桑纸桑纸是古代纸张的一种重要种类。
制作桑纸的原料是桑树的根、茎、叶等。
制作方法是将桑树的根、茎、叶等进行磨碎,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搅拌均匀,然后将其浸泡在水中,测量其密度,然后将浆状物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桑纸。
3.莲纸莲纸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纸张材料。
制作莲纸的原料是莲花的纤维。
制作方法是将莲花的纤维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处理,取得其纤维素,然后将其浸泡在水中,待纤维素溶解后,将浆状物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莲纸。
4.苦竹纸苦竹纸是制作古籍常用的纸张材料之一、苦竹纸的制作方法与竹纸类似,只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苦竹作为原料。
制作方法是将苦竹煮熟,然后剥去外皮,再将苦竹切割成薄片,最后将薄片浸泡在水中,用石磨搅碎成浆状,然后将浆状物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苦竹纸。
5.篓纸篓纸是一种制作古籍常用的纸张材料之一、篓纸的制作方法是将篓竹加工破碎,然后用水泡软,再将其煮沸,取得篓纸浆,最后将篓纸浆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篓纸。
6.怀素纸怀素纸是一种制作古籍常用的纸张材料之一、制作怀素纸的原料是酸枣叶和酸梅叶等。
制作方法是将酸枣叶和酸梅叶等加工破碎,然后用方法泡软,再将其煮沸,取得怀素纸浆,最后将怀素纸浆均匀地涂抹在纸模上,晾干后即可得到怀素纸。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古纸种类及其制作方法的简单介绍,实际上古籍中使用的纸张种类还有很多。
古代的纸张制作技术虽然简单,但是也非常有技巧性,制作出的纸张质地优良,耐久性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 —— 纸绢

48□张 珩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纸绢对鉴定之重要自不待言。
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作书画,出现的效果也会不同。
书画家各有自己喜用的纸绢,以期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艺术特点。
当然,这还与他们当时的条件有关。
例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纸张(名称待考),刘墉、梁同书等人则喜用蜡笺,等等。
有少数几种纸只有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而且数量不多,米芾、欧阳修都用过一种白色发灰的纸,只北宋有。
另外一种很白很细的纸也产于北宋,南宋高宗时也还有一些。
明代沈周、文征明等常用一种白棉纸,质松而容易变黑。
正德、嘉靖年间有一种近似洋纸的布纹纸,有时写尺牍用,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使用它。
绢也有很多种。
宋代画院尤其是南宋中期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纰,可能是由于经纬紧密,灰尘不易侵着之缘故。
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如纱,画家张路常用,其有一幅达摩轴就是用这种绢画成的。
一般说来,纸绢也有它的时代风尚。
宋代四大书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意之特性,到元朝才有用生纸的。
早期绘画多以绢为媒介,后期多用纸,这与画法的发展有关。
宋代画家如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人,作画时多用水墨烘染,故以绢素为宜;元以来的文人画则偏重皴擦,故而更适宜用纸来表现。
过去,有些外国学者企图通过对绢的研究来解决中国画的鉴定问题。
他们做过多次试验,把已经肯定了年代的作品如郭熙《早春图》拍照放大,进行精密的观察,但仍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来作为鉴定书画年代或真伪的依据。
这是因为古代纺织原料可以长期不变——明代蚕吐的丝和现在蚕吐的丝不会有什么两样——而生产技法也可能延续很久没有改变,所以很可能二三百年间所生产的绢完全是一样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生产的绢,因地区不同、蚕种不同、织法不同,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
再说古代纸绢也可以留到后代才被使用。
文征明、王宠等人便用过藏经纸,金农也常用旧纸作书画,乾隆亦曾用过不少宋纸。
随着作伪技术的越来越精,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曾有人用白棉纸的明版书切下天地头,泡成纸浆,然后重制成小幅笺纸,看起来和明朝纸的质料一样,不易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9《云山图》南宋·米友仁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分辨。
书画用纸的发展和演变

书画用纸的发展和演变中国造纸术已经发明了几千年,造纸技术一直在改变和进步。
尤其是用于书法和国画的宣纸更是考究。
那么古代字画和今天用纸有什么区别呢?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是什么样子呢?麻纸是在宣纸之前诞生的,唐代之前的主要书画用纸就是麻纸。
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树皮和稻草,另可少量加入楮、桑、竹、麻等。
麻纸主要原料为山麻纤维、构树皮、桑皮、龙须草等。
宣纸为白色,较细腻。
麻纸差不多为褐色(原料颜色)或偏绿色或偏黄色,表面较粗糙,有麻纤维。
生宣洇的很厉害,生宣进一步加工可得不洇的熟宣和洇的较慢的半生熟宣。
麻纸虽是生纸,但介于生熟之间,洇的不是很厉害,和半生熟宣纸相比,稍偏生。
宣纸分生纸和熟纸之分,宣纸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树皮,宋元以后用楮、麻、竹及草为原料,以其绵韧、细密、洁白、墨韵层次丰富著称。
徽宣做熟纸是以生宣经过上矾、染色及涂蜡、洒云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矾宣、加工宣。
