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第十八章 繁殖的营养需要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营养学、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4、生产及实际生活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5、如何学习和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知识?6、你期望通过学习本课程获得那些知识和技能?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 名词解释:CP、粗灰分、EE、CF、ADF、NDF。

2. 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 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 4. 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 5. 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6. 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CP 9.6%、EE 3.6%、CF 1.3%、粗灰分1.1%、Ca 0.03%、P 0.29%,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7. 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止饲料营养价值的下降?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解释消化、吸收、消化率的概念。

★ 2.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 4.蛋鸡每天采食120 g饲粮,饲粮含CP18%,Ca 3.5%,每天随粪排出CP 4.32 g、Ca 1.95 g,随粪排出内源CP 1.5 g,内源Ca 0.90 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6.饲料颗粒化处理、少量多餐饲喂、奶牛TMR日粮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7.单胃动物回肠末端(家禽去盲肠)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意义?第三章水的营养★1.水分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

2.为什么动物缺水的危害比缺乏饲料的危害大?★ 3.动物如何调控其体内的水分平衡?★ 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5.如何减少夏季高温季节家禽发生软便?6.生产中强迫奶牛多饮水有哪些负面作用?7.多饮水能否缓解母猪便秘现象?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1.名词解释:EAA、NEAA、LAA、RDP、UDP、IP。

繁殖宠物的饮食与营养需求

繁殖宠物的饮食与营养需求

繁殖宠物的饮食与营养需求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们对于繁殖宠物的饮食与营养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宠物的健康和幸福与其所摄入的食物及其营养成分息息相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繁殖宠物的饮食要求和营养需求的重要信息。

一、繁殖宠物的饮食需求宠物的饮食需求主要包括对于食物种类、摄入量以及摄取次数等方面的要求。

1.食物种类繁殖宠物的食物种类包括主食和副食。

主食通常为宠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如鱼类、肉类和禽类等;副食则用于补充宠物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如蔬菜和水果等。

2.食物摄入量宠物的食物摄入量应根据其种类、体重和年龄来确定。

一般而言,幼年宠物的食物摄入量应比成年宠物更多,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3.摄取次数建议将食物分为多次供给,以保持宠物的饮食习惯,促进其消化和吸收。

二、繁殖宠物的营养需求了解宠物的营养需求对于宠物健康繁殖和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宠物的几种主要营养素需求。

1.蛋白质蛋白质是宠物生长与繁殖必需的重要营养素。

鱼类、肉类和禽类是常见的蛋白质来源。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宠物能量的来源,为其提供所需的热量。

正常情况下,宠物需要从谷物、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

3.脂肪脂肪是宠物保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能量来源。

适量的脂肪有助于宠物的脑部发育和维持身体功能。

4.维生素和矿物质宠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钙、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对于宠物的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5.纤维素纤维素是保持宠物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元素。

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纤维素,对宠物的肠胃健康非常有益。

三、宠物饮食的注意事项在提供宠物的饮食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留意。

1.合理搭配宠物的饮食应合理搭配,确保其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单一食物可能导致宠物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

2.新鲜食材宠物的食物应尽量选用新鲜的食材,以保证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可能对宠物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逐步转换如果需要更换宠物的食物,应逐步进行转换,以避免宠物消化系统的不适应。

动物营养学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

动物营养学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

动物营养学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及其饲料配方的学科,它关注动物身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对于保障动物的健康和高产高效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的营养需求以及合理的饲料配方。

一、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合理饲养和科学饲料配方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仅关注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还包括了动物对特定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以及营养代谢的过程。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饲料的生产、消化生理、营养需要以及最优化饲养技术等方面。

二、动物的营养需求1. 能量需求动物通过食物中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因此能量是动物营养需求的首要因素。

动物的能量需求与其体重、生理状态、生长速度和环境条件等有关。

为了满足能量需求,饲料配方中需要考虑到动物所需的能量来源,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

2. 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组织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饲料中的必需营养物质之一。

动物营养学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及消化吸收利用的能力。

在饲料配方中,需要根据动物的种类和生理阶段合理选择蛋白质的含量和来源,以满足其不同的营养需求。

3. 矿物质和维生素需求矿物质和维生素是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它们在动物的生理代谢和骨骼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动物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合理配置饲料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是非常重要的,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的需要。

