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摘要】通过分析比较可知,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重点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丑态,刻画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两文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关键词】比较孔乙己范进性格意义风格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94-01我虽然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教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觉得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太残酷了。

致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读书人的灵魂都被扭曲了。

下列作分析比较。

一、鲜明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情感外露,说话满口之乎者也,也有“跌断,跌,跌……”之类自欺欺人的言语,间或还有“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的抗辩之词,但更有热情善良的言行。

从他的双重品行里,我们可能窥见封建文化教育对他的至深毒害和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一点良知。

孔乙己身材高大终日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自诩“君子固穷”,对短衣帮的嘲问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和不向周围人轻易屈服的倔强。

但他“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以至“便免不了偶然偷窃的事”。

他从科场失意地回到了咸亨酒店,似乎要在酒中追寻那久已流逝的年华和快乐。

他不会发疯,但从此醉生梦死,无所作为。

范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

科场的落第、苦难的生活早已销蚀了他作为一个他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锐气,变得猥琐渺小、腐弱不堪,但也因此炼就了他的耐力与城府。

他毫无读书人的特殊身份和清高之气,安然承受着世人的欺凌,无可奈何地固守着家庭的贫困,而内心却似的一盆火,对举业有着与日俱增的强烈欲望。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列表(赵学平)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列表(赵学平)
《孔乙己》
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穷困
潦倒,
冻饿
而死。
落魄的童生:
以读书人自居,穷酸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好喝懒做,不务正业,沦为笑料;却又自尊心强、真诚善良。
短篇小说,一幕令人心酸的悲剧;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社会环境突出一个“笑”字,“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
虽然只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但几乎记叙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读书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做一个欺压百姓的“人上人”;错就错在他们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受过冻饿之苦,通过《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发奋读书的人生理想。
2.相同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3.对比的手法。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处境的对比——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冷酷现实。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
4.相通的主题。《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从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三部作品入手,对比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叙事结构比较首先,我们来比较这三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压缩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身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开头即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言语的运用,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则是由老舍所写,采用了书信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范进的回忆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交流,逐渐揭示出范进的奋发向上与不屈精神。

《变色龙》则是刘绍铭所写的小说,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

尽管这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节的发展。

这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人物形象比较其次,我们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命运不幸,性情沉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是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他在不屈不挠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反差鲜明的形象,他能够随机应变,变成不同的角色来迎合社会的需求,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片迷失和孤独。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塑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坚守。

三、主题意义比较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小说的主题和背景。

比较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对两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比较和探讨。

第二章:故事背景与文学特点2.1 《孔乙己》背景与特点介绍《孔乙己》的故事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幽默元素。

探讨孔乙己这个角色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

2.2 《范进中举》背景与特点介绍《范进中举》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探讨范进这个角色的形象塑造和社会批判。

第三章:人物形象比较3.1 孔乙己与范进的性格特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如善良、自卑、固执等。

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如勤奋、虚荣、愚昧等。

3.2 人物形象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探讨孔乙己与范进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

分析两个角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第四章:情节发展比较4.1 《孔乙己》的情节发展与主题呈现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冲突发展。

探讨孔乙己的命运转折和他的内心世界。

4.2 《范进中举》的情节发展与主题呈现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冲突发展。

探讨范进的命运转折和他的内心世界。

第五章:主题与象征意义比较5.1 《孔乙己》的主题与象征意义探讨小说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讨。

分析孔乙己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5.2 《范进中举》的主题与象征意义探讨小说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分析范进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使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两篇小说的异同。

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思考和互动。

利用问题引导法和文本细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教学策略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说起范进和孔乙己,这两位可都是鲁迅先生和吴敬梓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他们的形象鲜明又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范进,一个为了科举考试苦苦挣扎多年的人。

他的生活一直被科举所束缚,长期的贫困和压力让他看起来有些可怜又可笑。

话说当年,范进中举的那一幕,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他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高兴得发了疯。

你瞧瞧,这得是积压了多少年的情绪,才能让一个人在瞬间失去理智啊!他的家里那叫一个穷,穷得叮当响。

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他呢,一门心思全在那科举上,对家里的困境似乎视而不见。

他整天埋头苦读,不事生产,仿佛科举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精力和金钱。

一次次的落榜,一次次的打击,都没有让他放弃。

周围的人对他也是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

直到中举的那一刻,他多年的坚持似乎终于得到了回报。

但这回报,却又显得那么突然和疯狂。

中举后的范进,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对他不屑一顾的人,现在都争着来巴结他。

送钱的、送房子的、送地的,应有尽有。

他一下子从一个穷书生变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

再来说说孔乙己,他也是个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但和范进又有所不同。

孔乙己是个穷酸的读书人,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想以此来证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他在酒店里喝酒,总是被人嘲笑和戏弄,但他还是死要面子,不肯放下自己所谓的尊严。

