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8b80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e.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有人说他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我不这么想。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候,官场很黑暗,到处都是不公平。
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就好像你在学校里,如果大家都在欺负弱小的同学,可你不愿意参与,这能叫消极吗?陶渊明隐居后,自己种地,写诗,过得自由自在。
他写的诗多美呀,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怎么能是消极呢?他只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他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的画面啊!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着宁静和快乐。
这是他勇敢的选择,不是消极逃避。
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会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能轻易说别人是消极的哦!《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有人觉得他隐居是消极避世,让我来给你们讲讲。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很乱,当官的人也不做好事。
他不想和那些坏人为伍,就像我们不想和调皮捣蛋、欺负人的同学一起玩一样。
他隐居后,虽然生活简单,但是很快乐。
他每天能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鸟儿唱歌。
就像我们放假去郊外玩耍,是不是很开心?比如有一次,他看到一朵特别漂亮的菊花,心里可高兴啦,马上就写进了诗里。
他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可不是消极哟!所以呀,我们不能随便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要多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陶渊明。
有人讲他隐居是消极对待世界,真的是这样吗?陶渊明那个时候,当官的都不好,总是做坏事。
他是个好人,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这就像我们在班上,不愿意和撒谎的同学一起玩。
他隐居后,自己种种菜,看看风景,多自在呀!他写的诗,就像在和我们讲他的快乐生活。
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劳动一天,虽然累,但是心里美美的。
这可不是消极,是他在追求自己心里的美好呢!我们要向他学习,坚持做个好人,追求自己的快乐。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05888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8.png)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一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家,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陶渊明
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更是对世俗纷扰的一种回归和拒绝。
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精神内核,首先体现在他对清贫朴素生活的追求。
在山林中,他过着简朴的生活,种菜、捕鱼、饮酒、吟诗,这种生活方式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愿沉浸在权力斗争和物质欲望之中,而是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粹。
其次,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精神内核还表现在他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
在他的诗
作中,经常表达对社会黑暗和腐败的不满,对贪污和奢侈的批判。
他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呼吁人们追求道德和正义,远离功利和欲望,回归人性的本真。
最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精神内核还体现在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文情怀的表达非常丰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友情和爱情的讴歌,都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用自己的诗篇,传递着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抗和拒绝,更是
对人性的一种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那种对清贫朴素生活的追求,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种精神内核,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启示,更是对后人生活的一种指引。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ca70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f.png)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我认为这是一位久浸于世俗中的高尚者的自我解脱,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的失望与无奈。
不了解其他人,就我自己而言是非常向往田园生活的。
因为从小就没去过乡下,而发达的自媒体为我带来了乡间的情形:稻浪间的一栋小楼,随处便是蛙鸣鸟啭。
饿了就去山上摘野果,渴了便捧一把山泉水来喝,无聊时还能去小溪里钓虾捉蟹,好不快活!而一次下乡的机会,打碎了我对于田园生活的滤镜:坑洼的土路,破旧的平房……这一切与我的幻想没有一丝相符,大概只有淳朴的乡情让我欣慰。
对于陶渊明,他为什么放弃了赖以养家糊口的俸禄,跑到贫困的田园当一介农夫?纵使他种的粮食“草盛豆苗稀”,他也不愿待在富足的官场生活中。
可能因为朝廷的黑暗,可能因为他的高洁而不愿同流合污,可能因为他的理想是诗,是远方,他的魂牢牢扎根在田野中守望着。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他的这种行为都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年少的陶渊明,意气风发,有大济苍生的志向,这也驱使着他出了仕,做了一名政治家。
他期待着清明的政治,人民富足的生活。
但现实并不如意,他大失所望,又重新期待着他可以使之有所改变,却受到了排挤。
他的心黯淡了,便归隐了。
可是他那大济苍生的志向变了吗?不,我觉得没有。
我感到他的田园诗中飘忽着一丝虚无缥缈的、难以捕捉的故作轻松。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https://img.taocdn.com/s3/m/167bca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4.png)
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二百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诗圣"。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以其田园诗最为著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陶渊明是一个独特的文学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
在陶渊明的生平中,归隐是他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归隐是指一个人主动离开尘世,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反复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官场的尔虞我诈,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人心,唯有远离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满足。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态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应该尊重陶渊明的选择。
