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资料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一、填空1、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此外,还有宣传、教育、服务的功能2、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功能有: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载广告3、面对日益发展的新闻传播业,我们应树立四种观念:信息观念、服务观念、经营管理观念、技术观念4、媒介经营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有:广告经营、印刷经营、报刊发行经营、节目经营与品牌营销、立体经营与形成产业5、国际互联网的前身是:阿帕网;中国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5月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并提供全面服务6、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个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1995年10月20日中国正式发行的第一份电子日报是:《中国贸易报·电子报》;1996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视台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7、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互联网,人民网上线;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开通新华网8、1999年2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9、2000年,我国确定政府重点支持的五家新闻网站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广网、中国日报网10、人民网创办的著名论坛是:强国论坛;新华网创办的著名论坛是: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11、2002年8月1日,《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实施;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被正式提出,也称网络媒体12、网络新闻的常见写作形式是:超文本写作、滚动式动态写作13、保密工作分为定义、保密、泄密查处三个阶段;特性有:政治性、群众性、防御性、法制性、专业性;保密工作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保密期限分别是30年、20年和10年14、保密工作的方针是:保守国家的秘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即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包括保密法规体系建设、保密宣传教育、保密技术防范、保密督促检查、查处泄密事件、保密工作研究六方面。
新闻记者采编手册
第二部分编辑编稿行为及体例规范一、行为规范编辑是新闻稿件编发流程中的第一个把关人,对稿件承担初审的责任。
编辑应当:1、认真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认真把握本报报道方针和特色,熟悉负责版面涉及地区、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知识,准确贯彻编辑部的报道计划和报道意图。
2、及时处理记者稿件,认真审核稿件,对稿件的技术性差错最后负责3、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稿件的可读性和必读性,不能刊发任何不清楚、不准确、新闻价值低的稿件。
二、编稿审稿责任修改加工稿件、负责纠正政治性、政策性、常识性、技术性、逻辑性差错和错别字等;负责核对事实、人名、地名、数字、引文等;对稿件的重发和漏登负责。
三、编辑编稿审稿十问1、稿件有无政治性差错,稿件中的观点、议论、提法有无不妥当之处;稿件揭示的主题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2、稿件是否有新闻价值,刊登后有哪些读者感兴趣3、稿件的总体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抓住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4、稿件内容是否清新,格调是否健康;稿件刊出后效果将会如何5、稿件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头衔、组织机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计算单位等是否正确;译名是否规范;引语是否忠实于愿意;数字是否前后一致6、稿件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规模掌握是否妥当,报道时机选择是否适宜,报道方式是否得体7、稿件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反映的基本事件和细节是否真实;是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和主流8、稿件中有无绝对化和片面性的毛病;有没有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等对事实的歪曲9、稿件中有无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修辞错误;有没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10、自己对稿件中哪些问题不太清楚,哪些要找人商量,哪些需要送审;对所处理稿件上级是否有特别交待四、版面规划1、头版2、二版3、三版4、四版五、编辑体例一、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要求标题:标题应该简洁,但必须有内容,力求鲜明地提炼出新闻主题。
尽量在12字以内导语:导语必须以最简练生动的语言叙述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
新闻采写复习提纲
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最佳新闻角度的选择标准:1、新闻角度能否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说明问题,能否对某方面有影响或有指导意义2、是否适应读者心理、贴近读者3、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4、最能引起人们兴趣5、读者易接受6、时空距离读者最近7、最有人情味角度8、树立读者观念9、根据不同读者定位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最佳新闻角度不是绝对的,尽管严格的说,一个新闻事实有一个最佳新闻角度,但如何判断哪个角度是最佳的标准是随着读者的需要而变化。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以小见大找角度;逆向思维找角度;全局高度找角度;以旧见新找角度。
新闻角度的重要性: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角度选的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主题,引题,副题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也叫主标、正题。
大标题,是标题中最受人注意的部分。
它既是新闻主题思想、中心内容的主要表达,也是标题懂得核心与骨干。
它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地位最突出,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意思。
引题,揭示消息和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又称,肩题、眉题或上辅题。
位置在于主题之间。
是从属于主题的先行宫。
它或者用于交代背景和原因。
或者用以说明主题的意义。
或者以渲染、鼓动、含蓄、抒情等手法,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文字要少于副题,宜简短,一行为宜。
副题,也叫次题、于题或下辅题。
位置在主题之后。
常用来进一步说明、补充、解释主题。
用的是次重要事实,或者需要强调的观点,使主题更加完整。
导语句式:尽可能使用主——谓——宾结构。
尽可能简洁。
在导语中可以抛弃:1、不必要的消息来源 2、进一步说明核心事实的复合句叙述性导语:就是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写作要求: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描述性导语:开头就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新闻记者培训计划