记得有一次,孔乙己在酒店里喝酒,有人问他怎么连个秀才都没捞到。

他立刻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那副着急又无奈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明明生活已经很困顿了,却还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他会给小孩分茴香豆吃,一边分还一边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

”那种穷酸又善良的模样,真的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孔乙己的命运比范进更加悲惨。

异而有同 同中见异——《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比较阅读

异而有同  同中见异——《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比较阅读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三篇课文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这三篇小说文质兼美,主题深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性。

同在“小说之林”板块,这三篇小说有其共同点,当然也有各自的特色。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有所发现。

比较这三篇文章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一、三篇小说的共同之处三篇小说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仍然有不可泯灭的共同点。

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三篇小说都是通过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由一个小人物入手,让读者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面貌。

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书生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对于下层知识分子的戕害,而且通过展现周围一群麻木的看客,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谓以小见大。

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范进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物的表现形成了强烈反差,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让人嗟叹不已。

范进中举之后,兴奋到癫狂的境地,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读书人的心灵,其实文章矛头最终还是直指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

俄国作家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变色龙》是其代表作,奥楚蔑洛夫即当时俄国沙皇政府所豢养的狡诈多变、见风使舵的奴才形象的真实写照,文章也是通过一件小事,管中窥豹,揭露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

2.冷漠麻木的旁观者生活不是一出独角戏,小说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自然少不了配角。

在三篇小说中,不约而同都有很多看客、旁观者,三篇小说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些看客的“笑”。

《孔乙己》一文中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人们的“笑”,孔乙己是人们取乐的对象,一个笑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无情地嘲弄孔乙己脸上新添的伤疤,当孔乙己面红耳赤地为自己辩解时他们又“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对比1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对比1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对比《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同是描写科举之下文人的文章,主人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而最终使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孔乙己最终在冷漠麻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而范进则在众人吹捧下开始了新生活。

如此巨大的差异与他们的性格秉性有着不可切分的关系。

也令我们从不同方面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身心的摧残。

虽然两人最初都是未能进学的文人,却有着迥乎不同的性格。

于孔乙己,虽然未能进学却有着文人的孤芳自赏,即使穿的长袍却是“又脏又破”但是他仍然要穿在身上以区分与“短衣帮”的不同。

明明偷了书,却偏偏要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迂腐而不可理喻,但同时,他也有文人的清高,当别人说他没有进学的时候,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可以看出,这是孔乙己的伤口,进学是他一直想要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

而于范进而言,他一直就是一副感受屈辱,自卑自贱的样子,不论是平日里对待胡屠夫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的卑微样子,还是借盘缠的时候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脸上却忍气吞声的样子,然而这种态度却在他考中举人后渐渐消失殆尽。

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在自卑自贱中求得生存的人,而这样的性格更是使他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积累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在知道自己成为举人后出现癫狂的状态,这一切的一切使范进最终只能成为被人们批判的卑微的人物,而孔乙己则是生活在自己清高的世界里,固守不变,与整个社会脱节,不肯去和“短衣帮”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谋生,而坚持自己所谓的文人的“清高”,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

同样的,两个人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与孔乙己,他的语言迂腐陈旧,一成不变,甚至是对待小孩子要分茴香豆,他都会用“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般的句子来回答,足可见他被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他已经完完全全封闭在了他自己的世界里面,不会与人交流,这也暗示出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

而与他相似的范进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和吴敬梓这两位文学家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部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1.2 教学内容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简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情节概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分析第二章:鲁迅与《孔乙己》2.1 鲁迅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881年,浙江绍兴文学成就: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社会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2 《孔乙己》情节概述故事背景: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主要人物:孔乙己,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故事情节:孔乙己在酒店的种种经历,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2.3 《孔乙己》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手法,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主题思想: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第三章:吴敬梓与《范进中举》3.1 吴敬梓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701年,江苏南京文学成就:代表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

社会地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3.2 《范进中举》情节概述故事背景:清代,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主要人物:范进,一个贫寒家庭的读书人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3.3 《范进中举》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细腻的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主题思想: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揭示第四章: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4.1 比较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鲁迅的讽刺手法与吴敬梓的现实主义描写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与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4.2 比较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4.3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5.2 拓展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阅读心得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图片,引发学生对两位文学家的兴趣。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2)运用批判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批判精神,对类似现象进行反思。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方法及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主题或人物描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能力,分析并评价两篇课文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阅读与理解。

比较两篇课文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两篇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理解课文内容。

比较阅读:学生分组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总结出各自的主题和特点。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篇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文本。

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和小组分享的评价。

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4.2 教学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后通过作业批改、面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教学计划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分别用一个课时完成《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阅读理解。

