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19第一场雪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雪的形成、雪景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自如地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出雪景的特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诗意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雪景的形成和特点。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一份《第一场雪》的课文2.雪景图片或视频素材3.课堂合作学习训练资料4.学生绘画用纸和笔六、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雪景形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好奇心。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轮流让学生朗读《第一场雪》的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观察雪景(15分钟)通过雪景图片或者实地考察,让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形成、特点、气氛等。
第四步:小组合作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内的分享方式,发现自己在观察雪景时的不同角度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诗化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文感悟(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和领悟,提高学生阅读和文化素养。
第六步:画画表达(20分钟)让学生运用诗意的语言和自己的感悟,将雪景的美妙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七步: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去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出来。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小组分享和个人画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和学习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一场雪教案

第一场雪教案教案标题:第一场雪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观察和描述第一场雪的现象和特征。
2.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第一场雪的现象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第一场雪的变化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第一场雪的感受。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第一场雪的景象。
2.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3. 绘画纸和彩色笔。
4. 教师准备一些描述第一场雪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张第一场雪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第一场雪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第一场雪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第一场雪,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探究:1.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第一场雪,引导他们描述雪花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
2.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描述第一场雪的词语和句子,例如:白茫茫的世界、纷飞的雪花、洁白如玉等。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描述。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描述写下自己对第一场雪的感受和印象。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第一场雪的变化过程。
他们可以观察雪花的落地情况、积雪的增加等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选择将观察到的变化过程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绘制第一场雪的景象。
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述和绘画作品,分享对第一场雪的感受和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一场雪对大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用写作的方式,写一篇关于第一场雪的文章,包括对雪的描述、感受和建议等。
2. 学生可以选择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第一场雪的美丽瞬间,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第一场雪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评估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写作作品,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变化,比较第一场雪与其他季节的不同之处。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第一场雪》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雪”的视频,一边导入。
)纷纷扬扬的雪总是能带给人清新、浪漫和遐想。
那么雪对于鲁迅来说,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我们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边听泛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三、整体感知: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
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研读第①~③段)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
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
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
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话题:《第一场雪》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第一场雪》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感悟家园之美,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故事背景介绍:《第一场雪》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及其儿子为了生存而在大雪中迎来了重逢,表现了山区妇女朴实勤劳、坚强乐观、关爱家庭和赤子之心等优秀品质。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并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课前导入:通过“画面呈现法”来提供铺垫,引起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参与愿望。
3.2 课堂教学:通过“现场阅读法”、“语音评估法”、“小组活动法”、“电子白板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
3.3 课后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法”、“书写指导法”等综合性作业,加强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
四、实施方案4.1 课前准备工作:(1)教师精心设计故事背景,准备教学用具和教辅资料等。
(2)学生提前阅读故事,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4.2 上课流程(1)导入环节:播放故事短片,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体验小说中的主题内涵,引发兴趣,激发思考。
(2)教学环节:①现场阅读:教师阅读故事,并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故事情感。
②语音评估:教师针对学生的英文朗读情况进行批判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语调。
③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思考故事内涵。
④电子白板引导:结合多媒体教学,把故事中的图片和描写内容在电子白板上呈现,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3)课后环节:①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相关作品或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网上文章以及实地考察等,更具备专业知识。
第一场雪 教案

第一场雪教案教案标题:第一场雪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第一场雪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 通过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季节变化的认识。
教学准备:1. 一段关于第一场雪的视频或图片素材。
2. 学生绘本《第一场雪》。
3. 学生用于绘画和写作的纸张和彩色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段关于第一场雪的视频或图片素材,激发学生对第一场雪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或图片中的现象,鼓励他们描述第一场雪的特点和感受。
探究活动:3. 分发学生绘本《第一场雪》,让学生阅读或观看绘本,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4. 鼓励学生使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他们对第一场雪的想象和感受。
5. 分组讨论学生的绘画作品,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描述他们所绘制的第一场雪的场景。
拓展活动:6.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第一场雪,鼓励他们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经历,并将其写在纸上。
7. 邀请学生逐个分享他们的第一场雪经历和描述。
总结活动:8. 引导学生讨论第一场雪对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9.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
评估活动:10. 给学生提供几个关于第一场雪的问题,让他们用文字回答,以评估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和记录第一场雪的现象。
2.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第一场雪的短文,展示他们对雪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气候和季节变化的知识,深入了解第一场雪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室环境安全,避免学生在教室内模拟雪球等危险行为。
2. 尊重学生的个人经历和观点,鼓励他们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__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__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
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场雪》教案

教研课《第一场雪》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看录相,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一定非常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雪的喜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对,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场雪》。
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峻青走进入那银白色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
二、学习。
1.听课文朗读,回顾一下,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幻灯)这篇课文按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及作者由此产生的_____。
)2、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不同的特点,胶东半岛的这场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雪的大、美,你是怎样从文字中感受到的呢?3、雪中(1)请大家默读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这个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下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再说说感受。
(3)汇报,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
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第十九课《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应用题特点与启发的思考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是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的重要方式。
它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应用题的特点和启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一、应用题的特点1.多样性。
应用题的种类繁多,涵盖了数学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科学、工程等等,题目的形式也千变万化。
这样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实用性。
应用题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通过解答应用题,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基础。
3.综合性。
应用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数学概念和方法来解决,涉及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应用题启发的思考1.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问题、建立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等。
2.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符号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数学学科有帮助,还对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有重要意义。
3.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应用题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应用,解答应用题不仅需要掌握数学方法,还需要理解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解答应用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有些应用题可能比较复杂,无法用一个人的力量解决。
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5.激发兴趣和扩展思维。
小学语文教案:第一场雪5篇