陶渊明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诗人,他深知人生的真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选择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寻求一种更高尚、更纯粹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理解他的追求,不要轻易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
我们应该从陶渊明的归隐中得到启发。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地位而奔波劳碌,忙碌一生却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陶渊明选择归隐,是因为他看清了世俗的虚妄和浮华,他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我们可以从他的归隐中得到启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
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反复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他深知人生无常,万物皆空,唯有珍惜当下才能体味到生命的真谛。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陶渊明的归隐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从他的归隐中得到启发,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79ea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b.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78fe4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5.png)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
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
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497be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e.png)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他隐居在江西庐山脚下,度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
他的隐居生活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的消极看法也被广泛讨论。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他的隐居生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积极的方面。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而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感,他认为追求心灵的自由比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为重要。
因此,他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感。
他在隐居期间,经常漫步在山林之间,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这些体验为他的诗歌和散文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自然和人性。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道德沦丧的谴责。
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而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思想家。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他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更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探索。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a303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b.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dc95b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01.png)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
那时的社会很乱,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做官,他宁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远离尘嚣,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
我想象着陶渊明隐居的生活一定很自在。
每天醒来,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空气清新怡人。
他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园子里闲逛,赏花种菜,无拘无束。
偶尔也会去河边垂钓,欣赏江水潺潺的流淌,听着鸟语花香,心境也跟着变得十分宁静。
在田园里劳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亲自下地种植,尽管辛苦,但能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一定很有成就感。
收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那种喜悦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用去勾心斗角,去讨好上级,也无需操劳于权力的争夺。
他的生活简单纯朴,却是那样的快意无穷。
我常常幻想,将来自己也可以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隐居生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生活会比较拮据,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长期远离人群,会导致思想狭隘,视野局限。
不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涉猎书籍,就不会完全封闭了。
总的来说,我很羡慕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过上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当然,在那之前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行。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些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见啦!篇2陶渊明隐居生活真让我羡慕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
老师说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界很苦闷的时候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
什么是隐居呢?隐居就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
陶渊明就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e0e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d.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f1d90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5.png)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作,
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家,他在《归园田居》这五首诗里
记载了自己追寻真理和隐居生活的经历,蓬勃其中呈现出一个古老而坚定,宁静而高洁的隐居生活形象。
唐朝时期,陶渊明离开传统官场,毅然决然地放弃官职,改以诗作为他生活的
全部安排,他深刻地体会到虽然在官场发挥可以功绩,但是他想要的是寻找对生活的真谛,追求令人心灵得到精神满足而非物质。
类似他这种具有追求真理的哲学动机的隐居者,在中华文明里头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桀兮以及湘潭篱下的那位吴世冲。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他对自然、对完美代言的一种所望,也是他追求宁静、安