篇一:淮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淮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整体素质,完善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决定对我单位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具体计划如下:一、培训目的为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使其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遵守新闻法规规定、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和配套制作的6集电视教学片为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6个专题和我国主要新闻法规规章以及新闻单位管理规范。
三、培训对象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岗位人员(含持新闻记者证记者和未持证的采编人员)。
四、培训方式采取单位集中培训与采编人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具体培训计划1、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5日。
2、安排集中培训和学习讨论时间不少于18个学时。
每周二、周五下午为固定集中培训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组织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人员集中学习6集电视教学片;自学《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聘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专业教师围绕教材大纲和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六大版块进行专题培训。
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与播报规范指导书
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与播报规范指导书第一章:总则 (4)1.1 制定目的 (4)1.2 适用范围 (4)1.3 基本原则 (4)第二章:新闻采编规范 (4)2.1 新闻选题 (4)2.1.1 选题原则 (4)2.1.2 选题来源 (5)2.1.3 选题筛选 (5)2.2 新闻采访 (5)2.2.1 采访原则 (5)2.2.2 采访准备 (5)2.2.3 采访方式 (5)2.2.4 采访记录 (5)2.3 新闻编辑 (5)2.3.1 编辑原则 (5)2.3.2 编辑流程 (5)2.3.3 编辑技巧 (5)2.4 新闻审核 (6)2.4.1 审核原则 (6)2.4.2 审核流程 (6)2.4.3 审核标准 (6)第三章:新闻播报规范 (6)3.1 播报准备 (6)3.1.1 熟悉稿件内容 (6)3.1.2 了解受众需求 (6)3.1.3 检查设备与场地 (6)3.2 播报技巧 (6)3.2.1 语言表达 (6)3.2.2 语气与情感 (6)3.2.3 非语言符号 (7)3.3 播报内容 (7)3.3.1 信息准确性 (7)3.3.2 信息完整性 (7)3.3.3 信息公正性 (7)3.4 播报监控 (7)3.4.1 监控设备 (7)3.4.2 监控内容 (7)3.4.3 监控反馈 (7)第四章:新闻素材管理 (7)4.1 素材收集 (7)4.3 素材归档 (8)4.4 素材使用 (8)第五章:新闻稿件撰写规范 (8)5.1 结构布局 (8)5.2 语言风格 (9)5.3 引用规范 (9)5.4 校对审核 (9)第六章:新闻图片使用规范 (10)6.1 图片选用 (10)6.1.1 选题相关性 (10)6.1.2 图片质量 (10)6.1.3 图片来源 (10)6.1.4 图片多样性 (10)6.2 图片编辑 (10)6.2.1 图片处理 (10)6.2.2 图片标注 (10)6.2.3 图片尺寸与格式 (10)6.2.4 图片排版 (10)6.3 图片版权 (11)6.3.1 版权意识 (11)6.3.2 版权声明 (11)6.3.3 版权纠纷处理 (11)6.4 图片发布 (11)6.4.1 发布平台 (11)6.4.2 发布时间 (11)6.4.3 发布流程 (11)6.4.4 发布效果监控 (11)第七章:新闻视频制作规范 (11)7.1 视频策划 (11)7.1.1 主题明确 (11)7.1.2 结构合理 (12)7.1.3 素材丰富 (12)7.2 拍摄技巧 (12)7.2.1 画面稳定 (12)7.2.2 摄像构图 (12)7.2.3 音频质量 (12)7.2.4 拍摄顺序 (12)7.3 剪辑制作 (12)7.3.1 剪辑节奏 (12)7.3.2 画面切换 (12)7.3.3 字幕和解说 (12)7.3.4 配乐和音效 (13)7.4 视频审核 (13)7.4.2 技术审核 (13)7.4.3 审核流程 (13)第八章:新闻发布规范 (13)8.1 发布流程 (13)8.2 发布平台 (13)8.3 发布时间 (13)8.4 发布监控 (14)第九章:新闻传播与互动 (14)9.1 传播策略 (14)9.1.1 确定目标受众 (14)9.1.2 优化传播渠道 (14)9.1.3 注重内容质量 (14)9.1.4 创新传播形式 (14)9.2 互动方式 (14)9.2.1 线上互动 (14)9.2.2 线下互动 (14)9.2.3 个性化互动 (15)9.2.4 跨界互动 (15)9.3 互动管理 (15)9.3.1 建立互动规范 (15)9.3.2 加强内容审核 (15)9.3.3 完善反馈机制 (15)9.4 舆情应对 (15)9.4.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15)9.4.2 制定应对策略 (15)9.4.3 加强与公众沟通 (15)第十章: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风险 (15)10.1 职业道德 (16)10.1.1 新闻职业道德概述 (16)10.1.2 职业道德规范 (16)10.2 法律法规 (16)10.2.1 新闻法律法规概述 (16)10.2.2 法律法规内容 (16)10.3 风险防范 (16)10.3.1 风险类型 (16)10.3.2 防范措施 (17)10.4 应对措施 (17)10.4.1 法律风险应对 (17)10.4.2 道德风险应对 (17)10.4.3 职业风险应对 (17)10.4.4 社会风险应对 (17)第一章:总则1.1 制定目的本《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与播报规范指导书》的制定,旨在确立新闻采编与播报的标准化流程,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新闻报道素材整理规范
新闻报道素材整理规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愈发重要。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新闻报道素材的有效整理。
一套科学、规范的新闻报道素材整理流程不仅能够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为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一、素材收集新闻报道素材的收集是整个整理工作的基础。
这一阶段需要新闻工作者广泛地获取各种信息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访面对面采访:与事件相关的人物进行直接交流,获取一手信息。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采访目的和问题,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和引导,捕捉关键信息。
电话采访:在无法进行面对面采访时,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沟通。
注意保持良好的通话质量,记录重要观点和细节。
2、观察实地观察:亲临事件现场,观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周围环境,获取直观的感受和细节。
间接观察:通过观察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补充和完善对事件的了解。
3、文献资料官方文件: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等。
学术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为报道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
4、网络信息社交媒体: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和讨论,了解公众的观点和反应。
新闻网站:及时获取其他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和参考。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来源不明、可信度低的信息要进行核实和筛选。
二、素材分类收集到的素材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使用。