或有用蛋青、豆浆涂过的,熟宣的品种大致有槟榔、珊瑚、煮锤、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蜡笺、各色虎皮、罗纹等;生宣有净皮、夹贡、玉版、单宣、棉连、十刀头等,也可以据配料分为特净、净皮、棉料三类。
造纸的植物纤维主要分韧皮纤维、茎纤维、种毛纤维。
草本韧皮纤维如大麻、宣麻,木本韧皮纤维有桑、楮、藤;一年生茎纤维如稻草、麦杆、芦苇,多年生茎纤维如竹;种毛纤维主要是棉花。
纸的种类以纤维主要是以纤维区分大致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穰纸、海苔纸、密香纸(以密香树皮和树叶造纸)、草纸(如安徽之龙须草、蜀之蓑衣草)等。
根据纸的加工工艺区分大致有生纸、熟纸、本色纸、染色纸、洒金纸、泥金纸、蜡笺、粉笺、粉蜡笺、砑花纸、描金纸、油纸、贴落、单宣、夹宣、砑光纸等。
每张纸抄出来都是生纸,熟纸是在生纸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再经过施胶(或以具有胶性的蛋青、白芨、豆浆)、矾、加蜡、砑光后才制成熟纸的。
生纸具有吸水性及渗水性,熟纸则不会渗化,吸水力极弱,经砑光后熟纸比原来的生纸不仅光洁,而且紧密;生纸柔软,熟纸坚韧;熟纸因施胶矾而比原来的生纸略涩;熟纸久藏可能脆裂及产生漏矾现象,生纸久藏成陈纸(如陈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可产生“风矾”效应,带有熟性,视环境情况可至半生熟或七、八成熟,而不会产生脆裂。
唐代用纸鉴定

唐代用纸鉴定
在唐代,用于书写的纸张主要有麻纸、楮纸、桑纸和竹纸等。
麻纸的表面有明显的麻纤维束,有时甚至有麻筋,这是麻纸的特点之一。
例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就是用麻纸书写,此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龢”、“政和”(连珠)、“宣和”、“政龢”、“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朱文)等张伯驹鉴藏印。
此外,有些
精细的麻纸制作相当精细。
如果需要更多关于唐代用纸鉴定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文物鉴定专家。
鉴别古旧字画技法———纸张鉴别

鉴别古旧字画技法———纸张鉴别我们知道古旧字画的鉴别,除了从字画本身的笔墨技法﹑风格﹑韵味﹑署款﹑印章﹑印色等方面甄别外,对纸张鉴别也是重要一环。
从蔡伦发明造纸法后,各地效仿,造纸业就逐步推广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幅员广阔,南北东西,各省各县甚至毗邻两村之间,造纸法却也大不相同,因而纸的种类就多不胜举。
下面我举几种最重要的纸张谈谈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侧理纸。
有名苔纸。
据《拾遗记》载:“张华造《博物志》四百卷,奏武帝,赐侧理纸万番。
此南岳所献。
南岳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
” 《拾遗记》是符秦时(亦即东晋时)人著的,书中所记大都荒诞无稽之谈,但记侧理纸这条看,确实真实可信的。
另据《洞天清录》说:“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
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向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宣纸。
原系安徽宣城所造,因名宣纸。
这种纸不知源于何时,但在唐代时已经很盛行。
《历代名画记》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据此,宣纸在唐代就是摹写和书画的主要用纸。
故宫所藏《五牛图》卷就是宣纸。
明末以前的宣纸多掺有麻的成分,麻纸比较容易辨认,凡纸面上有立起来的直丝,就是掺有麻的纸。
入清后麻纸逐渐减少,到后来,宣纸里就没有麻了。
茧纸。
王羲之的《兰亭帖》,据记载是用鼠须笔蚕茧纸所写,据此茧纸最晚始于晋朝。
硬黄纸。
硬黄纸是唐人用蜡蜡过的薄宣纸,薄细透明,用以摹写字帖或人物画的一种纸。
据明末屠隆《纸墨笔砚笺》里说:“硬黄纸,唐人以黄蘖染之,取其避囊,其纸如浆,光泽莹滑”。
此说,从现在看并不完全可靠,因若只用黄蘖染,并不隔墨,用以摹写,就把原字画污损了。
金粟笺纸。
自金元时有人用作书画。
澄心堂纸。
五代时南唐李后主,造澄心堂纸。
据《演繁露》说:“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
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犹有存者。
”澄心堂纸,光泽细腻,极宜书画,宋朝也仿造过。
李公麟一生专用澄心堂纸作画(摹写古佛道像例外)。
只是这种纸成本太高,一般寒士不敢问津,因此不能普遍应用。
古籍收藏基础——古代纸张识别

古籍收藏基础——古代纸张识别爱好古籍收藏,对于古代用纸也得略知一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用纸,这虽然是一些小知识,但对于古籍的鉴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麻纸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
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1.白、黄麻纸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
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
黄麻纸呈淡黄色,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
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
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纸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
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
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
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
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
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1,罗纹纸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
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
