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

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
微生物检验方法的验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目标微生物:首先需要确定要检测的目标微生物种类,确定待测微生物的特性以及所需检测方法的适应范围。
2. 确定样品类型:确定待测样品的类型,例如食品、水样、空气样等,并对不同类型的样品制定相应的采样方案。
3. 方法准备: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例如培养法、PCR法、免疫学方法等。
根据待测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培养基和检测试剂,并准备所需的设备和试剂。
4. 方法验证设计:根据相关的验证准则和要求,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应包含合适的正性对照和负性对照,以验证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指标。
5. 样品处理:按照采样方案采集样品,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例如分离、富集、过滤等,以提高待测微生物的检出率。
6. 方法验证实验:按照验证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能需要重复实验、对比不同方法和分析相关数据。
7. 数据分析与评估:统计和分析验证实验的数据,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并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结果应与参考方法进行比较,获取可靠的验证结果。
8. 验证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验证报告,包括验证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推荐结果的适用范围和限制,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一般验证流程,具体的验证步骤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和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方案一、实验目的:验证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1.药典中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2.待验证的药品样品;3.适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菌种。
三、实验步骤:1.制备适用的培养基:按照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和成分制备适用的培养基,并进行批次记录。
2.准备质量控制菌种:3.制备菌液悬液:从购买的质量控制菌种中,挑取一株菌种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至活性最佳的生长阶段。
然后制备菌液悬液,以备后续试验使用。
4.扩大悬液应用范围:从第3步得到的菌液悬液中,取适量接种于适用培养基上,培养出代表性的细菌菌液悬液。
然后,通过菌液的光学检测、显微镜检查和菌落计数,确定菌液的细菌浓度。
5.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加入培养基,根据药典中的方法将培养基分成不少于3组。
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菌液悬液,并在药典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培养。
同时,设置对照组,只加入菌液悬液和培养基。
6.菌落计数:取适量的培养基样品,分别进行菌落计数,并根据培养基的数量、培养基总菌落数、对照组的菌落数等数据,计算菌落形成单位。
7.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按照药典中的方法进行连续验证,至少重复3次。
然后,对比不同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8.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实际的样品情况和验证结果,评估方法在操作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如,是否存在样品的特殊要求,检测方法是否能满足检测要求等。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的菌落计数和验证的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评估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五、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药典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结论。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一致,说明方法可靠并可以使用。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和进行修正或优化。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方案1.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公司各品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的验证。
2.目的通过验证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的测定。
3.职责项目责任人: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及具体实施。
验证管理员:负责验证工作的组织、协调及管理。
QA现场监控员:负责验证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取样,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QC负责人:负责验证方案中检验方法的审核及按照规定的取样计划对标准检验操作程序的准确执行,负责组织实施。
QC检验员: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参与实施,并对所测数据准确性负责。
质量部经理: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核和批准。
4.内容4.1.概述通过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控制菌的检查。
根据样品特性制订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按制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判断是否符合验证标准。
若符合,按验证的方法和条件进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若不符合,重新建立制订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再进行验证,直至验证结果符合设立的验证标准。
4.2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
验证试验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4.2.1.验证用菌株及菌种要求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黑曲霉【CMCC(F)98003】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验证实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4.2.2.验证菌菌液制备4.2.2.1.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制备:接种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10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5~37℃培养18~24小时。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方案验证方案组织与实施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工作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参与实施。
方案起草方案审核方案批准目录一、概述二、验证目的和风险评估三、验证内容四、方法判定五、再验证周期六、参考文献七、结果评价及结论1、概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适用性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测定和控制菌检查。
依照中国药典2015版,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及控制菌均采用平皿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2、试验目的和风险评估:验证目的:确认所采用的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及控制菌检查方法适合我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风险评估:3、验证内容:3.1、培养基来源:确认人:确认日期:3.2、检查用培养基配制方法:确认人:确认日期:3.3、使用仪器确认人: 确认日期:3.4、验证试验用菌种:确认人:确认日期:3.5试验方法:取供试品10 ml加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1:10供试液。