两个课时用于比较阅读和分析讨论。

一个课时进行总结评价和课堂分享。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肉体的毒害、摧残。

2)作者的态度。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的描绘是嘲讽而带有温情的。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理解并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及作品概述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两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及其特点两篇作品的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两篇作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比较两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分析两篇作品的情节安排,探讨其对主题思想的展示和深化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讨论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两篇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文本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安排:第1-2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概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第3-4课时: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第5-6课时:比较两篇作品的情节安排和作用第7-8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评价第9-10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和进行评价六章:教学注意事项6.1 教学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

6.2 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6.3 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说起范进和孔乙己,这俩可都是文学作品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他们一个为科举痴迷到癫狂,一个在酒馆里固执地守着自己所谓的“读书人尊严”。

范进,穷其一生都在科举的道路上苦苦挣扎。

他中举前的日子那叫一个惨,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

老母亲饿得两眼昏花,他自己也是面黄肌瘦。

去参加乡试,没有盘缠,还得厚着脸皮跟老丈人胡屠户借,结果被胡屠户一顿臭骂,骂得那叫一个难听,什么“现世宝”“穷鬼”都出来了。

可范进呢,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等到中举的消息传来,他居然高兴得疯了!这一疯,把他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渴望、痛苦、委屈全都释放了出来。

想想看,一个人得被压抑成啥样,才能因为这么个消息就失去理智啊!后来众人想办法让他清醒过来,他清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那些之前瞧不上他的人打起了官腔,那副嘴脸的转变,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再看看孔乙己,他也是个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人物。

不过和范进不太一样,孔乙己连个秀才都没捞着。

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站着喝酒,却又死要面子,硬说自己是读书人。

在咸亨酒店里,那些短衣帮们拿他取乐,他就涨红了脸争辩,可又争辩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会写得一手好字,却好喝懒做,偶尔替人抄书,也没个长性。

偷了人家的东西,还死不承认,被人打得惨兮兮的。

每次去酒店喝酒,排出几文大钱,那模样既可怜又可笑。

范进和孔乙己虽然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他们的性格和遭遇还是有所不同的。

范进更像是一个被科举制度彻底扭曲了灵魂的人。

中举前,他活得卑微怯懦,中举后,又变得虚伪贪婪。

而孔乙己呢,虽然也深受科举之害,但他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麻醉,始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面对现实的生活。

就拿他们对待周围人的态度来说吧。

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那是怕得要命,胡屠户说啥就是啥。

中举后呢,胡屠户在他面前立马变得低声下气,他反而趾高气扬起来。

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把他的世故和圆滑展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就不一样了,他面对短衣帮的嘲笑,虽然也会争辩,但更多的时候是选择逃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所谓的“之乎者也”来安慰自己。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 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 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 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 而范进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 “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 现得世故、虚伪。
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 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 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 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 两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 上有什么不同?
两文的艺术表现手 法有何不同?
《孔乙己》用冷峻 的白描手法,通过 对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的描写, 以“笑”写“悲”, 沉郁含蓄。《范进 中举》则通过变形 的夸张、对比,用 漫画的笔调,诙谐 幽默的语言,活画 出一闹剧。
通过比较,我们 可以看到,《孔 乙己》和《范进 中举》就是通过 多种艺术手法, 给我们的文学画 廊增添了不朽的 艺术形象,发人 深思,令人回味。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 但
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 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 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更 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 反映了世态的凉薄。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翠,笼定个百花魁。
——汤显祖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潦倒的书生 落魄的举人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 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课的比较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课的比较
對讀書人/士人
諷刺他們虛耗精力追求功名和無用的學問,並且死護著讀書人的身份和面子,以致出現許多虛偽的行為。
諷刺讀書人對功名利祿的迷戀
對人性
諷刺社會大眾的冷酷無情,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卻又對權高位重者則敬若神明。
諷刺了社會上唯利是視、趨炎附勢的風氣




次序
在順敘中加上了兩段插敘(間接敘述)。
用順敘法。
《孔乙己》與《范進中舉》兩課的比較:
《孔乙己》
《范進中舉》
體裁
短篇小說
章回小說的節錄片段
結構
這是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朿四個部分。
由於這篇只是節錄片段,所以結構不如短篇小說般嚴謹。
主角的性格
孔乙已好吃懶做
范進對家庭尚能負起責任,在母親央求下,願意到市集賣雞維生。
孔乙己死要維護讀書人的面子,但禁不住窮困而屢犯偷竊,言行不一,頗為虛偽。
相異之處
孔乙己是科舉制度下的失敗者,考不到任何功名,一生受盡人的揶揄取笑,最後窮途潦倒。
范進花二十年時間才考得秀才,並能成為舉人,甚至開心至發瘋,他是科舉制度下的成功者。
小說
主題
對制度
諷刺在封建的教育制度下,讀書人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諷刺科舉制度製造了一批只懂考試而無任何謀生技能的人
范進尚能守禮,未有因生活而犯法,亦未有高舉讀書人這身份,在丈人面前頗為謙恭,較孔乙己少了一份虛偽。
孔乙己死要維護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常常穿著那套又破又舊的長衫又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范進並沒有維護自己讀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身份。