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
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
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
书画纸纸绢鉴别

书画纸纸绢鉴别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
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
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
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
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
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
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
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
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
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
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
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
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中国古代古籍纸张种类介绍

中国古代古籍纸张种类介绍中国古代古籍纸张种类介绍亮宝楼2017-12-22订阅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最初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麻料纸的新技术,到了东汉在蔡伦的推广下又出现了以树皮、旧麻布、旧鱼网为原料的“蔡侯纸”。
再之后,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纸。
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大致将古籍用纸分为三类加以介绍。
一、麻料纸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大麻、亚麻等,统称麻纸。
用于写书印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
麻纸面无光,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亦强。
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白麻纸:萌牙于西汉,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初期纸质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结构不紧,还不能用来写字。
至东汉时用于书写,隋唐时期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
黄麻纸:白麻纸入潢即成为黄麻纸,可以驱虫。
是我国最早的染色纸,始于晋,唐代广为使用。
藏经纸: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为写刻佛经所专用,故称藏经纸。
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
藏经纸分厚薄两种,薄着也较一般纸厚,没有光腊,厚而不硬。
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
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
皮料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之首。
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种较多,一般称纸质较细、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
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
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故名棉纸。
明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清以后渐变为仿宣纸一类产品,通称宣纸。
可用作裱书、搓纸捻、溜口纸条等。
黄绵纸: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贵在防蛀。
高丽纸:又名鸡林纸,以桑皮为主料的阔帘白皮纸。
产地朝鲜,宋代传入我国,清代我国生产仿制品,多用做书皮纸。
高丽纸纸色洁白,有厚薄。
厚者韧而坚固,两面光泽如一。
也可分层揭开,帘纹间距竖宽横密。
古籍的用纸用料

古籍的用纸用料古籍的用纸用料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纸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广泛应用于书写或印刷。
桓玄废掉晋安帝以后,曾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纸的普遍应用起了催化作用。
我国古代的纸张种类繁多,但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
麻纸分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
白麻纸正面洁白有光泽,背面略为粗糙;黄麻纸微呈黄色,纸张亦比白麻纸略厚,但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这种纸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重。
早在唐代,宫廷起草诏书就用黄麻纸,故后世又称“草诏” 为“草麻”,宋、元(包括辽、金)刻本,不少都采用这两种纸印刷。
五代有一种名贵的纸叫澄心堂纸。
所谓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
这是一种楮皮纸,生产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