度一生最佳方式。
他曾说:“因藉着苦乐,方得益于志怀;因与山水,方得益于环境;因以乐趣,方得益于智慧。
”这句话清晰地表明了陶渊明追求宁静、安度一生所指向的目标:在自然中汲取乐趣,增强智慧,以及在苦乐之中发展自然的志怀,使他的生活更加富有价值。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犹如一位山林隐士,也凭借宁静的情怀,将每一首诗都融汇成一部充满感悟的旷世诗篇。
“归园田居”几首诗是他最伟大作品,彰显出他对自然、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求,同时也是他一辈子宁静隐居的态度和理念的完美诠释。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令我深切感受到隐居者的宁静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而这种安宁的生活方式充满着他深沉的哲理思考与精神内涵,让人慢慢被所有的一切所感染,去学习他理念中的道德人生,去追寻真谛,去完善自我。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08a42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9.png)
结合归园田居五首诗作,谈谈你对陶渊明隐居
生活的认识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他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倡
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并在自然环境中求得宁静,是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人隐逸学者。
他的著作《陶渊明集》和《林泉志》为社会
贡献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从陶渊明五首诗作来看,可以看出陶渊明深沉的内心思想,他坚
守自己的价值观,希望能将诗歌看作是一种充满快乐且无拘无束的生
活方式,抛开尘世的纷扰,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归园田居》
诗中,陶渊明写出了一种宁静和谐、抗拒现实潮流的情绪,这可以说
是他隐居生活的本质思想。
隐居生活是陶渊明独特的理念,也是他为弘扬儒家思想,解决时
代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陶渊明以身作则,拒绝了封建宰相对
“内外联立”的政治理念,而选择了在隐居中对儒学思想的修炼。
他
的隐居生活,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不景气,腐朽统治的现象;另一
方面,他又用这种生活方式来抗拒社会不公,求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艺术和
文化的一种批评与创新,也是他对当时的社会批评的一种凝视。
他的
伟大智慧,弘扬了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贡献,为
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谈谈你对隐居生活的认识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谈谈你对隐居生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ccf231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a.png)
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谈谈你对隐居生活的认识抽象人物陶渊明和他的诗篇一直是许多中国乃至世界读者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传奇。
他的诗篇多以自然描写为主,引人入胜,比如其中五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诗:《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四》、《归园田居其五》。
这些诗每句都在描绘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从中可以发现郁结千古的中国传统文化隐居生活的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曰“故其隐而深深藏言行,静寂自守”,鼓励人们节制,自持,而不是外出追求梦想。
隐居,可以意指从尘世中一切烦恼的抽象,并且把这种状态的内在精神贯穿到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隐居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它为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抽象空间。
隐居的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跳脱之外,真正深入自我之中的过程。
生活在山林中,远离尘世,远离烦恼,能够专注在更深刻的思想上。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述,他栖居在田野之中,望见苍山远近,静心迈步;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描述,他把渴望心胸放宽,放松把紧的绳索;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描述,他将尘世的奢华抛之落荒,调和心灵的声音;他在《归园田居其四》中描述,他寻找自己的内心,找到慰藉;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描述,他从放荡中寻回一丝温柔,从冥想中立志忠贞。
通过以上五首诗,可以看出隐居生活强调了抛开社会文明,重新认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精神上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世俗。
隐居生活不是为了抛弃实践,而是向内寻找自己的真实,让自己的思想达到精神的境界,超越物质的利益,追求精神的满足。
隐居往往与社会文明相抗衡,它既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尘世的束缚,也可以让人们安静地思考,重新认识自己。
在当代社会,追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梦想的人,在尘世中不断努力并且难以休息,他们甚至无法找到机会去做类似陶渊明一样的事情。
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来让人们深入自我,超越本身肉体的痛苦,追求精神的境界。
我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我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7ce424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3.png)
初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候被那描绘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但是后来细品之后我觉得也许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并不一定是对的。
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世界不如意,我更应该努力去改变他,如果人人都是消极避世的想法,那么世界怎么才能改变呢,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bb3931a2161479171128ad.png)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92dcc3cf111f18583d05aa5.png)
大学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时一颗颇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的举动成为后世曲高和寡的文人们的模仿对象,本文试对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做相关的研究,了解其生活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生活贫穷孤独写意贫穷的底色陶渊明早年有过出仕的经历,曾出仕为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县令,但是,他生活在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当时人们崇尚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观念,陶渊明在任的小官,受到别人排挤与压迫就显得理所当然的了。
因而,一向有着崇尚自然地思想意识的陶渊明,辞官回归乡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很多的诗歌里面陶渊明都有这样的意识,在他看来,出仕做官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是“误落尘网中”的无奈之举。