三、合理的饲料配方合理的饲料配方是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以及饲料资源和生产成本等因素进行调配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动物品种和生理状态,合理选择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在制定饲料配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平衡的营养组成合理的饲料配方应当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并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和平衡。

其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是重要的营养元素,需要根据动物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配比。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营养学、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4、生产及实际生活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5、如何学习和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知识?6、你期望通过学习本课程获得那些知识和技能?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

名词解释:CP、粗灰分、EE、CF、ADF、NDF。

2. 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

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4.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5. 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6。

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CP 9。

6%、EE3。

6%、CF 1.3%、粗灰分1。

1%、Ca 0.03%、P0。

29%,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7。

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止饲料营养价值的下降?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

解释消化、吸收、消化率的概念。

★2。

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4。

蛋鸡每天采食120 g饲粮,饲粮含CP18%,Ca 3.5%,每天随粪排出CP 4.32 g、Ca1。

95 g,随粪排出内源CP1。

5g,内源Ca 0。

90 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6.饲料颗粒化处理、少量多餐饲喂、奶牛TMR日粮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7。

单胃动物回肠末端(家禽去盲肠)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意义?第三章水的营养★1.水分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

2.为什么动物缺水的危害比缺乏饲料的危害大?★3.动物如何调控其体内的水分平衡?★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5.如何减少夏季高温季节家禽发生软便?6.生产中强迫奶牛多饮水有哪些负面作用?7。

多饮水能否缓解母猪便秘现象?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名词解释:EAA、NEAA、LAA、RDP、UDP、IP。

动物营养复习思考题

动物营养复习思考题

动物营养复习思考题绪论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阐释动物营养在提升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含几小成分?分别怎样测量和排序?3、详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3、详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怎样提升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4、详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水的营养1、详述水的生理促进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水的质量包含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少、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剂、理想蛋白、rdp、udp、可以利用氨基酸、有效率氨基酸、真可以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含哪几种?3、详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优劣。

4、详述如何提升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释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8、阐释瘤胃内环境平衡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详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促进作用。

10、详述影响蛋白质消化、稀释、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水解的主要产物就是什么?提升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升什么的共同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

《农业知识综合二(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性质《农业知识综合二》是报考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农业知识综合二》侧重于动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科学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

二、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动物生产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50分,其中动物遗传育种学40分,动物繁殖学35分,动物营养与饲料40分,动物生理学35分。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绪论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其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3、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第二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渗透压2、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生理功能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机理,促进与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4、血型的概念、意义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第三章血液循环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的生理特性2、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率及心输出量的概念3、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4、微循环的组成及特点5、组织液的生成及其调节6、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第四章呼吸1、肺通气的原理,胸内压、肺内压、肺容量及肺通气量的概念2、气体的交换过程及运输方式,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3、神经体液因素对呼吸的调节机理第五章消化与吸收1、动物的采食特点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3、胃肠道的运动及其调节4、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分泌特点5、主要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6、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7、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原理第六章能量代谢及体温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2、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3、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1、尿的理化性质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及排泄作用4、尿生成的调节5、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第八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点2、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5、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九章内分泌1、激素的概念与分类,激素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2、下丘脑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功能3、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功能4、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机制5、甲状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6、甲状旁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7、胰岛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8、肾上腺激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第十章生殖与泌乳1、动物的性腺发育特点及生殖周期的概念2、雄性生殖生理,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激素的功能及其调节3、雌性生殖生理,卵巢的生卵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分泌特点、生理功能及其调节4、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排乳反射及其调节参考书目:1.《动物生理学》(第三版),杨秀平、肖向红、李大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第十八章繁殖的营养需要