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所取的水抄纸,故宋人梅尧臣写诗歌咏这种纸说:“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 这种纸后来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贵,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
宋代开始用竹造纸,称为竹纸。
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前集《简椠》条中说:“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竹纸的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
我国南方产竹,故竹纸多产于南方。
福建的麻沙镇,不但印刷业发达,而且造纸业同样发达,所生产的纸即竹纸,称为“麻沙纸”,多为当地印书所采用,故宋麻沙本多竹纸。
竹纸质地较脆。
吴、越和蜀地的竹纸质地较好,南宋陈《负暄野录》认为越地的竹纸“甲于他处”,并且说:“今吴人取越竹,以梅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盘骨莹澈,是谓舂膏,其色如蜡。
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
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
”这是说,吴人将越地的竹纸再行加工,制成了一种与蜀产竹纸质地相仿的竹纸。
以树皮为原料所造的纸称为皮纸,也称棉纸,常见的主要是楮皮纸和桑皮纸,质地平滑、细白,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所刻《昌黎先生集》,就是用桑皮纸印刷,是现存宋刻的珍品。
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现状及成份检测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9书画装裱技术是中国传统书画修复和装饰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赖以传世的基础。
书画装裱所用的材料关系书到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的质量,这些材料包括纸张、绫绢、浆糊、胶等。
在这些材料中,装裱修复所使用的纸张至关重要,这些纸张包括托纸、褙纸、补纸及装饰用纸。
不同种类、不同成分的纸张会在不同的工艺环节中使用。
在目前国内在书画装裱修复中使用的纸张以各类宣纸为主,如四尺单宣、四尺棉连、四尺罗文,另外有时还会用到以竹子为原料的连史纸和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主要用作装饰)等[1]。
这些纸张在长期的使用中越来越多的取代和更换掉了古代书画在曾经的装裱中使用的纸张(如在重新装裱古旧书画的过程中,原有的裱褙用纸在揭下后会被丢弃,取而代之用新的纸张作为裱褙纸),使我们很难对古代装裱的装裱材料以及和材料相适应的装裱修复技法进行考证和评价。
然而了解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情况,可以对于当代古书画修复、装裱工作提供选材依据,同时了解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情况对书画鉴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现状在古代,已有文献著录了书画装裱与修复用纸的事宜,笔者对此也进行过梳理[2],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勿以熟纸背,必皱起。
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宋代米芾在《书史》中写道“台藤背书滑无毛,天下第一”;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记载“覆背纸必纯用绵料……或用上号竹料连四,以好绵料纸托为覆背用亦妙,竹料砑易光,舒卷之间,与画有益”;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提及“画背纸用元幅,精匀漫薄,泾县连四捶熟,两纸合一,糊就风干……”,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历史上,书画装裱用纸种类、材质较多,有楮纸、竹纸、藤纸、宣纸等等,这些纸张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某些方面他们还显示出了在装裱中的优点。
虽然我们可以从文献上看到中国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种类和基本情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资料显示人们对中国古代书画装裱用纸进行过科学的考察,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和鉴别。
古代制造纸张需要的材料

古代制造纸张需要的材料古代制造纸张需要的材料可以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两类。
主要材料包括植物纤维和水,而辅助材料则包括各种添加剂。
1.主要材料:植物纤维:古代制造纸张最常用的植物纤维包括黄麻、桑树皮和麻黄草等。
这些植物纤维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使纸张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
水:纸张的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水可以起到溶解和分散植物纤维的作用,并将纤维悬浮于水中形成纸浆。
2.辅助材料:大小油:大小油是一种由动植物的皮脂炼制而成的黏合剂,是古代纸张制造的重要添加剂。
大小油具有良好的黏合性和防水性,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和耐久性。
硫硝:硫硝是一种用于调节纸张颜色的添加剂。
在古代制造纸张过程中,纸浆经过漂白处理后,经硫硝浸泡可以使纸张呈现出白色,并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
明矾: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凝结剂和硫硝助剂。
它可以使悬浮在纸浆中的纤维颗粒迅速沉淀,提高纸张的透明度和光泽。
染料:染料是用于给纸张上色的添加剂。
在古代,人们常使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如蓝靛、红花和樗蚕等,用于制作有色纸张。
胶液:胶液是一种常用的粘合剂,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
古代纸张制造中,常使用黏合蛋清、黄鳝胶或糨糊等作为胶液。