分类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按照新闻主题分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等2、按照素材类型分类文字素材图片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3、按照事件发展阶段分类事件背景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后续影响4、按照重要程度分类核心素材:对新闻报道起关键作用的信息。
辅助素材:对核心素材进行补充和说明的信息。
分类的目的是使素材条理清晰,便于查找和使用。
三、素材筛选并非所有收集到的素材都能用于新闻报道,需要进行筛选。
筛选的原则主要包括:1、相关性素材与新闻报道的主题和核心观点是否相关。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
在确定专题选题时,需选择具有社会关注度和新闻价值的话题;深入采访和调查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在报道中要准确把握事实细节,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持客观中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误导读者。
通过严格遵守规范和技巧,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加读者对新闻的信赖度,有效传达信息。
新闻工作者应当时刻牢记职业道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新闻专题、采编规范、技巧、确定选题、深入采访、调查、事实细节、客观中立、信息真实性、质量、信赖度、传达信息1. 引言1.1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是新闻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选题确定到事实核实再到报道撰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遵守相关规范和技巧,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备受关注,而新闻专题的采编规范与技巧的实施则是确保新闻报道不偏不倚、真实可信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新闻专题的采编规范与技巧展开探讨,希望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增加读者的信赖度,有效传达信息。
2. 正文2.1 确定专题选题确定专题选题是新闻专题采编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确定专题选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新颖性和热点性:选择一个具有新闻价值和引人关注的专题是关键。
新颖性和热点性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新闻的阅读量和影响力。
2. 社会意义和影响力:专题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3. 可行性和资源保障:在确定专题选题时,需要考虑采编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所需资源的保障。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支持,保证专题采编的顺利进行。
4. 创新性和角度独特性:在确定专题选题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提供读者不同的思考和视角。
新闻采编行业操作规范
新闻采编行业操作规范在新闻采编行业中,操作规范是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闻采编行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一、采访准备阶段在进行采访前,记者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采访对象、了解背景信息、确定采访方向等。
在这个阶段,记者需要:1.收集信息:记者应该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报道、文献、报告等,从而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明确目的:记者要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类型、角度和深度。
3.制定提纲:在进行采访前,记者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提纲,包括所需要问的问题、预计的回答等。
二、采访过程在进行采访时,记者需要遵循以下规范以确保采访的准确性和公正性:1.尊重采访对象: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权益,不涉及侵犯其隐私或权益的内容,严禁刻意歪曲或夸大事实。
2.提问清晰明确:记者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问题,避免模棱两可或引导性的提问,以保证采访对象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
3.核实信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及时核实所获取的信息,避免传播错误的消息或未经证实的内容。
三、新闻报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记者需要遵循以下规范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1.准确报道事实:记者应该根据采访所得的真实情况,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避免夸大、歪曲或误导读者。
2.引用正确来源:记者在报道中要引用准确的、可信的信息来源,避免捏造或无法证实的内容。
3.避免歧视与偏见:记者应该避免在报道中涉及任何形式的歧视或偏见,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
四、职业道德在从事新闻采编行业时,记者应该遵循以下职业道德:1.坦诚透明:记者应该坦诚透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实报道,不隐瞒或篡改事实。
2.保护个人隐私:记者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审慎使用图片和音频:记者在使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时,要审慎选择,确保不夸大事实或引起公众的误解。
结语:遵守新闻采编行业的操作规范是确保新闻报道质量和可信度的关键。
传媒行业中的新闻采编与报道规范
传媒行业中的新闻采编与报道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媒行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然而,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规范性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新闻采编与报道规范的角度探讨传媒行业中应遵守的标准和原则。
一、新闻采编的原则与规范新闻采编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采编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和规范:1.真实客观原则新闻采编应真实客观,基于事实,不夸大、不歪曲、不散布谣言。
新闻从业人员应严格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对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客观判断和梳理,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权威可信原则新闻报道应以权威可信的信息为依据,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
从业人员应选择公开透明的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并引用、注明相关权威机构或个人的观点和数据,增加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保障隐私原则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应尊重个人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
采访对象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获得合法授权,并应妥善保护个人隐私。
在涉及敏感信息披露时,应审慎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4.平衡公正原则新闻报道应平衡公正,充分呈现多方观点,避免偏颇和片面性的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尽可能收集各方观点,促进多轨道对话,以确保报道完整、准确且具有全面性。
二、新闻报道的规范与要求除了新闻采编环节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外,新闻报道本身也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正确认识。