第十八章繁殖的营养需要

(4)总需要:在计算维持需要时,母体体 )总需要:在计算维持需要时, 重应为配种体重与1/2妊娠增重之和。 妊娠增重之和。 重应为配种体重与 妊娠增重之和 总需要量=维持需要+母体增重需要+ 总需要量=维持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妊 娠增重需要 维持需要=443.5×(150+45/2)0.75 维持需要 × + ) 低妊娠-高泌乳: 低妊娠-高泌乳: 高妊娠-低泌乳: 高妊娠-低泌乳: 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中的能量供给以妊 娠期占1/3和哺乳期占 和哺乳期占2/3为宜。 为宜。 娠期占 和哺乳期占 为宜
(3)妊娠产物增重: )妊娠产物增重: 妊娠产物包括胎儿、 妊娠产物包括胎儿、母体子宫及其 内液、乳腺组织等, 内液、乳腺组织等,母猪在不同营养水 平下每胎妊娠产物的总增重比较恒定, 平下每胎妊娠产物的总增重比较恒定, 为22.8kg,每天妊娠产物的 ,每天妊娠产物的ME需要量 需要量 为1497.3KJ。 。
二 胎儿发育的生理规律 1. 胎重、胎高、胎长的增长 胎重、胎高、 1)胎重:前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 )胎重:前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 胎重的2/3是最后 胎重的 是最后1/4期内增长的。 期内增长的。 是最后 期内增长的 母牛、羊在最后2个月增长最快 个月增长最快, 母牛、羊在最后 个月增长最快,胎 儿的增长占初重的80-90% 儿的增长占初重的 2)胎高、胎长:前期和中期增长快, )胎高、胎长:前期和中期增长快, 后期慢。 后期慢。
3、妊娠母猪的能量需要 、 (1)维持的能量需要 ) 在妊娠期间, 在妊娠期间,维持能量需要占总需要的 75-80%(N0blet,1990) NRC(1998): NRC(1998): MEm(swine)=443.5w0.75(kJ/d)
(2)增重需要: )增重需要: 母体增重的能量需要约为母猪能量需要 的15-20%,母体适宜增重因胎、年龄和 ,母体适宜增重因胎、 体重不同而异, 不等。 体重不同而异,从10~30kg 不等。脂肪 ~ 组织含脂肪90%,瘦肉组织含蛋白质23%, 组织含脂肪 %,瘦肉组织含蛋白质 %, %,瘦肉组织含蛋白质 每沉积1g脂肪和蛋白质分别需 脂肪和蛋白质分别需52.3kJ和 每沉积 脂肪和蛋白质分别需 和 44.4kJME,妊娠期按 天计, ,妊娠期按115天计,则平均每 天计 天母体增重的代谢能需要量为: 天母体增重的代谢能需要量为: ME=(母体增重×33.727-334.67)/115 母体增重× = 母体增重

13繁殖的营养需要

13繁殖的营养需要


二、营养对发情、受孕和胎儿发育的影响
(一)对性活动的影响
营养是影响发情和发情周期的主要外在因素 之一。不足更易引起高产乳牛不发情。能量 不足的影响比蛋白质大。
(二)对排卵的影响 配种前或在发情周期内,提高供给母猪饲粮 的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但会提高胚胎死 亡率,成活胚胎数不一定改变。
母畜的繁殖数据
种的初情期推迟。营养不足易引起高产乳牛不
发情,能量不足的影响比 CP 大。母牛长期或短
期营养不足,影响受精率或胚胎成活率。
(二)不能过肥
营养水平偏高,大多数动物性成熟提 早,初情期提前(如禽、牛、羊); 营养过剩,经产动物过肥,会使初情 期推迟。
三、后备种畜营养要求特点及养分供给原则
(一)对过瘦者 加强营养,应高于维持,尤其在配种前7-10d。

我国标准为:
奶牛: 妊娠 第6个月:维持+ 50g DCP
第7个月:维持+ 94g DCP
第8个月:维持+166g DCP
第9个月:维持+262g DCP
猪: 前期:维持基础上+10%
后期:在前期基础上+1倍
或按日粮CP:11%(前)-12%(后) 肉脂型猪
四、妊娠♀对矿物质需要


妊娠♀对矿物需要也有缓冲作用。
3.变化规律:
整个妊期,前期母体营养物贮积;羊水、胎盘快,而后 期胎儿增重快。

前期不需供给太好的饲料(且“妊娠合成代谢”),后期, Pro、能、Ca、P及其它矿物质↑、水分↓,尤在后1/4 期加强饲养,胎重的2/3是在后1/4时期内增长的。
(二)母体基础代谢提高


