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历史必然性.
2、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起来后,无产阶 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阶级斗争需要新 的世界观指导。欧洲19世纪30-40年代爆发 的三大工人运动:
1831-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两次大起义; 1834-1842年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普选权而掀 起的全国性的大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爆发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起义。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 -恩格斯‛纺纱厂工作,使他有机会深入了 解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他写道:‚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 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 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 和政府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 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 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 普通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马克思:在大学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 起初,他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 的调子。 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 写道: ‚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 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 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 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参加博士俱乐部,22岁 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 仓库; 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 家 ,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 家,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 又有最敏锐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 泰、霍尔布斯、莱辛、黑格尔结合为一个 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 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 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除去理论家的创造和发明之外,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个当然也是如此。
正所谓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指:社会实践的发展的阶段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
其中包括: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用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历史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面、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其突出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
马克思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代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是什么?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什么是物质?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五、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机械运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④:生物运动⑤:社会运动六、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联系和发展普遍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 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 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 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分析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兴起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毛泽东等的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探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必然性,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2.3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3.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辩证法原理。
3.2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3.3 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唯物主义认识论4.1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感觉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过程的规律。
4.2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实践对于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和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4.3 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作用。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5.2 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等。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提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6.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介绍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十八世纪中至十九世纪初期。
近代德国古典法哲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以前西方法学发展的最高理论成就,是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法哲学思想在德国的直接继承和必然发展。
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1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二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完
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对社会问题、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个人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并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资源的公有化,消除阶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摆脱阶级剥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人的历史主动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认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人的实践和阶级斗争,人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群众运动和革命行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解放和真正的人类解放。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它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通过揭示社会和历史规律,消除阶级剥削和不平等,建立一个公正和平
等的社会。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产生的 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商场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在实际运用中是极其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起矛盾则变为对抗的,全局性能高的矛盾)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然已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的实现程度,价值的实现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过程
相互引导:追求真理实现价值为目的,实现价值已认识真理为前提
三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以及发展的基本观念(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肯定与否定规律)
特征:1唯物辩证观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者的蹲里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趋势。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统一性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在物质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形势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化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市场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不间断性,阶级对立的简单性。
1、商品经济大发展-全面客观认识世界成可能2、资本主义大发展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工人阶级运动大发展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5、古典哲学大发展并取得巨大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只能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哲历史背景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结晶,是对以往思想、理论成果的批判继承,因而它也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总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功绩,那么进一步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一无二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看成是由其内部矛盾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对社会的研究变成了科学。因此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是由"整块钢铁铸成的"。这里所说的"完备"、"一整块钢铁",指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观的两个有机的高度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之间有过直接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的结合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旧科学都存在着两个相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基本观点的讨论中,我们不可忽视这一思想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政治和经济学理论体系,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逐渐得到传播与推广。
本文将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及其他地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剧变,传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土壤,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与恩格斯等人凭借对社会变革的深入观察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剥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崇尚无产阶级革命,以消除阶级剥削和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即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从而推动着社会变革的不断进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阶级斗争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变革正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斗争和冲突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阶级剥削。
3.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提倡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保障。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人们按需取用,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总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兴起的,以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变革和经济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1、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像得了一场大瘟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总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6.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现实.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2科学性表现在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3阶级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4革命性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通过统一了科学性,革命性,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非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9.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但是它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马克思主义的着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应该学其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10.为何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1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农民,工人四种马克思主义,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和实践性.3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久远,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它把马克思作为包容一切的知识库,只希望在其理论中找到现成方法.而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即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1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哪些新课题的挑战1)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由经典力学变为量子力学,技术方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各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2)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对抗局面变为既对抗又对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国力较量,由政治军事的较量变为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3)马克思主义与当今西方世界的新思潮:哲学思潮,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经济学思潮,包括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议会争斗,提倡私有制.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即理论学说上的发展和完善.1共产党宣言阶段,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资本论阶段,标志着经济理论的成熟.