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诗歌登岳阳楼记赏析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歌,也称为“陈子昂登岳阳楼”。

这首诗歌以联想性的语言描写了陈子昂在岳阳楼上的观景的景色,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表达出了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情绪,诗意清新,句式简洁,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全诗以陈子昂登上岳阳楼,看到江河波澜壮阔,四面群山环抱,白驹过隙,黄鹤飞翔,楚天明净,青山绿水共相映,听见曲江细流潺潺的声音,用笔触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

鉴赏上,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表达了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反映出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在韵律上,这首诗采用了很多自然形式的韵脚,如“净、映、声”,使诗歌句式更加紧凑,更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试简要分析颈联所含的深意。

2.诗歌尾联写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所指的具体内容及表达作用。

【答案】1.“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3.“风霜”既指秋色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

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所以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时代背景。

首先“老木苍波无限悲”中可以看出诗人悲眼前之景“老木苍波”;“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自己的辗转奔波之悲;“白头吊古风霜里”,“风霜”明指自然实物,实喻社会现实,因此就有了国破家亡之悲;自己40岁了,头发白了,难以成大事,不免没落悲伤。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原文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解释《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赏析《登岳阳楼二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组诗,这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登岳阳楼二首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yǐ)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登岳阳楼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陈与义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陈与义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陈与义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哎呀,说起这登岳阳楼,陈与义那首诗,简直是韵味十足,巴适得板!咱们先来摆摆龙门阵,聊聊这诗里的意境。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开篇,陈与义就把个洞庭湖和岳阳楼夸得跟啥子似的,大气磅礴,让人心头一紧,就想亲眼去看看那水天一色的壮观。

他站在楼上,放眼望去,估摸着是喝了几口小酒,灵感就跟那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哎呀,简直是把个地理和历史都揉进去了。

东边是吴国,西边是楚国,被这洞庭湖一分,好像天地都被它割开了;白天黑夜,日月星辰,都在这湖面上悠悠荡荡,好一幅壮丽的画卷!
再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与义这时候可能有点伤感了,想着远方的亲朋好友,连个信儿都没有,自己呢,又老又病,就靠这条小船儿漂着。

但这伤感里头,又透着股子豁达,毕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大事还在心头挂着,这眼泪啊,不是为自己流的,是为那战乱中的百姓,为那未平的天下。

总的来说,陈与义这首诗,写景写情,都写到了人心里去。

咱们四川人虽然爱说笑,但读到这样的好诗,心头也是沉甸甸的,为那洞庭美景,更为那诗人胸中的家国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赏析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赏析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赏析你知道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吗?这首诗可不简单,说起来,背后有着一段小小的故事。

你想象一下,古代的文人们,脑袋里满是诗情画意,一步一景,眼前的世界在他们笔下就能化作千里江山。

陈与义的这首诗,便是这么一幅画。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前的湖光山色如同铺开的一幅画卷,他用笔轻轻一挥,画出了内心的波澜和不安。

真的是,读完了让人心头一震,仿佛也跟着那江水一起漂流了。

你看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吧,真是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那种寂寥的感觉。

落木萧萧,这四个字简单,却让人感受到无穷的孤寂,仿佛眼前的景象就是一片萧瑟的秋风,满地黄叶无处可寻。

而那个“滚滚来”的长江,它又代表了一种永不停息的力量,像是生活中的种种波涛,总是扑面而来。

陈与义通过这简单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深刻感受。

你说,这么短的几句,怎么能把内心的感受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呢?简直是一针见血,让人立马就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

不过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他接下来的几句,直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深的思考。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这一句说得简直大气磅礴,谁不想看看这浩瀚宇宙的尽头呢?你看看,这么高远的天,这么广阔的大地,都在眼前,连带着那无边的江水,竟然让人产生了一种无限的思索。

陈与义不仅仅是看景,还是在看自己,看到的是人生的渺小和无常。

宇宙那么大,我们那么渺小,是不是有时候在生活中也会有这种微不足道的感觉呢?这种对比让人想要停下脚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该走向哪里。

其实这首诗,也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写心境。

你看那“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歌”这一句,真是把诗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悲歌和远望,它们在一起,却又是那么矛盾。

悲歌啊,听起来让人心里有些沉重,而远望呢,仿佛又是一种远大的志向,一种希望。

哎,有时候人真是这样,心里有太多的纠结与冲突,想要前进,却又时常被过去的痛楚牵绊。

陈与义就通过这句诗,把那种复杂的心情传达给了我们。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

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

《登岳阳楼》陈与义 译文+集评+总案(有质量)

《登岳阳楼》陈与义  译文+集评+总案(有质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译文+集评+总案(有质量)
【译文】面对洞庭湖,背靠长江水,夕阳垂地,岳阳楼上帷幔不动,秋气萧森。