表现为产热↑、体温偏高、怕热。
第十三章
繁殖的营养需要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绪论:▲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有哪些?1.保障动物健康2.改善产品质量3.降低生产成本4.提高生产水平5.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章▲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1.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饲料中养分分为哪几种,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水分包括游离水(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和结合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2)粗灰分(Ash) :是饲料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3)粗蛋白质(cp):指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称(4)粗脂肪(EE): 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5) 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6)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2.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1)植物水分含量变异大于动物。

(2)植物含粗纤维,动物无。

(3)植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动物体内是蛋白质。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动物为脂肪(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色素、蜡质等;动物主要是真脂肪;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7)植物体内灰分含量比动物体少第二章▲可消化营养物质: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 2.主动转运 3.胞饮吸收2.瘤胃微生物消化的优缺点有哪些?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繁殖的营养需要》课件

《繁殖的营养需要》课件
繁殖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繁殖的基本需求
栖息地
为了安全地繁殖后代,需要适宜 的栖息地。
受精
受精是繁殖的关键部分,必须适 时适地进行。
育儿
给幼崽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以及 必要的抚育。
交配
交配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需 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繁殖的时机选择
1
春季
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选择春季繁殖,因为
繁殖的适宜环境
水中生物
水质和温度是繁殖成功的必要 条件。
陆生动物
土壤和气候是繁殖的ຫໍສະໝຸດ 键环境 因素。植物不同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光 照和气候。
繁殖的注意事项
避免干扰
控制放牧
物种的繁殖过程容易受到人类或 其他动物的干扰,需要注意保护。
放牧动物可以对周围环境和植物 造成伤害,需要控制和限制。
火灾预防
繁殖地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需要注意火灾和其他天灾的预防。
繁殖的奖励和挑战
物种保存
成功的繁殖可以防止物种灭绝。
回馈自然
成功的繁殖可以回馈自然,并为未来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面临威胁
环境变化、抢夺栖息地和污染等可能对繁殖和生存构成威胁。
气候稳定
2
那时食物充足,天气适宜。
为了让幼崽或种子得以存活和成长,繁
殖时选择气候稳定的时期。
3
成熟时
动物和植物必须成熟到一定阶段才能繁 殖,通常是年龄或大小。
繁殖的饮食要求
1 蛋白质
繁殖时需要额外的蛋白质 以满足生长和开发需要。
2 水分
水分对于产卵和母乳喂养 至关重要。
3 营养均衡
需要均衡的营养来提供必 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 能量。

动物营养学 思考题

动物营养学 思考题

12.生物素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3. 叶酸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4.维生素B12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5. 胆碱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6. 维生素C的营养作用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十章 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
一、名词解释:
1.能量蛋白比与蛋白能量比
二、问答题:
1.营养需要及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消化试验的种类有哪些?
3.说明全收粪法测定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4.比较全收粪法与指示剂法的优缺点。
5.饲养试验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6.饲养试验的种类有哪些?
7.比较屠宰试验的适用范围、屠宰方法及测定指标。
一、名词解释:
1.必需脂肪酸(EFA)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二、问答题:
1.简述脂肪的分类。 来自2.说明脂类的主要性质。
3.说明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
4.比较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5.EFA的分类。
6.简述EFA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状。
9. 计算肉鸡饲粮中含钠、钾和氯分别为0.18%、0.05%和0.20%的电解质平衡值?
10.说明饲粮电解质平衡对动物营养的重要性。
11.铁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2.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13.哺乳仔猪容易缺铁的原因。
14.锌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5.铜的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2.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有哪些?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与哪些?
第三章 水的营养
一、名词解释:

动物营养学-12第十二章1(繁殖的营养需要)

动物营养学-12第十二章1(繁殖的营养需要)

100
配 种 1
分 配 分 配 分 配 分 配 娩 种 娩 种 娩 种 娩 种 2 3 4
分 配 娩 种 5
分 娩 6
胎次
母猪连续6胎的体重变化
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体重的影响(kg)
营养水平 配种体重 产后体重 妊娠期增重
高 低 320.2 229.7 284.1 249.8 53.9 20.1
断奶体重 哺乳期失重

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效应):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 猪相同的维持水平饲粮时,除能保证胎儿和乳腺组织
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的现象。

表明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 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妊娠后期更为明显。