1.标题准确简明新闻报道的标题应准确概括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并具有吸引读者的特点。
标题应简明扼要,避免夸大和误导。
同时,标题要求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让读者一目了然。
2.结构合理完整新闻报道的结构应合理完整,包括“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报道应以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方式进行组织,让读者能够迅速获得信息,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3.引用准确和规范新闻报道需要引用从他人来源获取的信息时,应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并规范注明信息来源,例如机构、个人的姓名与头衔、发布时间等。
记者岗位培训内容
记者岗位培训大纲
一、新闻伦理与法规
1. 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原则
2. 新闻法规与相关法律责任
3.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与实践
4. 媒体伦理困境及案例分析
二、新闻采编技巧
1. 新闻敏感性与选题能力
2. 采访技巧与沟通策略
3. 信息筛选与核实方法
4. 故事化叙事与新闻角度选取
5. 新闻线索的获取与跟踪
三、新闻摄影摄像
1. 摄影摄像基础与设备选用
2. 拍摄技巧与构图审美
3. 现场捕捉与画面表达
4. 图片后期处理与编辑规范
5. 视频拍摄与剪辑技巧
四、媒体技术运用
1. 新媒体发展趋势与影响
2. 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
3. 数字新闻平台操作与管理
4. 数据可视化工具应用
5. 新媒体内容推广与运营
五、新闻写作与编辑
1. 新闻写作基础规范与要求
2. 消息、特写、评论等文体的写作技巧
3. 标题制作与导语写作策略
4. 新闻稿件的编辑与校对流程
5. 图文编辑与版面设计原则
六、媒体公关与沟通
1. 媒体公关概述与策略制定
2. 与政府、企业等机构的沟通技巧
3. 危机公关应对与舆论引导方法
4. 与媒体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5. 媒体发布会的组织与实施流程
七、新闻事件现场应对
1. 现场采访的安全注意事项
2. 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
3. 现场信息筛选与核实方法
4. 现场采访的策略与技巧应用
5. 与现场当事人的沟通协调技巧。
记者与新闻媒体培训资料
避免诽谤和侵权风险措施建议
严谨核实信息来源
在报道前对信息来源进行严谨核 实,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
。
客观公正表述事实
在报道中客观公正地表述事实,避 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攻击性的言辞。
尊重他人名誉权
避免在报道中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对于涉及他人名誉的内容应谨慎处 理。
案例分析:法律纠纷处理经验分享
01
突出重点信息
通过加粗、斜体等方式突出重要信息和关键 词。
增加细节描写
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读 性。
案例分析:优秀新闻报道赏析
优秀新闻报道特点
分析优秀新闻报道的特点,如选题独特、角 度新颖、内容丰富等。
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学习优秀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 式,提高写作水平。
报道的社会价值
息。
封闭式提问
在需要明确回答或限制回答范 围时使用封闭式问题。
追问与引导
当采访对象回答不够明确或偏 离主题时,通过追问和引导使 采访回归正轨。
倾听与观察
在提问过程中要倾听采访对象 的回答,并观察其表情、语气 等,以便更好地把握采访节奏
。
现场观察与记录能力培养
01
02
03
04
观察环境细节
注意采访现场的环境、氛围以 及采访对象的言行举止等细节
探讨优秀新闻报道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反思与启示
通过反思自身写作不足之处,汲取优秀新闻 报道的启示和经验。
04
多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趋势
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作用日益凸显
03
社交媒体成为重要新闻源
实时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个性化推送满足用户需求
新闻采编复习提纲
《新闻采访与写作》1.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六要素”是5个W和一个H,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 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为何(why)、“如何” ( How) •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2.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3.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新闻采访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对记者来说,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于:⑴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⑵获取第一手材料。
⑶增加感性认识⑷核对新闻事实5.记者采访的第一步是拟好采访提纲6.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全面情况主要事实有关背景典型事例和细节7.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
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实事求是依靠领导执行政策内外有别8.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及时、适时;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理论知识;抓好经济报道关键一点:抓通俗。
10.新闻选材的原则和要求:原则:⑴围绕主题,说明主题;⑵区别主次,反映实质;⑶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要求:⑴选新鲜主动的材料;⑵选具有积极作用的材料;⑶选独具特色的材料;⑷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11.消息的概念和特点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与技巧摘要新闻所标榜的客观与真实是新闻业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共识,目的在于减少记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表达和意见的传递,尽可能的做到呈现原始事实,能够让读者达到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做出判断和准确的认知。
因此,新闻专题采编规范是很重要的,那么新闻编辑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新闻;采编;规范;技巧1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1.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把服务大局、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和谐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工作,净化版面、声屏,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1.2新闻采编人员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方式进行采访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是新闻采编人员从事采访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采访时须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
未获得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不得单独从事采访工作。
要尊重被采访对象,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尊重其生活习俗和民族宗教信仰,不得强迫对方接受采访。