然后,他就凭着自己一股子正气与天真,归隐了。
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为田野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仕途里的勾心斗角,有的是自在与悠闲。
诗人究竟是诗人,他的想法毕竟是浪漫而纯美的,他是人的本性给予了他太多的浪漫因子,而自动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与艰辛。
鲁迅先生曾经评论到:“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评论之中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是在是误会陶渊明了。
仔细读过陶渊明全集,你就会发现,他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可以看见他自幼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稻》中写到: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日入负茉还。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b3488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7.png)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田园的诗文最为著名。
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最终选择了隐居归田,过上了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持有肯定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抵制。
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他看到了政治家们的贪婪和欺诈,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不愿意参与到这种社会体制中,他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的美景。
他希望能够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喜欢在山林间独自漫步,倾听鸟鸣虫声,观赏花草树木。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耕耘,亲手种植庄稼,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意识到权力和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善良。
在田园生活中,他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他相信唯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归隐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的田园生活和诗文作品激励了后人,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对陶渊明的归隐持有肯定的看法。
他的归隐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抵制,又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f4495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9.png)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哎,说起陶渊明啊,那可是古代文坛的一股清流,不随波逐流,自个儿在山水间找了个窝,过上了神仙都羡慕的隐居日子。
你说这老兄咋想的?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偏要跑到乡下去种地,这心思,真是比那山里的路还绕呢!但话说回来,陶渊明这日子,过得是真有味道。
他啊,每天早上一睁眼,不是急着去衙门打卡,而是推开窗,深呼吸一口带着露水和泥土香的空气,那感觉,就像是大自然直接往你肺里灌了杯鲜榨果汁,整个人都精神了。
然后,他就提上锄头,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往地里晃悠。
地里的活儿,对他来说,更像是和土地的一场对话,每一铲土翻起来,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中午时分,太阳晒得正烈,陶渊明也不急不躁,找个树荫一坐,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野菜团子,就着溪水喝两口,那叫一个惬意。
这时候,他可能会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心里琢磨着:“这世道啊,太复杂,还是我这小日子来得简单。
”傍晚,夕阳西下,陶渊明扛着锄头,踏着余晖回家。
家里的篱笆上,几朵野花开得正艳,像是在欢迎他归来。
他进屋,点上油灯,拿起笔,开始记录这一天的点点滴滴。
他的诗,就像是他生活的镜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情实感,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淡泊。
有人说啊,陶渊明这是逃避现实,但我觉得,他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喧嚣的世界。
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他的隐居,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嘛,不一定非要追求名利权势,有时候,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每当我想起陶渊明,心里就暖洋洋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都应该学学他,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毕竟,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嘛!。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7c92b5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2.png)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隐居生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隐居在桃花源中,与世隔绝,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在桃花源中,陶渊明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种菜、养鱼、耕田,与自然为伴,与
鸟语花香为伍。
他在这里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俗世的纷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宁静。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厌倦。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体现了他对清廉淡泊的追求。
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为
权力地位所累,只是安静地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中。
他的心境如同这片桃花源一般,清澈明净,没有一丝尘埃的污染。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物质的
追求而忙碌,忽略了心灵的宁静。
陶渊明告诫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警示,也是一种对内心追求的启示。
让我们向陶渊明学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过上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
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
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
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
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这次辞官,便是陶渊明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从此他再未入朝为官,而是专心守住一方寸土,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躬耕自资”,恣情与山水之间,忘却对于现实黑暗的失望之情,他爱菊,便在宅边遍植菊花;他嗜酒,而且每饮必醉;他好读书,却又不求甚解。