母畜在低营养水平时“孕期合成代谢”强于高营养水
平。
妊娠与空怀母猪的11 317
379
432 264
132
194
115
168
复习题(2道题)
1. 名词解释: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效应)
2. 简述利用析因法确定妊娠母猪能量需要的估算过程。

温度
5℃ 0℃ -5℃ -10℃
维持需要
389W0.75 402W0.75 414W0.75 427W0.75
-15℃
439W0.75

年龄:第一和第二个泌乳期奶牛自身生长发育尚未完成, 能量需要在维持的基础上,第一个泌乳期增加 20%,第
二个泌乳期增加10%。

放牧:放牧运动时,能量需要明显增加。


回肠真消化Lys的维持需要(g/d)=0.036BW0.75


母体自身和妊娠产物沉积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为12.9%
玉米-豆粕型饲粮赖氨酸回肠真可消化率为85% 饲粮粗蛋白质含量CP(回归公式) =5.22+15.51×真可消化赖氨酸(%) 配种体重 175kg ,妊娠增重 45kg ,预产仔 10 头的母猪赖氨

第18章 繁殖的营养需要

第18章  繁殖的营养需要

第十八章繁殖的营养需要繁殖是动物种族繁衍的重要生理机能。

动物的生产水平和效益与动物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

尽管繁殖的营养需要低于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 但合理的营养管理对于最大限度提高动物的繁殖成绩十分重要。

母畜的繁殖周期可分为配种准备期及配种期、妊娠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营养要求均各不相同。

与其他生产(生理)活动相比,繁殖的营养研究比较薄弱,确定繁殖的营养需要也更困难。

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关于猪的繁殖营养的研究最多。

本章在阐述营养对繁殖周期各阶段影响的基本规律和繁殖周期中母畜和胎儿的营养生理规律基础上,重点讲述妊娠期的营养需要特点及需要模型,哺乳期的营养需要于第十九章讲述。

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公畜的营养需要特点。

第一节营养与动物繁殖一、营养对初情的影响动物初情期的出现时间与动物种类和品种有关。

一般说来,同一品种的动物生长愈快,初情期就愈早。

影响猪初情期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品种。

初情期年龄一般为5-6月龄,地方猪种的初情年龄早于外种猪,杂交猪早于纯种猪。

营养水平对初情年龄也有影响。

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推迟小母猪的初情年龄。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初情期主要取决于体重或体格大小,与年龄关系较小。

表18-1表明,在三种营养水平条件下,奶牛的初情年龄差异很大,但体重和体格大小却相近。

一般而言,牛、羊体重分别达到成年体重的35-70%(6-8月龄)和60%(5-10月龄)左右开始发情。

营养不足, 生长缓慢, 初情期推迟, 初情体重也不可能达到正常营养水平时的体重。

若营养水平偏高, 则初情期提前。

表18-1 不同营养水平对黑白花乳牛初情期的年龄和体重影响性别营养水平(饲养标准%)初情期年龄(周)体重(kg)体高(cm)母高(129)37 270 108 中(93)49 271 113 低(61)72 341 113公高(150)37 292 116 中(100)43 262 116 低(66)51 236 114引自McDonald (1988).p.322二、营养对排卵的影响营养水平可以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母畜的排卵数。

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动物的营养与繁殖

动物的营养与繁殖动物的营养与繁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营养是指动物获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而繁殖则是指动物通过生育后代来延续物种的过程。

本文将对动物的营养和繁殖进行探讨。

一、动物的营养动物通过摄入食物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构建动物体内组织的基本单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则是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在动物体内发挥着调节和协助功能。

动物的营养需求因物种而异,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和种类具有差异。

以食草动物为例,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需要摄入丰富的纤维素来满足其消化需求;而肉食动物则需要高蛋白质的食物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此外,动物的生理状态和生长阶段也对营养需求有影响。

例如,繁殖期的雌性动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来支持胚胎发育和乳汁分泌。

动物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并通过循环系统将其输送到各个组织和细胞,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组成,消化过程中的酶和胃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草食动物的胃肠道相对较长,以便更好地分解纤维素。

二、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是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延续物种的重要方式。

动物的繁殖方式通常分为两种: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性繁殖是指通过两个个体之间的生殖细胞结合来繁殖后代。

一般情况下,雄性动物通过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子结合,产生受精后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幼体。