这些材料在古代制造纸张的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纸张的制作过程。
首先,植物纤维经过打浆和煮沸处理后,与水混合形成纸浆。
然后,纸浆经过过滤、抽取和压制等工序,使纸张上的水分得以蒸发和挥发。
最后,在纸张的制作过程中添加辅助材料,如大小油、硫硝、明矾和染料等,使纸张具有所需的柔韧性、耐久性、颜色和光泽等特点。
总结起来,古代制造纸张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植物纤维和水,而辅助材料则包括大小油、硫硝、明矾、染料和胶液等。
这些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制作工序,共同构成了古代纸张的制作过程,为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论中国书画用纸的源与流

论中国书画用纸的源与流中国书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历久弥新。
而这一传承与发展得以实现,离不开中国特有的传统书画用纸。
本文将对中国书画用纸的历史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现代表达方式、艺术价值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书画用纸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宣纸的丝织物进行书画创作。
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唐代开始出现以桑树皮为原料的桑皮纸,而后宋代出现了竹纤维纸,明代则出现了著名的宣德纸。
这些纸张都具有轻薄、绵软、吸墨性强等特点,为历代书画家提供了理想的创作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丝织品和麻布仍然是主要书画用纸。
唐代:唐代造纸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以桑树皮为原料的桑皮纸。
这种纸薄而柔软,适合于毛笔书写和绘画。
宋代:宋代文化繁荣,书画创作空前活跃。
此时出现了竹纤维纸,以取代丝织品和桑皮纸。
竹纤维纸具有更好的吸墨性和耐用性,成为宋代书画家的首选。
元明清时期:元代开始出现宣德纸,这种纸张细腻洁白、吸墨性强,为元代书画家所钟爱。
明代和清代书画用纸基本沿袭前代,但宣德纸仍备受推崇。
进入现代,中国书画用纸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书画用纸不断涌现,如水彩纸、高丽纸等。
这些纸张具有更高的吸墨性和耐久性,为书画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艺术创作的需要,一些书画家开始尝试在非传统纸张上进行创作,如布、木板、塑料等。
这些非传统载体的应用拓展了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现代感。
中国书画用纸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质感和精美的纹理上,更体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上。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而中国书画用纸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每一种书画用纸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正如每位书画家的风格独特一样。
正是在这些独特纸张的承载下,中国书画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加工及其形制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纸的加⼯及其形制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纸的加⼯及其形制古代书画家为使⾃⼰的作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有时也使⽤过特殊加⼯处理的加⼯纸。
在这⽅⾯,也有例证,如唐代韩滉的《五⽜图》就像是⼀种蜡笺。
在法书⽅⾯,现在所能见到的实物,除敦煌⽯室的唐代硬黄纸(属于黄蜡笺)写本外,传世的还有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
该纸是⽩⾊厚⿇纸,双⾯加蜡,砑光,纤维束少见,纸可分层揭开,双⾯书写,是⽩蜡筹。
北宋苏轼的《三马图赞》是以桑⽪为料的⽩蜡笺。
粉纸是⼀种涂布纸,在纸表施⼀层⽩粉,既可增加⽩度和厚度,⼜使纸更易受墨。
在古代书画⽤纸中也见有这种纸。
如前述⽶芾的《苕溪诗》、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就是粉纸。
⽶芾的《公议帖》也是粉纸。
此外⽶芾《书史》中还著录有书画⽤的粉蜡纸,他说:“唐中书令褚遂良《枯⽊赋》是粉蜡纸拓”,“智永《千字⽂》,唐粉蜡纸拓,书内⼀幅⿇纸是真迹。
”这种粉蜡纸,是将填粉与施蜡两种⼿续同时⾏之于纸上。
为了使纸在创作书画时不致⾛墨或晕染,还要设法阻塞纸⾯上纤维之间的⽆数⽑细管,否则在画⼭⽔、⽔墨和⼯笔画时就要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必须使⽣纸变成熟纸,有效的加⼯⽅法是砑光、拖浆、填粉和加蜡,还有⼀种⽅法是施胶矾。
宋代熟纸有⽤后⼀种⽅法的。
明清有时加胶矾令纸熟透或故意⽤⽣纸作画,与唐宋⼤不相同,因⽽作品的风貌也显然有别。
宋以后的书画中,还见有⽤花帘抄造的纸。
如北宋初李建中的《同年帖》,经检验似褚⽪纸,浅灰⾊,帘纹粗0.15毫⽶,由⼀⼤⼀⼩的两张纸联成,其中⼩纸暗花波浪纹,是早期的暗花纸。
⽶芾的《韩马帖》,纸上有云中楼阁的较复杂暗纹图案。
在绘画⽤纸⽅⾯,宋元之际的李衎的⽔墨画《墨⽵图》,也是有较复杂暗纹的暗纹纸。
该纸为⽩⾊的⽪纸,迎光看纸上显出“雁飞鱼沉和溪⽉”等暗纹⾪体字,还显现出沉鱼飞雁的美术图案,纸表⼜经加蜡、砑光,表⾯看不到纤维束。
上述花帘纹在欧洲称为“⽔纹纸”,中世纪欧洲曾盛极⼀时,⾄今还⽤以作钞票纸。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