他的思想与行动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太多的不同,而他又不似与他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那样放荡不羁、抛弃一切礼法;陶潜绝对不会赤身迎客,绝对不会与金石为伴,更不会向往长生不死。
他仅仅出于现实的失望,更出于自己独特的志趣,而放弃了出仕的道路,他看轻生死,不计得失,安贫乐道;但从他归隐后的一些诗文上仍可看出他对于“俗世”的关注,可以说,他的思想的根基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却又融会了道家的老庄哲学,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正因为陶渊明远离政治,接近劳动人民,才使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在文艺形式上,都走着与当时贵族化的文坛相反的道路。
他反对剥削,歌颂了劳动,并身体力行;他发挥了五言古诗优秀的传统,高度发展了民歌传统上白描的手法;在数量上及诗歌的接触面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及当代的诗人;他的成就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宝贵的收获。
正像无数优秀的作家们,都代表一个寒士阶层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但在这些寒士中,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走向农民的。
这就使得陶诗在一切诗篇中,都显得那么素朴淳厚,单纯明朗。
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的文字中寄托着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盼。
例如他最后一次辞官时写下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字里行间又仿佛潜藏了深刻的人生悲凉。
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又如著名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塑造了一个心目中完美的理想社会:与俗世隔绝,男耕女织,鸡鸣犬吠,其乐融融。
但他又将这个社会架空于“避秦时乱”而隐居的先人之中,分明表现出他回归本源的愿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理想之中还透出一丝哀愁。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推之于今,陶渊明不仅以他在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自然、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生活忙乱嘈杂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也仍存在着积极的一面——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不去刻意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有一些失去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内心中保有最原始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
可是何以陶渊明会成为后世的士大夫推崇和认同的对象呢?陶渊明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享受这种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待遇,却在死后因苏轼等人的弘扬,真正确立起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对人生的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文人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
我不禁要问,封建时代的中国,真的容不下正直的知识分子吗?的确,在封建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他们深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一开始都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们的尴尬不在于他们想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于他们在成为国家公务员后依然坚持着这种人格上的自我要求。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以皇权绝对权威、权利高度集中于皇帝、家国同构为主要特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加强。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建立军机处,这种制度发展到了巅峰,也走向了反动,特务统治便是这种反动的最明显标志。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皇帝是天的嫡子,他接受上天的委托来统治人间,国家是皇帝个人的产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即使在有德明君的心中,这种观念也是根深蒂固、无可动摇的。
再加上统治者把“忠君、爱国”为主要政治理念的儒家思想确立为帝国的正统思想和意识形态,牢牢控制着民众的思想,约束着民众的行为。
既然国家是皇帝个人的产业,忠君爱国又成为每个人的信条,那么,整个国家机器是否应该服务于皇帝个人的兴趣爱好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前途和命运是否取决于皇帝个人心情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还是有一些圣明的君主任用贤能的臣子,在老百姓的辛勤劳动下,开创了封建时代的盛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但这样的君主只是少数,一般出现在王朝的开创期。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念,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权力监督机制,官场上的贪污腐败、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不这样做你就不能得到君主的欢心,你就没有乘凉的大树,你就没有升官发出才的机会,你甚至没有安身立命的空间和保障。
你就注定要受到排挤和诬陷,让你感到官场上没有你的空间而离开。
就说陶渊明,他也是多次做官,而又多次辞官,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辞去了彭泽县令后,最终选择了归隐。
“刑天武干戚,猛志固常在”,他的最初理想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进入官场后,并不想立刻把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和责任感抛到脑后,他们不想让这种良心和责任感被官场潜规则打败,他们不耻于这样做,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人格修养。
不幸的是,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纵然他们自认为有很强的原则坚定性,而他们的“敌人”又是那么的强大。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群书,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放弃了抵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这种消除当成了志向。
”(余秋雨语)而把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出卖给官场潜规则,又是他们所不耻的。
想在官场生存,就必须“近墨者黑”,想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高洁,官场就不是理想的选择。
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
为了坚守那份清高和原则,一些人选择了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这样一个看似高尚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和尘世说再见,而且说得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响亮。
是的,在家天下、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正直的知识分子若想在仕途得志的同时坚守住心里的那份清高与高贵,确实不太容易。
很多隐士在归隐之前都是满腔热血、志向远大的,然而他们身上固有的傲气却早已注定了他们的尴尬处境。
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人格的高贵,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