性繁殖涉及到生殖器官、生殖行为等复杂的生物过程。

不同动物的性繁殖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内受精和外受精等。

无性繁殖则是指动物通过非生殖细胞的分裂或再生来产生后代,无需两个个体之间的结合。

无性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二分法、孤雌生殖、体节分裂和萌芽等。

无性繁殖具有高效和快速繁殖的特点,但由于后代之间的基因完全相同,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重变化基本规律
繁殖周期中母畜体重变化的基本规律:
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断奶,
母畜体重有净增加,且随胎次而增加。
母猪在繁殖周期中体重变化受营养水平的影 响(表)。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表:
表 18-3 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体重(kg)的影响 (引自宋育,1995) 营养 水平 高 低 配种 体重 230.2 229.7 产后 体重 284.1 249.8 妊娠期 断奶 哺乳期 净增 增重 53.9 20.1 体重 235.8 242.2 失重 48.3 7.4 重 5.6 12.7
表 18-1 不同营养水平对黑白花乳牛初情期的 年龄和体重影响 (引自 McDonald,1988)
营养水平 初情期
性别
(饲养标准, %) 年龄 (周) 体重 (kg) 体高 (cm) 高(129) 37 49 72 37 43 51 270 271 341 292 262 236 108 113 113 116 116 114 中(93) 低(61) 高(150)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五、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配种间隔与母猪失重的关系
配种间隔与母猪失重也相关:
Y=7.3+0.39X(失重,Kg)
母猪过肥或过瘦均延长配种间隔,过瘦对初产
母猪的影响尤大。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二节 繁殖周期中母畜及胎儿的 营养生理规律
一.体重变化规律 二.母体变化规律
三.胎儿发育规律
60 1.9 20 0.4 1 0.4 1 5 376 3138 3514
80 3.6 0.8 50 1.2 2 0.9 2 9 711 4812 5523
100 6.6 1.8 95 4.0 8 2.2 6 18 1339 6485 7824
110 9.1 2.7 135 7.2 14 3.7 9 25 1841 7322 9163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妊娠后期母畜的营养水平明显影 响胎儿的生长和初生重,但对多 胎动物的产仔数没有影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母猪
提高母猪妊娠后期的能量摄入量,可使仔猪初 生重和成活率增加,但当DE摄入量超过25.1MJ 时,初生重不再增加。 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脂肪,使母猪至分娩时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营养对初情期的影响 后备期ME摄/入量对性成熟的影响:
试验数 ME (mc头.日) 年龄(天) 限 高 限 高 5.52 8.93 217 201 6.00 8.93 201 212 体重(Kg) 限 高 74 91 74 94
9 5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营养水平对初情期年龄体重的影响
妊娠 天数 47 63 81 96 108 子宫 重量 (g) 1300 2450 2600 3441 3770 与 47d 胎衣 重量 与 47d 胎水 重量 与 47d 比 (%) 100 374 419 207 140
比 (%) (g) 100 189 200 265 290 800 2100 2550 2500 2500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母牛
母牛长期或短期营养不足,会影响受精率 和胚胎的成活。
空怀率:极瘦母牛77%,体况良好母牛5%。
奶牛孕前营养强化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3、母羊
配种期能量水平对母羊受胎率和胚胎成活 率的影响,迄今尚无定论。 当母羊获得能维持其体重不变的营养物质 时,产羔数高于失重的母羊。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四.哺乳期营养对繁殖的影响
1、母猪吃不够养分而失重; 2、营养影响产奶量及奶成分,从而影响 幼畜生长发育; 3、营养影响母畜体况,从而影响产后再发情;
4、营养可能影响后期成绩。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五、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产后发情影响母畜的繁殖成绩。
分娩时的体况和哺乳期营养是影响发情间隔。
一、能量需要 1、综合法
如:妊娠母猪分为前、后两个能量水平,前
期DE的需要在维持基础上增10-20%,后期在
前期基础上增加50%。
妊娠奶牛是在妊娠的第6、7、8、9月时增加, 以体重300Kg奶牛计,每天应在维持基础上 增加4.16、7.11、12.55和20.75MJ产奶净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前2~3W起用高能高蛋白优饲,可使排卵数和
产羔数增加,产羔率可提高10~20%。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短期优势 3、母牛
不必进行催情补饲。
从泌乳70d起提高营
养水平可保证下一繁
殖周期顺利配种受孕。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1、母猪
(1)能量:能量的摄入水平是引起胚胎死亡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营养与动物繁殖
一.营养对初情期的影响
二.短期优饲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的影响
四.哺乳期营养对繁殖的影响
五.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一、营养对初情期的影响
动物初情期的出现时间与动物种类和品种有关。
同一品种动物生长越快,初情期越早。
影响猪初情期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品种。 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推迟小母猪的初情 年龄。