古纸地鉴定—古代书画用纸地原料古代造纸地原料,总是因时因地而变化,品种也逐代增加.因为古纸原料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所以弄清历代书画用纸地原料演变,就有助于纸地断代,因而也有助于纸上书画地断代.根据专家们所检验过地晋唐宋写本和文书用纸地原料看,大体上可分为下列五大类:(1)麻纸;(2)木本韧皮纤维纸(楮皮、青檀、桑皮等);(3)竹纸;(4)麻、竹皮各种原料混合制浆纸;(5)还魂纸(再生纸).在现存地书画用纸中,除还魂纸外,其余四类都能见到.根据文献记载,晋、唐、宋时还有藤皮纸、稻草纸和麦秆纸,但迄今在实物中还没见到.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地纸种.迄今传世地最早法书,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因年代.年).薄.本.幅201×似施过白粉.这种用麻纸画地设色画,过去在新疆还出土过.在敦煌石室中,也有用麻料写经纸地背面或正面作画地.有地还是工笔人物画.继麻纸之后,我国又发明了皮纸.虽然据《后汉书·蔡伦传》说,早在东汉已发明了皮纸,但汉代皮纸一直未见.皮纸大约在晋、南北朝时才定型,隋唐以后始见发展.我们所看到地早期实物,也都属于这个时期.唐初冯承素地《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就是用地皮纸.此纸白色,间浅灰色,表面平滑,似经砑光,纤维束少见,但有纸须,制作精细,是皮纸中地上乘.同一手卷地后幅,即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地题跋用纸,也是白色皮纸.两宋以来,皮纸地制造技术愈见精良,能制造出精美地大幅皮纸,在质量、形制和幅面上满足了书画家地要求.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带头以皮纸挥毫,他地法帖《苕溪诗》就是用砑光过地楮皮纸.此纸浅灰色,细横帘纹,每纹约粗0.1厘米,表面平滑,且施以白粉,紧薄可爱,制作相当考究,在这种纸上写字也相当飘洒.此纸目前地特征是在灰色纸地上,呈现一些浅黄色毛斑、块状斑、束状斑,如夜空中地群星.米芾地《淡墨秋山诗》和苏轼地《人来得书帖》,亦为构皮纸.二帖用纸均经砑光,平滑受墨,纤维匀细.苏轼地《新岁未获帖》、宋徽宗赵佶为《夏日诗》、李建中地《同年帖》也是皮纸.《新岁未获帖》白间米色,填以白粉,平滑受墨,纤维束少见,纤维细,纸精.至于赵佶为《季鹰帖》作题跋用地纸,则洁白光滑如镜,纤维捣得很细,交结匀紧,精美如蚕丝,但却是一种构皮纸,是宋纸中地佳品,代表了宋代造纸术地高水平.其他如旧题褚遂良摹《兰亭序》、李建中地《贵宅帖》皆为皮料纸.苏轴地723~787种宽幅(.杨无咎(1097~纹间距望(1269.朱瞻基佳纸..米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地米芾《盛制诗》及《寒光帖》用纸,就是掺有竹料地楮皮纸,纸浆中含竹料较多.米芾用竹纸写这类作品,虽无年款,但从用纸料来推断,必是他晚年之作.这是以纸料来鉴别书画年代地一个事例.米芾地《珊瑚帖》也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此帖米氏除写了字以外,还画了一幅珊瑚.这是我们迄今所见最早地用竹纸画成地画.到了南宋,竹纸竟后来者居上,名冠天下.嘉泰年《会稽志》(1201~1204年成书)在谈到竹纸时说:“淮工书者独喜之.”可见南宋书法家已对竹纸发生兴趣了.当时地刻书家也以竹纸印书.迄今所见实物而言,竹纸很少有早于北宋地.因此大凡书画以竹纸挥毫而号称晋唐墨迹地,多是宋以后地临摹本或赝品.如旧题王羲之《雨后帖》及其子王献之地《中秋帖》,二帖均为竹纸,前者深褐色,颜色呆滞而不自然,是作过手脚地旧迹.纸上地细横帘纹,也是晋纸中多不见地.再从墨迹上看,二帖有钩摹迹象,并非原迹.故《雨后帖》虽被南宋人跋为右军真迹,或真品,但它与《中秋帖》一样,实乃北宋后地摹品或伪品.但作为早期法书用纸,仍有较高地文物价值.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称:“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如源流中所述,二王在世时还没有出现竹纸.东晋南渡后,虽难得北纸,但北纸所用地原料和技术在南方同样使用,主要是麻类.所以赵希鹄地论断实误.唐宋地书画,除用单一地原料外,还有用混合原料制浆造纸地.如米芾地《高氏三图诗》是麻、楮混料纸,而他地《寒光帖》用纸,则是竹、楮混料纸.这种混合原料纸,古今中外都3O年是如此.。
历代书画用纸异同

历代书画用纸异同由于历史各代造纸技术水平和书画家绘画风格不同,书画用纸也就成了当今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手段。
据史载,汉晋唐时期所用纸大多是用麻料制成,张幅较小。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卷,系麻纸,高度只有24厘米,这与出土的晋代简牍的高度相同。
书法用纸始于六朝,而绘画则要从唐、五代起才开始使用。
纸本的唐人写经大多数是黄色的,也有少数是白色的,据说这种黄色的纸是用黄柏水染成的,可以防止虫蛀。
五代至两宋的纸,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大约到了北宋时,各种制纸材料大多已开始使用,自此就不易以纸的质地来鉴别书画的年代了。
北宋时已有高丽笺纸、砑花纸和粉笺纸。
北宋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喜欢用熟纸写字。
因为熟纸光滑细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南宋纸的高度开始增大。
如:法常《水墨写生》卷,纸的高度已达47厘米。
纸面非常光洁,帘纹也几乎看不出来。
元代的纸变化不大。
但造纸的方式、工艺日益进步,各种材料得到很好的使用,因此,造出了各种粗细、厚薄的纸料。
从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纸的纸料。
明代的纸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纸技艺又有精进,纸质越来越薄,尺寸也逐渐增大。
明代早期有种大片洒金纸,到明代后期虽然还有这种纸,但数量已很少,代之而起的是小金片和金星纸,明末清初又发展成全纸有金,即泥金纸。
清代的书画用纸,变化不是很大。
清初有一种泥金纸,色呈赤黄。
清代后期的泥金纸就变成淡黄了。
书画家所采用的纸绢,与他们的书写习惯、表现技巧以及时代风格相关。
不同的纸绢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也能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因此,书画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纸绢。
我们在鉴定书画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一般来说,设色工笔画用绢的较多,就流传下来的唐五代以前的书画看,几乎全是绢本的。
宋以后由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逐渐多起来。
还有一种是后人为了取得和前人相同的绘画风格,大量采用前人所用的纸绢。
如何鉴别古代书画纸?

如何鉴别古代书画纸?
展开全文
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见,且大多是清代以后的产品。
清朝的纸豪华绚丽,是权威的象征,而并不是真正文人的挥洒工具。
清末民初以来,各地纷纷利用本地资源致力于书写用纸的生产。