采编涉及未成年人的负面报道,要遵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一般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肖像等能够辨别和推断其真实身份的信息和音像资料。
1.3客观的呈现新闻事实我们在客观呈现新闻事实的问题上,仍然摆脱不了正面宣传这一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和影响。
新闻观点的发布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引导,我们一直看得很重,忽略了人民群众自我选择新闻和认知新闻的能力。
事实上,只要这些信息能够呈现出来,不是一家之言,多方言论广泛充足,那么最终的结果都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近乎完全准确的认知。
我们目前对于新闻报道活动不能沦入历史上西方对于“客观性报道“所引发的低俗、捉人眼球的效果的恐惧,远远超出了对采编活动不准确、不规范的恐惧。
1.4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新闻社会责任的论述中,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说:“新闻记者是什么?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守望者。
新闻媒体新闻采集与编辑规范标准
新闻媒体新闻采集与编辑规范标准第一章总则 (3)1.1 制定目的与依据 (3)1.2 适用范围 (3)1.3 基本原则 (3)第二章新闻采集规范 (4)2.1 采集原则 (4)2.2 采集流程 (4)2.3 采集方法 (5)2.4 采集注意事项 (5)第三章新闻来源与核实 (5)3.1 来源要求 (5)3.1.1 来源可靠性 (5)3.1.2 来源多样性 (5)3.1.3 来源透明度 (5)3.2 核实程序 (6)3.2.1 信息采集 (6)3.2.2 信息比对 (6)3.2.3 信息核实 (6)3.2.4 信息审核 (6)3.3 核实方法 (6)3.3.1 官方核实 (6)3.3.2 专家核实 (6)3.3.3 实地调查 (6)3.3.4 数据分析 (6)3.4 核实注意事项 (6)3.4.1 注意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6)3.4.2 注意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6)3.4.3 注意信息来源的透明度 (7)3.4.4 注意核实过程中的证据收集 (7)3.4.5 注意核实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7)第四章新闻编辑规范 (7)4.1 编辑原则 (7)4.2 编辑流程 (7)4.3 编辑标准 (7)4.4 编辑注意事项 (8)第五章新闻标题制作 (8)5.1 标题制作原则 (8)5.2 标题制作流程 (8)5.3 标题制作技巧 (9)5.4 标题制作注意事项 (9)第六章新闻导语与正文 (9)6.1.1 简洁明了 (10)6.1.2 引人入胜 (10)6.1.3 突出新闻价值 (10)6.1.4 保持客观中立 (10)6.2 导语撰写技巧 (10)6.2.1 采用引人入胜的开头 (10)6.2.2 突出新闻亮点 (10)6.2.3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10)6.3 正文撰写原则 (10)6.3.1 事实准确 (10)6.3.2 结构清晰 (10)6.3.3 语言简练 (10)6.3.4 逻辑严密 (11)6.4 正文撰写技巧 (11)6.4.1 详细展开导语内容 (11)6.4.2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1)6.4.3 适时插入评论和观点 (11)6.4.4 注意行文节奏 (11)第七章新闻图片与视频处理 (11)7.1 图片选择与处理 (11)7.1.1 图片选择原则 (11)7.1.2 图片处理技巧 (11)7.2 视频选择与处理 (12)7.2.1 视频选择原则 (12)7.2.2 视频处理技巧 (12)7.3 图片与视频排版 (12)7.3.1 图片排版原则 (12)7.3.2 视频排版原则 (12)7.4 图片与视频注意事项 (12)第八章新闻校对与审核 (13)8.1 校对原则 (13)8.2 校对流程 (13)8.3 审核原则 (13)8.4 审核流程 (13)第九章新闻发布与传播 (14)9.1 发布原则 (14)9.1.1 真实性原则 (14)9.1.2 客观性原则 (14)9.1.3 时效性原则 (14)9.1.4 完整性原则 (14)9.1.5 合法性原则 (14)9.2 发布流程 (14)9.2.1 信息采集 (14)9.2.3 稿件撰写 (14)9.2.4 稿件审批 (15)9.2.5 发布实施 (15)9.3 传播策略 (15)9.3.1 目标受众分析 (15)9.3.2 传播渠道选择 (15)9.3.3 传播时机把握 (15)9.3.4 传播内容优化 (15)9.3.5 互动与反馈 (15)9.4 传播效果评估 (15)9.4.1 传播范围评估 (15)9.4.2 传播效果评估 (15)9.4.3 传播影响力评估 (15)9.4.4 传播成本效益评估 (15)9.4.5 传播策略优化建议 (15)第十章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15)10.1 职业道德准则 (16)10.2 法律法规要求 (16)10.3 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 (16)10.4 法律法规教育与培训 (16)第一章总则1.1 制定目的与依据本规范旨在明确新闻媒体新闻采集与编辑的标准化流程,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及及时性,提高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质量,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秩序。
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五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2013 练习题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一)单选题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
(D)A.不使用计谋获取材料B.确保对当事人不造成任何伤害C.不采取隐性采访手段D.遵守法律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
(A)A.知情同意原则B.公共利益至上原则C.真实准确原则D.平衡报道原则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A.不做任何有偿新闻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C.报道中客观呈现各方观点D.报道中避免歧视与偏见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A.致歉B.勘误C.更正D.声明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
(B)A.现场采访B.核实事实C.深入调查D.多方求证6.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A.引语深化新闻主旨B.引语增加趣味性C.引语增加信息量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7.朱镕基总理神色凝重,严正地指出:“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有好下场!”话语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此处引语的使用有何优点?(A)A 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B.概括地指出了具体事实 C.语言简洁 D.巧妙地过渡8.“整整5 天,我一点都没有睡觉。
24 小时备战,全面布控,就怕慢一步就成了炮灰”,电话那头,国美人士情绪有些激动,“我现在可以说的是,我们这几天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黄老板(黄光裕)会为此骄傲。
”此处在使用引语时存在的问题是。
