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学2.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3.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4.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制度架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章: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比较2.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组织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融合发展3. 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理论-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4. 专业实践- 参观高等学府,了解高等教育实际运作- 撰写高等教育论文,学术研究与交流第三章:教学方式与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高等学府,开展实地调研和访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论文指导:指导学生独立撰写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基础理论知识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根据选定主题完成高等教育学论文第五章:教学参考书目1. 陈昌文.高等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 王晓东.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吴华山.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032 开课学期:3-秋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育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学的价值和机制,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探索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
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性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培养目标、体现教学原则,可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讨论学习;2、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3、实例分析;4、研究性学习;5、讲授法。
基础教程教案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与安排•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教学资源与环境保障措施•教师培训与发展规划•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掌握基础知识确保学员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02培养技能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技能水平。
03培养兴趣激发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
基础知识01讲解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如概念、原理、方法等。
02实践练习设计实践练习环节,让学员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技能。
案例分析03引入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员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实践与反馈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鼓励学员进行实践操作,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员改进和提高。
030201教学方法课程概述与目标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基础教程的学习成为必要。
信息化时代背景通过学习基础教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培养其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基础技能基础教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背景与意义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教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体验,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基础教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其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并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依据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进行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原则选用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教程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科学、系统、实用。
教材选用及依据教学内容与方法基本原理详细阐述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体系介绍本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原理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是教育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一、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教育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力层面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素养层面包括教育情怀、教育伦理和教育责任感等。
2. 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设置应包括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3.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明确教育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教育学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二、教育学教学大纲的作用教育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1. 指导教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明确了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思路。
2. 促进学习:教育学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纲要和目标,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教育素质:教育学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伦理,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专科院校师范专科学历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原理, 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揭示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
二、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建议1、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启发式教学。
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教育调查, 邀请优秀教育工作者介绍实践经验、分析教育形势等。
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写总结报告、体会等,并将其作为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4、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以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大纲的结构本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大纲说明”、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材说明、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一、教材说明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第1章 ): 重点阐述教育、教育学概念,教育、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学习研究教育学意义,以及阐明教育的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02〕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批准日期〔〕2.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学》是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专业的必修课。
是一门介绍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研究探讨小学教育学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课程。
是师范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条件之一。
3.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适当吸取国内外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反映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实际,联系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学以致用。
③力求适应教师教育现状和培养提高的需要,适合教师职业学习的特点。
教学内容适当精简集中,突出重点、重视能力培养。
4.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学习《小学教育学》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与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2)分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小学教育学》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
②应用目标通过学习《小学教育学》课程,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课程内容与要求(1)教学建议①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热爱教师感情,具备教师职业素养。
②具备是小学教育理论和技能,识别纠正教育观念、方法的能力③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考核评价建议①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②学生设计课堂教学③学生解释小学教育现象7.课程资源(1)硬件要求本课程要求校内有多媒体教室供教学使用,本课程全部使用课件教学,主要用于学生的听说训练和课堂上的案例教学。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外文名称:educationscience课程编码:1410102C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理解层次,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
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学基础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基本概念、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
2.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理论框架。
3. 熟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4. 了解教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话题。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1.1 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1.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1.3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2.1 教育学的学派与理论2.2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2.3 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2.4 教育发展与教育变革3. 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3.1 实证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3.2 教育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设计 3.3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技术3.4 教育统计与数据解读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1.1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1.2 教学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1.3 教学实践与实地考察2. 评价方式2.1 平时表现与课堂参与2.2 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2.3 学期末综合考核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教育学导论》(著者:XXX)2. 参考书目:-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著者:XXX)- 《教育研究方法与技巧》(著者:XXX)- 《教育学研究进展与前沿》(著者:XXX)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2. 第二周: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3. 第三周: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4. 第四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5. ...6. 第十五周:学期末综合考核七、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1. 出勤: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2. 作业:学生需按时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
3. 课堂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4. 期中报告: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学某个领域研究的论文。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教育学基础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2.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教育学、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
3.教育学的方法论:介绍教育学的方法论,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教育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如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或分数。
以上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内容。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教育学原理课程是为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课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阐述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为教师培养提供指导。
一、课程目标:1.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2.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3.培养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4.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2)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流派。
2.教育学原理与实践:(1)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2)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
3.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1)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及其运用;(2)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3)社会学派的学习理论及其实践。
4.教育评价与课程设计:(1)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3)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5.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育学原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4.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5.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1)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提问回答等;(2)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
2.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实践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本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原理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小学教育是儿童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确保小学教育的质量,制定一份全面而科学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三、课程设置1. 语文课程a.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b.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c.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数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c.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自然科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b.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 社会科学课程a.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c.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标准1.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
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
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重点】1.“教育”的概念。
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学重点】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
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教学难点】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
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教学重点】1.教育目的及类型。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教育制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重点】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教学难点】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
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
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重点】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2.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第六章课程【教学目标】1.理解并识记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能用自己的语言就每种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做出述评。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类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教学重点】1.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难点】1.课程即学习经验。
2.经验主义课程论。
3.存在主义课程论。
第七章课堂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
3.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说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教学重点】1.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4.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模式。
2.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生活世界及学生生活概念。
2.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3.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4.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三、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一、什么是知识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三、生活经验四、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学重点】1.学生生活环境2.学生心理失范3.学生行为失范4.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知识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学目标】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特点及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5.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节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发育三、班级组织的结构四、班级组织的特点五、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的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1.使学习者认识到班级组织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第十章学生评价【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
4.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三、学生评价的类型四、学生评价的功能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教学重点】1.学生评价的类型。
2.学生评价的功能。
【教学难点】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
4.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教学重点】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二、二战后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教学重点】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