自然辨证法阶段,标志着哲学原理的成熟.2国际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考兹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完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俄文,传到瑞典,梅林着写了马克思传.2)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夺取社会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列宁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一国胜利论”和“落后国家先发展论”.2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农民,中国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3)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的丰富和发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和对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完备的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从大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高度统一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4.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种关系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则强调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可见自然科学的“物质”隶属于哲学的“物质”.2)两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无患子,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在某些哲学概念中,也有重合部分.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5.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其意义是什么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6.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7.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8.相对静止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相对特定参考系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三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而是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三是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9.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其特点是三维的,可逆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10.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绝对性通常用来指时空的客观性,即时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相对性是时空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是可变的,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辩证法.2)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1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世界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运动与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不变.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5)人类社会也有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1)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2)指导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3.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劳动是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产物.14.简述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也叫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1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16.1)意识的客观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意义: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次实践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脚踏实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彻底的辩证法1.什么是联系和发展试阐述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1联系是一切事情和事情之间,以及事情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观是指将事情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下考察,放在与其它事情的联系中考察.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发展观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不变论、循环论、倒退论.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两者的根本分歧.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关系如何4.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3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也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前提;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是寓所.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发展阶段上以及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而本质的东西,个性中总有许多独有的东西是共性所包含不了的.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解他们的关系有何意义6.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他们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矛盾的解决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形式有以下几种:1矛盾一方冲破另一方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适应关系.2矛盾一方战胜、克服、以致吃掉另一方.3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关系.4矛盾双方融合统一,形成新的更高的事物.7.试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论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改革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积极作用.8.什么是“质”,“量”,“度”如何理解“认识质是起点,认识量是深化”1)质,是事物成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如规模,程度,速度,次序等范围和等级.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它将质和量联结起来,当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之内,就是量变,若超过这个度,就是质变.2)“认识质是起点”即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也就是定量分析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认识量是深化”即指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也就是不能纯粹的用量和质来考虑问题,两者之间还有“度”的衡量.9.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产生新的量变.这样质变和量变不断的相互转化,无限的循环往复,构成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10.什么是肯定、否定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1.肯定是指事物保持其存在,维持其性质的方面.否定是指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在从反面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11.什么是辩证地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必然趋势,往往会借助外力作用而造成,但外力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没有外力,事物也会完成自我否定,但外力可以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总是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事物虽然通过否定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它与前一个阶段是有联系的.3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合理成分,辩证的否定是去粗取精的过程.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13.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原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3)掌握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要做好走曲折路线的准备,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难.四实践的认识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推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看到了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有别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3.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特点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怎样理解时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利用这个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5.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狭义上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五、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①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②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③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④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1.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之间有过直接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的结合之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旧科学都存在着两个相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脱离,如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三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三篇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转向大机器生产阶段,这种生产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各主要部门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其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法国在19世纪初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的使用量不断增多,从而带来生产的快速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1825年,英国爆发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
当时的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还相当落后,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不过,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些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靠近法国的莱茵省,机器工业已经有所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乡都坐落于莱茵省,他们切身体会至了这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这也为他们同时实现世界观的转型、创办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更多了关键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工人受到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工人展开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特别是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不仅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课堂教学方面和理论方面实行了日益独特的和具有威胁性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法国里昂工人1831年起义要求增加工资,1834年起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英国工人在19世纪30—40年代进行了全国性的宪章运动,争取工人的政治选举权,提出废除贫民法、限制工作日、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
1844年6月,英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起义,鲜明地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包含着对无产阶级本质的自觉意识的因素,马克思称赞德国无产阶级是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述革命斗争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已经逐步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是一个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在监狱学又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很多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都有误区,如:“过时论”、“无用论”,认为马克地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那时代的变化,因而都认为已经过时无用,其实则不然。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年代的还有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
他再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
还有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这些看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名人”。
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而根据老师的上课所说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关于经济的不免会出现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都是马克思产生的经济时代背景。
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
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够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只有在当今时代再更深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这算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科学背景,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工业革命兴起。
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政治:即社会贫富分化与矛盾,而解决贫富差距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议题,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也是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在于一部分社会成员占有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剩余劳动。
其根源在于占有剩余劳动的一方,首先占有了生产资料的垄断权。
因此,马克思说:“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
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
”这个是出自于《哥达纲领批判》。
不过贫富差距如果过大,人的公平偏好就会起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倾向于采用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在课堂上老师还说到了一些其他的学术学者,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以及亚当斯密康德等等。
这些学者的理论也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许多内容:包括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斯密斯的启蒙经济学得评论。
还有现象界所说的“为理性划定界限”和物质体支持的“为信仰留下地盘”。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
刑事司法学院
监狱学1121班:孙斌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