(C)A.引语使用不够简洁B.引语无消息源C.引语的消息源不明确D.标点符号使用错误9.如何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对象的意思?(A)A.保留原始材料,编辑核实B.全篇报道使用直接引语C.直接引语不做丝毫修改D.记者将自己的观点附加在引语中10.使用间接引语的优点是什么?(A)A.语言更具概括性B.更具现场感C.更有趣味性D.能体现受访者的鲜明立场和个性11.在网络中,记者手中一切具有时效性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该如何处理?(A)A.首先提交给供职单位B.为了时效性可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C.可在小范围内进行专业讨论D.先保证纸媒的独家报道再考虑网络报道12.哪一种内容应该使用直接引语?(B)A.过渡性语句B.体现说话者个性的语句C.事实性话语D.引语中有大量语气词13.使用引语时,以下哪种做法是合适的?(B)A.尽可能多地使用引语,少记者描述B.不要把不同人的话捆在一起C.连续引用不同人的话时,不用另起一段D.为保证真实,可将受访者的语气词保留14.下列哪项引语使用不准确?(D)A.“我们的出价是每股67 美元”,傅成玉说,“我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工作”B.“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C.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D.同学们感慨万千:“创业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付出”15.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D)A.“三角平衡”原则B.“多重佐证”原则C.“事实核准”原则D.人证比物证更可靠16.下列哪一项不是使用消息源身份时必需的信息?(D)A.姓名B.单位C.职务D.性别17.下列哪一项对消息源表达不准确?(D)A.据车祸现场的目击者说B.某医院的内科医生李某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C.据某某媒体报道D.某单位说18.下列哪一项消息源的可信度最低?(C)A.政府公开文件B.某中央级知名媒体报道C.某论坛用户的爆料D.某事故现场目击者19.使用匿名消息源,容易带来哪种风险(A)A.为虚假新闻亮“绿灯”B.保护了消息源C.增加了报道的独家性D.报道更具可信度20.制作新闻标题的首要标准是什么?(A)A.准确B.时效C.传神D.吸引眼球21.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的机构是?(C)A.论坛B.博客C.媒体官方微博D.社交网络22.新闻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语言运用哪方面?(B)A.时效性B.规范性C.可读性D.娱乐性23.在新闻报道中,要较多地使用什么词?(D)A.名词B.形容词C.副词D.动词24.以下哪个词在报道中可能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B)A.“3G 手机”B.转氨酶达2000 多C.“高开低走”D.“固体燃料”25.为方便读者阅读,报道中使用数字,一段内不宜连续使用多少个以上的数字?(C)A.1 个B.2 个C.3 个D.5 个26.以下的新闻语言表述中,哪个选项不合适?(A)A.他做这工作很称职B.原告律师说证人撒了谎C.他坠楼身亡,验尸官认定是自杀D.节目如下27.新闻报道语言应该尽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语言?(B)A.描述式B.叙述式C.评论式D.修饰性28.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语的效果?(D)A.保持新闻的真实感B.增加生动性C.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D.方便读者阅读理解29.关于引语的使用,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应当避免在引语中出现括号或省略号B.如有必要,记者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加或篡改C.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D.报道中尽量不使用间接引语,要多使用直接引语30.在解释新闻事实的时候,以下哪项选择是错误的?(A)A.文章要以事实为基础写作,但在制作标题时要考虑效果为先B.用事实说话,不能主观臆断C.内容表述直截了当,不以夸张的手法解释新闻事实D.写作准确具体,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词语(二)多选题1.获取事实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C)A.法律原则B.道德原则C.伦理原则D.正当原则2.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的伦理原则有哪些?(ABD)A.无害原则B.知情同意原则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D.保守机密原则3.为尽量做到对新闻当事人最小伤害,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循的具体细则包括。
新闻采编知识要点
新闻采编知识要点第一篇:新闻采编知识要点1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3新闻的真实性:指在新闻报导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4、电视新闻的分类:1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和图片新闻。
图像新闻业也叫影像新闻,它采用ENG 的方式。
特点:有新闻现场生动形象的画面。
字幕新闻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以最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
特点:时效快、运用灵活方便、传播新闻信息简洁明快口播新闻以播音员出图像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报道形式。
特点:1增强新闻的时效性2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里,口播新闻具有采制的简洁性、编播的灵活性等特点。
3在整体综合的新闻节目中,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灵活的调节性;在语言文字及信息容量上,它具有简洁性、精炼性和密集型。
图片新闻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新闻照片并配以文字解说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专题类新闻节目,分为专题新闻和电视深度报道。
专题新闻是指针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充分、完整、深入的报道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的报道形式。
电视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特征:题材较为重大;主题较为深刻;完整地、有始有终地追踪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理论追求;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充分调动电视的立体表现手段,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分为单篇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电视专访)和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及时的报道)、系列报道(围绕某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多次的报道。
记者新闻报道培训资料
《关于规范新闻消息来源避免报道失误和纠纷的指引》在获取新闻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整个新闻传播业务流程之中,"故意匿名"、"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道听途说"、"草率转载"、"策划新闻"等等,已对当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从源头规范本报新闻采编活动,避免报道失误和引起法律纠纷,特提出如下指引:一、新闻采编人员要强化法律意识。
1、记者、编辑、发稿人要把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贯彻到新闻实践的全过程。
各类报道都应当合乎我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
涉及对外关系的报道要与我对外政策、涉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相符。
2、要特别注意维护和尊重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确保报道对象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著作权等不受侵犯与损害。
3、对于批评报道、案件报道及其他容易引起纠纷的报道,要注意保留自身保护性证据,建立采访档案,妥善保存有关采访笔录、录音、录像、签名、证词等资料。
4、将新闻法制知识培训列为新入社人员培训必修内容。
把学习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作为对在职采编人员和值班编委培训的内容之一。
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
1、要深入采访,在报道中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不得凭道听途说采编稿件。
消息来源必须通过合法和正当手段获得,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新闻纪律。
新闻报道对被采访个人或单位,要写明出处,写全个人、机构名称。
在连续报道中,每条独立的报道都应写明消息来源。
2、除本人现场目击的情况外,任何新闻报道都应清楚明确地交代消息来源,确保其真实可信。