徘徊在这西蜀、东吴分界处,笼罩湖山的是暮色沉沉。

远道来此还把远方眺望,三年逃难换来此番登临。

白头人冒着西风来吊古,古老的树、苍茫的波使我无比伤心。

【集评】元·方回:“近逼山谷,远诣老杜。

”(《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明·胡应麟:“此雄丽冠裳,得杜调者也。

”(《诗薮》外编卷五)
清·纪昀:“意境宏深,真逼老杜。

…帘旌不动‟,乃楼上闲寂之景。

”(《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总案】高宗建炎二年(1128),陈与义避乱来到岳阳,登岳阳楼,眺洞庭湖,感而赋此诗。

在靖康事变以前,陈与义已颇有诗名,但那时的诗主要写闲情逸致,如传诵一时的《夏日集葆真池》诗等。

靖康乱起,陈与义仓皇南奔,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后,才认识到杜诗的伟大:“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陈与义集》卷一七)从此以后,陈与义的诗风发生了突变,“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简斋集》)变化的契机在于学杜。

这首诗意境阔大,风格沉郁,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都酷似杜诗。

江西诗派一向从学杜相号召,但黄庭坚等人主要着眼于学习杜诗的艺术,而到了陈与义,又进而学习杜诗的思想精神,这正是南北宋之际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诗歌鉴赏】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原文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翻译
岳阳楼天下闻名于世,东站在楼北向远处远眺,长江堤坝连绵不绝,雄伟景观尽收眼底。

自得阑眺望,苍翠草木,连绵不绝扩至偏远南方,可是眼前的山河早已再加了主人。

我被贬谪,在陈地睡了五年,亡国之苦,谪臣之怨,都整体表现在我早已变红的双鬓上了。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赏析
《再登岳阳楼感叹赋诗》就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优秀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如首联及“岳阳壮丽天下传,楼阴腰日堤绵绵”。

上句九节第六字为仄,下句第三、第四
字亦九节作仄,故下句第五字用平声“堤”字救回之。

诗人览胜眺望,看见岳阳楼周围的
壮丽景观:江堤坎坷,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

以壮景衬哀情,
壮丽之景并使人产生飘零之美感,诗人触景伤情,引起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怨,家国之恨。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xǐ)倚(y ǐ):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1.有人认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试作赏析。

(5分)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陈诗不若杜甫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

(2分)“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诗句描绘了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抒情铺垫了凄凉的基调。

(3分)2、杜诗(《登高》)主题(感情)更深广。

(1分)陈诗侧重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虽然此诗也抒发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但着重表现的是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沧波”喻“己悲”之愁绪。

(3分)而杜诗则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基础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老杜仍心系国家、担忧时局、怜悯苍生,故感情更显深广。

(2分)(只要答到类似“陈诗侧重表现个人之悲:亡国之痛、万里漂泊、年华空老;而杜诗则将个人之悲融入家国之悲,且更凸现家国之悲”即可)【赏析】: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岳阳楼诗词鉴赏登岳阳楼诗词鉴赏登岳阳楼诗词鉴赏1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陈与义登岳阳楼鉴赏

陈与义登岳阳楼鉴赏

陈与义登岳阳楼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陈与义登岳阳楼鉴赏引导语: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翻译赏析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翻译赏析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翻译赏析《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前言】《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是宋陈与义的诗。

本篇即为拗体律诗。

如首联“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上句拗第六字为仄,下句第三、第四字亦拗作仄,故下句第五字用平声“堤”字救之。

【注释】①观:景象②阴:水之南山之北,楼阴:楼的'北边③堤绵绵:形容堤坝很长④乾坤万事:指天下事。

暗指“靖康之变”⑤集双鬓:苦恼而使双鬓变白。

如犹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之意⑥古昔:指古人⑦风壮浪涌:形容长江之急,同时也指明自己已心潮起伏,有如波涛汹涌。

茫然:懵然,不知所措【翻译】岳阳楼天下闻名,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壮丽景观尽收眼底。

倚阑远眺,苍翠草木,连绵不绝伸展到偏远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早已换了主人。

我被贬官,在陈地呆了五年,亡国之痛,谪臣之恨,都表现在我早已变白的双鬓上了。

【赏析】近体诗若用拗体,可增强气势。

王嗣奭《杜臆》曾评杜甫拗体诗云:“愁起于心,真有一股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

公之拗体,大都如是。

”一般,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属“诗眼”位置,若用平声字,音节乃响,足以增强气势。

本篇即为拗体律诗。

如首联“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上句拗第六字为仄,下句第三、第四字亦拗作仄,故下句第五字用平声“堤”字救之。

本篇乃借写景寓情之作。

“江湖异态阑干前”,暗寓“风景不殊,山河有异”之悲,“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是联既自伤身世,兼隐藏讽意。

北宋末年,外患日亟,而朝廷内权争不息,遂令神州陆沉,实自取其咎。

“臣子一谪今五年”,岂独“臣子”一人之恨哉。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翻译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翻译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翻译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其二字词解释:1.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2.杪(miǎo)秋:晚秋。

3.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4.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5.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其二翻译: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其二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

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

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

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

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

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及翻译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及翻译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及翻译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 y 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着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佑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体裁: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选自《陈与义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8.(岳阳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译文】
(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其一:
(一)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
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
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
能不让人惆怅。

“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
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
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

“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
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