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采用常规法。
3.6菌液的制备:3.6.1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物一铂金饵,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0~35℃培养箱中培养18~24h,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制成10-1 的菌液,依法10倍稀释至10~7,分取各菌悬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20ml,各菌悬液平行制备两个平皿,平皿法培养计数,取小于100CFU/ml和1000CFU/ml的菌液备用。
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指南

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指南
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为保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品质,需要实施严格的方法验证。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验证指南。
一、验证方法
目前,微生物检测的验证方法主要有平行试验法、对比法和回收法等。
平行试验法的原理是,在同一样品中采用两种或多种检测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比较结果的一致性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
对比法则是将待测样品分成若干份,分别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而回收法则是利用浓度逐渐递增的被试菌种,检测方法的回收率与准确度。
二、验证参数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验证参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对比菌株,验证方法的针对性和范围;
2.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
3.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稳定性等参数的验证;
4.所选菌株生产状态、养菌基质等均需要符合国家标准。
三、验证流程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验证流程可分为:
1.给定验证计划,并进行部署实施;
2.选择能够代表具有相似特性的菌株集进行验证;
3.验证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根据验证结果制定修正计划。
总之,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验证是完整体系的检验,需要进行全面、
科学、系统的验证,方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最大程度。
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

试验组菌数回收率
试验组平均菌落数 - 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 菌液组平均菌落数
落数
五、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环境条件:C级下的局部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 培养基和培养基试验: 无菌性 促生长能力——在最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生长 抑制能力——在培养的最长时间内不能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 指示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和以前检验过并已接受的培养基在
外观和指示反应都具备可比性。 Nhomakorabea、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 按照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验证菌株。 规定量供试液+10~100cfu试验菌+增菌培养基 合格标准:检出试验菌
六、无菌检查方法验证
环境条件:B级下的局部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 培养基: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
四、总菌落数检查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分别计算各组回收率。
(1)试验组
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 +
试验菌50~100cfu
平皿法计数 2个琼脂培养基平皿
薄膜过滤法计数
取规定量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 加试验菌50~100cfu,过滤。
降低抑菌剂的浓度以消除抑菌性。 三、薄膜过滤法
抑菌性产品通过滤膜时,微生物被截留在膜上,检品被过滤掉。 ——微生物检查法准确与否的核心是对抑菌性的有效消除
四、总菌落数检查方法验证
环境条件:C级下的局部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
培养基种类:
细菌计数
营养琼脂培养基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 验证方案编码:表一、验证方案的起草与批准1.验证方案起草起草人:起草时期:年月日2.验证小组成员:3.验证方案审核4.验证方案批准批准人:批准日期:二、验证方案1.验证目的和原理验证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特制定本方案。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要变更时,应报验证委员会批准。
原理通过比较试验4组中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
2.验证方法步骤验证前的准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前,所有的平皿和稀释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程序消毒,以确保其对试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试验菌应包括G—、G+、酵母菌和霉菌类微生物以基本覆盖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验证试验的操作计划:用3个不同批号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进行平行试验,通过计算回收率来判断限度检查方法是否对产品有影响。
试验结果可接受标准:用标准菌株评价方法“”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检品中微生物的抑制性,试验结果应显示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应不小于70%,试验组回收率也不低于70%。
3.试验实施试验前的准备3.1.1主要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净化工作台。
3.1.2操作环境:操作间应该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装置。
环境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该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
3.1.3试验样品:批号:批号:批号:3.1.4培养基:3.1.5稀释液: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上经115℃高压蒸汽灭菌30min。
3.1.6验证用微生物名称及其编号实验菌株的来源:编号由菌名首字母—传代代数—制备日期组成。
3.1.7器具:无菌薄膜过滤器:(孔径直径50mm)、无菌移液管(5ml)4.验证方法菌液的制备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至10ml的无菌营养肉汤中在30~35℃下培养18~24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至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中,在23~28℃下培养24~48小时。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 验证方案编码:表一、验证方案的起草与批准1.验证方案起草起草人:起草时期:年月日2.验证小组成员:3.验证方案审核4.验证方案批准批准人:批准日期:二、验证方案1.验证目的和原理1.1验证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特制定本方案。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要变更时,应报验证委员会批准。
1.2原理通过比较试验4组中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
2.验证方法步骤2.1验证前的准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前,所有的平皿和稀释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程序消毒,以确保其对试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试验菌应包括G—、G+、酵母菌和霉菌类微生物以基本覆盖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2.2验证试验的操作计划:用3个不同批号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进行平行试验,通过计算回收率来判断限度检查方法是否对产品有影响。