如泾县鸟汶宣纸、露皇宣、小岭虎皮宣、四川夹江宣、河北迁安书画宣、湖南浏阳贡宣、广东仁化长江宣、湖北潜山汉皮宣、江西铅山连史宣、陕西镇巴秦宝宣等,其中以露皇宣为宣纸之王,更为世所罕见,人们称之为“国宝”。
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具有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赞美。
甄别古旧纸笺首先要确定年代,其年代大致分为清初、清中期、清末和民初四个时期。
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的好纸较少,嘉庆时期的纸笺多为仿前朝制品,所以乾隆时期的纸笺最为名贵。
其次,最好不要相信印在纸笺上的年代,因为清末民初仿制了大量乾隆时期的帝王专用笺,所以古玩市场上几乎皆为赝品。
其三,要熟悉、掌握各种纸笺的制作特点、形式及装饰图案。
其四,要看清纸表面是否光滑匀净,是否有杂渍或颜色的陈旧是否自然。
通常古纸偏厚,破碎后呈小块状,断面多有斜纹。
古代纸张制作工艺与材料选择

古代纸张制作工艺与材料选择引言古代纸张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技术考量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古代纸张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常用的材料选择,以便对该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工艺流程古代纸张制作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准备:通常使用植物纤维作为制作纸张的原材料,例如树皮、稻草等。
这些原料需要进行清洁、煮熟或浸泡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增加纤维柔软度。
2. 汁浆制备:将经过处理的植物纤维进行混合搅拌,使纤维分散在水中形成汁浆。
通常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黏合剂,如黄粘土或淀粉,以提高纸张的质地和强度。
3. 筛选成型:将汁浆倒入纸张成型器具中,通过筛网过滤出纤维,使纤维在网上均匀分布,形成纸张的骨架。
通过挤压、压水和晾晒等过程,使纸张凝固并去除多余水分。
4. 干燥和加工:将初步成型的纸张在通风和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干燥,使其逐渐变得坚硬和平整。
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还可以对纸张进行漂白、染色等加工。
材料选择在古代纸张制作中,材料选择要考虑纸张的用途和质量要求。
常见的纸张制作材料包括以下几种:1. 樟树皮:樟树皮具有纤维细长、耐水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制作书写纸张和绘画纸张。
2. 法筵纸草:法筵纸草是一种具有光滑纤维和坚韧性的植物纤维材料,常用于制作高质量的绘画纸张。
3. 三棱草:三棱草纤维细腻而且柔软,适合用于制作纯毛笔书法纸张,能够准确传递墨色。
4. 稻草:稻草纤维较短,适合制作粗糙的包装纸或临时使用的纸张。
5. 桑树皮:桑树皮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适用于制作高质量的文书纸。
结论古代纸张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对于纸张的质量和功能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了解古代纸张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常用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纸张的制作艺术和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古代造纸的原料,总是因时因地而变化,品种也逐代增加。
因为古纸原料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所以弄清历代书画用纸的原料演变,就有助于纸的断代,因而也有助于纸上书画的断代。
根据专家们所检验过的晋唐宋写本和文书用纸的原料看,大体上可分为下列五大类:(1)麻纸;(2)木本韧皮纤维纸(楮皮、青檀、桑皮等);(3)竹纸;(4)麻、竹皮各种原料混合制浆纸;(5)还魂纸(再生纸)。
在现存的书画用纸中,除还魂纸外,其余四类都能见到。
根据文献记载,晋、唐、宋时还有藤皮纸、稻草纸和麦秆纸,但迄今在实物中还没见到。
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
迄今传世的最早法书,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261~303年)的章草《平复帖》。
该帖先前曾有人将其鉴定为“蚕茧纸”(杨「肃欠」谷《中国纸之研究》第16页)。
经潘吉垦先生多次检验,确认该帖为早期的麻纸。
因年代久远,几经装裱,纤维老化,致使纸面呈灰色、间米黄色,纸表有部分裂纹。
以高倍放大镜观察,《平复帖》本幅纸表面纤维束甚多,甚至有成股的麻绳头而未及捣碎的,帘纹不显,似不曾有效地砑光,纸吃墨力差,制作相当原始,与出土汉纸相仿佛。
《平复帖》上的墨迹是用秃笔写的章草(草隶),笔意古朴,是陆机在西晋武帝泰始初年(265~269年)在南方仓促间写的一封书信(参见启功《平复帖简说》)。
此帖流传有绪,年代确切可考,又出于名家的手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年份可查的珍贵纸本法书。
隋末的虞世南《北堂书抄》卷一○四引《陆云集》中陆云致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二十卷,书工,纸不精,恨之。
”则陆机写字属稿不曾用良纸,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亦说明南方的造纸术不及北方曹魏时闻名的左伯纸之精良。
至隋唐五代,法书用纸也仍以麻纸居主要地位。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杜牧(803~852年)的题款为太和三年(829年)的《张好好诗》就是麻纸,纸面呈灰色,表面平滑,制作相当精细,但个别部位可见有明显的麻纤维束。
旧题吴彩鸾写的《切韵卷》,麻纸,白色,间灰,纸较厚可分层揭开,纤维束少,帘纹不显。
旧题虞世南摹《兰亭》卷,麻纸,灰色,有纤维束,制作不够精细。
旧题欧阳修《卜商帖》,麻纸,白色,表面平滑,制作较精细。
米芾《韩马帖》,麻纸,白色,正方形,纸厚。
原题颜真卿《湖州帖》,麻纸,白色,平滑,纤维束少。
旧题王羲之《东山松帖》,麻纸,浅米色,制作不很精细。
旧题欧阳询《季鹰帖》,麻纸,纸薄。
五代书法家杨凝式(873~954年)的著名草书《神仙起居注》,也用的是麻纸,呈深灰色,字里行间有纤维束遗存,制作似不很精细。