引用他人的话要有名有姓,忠实原意;引用文件材料要准确并标明具体出处;转发其他媒体报道要经过核对并注明出处,在文前写明"据某报报道"或在文末附注"转自某报刊"。
在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证据、关键词语上,新闻来源不清楚和不准确,诸如以"据悉"、"据透露"、"据认为"、"坊间称"等等打马虎眼,都视作是有问题的消息来源。
新闻采访与编辑操作规范手册
新闻采访与编辑操作规范手册第一章总论 (3)1.1 新闻采访与编辑概述 (3)1.2 采访与编辑的基本原则 (4)第二章采访准备 (4)2.1 采访主题与对象选择 (4)2.1.1 明确采访目的 (4)2.1.2 了解采访对象 (5)2.1.3 考虑采访对象的可用性 (5)2.2 采访提纲与资料收集 (5)2.2.1 编制采访提纲 (5)2.2.2 资料收集 (5)2.3 采访设备与工具准备 (5)2.3.1 采访设备 (6)2.3.2 采访工具 (6)第三章采访技巧 (6)3.1 采访沟通技巧 (6)3.1.1 建立信任关系 (6)3.1.2 良好的沟通氛围 (6)3.1.3 明确采访目的 (6)3.1.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3.2 提问与倾听技巧 (6)3.2.1 提问技巧 (7)3.2.2 倾听技巧 (7)3.3 应对突发情况的技巧 (7)3.3.1 保持冷静 (7)3.3.2 灵活应变 (7)3.3.3 善于引导 (7)3.3.4 有效沟通 (7)3.3.5 妥善处理 (7)第四章采访记录与整理 (7)4.1 采访记录方法 (7)4.1.1 笔记记录法 (8)4.1.2 录音记录法 (8)4.1.3 视频记录法 (8)4.1.4 电子设备记录法 (8)4.2 采访资料整理与归档 (8)4.2.1 清理资料 (8)4.2.2 分类整理 (8)4.2.3 归档存储 (8)4.2.4 编制索引 (8)4.3 采访记录的核实与校对 (9)4.3.1 核实信息来源 (9)4.3.2 校对文本内容 (9)4.3.3 确认采访对象观点 (9)4.3.4 查证相关资料 (9)第五章稿件撰写 (9)5.1 稿件结构与方法 (9)第六章图片与视频编辑 (10)6.1 图片编辑技巧 (10)6.1.1 确定主题与构图 (10)6.1.2 色彩调整 (10)6.1.3 图片修复与修饰 (10)6.2 视频剪辑与制作 (11)6.2.1 确定剪辑风格与节奏 (11)6.2.2 剪辑技巧 (11)6.2.3 视频制作 (11)6.3 图片与视频的合理运用 (11)6.3.1 图片与视频的匹配 (11)6.3.2 图片与视频的优化 (12)6.3.3 图片与视频的版权问题 (12)第七章校对与审核 (12)7.1 稿件校对流程 (12)7.1.1 收稿与预览 (12)7.1.2 校对基本要求 (12)7.1.3 校对流程 (12)7.2 稿件审核标准 (12)7.2.1 内容审核 (12)7.2.2 形式审核 (13)7.3 审核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 (13)7.3.1 校对与编辑的沟通 (13)7.3.2 审核与领导的沟通 (13)7.3.3 部门间的协调 (13)第八章新闻发布 (13)8.1 发布渠道与平台选择 (13)8.1.1 根据新闻内容定位选择渠道与平台 (13)8.1.2 考虑受众需求选择渠道与平台 (14)8.1.3 注重渠道与平台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14)8.2 发布时间与策略 (14)8.2.1 把握新闻时效性 (14)8.2.2 考虑受众阅读习惯 (14)8.2.3 制定发布策略 (14)8.3 发布后的反馈与处理 (14)8.3.1 收集受众反馈 (14)8.3.2 分析反馈内容 (14)8.3.3 及时回应和调整 (14)第九章职业道德与法规 (15)9.1 新闻职业道德 (15)9.1.1 真实性 (15)9.1.2 客观性 (15)9.1.3 公正性 (15)9.1.4 公益性 (15)9.2 新闻法规与政策 (15)9.2.1 宪法规定 (15)9.2.2 保密法 (15)9.2.3 出版管理法规 (15)9.2.4 广播电视管理法规 (16)9.3 违规行为的处理 (16)9.3.1 违反真实性原则 (16)9.3.2 违反客观性原则 (16)9.3.3 违反公正性原则 (16)9.3.4 违反公益性原则 (16)9.3.5 违反新闻法规与政策 (16)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16)10.1 经典案例解析 (16)10.1.1 案例一:突发事件报道 (16)10.1.2 案例二:深度调查报道 (17)10.2 实战演练方法 (17)10.2.1 模拟采访 (17)10.2.2 案例分析 (17)10.3 采访与编辑技能提升策略 (17)10.3.1 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17)10.3.2 提升采访技巧 (18)10.3.3 强化编辑能力 (18)第一章总论1.1 新闻采访与编辑概述新闻采访与编辑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核心环节,承担着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的重要任务。
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
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第五章知识点归纳(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
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
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知识点归纳(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
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
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
间接引语的使用效果包括:1.发挥概括提炼作用。
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将受访者的原话适当整合、提炼,使其观点更简洁、鲜明;2.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何时使用直接引语,何时使用间接引语?通常,新闻价值较大,富有个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只是一般性事实的陈述或者比较零碎的话,则使用间接引语。
此外,如果要表现事件双方的对话,以此来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则主要使用直接引语。
记者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组合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使报道显得更具节奏感。
使用引语应该遵循的原则1.准确完整,尊重愿意。
直接引语应该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等进行必要的纠正外,记者不得制造、添加或修改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必须必须忠于当事人表达的原意,尽量保证引语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2.精选引语,激发兴趣。
3.不要“异口同声”。
一句直接引语应该只能是一个人、一张嘴讲出来的话。
采访对象说的原话如何调整?1.原话有语病,不适用于书面表达。
2.表达模糊,不清不楚。
3.多余字词可以删减。
4.翻译外语或解释方言时的做法。
使用引语时,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1.尽量完整地引用引语;2.保留原始材料;3.联系受访者加以核实。
如何平衡引语的数量和质量?1.引语的数量,包括单条引语的字数和同一篇报道中使用引语的次数。
在单条引语中,引语的字数不宜太多,篇幅不硬冗长,表达的意思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
同一篇报道中,应该使用多少条引语,一般要根据报道篇幅来适当安排。
2.引语的质量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否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或个性,即让读者感觉到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2.是否是生动的、清晰的、简练的、即引语是否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者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引语的核心意思;3.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或令人印象深刻,即引语是否具有深度、内涵是否丰富。
使用引语的具体规范和技巧主要包括哪些?1.不同的人所说的不同的话尽量不要放在同一段中;2.同一段中引用多次同一人的不同的话,可以只交代一次出处。