小学语文教案:第一场雪5篇小学语文教案:第一场雪5篇小学语文教案:第一场雪1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
〔请两名同学〕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刚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____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如今我们就按刚刚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
〔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
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场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1〕学生个人朗读。
〔分两人〕〔2〕小组配合朗读。
〔一组〕〔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
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妙。
《第一场雪》课程教案: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热情

Introduction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学不可或缺。
但是,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文、背诵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从课文中寻找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热情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吸收与创新,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本篇文章的主题是《第一场雪》课程教案: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热情。
Part 1:《第一场雪》的教学1.1 课文介绍《第一场雪》是一篇经典的现代散文,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作,全文首先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景象,然后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贫苦孤独的人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深处的孤独,同时也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爱的思考。
1.2 课文阅读与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小组探讨、组织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帮助他们突破表面了解,挖掘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1.3 课文创意输出在课文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输出,例如向课文中的小女孩寄一封信、创作一首以第一场雪为主题的诗歌、写一篇以贫苦孤独为主题的短文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课文深入理解,并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出文学创作的热情。
Part 2: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2.1 寓教于乐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
而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活动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设置趣味性强、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的活动,以给学生以愉悦和创新的战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创作,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目标。
2.2 提供启示性的素材世间美好事物无不源自于创意,而素材的获取是创意产出的关键。
通过将不同造型、颜色、文本、音乐或影像等不同节目元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联想”、“创造性思考”等方法,激发内在的创意潜能,挖掘出学生的文学天赋。
2.3 开发学生的视野文学创作是一个表达与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辨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通过进行案例分析、推理和评论,教会学生学习案例的有效利用,顺便养成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性。
第一场雪的语文教案介绍

第一场雪的语文教案介绍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第一场雪》,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运用观察、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经历的雪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结构、情感等。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雪天的故事”。
2.学生根据题目,运用观察、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进行写作。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感受雪天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好词好句。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指导1.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写作水平。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
2.评价学生的作文质量,包括观察、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3.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审美情趣。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迪口镇中心小学张水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可都见过下雪?在哪见过?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下雪也往往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欣喜和快乐。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场雪》。
大家喜欢不喜欢?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大家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老师,你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1、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老师,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只有这些吗?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有没有别的说法?谁听出来了,他们的发言有什么区别?2、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可分几部分?(课件)3、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下雪段先指名说——后举手表决)三、阅读课文,体会情感(一)阅读下雪段落1、好,那就按照大多数同学的意愿,从最感兴趣的下雪段读起,大家一起打开课文,你认为从哪开始就从哪读起,到哪结束就读到哪。
(生自读)2、能从描写下雪的段落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吗?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作者是从什么方面写雪大的特点?(课件)3、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把雪下得很大的语气读出来,大家看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大吗?谁能比他下得更大?大吗?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语应该读重些?(试读、齐读)4、这么大的一场雪下在什么地方?(板书山村)什么时间下?(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静)(课件)5、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一试?他读得静不静?他为什么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生试读——介绍经验——师讲解(一轻、二慢、三虚)不要读得太实并示范(正、反例)——指名读(谁来虚一虚)(再来读一读,比他更静)——齐读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作者还写那么多声音干什么?7、“簌簌”、“咯吱”说明什么?(又大又急)简直是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作者是从什么方面写雪大的特点?(听到的)(二)阅读雪后段落过渡:第二天清早,天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课件)1、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第一场雪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第一场雪前言本教案是为小学语文教师编写的,本教案以“第一场雪”为例,针对小学学生的语文课程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实用的教学步骤,将学生们引导进入情感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第一场雪的感受和理解;2.掌握积极的阅读和语文分析方法;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4.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领悟到第一场雪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深化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第一场雪“的含义,以及雪的特点和魅力;2.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第一场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主动性;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精彩的雪景图片,带领学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第一场雪”的魅力。
2. 教学重点1.通过课堂交流的方式分享学生们对“第一场雪”的感受和理解;2.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第一场雪”的感受和理解;3.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文化内涵,学习文学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难点1.运用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2.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学生互相成批评估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仅充分领悟到第一场雪的魅力、增强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更在写作方面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课堂作业1.围绕“第一场雪”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上述作文结合老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建议,修改后打印提交。
小学四年级语文19第一场雪

19第一场雪四年级语文教案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
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
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
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
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
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第一场雪》整合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场雪》的主题和情节;2.学习如何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小说;3.通过学习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4.通过小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冬日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冬季的特点,如冷、白、寂静等。
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教师可以引出小说《第一场雪》的主题是雪的美丽和意义。
2.讲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教师应当通过简单的语言介绍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精神世界。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小说的片段来体现小说情感和美学。
3.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到小组中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以便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4.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小说教师可以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说。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历史书籍和地理工具来了解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数学和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衡量降雪的密度和规模,以及如何应付大雪。
5.发掘小说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进一步发掘出它的深层意义,例如,雪的意义、季节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恩与思念等。
这些主题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小说的人文精神。
6.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运用。
例如,如何描写风景和情感、如何使用比喻和象征等。
这些技巧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同时还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完小说之后,进行一些视觉练习和描述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眼中的雪的美丽、计算雪的密度和体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第一场雪
四年级语文教案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
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
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
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
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
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
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
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
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
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
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
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
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
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
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
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
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
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
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
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
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
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
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
”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
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
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
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
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
本文写于________ 。
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
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 __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
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
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
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
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
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
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
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
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
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
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
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