以上说明唐五代书法家不只是在创作时用麻纸,而且在临摹汉、晋法帖借以练功时也用麻纸。
从绘画的传世作品来看,唐以前作画多用绢本。
唐以后,纸本画才逐渐多起来。
1969年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三幅纸本设色花鸟画,每幅201×141厘米,各由若干小纸粘连而成,纸质为白麻纸,纸较厚,表面平滑,部分表面似施过白粉。
这种用麻纸画的设色画,过去在新疆还出土过。
在敦煌石室中,也有用麻料写经纸的背面或正面作画的。
有的还是工笔人物画。
继麻纸之后,我国又发明了皮纸。
虽然据《后汉书·蔡伦传》说,早在东汉已发明了皮纸,但汉代皮纸一直未见。
皮纸大约在晋、南北朝时才定型,隋唐以后始见发展。
我们所看到的早期实物,也都属于这个时期。
唐初冯承素的《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就是用的皮纸。
此纸白色,间浅灰色,表面平滑,似经砑光,纤维束少见,但有纸须,制作精细,是皮纸中的上乘。
同一手卷的后幅,即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题跋用纸,也是白色皮纸。
两宋以来,皮纸的制造技术愈见精良,能制造出精美的大幅皮纸,在质量、形制和幅面上满足了书画家的要求。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带头以皮纸挥毫,他的法帖《苕溪诗》就是用砑光过的楮皮纸。
此纸浅灰色,细横帘纹,每纹约粗0.1厘米,表面平滑,且施以白粉,紧薄可爱,制作相当考究,在这种纸上写字也相当飘洒。
此纸目前的特征是在灰色纸地上,呈现一些浅黄色毛斑、块状斑、束状斑,如夜空中的群星。
米芾的《淡墨秋山诗》和苏轼的《人来得书帖》,亦为构皮纸。
二帖用纸均经砑光,平滑受墨,纤维匀细。
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宋徽宗赵佶为《夏日诗》、李建中的《同年帖》也是皮纸。
《新岁未获帖》白间米色,填以白粉,平滑受墨,纤维束少见,纤维细,纸精。
至于赵佶为《季鹰帖》作题跋用的纸,则洁白光滑如镜,纤维捣得很细,交结匀紧,精美如蚕丝,但却是一种构皮纸,是宋纸中的佳品,代表了宋代造纸术的高水平。
其他如旧题褚遂良摹《兰亭序》、李建中的《贵宅帖》皆为皮料纸。
苏轴的《三马图赞》则为桑皮纸,浅米色,纸上加蜡,纸面有纸须。
唐宋时期的绘画家,也一改过去的习惯,而以皮纸作画。
例如唐代著名画家韩滉(723~787年)的设色画《五牛图》,或许是现传世的最早的纸本绘画。
画面由五小块纸粘连而成,每张纸上画一牛,纸面呈浅黄色,间浅色,表面平滑,纸经砑光,纤维束少见,纤维分散较好,纸表能见蜡层。
经鉴定,为桑皮纸。
宋代流行的南北两宗的山水画,以至工笔设色的绘画,都有用皮料纸作为材料的。
南宋法常(1225~1270年)的《水墨写生蔬果图》卷,是一种宽幅(47.5×81.41厘米)白色皮纸,细帘纹。
一般所谓“宋宣”,大概即指此而言。
杨无咎(1097~1169年)的《四梅图》水墨画,画着春夏秋冬的四季梅花。
据作者自己的题跋,此图作于乾道元年(1165年)七夕前一日。
图卷由数纸连成,每段纸37×60厘米,细帘纹,丝纹间距1.8厘米,白色,表面平滑,桑皮纸。
宋以后的绘画纸,则几乎全用皮料纸。
如元代黄公望(1269~1345年)的山水图卷和钱选的《白莲图》用的桑皮纸,白色,细横帘纹。
朱瞻基《三鼠图》桑皮纸,白色,纤维细长,交织匀,纤维束少。
文征明《猗兰室囱》,皮料纸,白色,帘纹很细,纤维发亮,纸经淀粉浆处理。
米芾《长江万里图》皮料纸,米色,纤维束少,纸表有层薄膜,抗水性强,经拖浆或施胶。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皮料纸,灰色,纸表泼一层淡墨,纤维束少,纤维细匀。
李衎《墨竹图》皮料纸,白色,纤维束少见,加蜡,砑光,表面有暗纹图案及文字。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皮料纸,细横帘纹,纤维细匀,无纤维束,似桑皮佳纸。
赵孟頫《从骑图》皮料纸,设色画,表面平滑,纤维匀细,纤维束少。
朱德润《秀野轩图》皮料纸,白色,纤维束少见,特细横帘纹。
宋人《百花图》皮料纸,工笔水墨画,纸面平滑,纤维束少见,细横帘纹。
董其昌《关山雪霁图》桑皮纸,纸厚毛多,粗横帘纹,纤维有亮光,是高丽镜面笺纸。
在古代书画用纸原料的演变中,另一项突破是从北宋起使用新型的竹纸作书画用纸。
米芾在其《书史》和《评纸帖》中介绍说,他在五十岁(1100年)时始以浙江竹纸砑光作书。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的米芾《盛制诗》及《寒光帖》用纸,就是掺有竹料的楮皮纸,纸浆中含竹料较多。
米芾用竹纸写这类作品,虽无年款,但从用纸料来推断,必是他晚年之作。
这是以纸料来鉴别书画年代的一个事例。
米芾的《珊瑚帖》也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
此帖米氏除写了字以外,还画了一幅珊瑚。
这是我们迄今所见最早的用竹纸画成的画。
到了南宋,竹纸竟后来者居上,名冠天下。
嘉泰年《会稽志》(1201~1204年成书)在谈到竹纸时说:“淮工书者独喜之。
”可见南宋书法家已对竹纸发生兴趣了。
当时的刻书家也以竹纸印书。
迄今所见实物而言,竹纸很少有早于北宋的。
因此大凡书画以竹纸挥毫而号称晋唐墨迹的,多是宋以后的临摹本或赝品。
如旧题王羲之《雨后帖》及其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二帖均为竹纸,前者深褐色,颜色呆滞而不自然,是作过手脚的旧迹。
纸上的细横帘纹,也是晋纸中多不见的。
再从墨迹上看,二帖有钩摹迹象,并非原迹。
故《雨后帖》虽被南宋人跋为右军真迹,或真品,但它与《中秋帖》一样,实乃北宋后的摹品或伪品。
但作为早期法书用纸,仍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称:“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
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
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
”如源流中所述,二王在世时还没有出现竹纸。
东晋南渡后,虽难得北纸,但北纸所用的原料和技术在南方同样使用,主要是麻类。
所以赵希鹄的论断实误。
唐宋的书画,除用单一的原料外,还有用混合原料制浆造纸的。
如米芾的《高氏三图诗》是麻、楮混料纸,而他的《寒光帖》用纸,则是竹、楮混料纸。
这种混合原料纸,古今中外都有生产,意在兼收诸料之所长,改善纸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有时书画家按自己的要求,专门在纸访订制这种纸。
这种情况就是到了近代,也还是如此。
例如画家徐悲鸿,在本世纪3O年代就曾在四川订制过一批竹、麻混料纸作画,只不过麻料配比较小而已。
元明以来,纸料种类繁多,制造技术也有提高。
不过书画界仍继续流行用皮纸,麻纸已绝少使用,间或有用竹纸的。
说明即使在元明清书画用纸中,皮纸仍占主要地位。
就是在今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