3.较长的直接引语,可以把出处(提示语)写在中间,即第一段话的后面;4.引语的表达方式要灵活多样,避免重复和老套;5.引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主要包括:直接引语要用双引号,直接引语中的引语则使用单引号;如果把引语作为单独完整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如果把引语作为记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来用,则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提示语(即引号的出处)在中间时,提示语后一般用逗号,如果要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个人说的话,但不是同一个话题,则也可以用句号;如果提示语在末尾,则引语后面要用句号,并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在一句话的结束部分,则标点符号通常放在引号的外面。
(四)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公正?1.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2.保持独立,做到利益规避;3.保持中立,平衡呈现各方观点。
怎样保持中立并做到利益规避?1.在冲突议题中保持中立,提供均衡机会;2.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不做有偿新闻。
批评报道如何注意平衡?1.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给予其回应的机会;2.报道中的语言追求朴素平实,避免主观倾向评论和事实为什么要分开?1.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保护新闻记者,适当规避报道风险(五)怎样合理使用消息来源1.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⑴坚持“三角平衡”原则⑵坚持“多重佐证”原则⑶坚持“事实核准”原则2.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的方法⑴明确交代信息来源⑵说明具体职务和姓名⑶转载媒体报道要说明来源3.寻找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等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以下方法:⑴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
⑵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⑶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消息,如通缉令等。
同时,此书提出了可能不被主张为权威消息来源,只能作为引述而不作为事实进行叙述的消息来源,如下: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所发布的信息。
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案件记录、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
⑶内部文件不宜直接采用,若要采用,最好有该文件所在机构正式授权,并在报道中交代信息来源。
当下,政府开设的微博又增加了一个获得权威消息来源的渠道。
虽然政府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信度有时受到质疑,但记者发布此类信息,至少做到了有据可查。
4.使用匿名消息源面临的风险⑴新闻报道成为被消息源利用的工具。
⑵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5.必须使用匿名消息源时,应保证一些基本前提和原则⑴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
⑵别无其他信息源。
⑶消息源的消息只关乎事实,不涉及评价。
⑷编辑部内部有科学规范的把关体系。
⑸详细说明为何匿名处理。
⑹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报道过程中,消息源即使必须被匿名处理,也应尽可能明确,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六)怎样规范编写新闻报道1.撰写刊发报道题文一致要求的原因新闻标题的作用是提示正文,引导读者阅读,因此新闻标题要服从于正文内容,并保持题文一致,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标题。
“文题不符”是报纸的重大差错,也是需要编辑人员着重注意避免的。
准确把握新闻内容,制作精当、抢眼、不落俗套的标题,有如下几点要求:⑴要准确⑵要传神⑶拒绝网络新闻“标题党”⑷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标题规范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有一种新闻内容的形式与报纸的新闻标题类似——引子,它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对消息的兴趣。
引子规则与新闻标题规则大致相同。
但老生常谈与故作聪明的引子通常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引子不应该过分渲染,也不要过度推销其后的报道内容。
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并且自成一体。
引子与其他新闻或广告内容分离。
引子不需要有新闻标题那种概括性,它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继续收看。
2.报道的署名规范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可信性的重要保证。
记者在报道中要署真名,以便使读者清楚地知道谁应该对报道内容负责。
因各种原因记者不得不使用笔名或别名时,须经媒体认可并备案;若遇有关报道会威胁记者的人身安全而不得不使用化名时,须告知媒体批准。
由记者处理的通讯员来稿和读者来函,也应署上记者真名。
为了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八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姓名;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前;联合署名的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在有多个署名的情况下,除非是信息提供方有特殊的要求,第一个姓名应是该文执笔记者,以便告知读者谁是内容的第一负责人。
3.新闻语言的规范⑴新闻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⑵要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⑶新闻中数字使用规范。
①要有数字的直觉,能够觉察数字是否准确和规范。
②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
③经验规则是,要尽量少使用数字,数字的堆砌会制造阅读困难。
数字应四舍五入力求简化,并且放在上下文中以求含义清晰。
⑷四类用词要特别注意:①感情色彩过于鲜明。
②褒贬明显的形容词和副词。
③含义不确切的民间称谓或口头用语。
④在报道各种产品、商品时,不应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
4.转载新闻和更正新闻的方法⑴转载新闻须注意一下几点:①力求独家报道,能够不引用其他媒体内容就不要引用。
②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不得从二手新闻转述。
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
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采用外电或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③转载时应考虑提供该报道的新闻机构是否可信。
被援引的媒体应具有较高权威性,包括综合性官方媒体、行业性官方媒体对本行业的报道;地方性官方媒体的本地新闻报道、新闻业界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媒体。
④引用来自互联网转载的媒体内容时,须认真加以核实,否则不能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⑵更正新闻的注意事项新闻工作者所恪守职业原则之一是尊重事实,因而有责任去核实和更正新闻中的表述错误及其他错误。
一般说来,媒体所犯的错误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由此也可建立三个勘误的程序来应对。
一是撤稿,二是发布更正,三是修改。
关于更正。
当报道或者图表有较大的、实质性的错误时,需要发布更正。
需要更正的内容包括对报道的意义或重要性有改变,或者出现了降低报道可信度的错误。
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执行有错就改、及时披露的政策,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七)记者如何规范地使用社交媒体1.鼓励记者使用社交媒体微博正深刻改变新闻报道的生产机制和记者的报道方式。
微博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消息来源,生产机制,行业互动2.新闻单位要内部备案记者微博如果记者个人想充分自由地表达,甚至宣泄式地表达,最好不要透露记者身份,不要进行加V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