2.3试验结果可接受标准:用标准菌株评价方法“”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检品中微生物的抑制性,试验结果应显示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应不小于70%,试验组回收率也不低于70%。
3.试验实施3.1试验前的准备3.1.1主要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净化工作台。
3.1.2操作环境:操作间应该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装置。
环境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该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4.9pa。
3.1.3试验样品:批号:批号:批号:3.1.4培养基:3.1.5稀释液: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上经115℃高压蒸汽灭菌30min。
3.1.6验证用微生物名称及其编号实验菌株的来源:编号由菌名首字母—传代代数—制备日期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
验证方案
目录
一、验证方案的制定
二、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方案
1.验证目的和原理
2.验证方法步骤
3.试验实施
3.1试验前的准备
3.2验证试验操作
3.3试验结果
4.验证结果评价分析
5.附件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文件一、验证方案的制定
二、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1验证方案的起草
2.验证方案的审核与批准
验证方案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验证方案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方案
1.验证目的和原理
1.1 验证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特制定本方案。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要变更时,应报验证委员会批准。
1.2 原理
通过比较试验4组中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
2.验证方法步骤
2.1验证前的准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前,所有的平皿和稀释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程序消毒,以确保其对试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试验菌应包括G-、G+、酵母菌和霉菌类微生物以基本覆盖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2.2验证试验的操作计划用3个不同批号产品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进行平行试验,通过计算回收率来判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否对产品有影响。
2.3试验结果可接受标准用标准菌株评价方法“尿素维生素E乳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检品中微生物的抑制性,试验结果应显示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应不小于70%,试验组的回收率也不低于70%。
3.试验实施
3.1试验前的准备
3.1.1主要仪器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烘干箱、净化工作台、生物安全柜、
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
3.1.2操作环境:操作间应该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
环境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防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该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
4.9pa。
3.1.3试验样品:尿素维生素E乳膏:
批号批号批号
3.1.4稀释液和试剂: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3.1.5器具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无菌移液管(5ml)
3.1.6验证用微生物名称及其编号
实验菌株的来源:
编号由菌名首字母—传代代数—制备日期组成
3.1.7培养基
3.2验证试验操作
3.2.1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
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至10ml的无菌营养肉汤中在30~35℃下培养18~24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至良马丁流体培养基中,23~28℃下培养24~48小时。
将黑曲霉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中,在23~28℃下培养5~7天小时。
将上述培养物用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
菌落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
3.2.2用不同类别的微生物考察供试液及检验程序的抑菌性,将试验分为4组
A样品试验组准确取供试品10g,加至含20ml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和无菌玻璃珠的适宜容器中,必要时可增加十四烷酸异丙酯的用量,充分振摇,使供试品溶解。
然后加入45℃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振摇5~10分钟,萃取,静置使油水明显分层,取其水层作为1:10的供试液。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1.0ml供试液至平皿中;并在每个平皿中接种50~100cfu试验菌,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每个试验菌平行接种2个平皿,按照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B菌液组在平皿中注入1ml的菌液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以测定所加的菌数。
C供试品对照组取规定量的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的本底菌数。
D稀释剂对照组取相应稀释液1ml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ml供试液含50~100cfu试验菌,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落数。
3.2.3培养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在30~50℃下培养48小时将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在23~28℃下培养72小时,点计菌落数。
并将结果记录于附件1。
3.3试验结果
3.3.1稀释剂对照组菌的回收率
表中: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3.3.2试验组的菌的回收率
表中: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4.验证结果评价分析
质控部负责各项验证、试验结果记录,验证小组根据验证、试验结果进行评价(附件2),起草验证报告(附件3),报验证委员会。
(附件4)验证委员会负责对验证结果进行综合评审,做出验证结论,发放验证证书(附件5)。
对验证结果的评审应包括:
(1)验证试验是否有遗漏?
(2)验证实施过程中对验证方案有无修改?修改原因、依据以及是否经过批准?
(3)验证记录是否完整?
(4)验证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偏差及对偏差的说明合理?是否需进一步补充试验?
5.附件
附件1
产品试验组的微生物生长检查记录:
供试品对照组的微生物生长检查记录
稀释剂照组的微生物生长检查记录
菌液组
测试人/测试日期:复核人/复核日期:
附件2
验证结果评价表
附件3
验证报告
年月日至年月日,验证小组根据批准的编号为“VF-PR-17-A”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皿法)验证文件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了相关的一系列验证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滋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1.验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未做修改;
2.验证方案各项性能指标在验证中未作变动,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3.验证过程中结果符合规定要求,记录完整属实;
4.验证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GMP原则要求,可以投入使用。
以上情况,请验证委员会审批!
验证小组
年月日
附件4
试验报告审批表
附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