中(100) 低(66)
二、短期优势
营养 促性腺激素 排卵
提高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因此,在生产上 出现了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的应用,即常常为 配种前的母猪提供较高能量水平(一般在维持 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 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 饲”。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饲粮时,
妊娠母猪除能保证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
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表明在同等
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 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 期合成代谢”。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母体变化规律 “孕期合成代谢”的机理推测:
(1)妊娠期间由于甲状腺和脑下垂体等内分泌腺机
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产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周期内,给予高能 量会提高胚胎的死亡率。 妊娠前期(0~30d)供给高能水平会降低胚 胎成活率。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妊娠期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蛋白质: Pr水平对胚胎成活率影响不大。
(3)微量养分:
VA、VE、叶酸和Fe、I、Se等微量元素的严
重缺乏会提高胚胎死亡率。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能量需要 (2)增重需要
NRC(1998)的计算公式如下:
母体脂肪组织增重(Kg)=母体增重(Kg)0.638 -9.08 母体瘦肉组织增重(Kg)=母体增重-母体脂肪组 织增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胎儿发育规律 (二)胎儿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在胎儿体成分中,约有一半的Pr和一 半以上的E、Ca、P是在妊娠的最后1/4 时期内增长的。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胎儿发育规律 胎龄对胎儿成分的影响
表 8-18 不同胎龄时猪胎儿的化学成分(%)
(引自杨凤,1993)
鲜 胎龄(d) 水分 脂肪 30 60 100 107 94.7 89.5 85.3 83.6 0.5 0.9 1.3 1.4 蛋白质 3.6 6.2 9.1 9.7 灰分 0.9 1.7 3.1 3.2 脂肪 9.4 8.5 8.8 8.5 蛋白质 67.9 59.0 61.9 59.1 灰分 16.9 18..0 21.0 19.5 重 干 重
方式)。
能量分配方式:母猪在整个妊娠中的能量供
给以妊娠期占1/3,哺乳期占2/3较为合理,
饲料利用率较妊娠期和哺乳期各占1/2时提 高8%左右。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能量需要 对妊娠母猪控制能量 供给,尽量减少哺乳期
母体失重和体脂损失,
可使母猪在下一次妊娠
期很快恢复体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母猪体况用最后肋骨距背中线 65mm处的背膘 厚 来 反 映 ( TW ) , 断 奶 时 TW 与 分 娩 时 背 膘 (Tf)、哺乳期采食量(I)和带仔数(N)
有关:
TW=-0.28-0.27Tf+0.037I-0.50N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五、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发情间隔(I):
初产猪:I=27-1.3×TW
一、能量需要 2、析因法
妊娠E总需要=维持E需要+母体增重E需要+ 妊娠产物E需要
(1)维持E需要 特点:基本恒定; 75~80% 。 ARC(1981): MEm(KJ/d)=439BW0.75 NRC(1998): MEm(KJ/d)= 443.5BW0.75 DEm(KJ/d)= 460BW0.75
150 10.6 4.7 175 9.8 20 4.7 12 30 2134 7740 9874
二、母体变化规律 2、母体本身营养物质的沉积
妊娠期间,母体具有较强的贮存营养物质 的能力。(1.5-2倍,4倍) 沉积特点:以前期为主,至妊娠中、后期 沉积量显著下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母体变化规律 3、孕期合成代谢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母体变化规律
妊娠期母体的增重由母体本身增重和妊娠产物增重 两部分组成。
1、子宫及其内容物的增长
(1)增长情况 随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也在增长, 胎衣和胎水迅速增长。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母体变化规律
表 18-4 母猪妊娠期间子宫、胎衣和胎水的重量 (引自宋育,1995)
二、短期优势 1、母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