相似之處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

从艺术上说,它们的成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范进中举》塑造了一个迂腐可笑、欺世盗名的儒生形象。

胡屠户、王屠夫等人的世俗、鄙陋的丑态,自命不凡的架子,众乡邻的可憎,无不通过种种滑稽可笑的情节表现出来。

这些人物是典型的市侩形象,虽属世俗之人,却沾染上许多封建的习气。

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好谈是非曲直,崇尚有才无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透顶,却又不识时务,轻信盲从。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造成了一群具有麻木、愚昧、落后的普通百姓的堕落。

另一方面,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也是匠心独运。

其间通过两次参加乡试、屡遭冷遇等情节的铺叙,将主人公范进放在由中举前后到中举期间的特定环境中展开故事情节,把众乡邻及其周围的空虚迂腐的世风和下层士人中趋炎附势、尖酸刻薄的流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确凿只是作者意想的现实,而实际的作用,则是借‘中举’的一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几笔便将其凄凉的境遇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篇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朴实的外衣下完全显示出来,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仅靠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余地。

从艺术方面看,《范进中举》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均不及《孔乙己》。

《孔乙己》同样取材于生活的真实,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针砭了封建教育的毒害。

作者没有任何“我”的抒发,而是把笔触深入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上去,让人们看清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侵蚀,使人们意识到读书做官是地地道道的剥削阶级行为。

这部小说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整个腐朽的封建制度。

范进中举是作者的着力描写,他不是偶然的幸运儿,而是含辛茹苦、积劳成疾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场悲喜剧的讽刺效果最为强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

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效。

现将二者的不同点比较如下: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范进中学》写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卦建社会已日趋崩溃的时期。

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

而《孔乙己》写于1913年。

正值辛亥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尽管二文相差二百年,但因其作者都对封建科举制度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了范进、孔乙已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2、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由此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使乡邻和丈人刮目相看。

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无人过问。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颇深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但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而另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

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都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

3、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却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反映。

范进中学前后,乡邻的态度截然不同。

中学前,范进家境贫穷,家里甚至连做早饭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昏花,只好让范进去集市卖了生鸡换米度日。

范进穷困到如此地步却无人过问,而范进的中举子报刚到,乡邻们便拿了鸡蛋、白酒,背了米,捉了鸡来,连张乡绅也来拜访。

特别是范进的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学前后由骂到捧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当时势态炎凉的杜会现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思考:
•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 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 来比较?
分茴香给孩子们吃
多乎哉?不多也。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 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 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 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 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 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 是”。 •
讽刺旧社会的读书人对于功 名执迷不悟、苦苦追求。
• 一、范进多次未能中举,虽 然不中仍不放弃,他仍忍辱 苦读。 • 二、孔乙己也迷恋功名,因 为考不上而自暴自弃但仍死 爱面子,不肯面对现实。
落魄的举人与潦倒的书生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
!中 Biblioteka 了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 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张晓风 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 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 翠,笼定个百花魁。 ——汤显祖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 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 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 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 的一面。而范进对胡屠夫前称“岳 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 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孔 乙 己 教 小 孩 子 写 字 。

人物的命运不同:
• 两文的艺术表现 手法有何不同? • 《孔乙己》用冷 峻的白描手法, 通过对人物的外 貌、语言、动作 的描写,以“笑” 写“悲”,沉郁 含蓄。《范进中 举》则通过变形 的夸张,用漫画 的笔调,诙谐幽 默的语言,活画 出一闹剧。
•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 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对酒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 深的悲凉。吴敬梓在《范进中 举》中虽对范进的贫苦也充满 了同情,但更主要的是无情地 揭露和鞭挞。
该死 的畜 牲! 你中 了甚 么?
• 小结:
•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 格是悲。吴敬梓只限于批判科 举制度的弊病,读书人的堕落; 鲁迅直揭封建末世的病态。两 个作家对两个人物给以不同归 宿。
通过比较,我 们可以看到, 《孔乙己》和 《范进中举》 就是通过多种 艺术手法,给 我们的文学画 廊增添了不朽 的艺术形象, 发人深思,令 人回味。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潦倒的书生
落魄的举人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 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 处再现在什么地方?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 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 “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 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 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而 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 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 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饭 一 样 的 人 , 也 配 考 我 么 ?
•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 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 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 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 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这些酒客的无聊、 冷漠和麻木的心态。掌柜追问“十九个钱”,更 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 反映了世态的凉薄。《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 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的“热心”,特别是 张静斋的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封建科举 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 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