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七、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 看专题四的内容
八、公元16、17世纪前后(中国的明末清初)
1、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有较快发展
2、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部分国家掀起革命,初步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3、思想文化上:
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把人从封 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紧张关系,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为克服危机,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社会救 济、社会保障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第二次调整
3、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
①美苏在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形成两极格局,“冷战”兴 起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C、文化转型: 产生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二、两宋时期(公元979——公元1279年) 1、政治上:
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在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的上风,政治相对稳定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尤其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②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③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经济上:
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建立起了以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 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3、思想文化上:
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 艺术、科技文化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7—18世纪
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末
由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思想: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产生进步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开始;
★【主干知识】(详见通史提纲)
政治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思想
文化
★【综合探究】
综合拓展一:命运承转,中西易位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 作者:
———————————————————————————————— 日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以中国明清史为例
★【概论分析】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外重要转型期对比。
时 间
世 界
中 国
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代
明末清初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2012时代特征整理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6~18世纪) 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一、春秋战国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 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②经济: 旧: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人的 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政治的解 放;民族的解放。
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
2、转型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转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 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 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外交政策转变: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新:市民工商阶层兴起,但没有出现资产阶级 ②经济: 旧: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 旧: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文字狱)、理学统治禁锢思想; 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2.表现
(1)政治上
中国也出现了近代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
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
逐步近代化。
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B.鸦片战争后一一民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
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转型的表现: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
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 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基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基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崔振椿一今天的中国正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中国大变革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学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加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体认,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历史地发展。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帝国专制社会,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世界大潮的影响之下才开启了现代化的变革,早在清朝晚期,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面对当时急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曾发出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
以今日观之,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继续,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梦,也是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影象。
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之点,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不能以自己为参照,而应以全球人类的文明程度为参照,因而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世界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挑战,因为在近代以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都是中华民族境内的战争,而在近代以后中国发生的战争却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在世界性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中,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中国必须了解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了解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开放的世界范围内才能找到自己的文明定位。
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之下,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中国却走向了另一种自我封闭的道路,虽然极想实现现代化,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激荡。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在世界开放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作者:刘凯华杨子贵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01期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
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
因此,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
为此,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1992年至2002年的中国历史总结
1992年至2002年的中国历史总结
从1992年至2002年,中国历史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方面: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这期间,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强了对内需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的GDP总量不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中国还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政治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中国实行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文化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和汉语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总之,从1992年至2002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多
元繁荣。
这些成就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明末清初
17~18世纪
甲午战争后 至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归纳 】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 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
政治:
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的影响。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 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不同: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采用三权分立。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 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课件:热点5 重要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热点5
(2)教育: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 新学制的建立等。 科技: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 文化: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 《申报》与报刊业的 繁荣等。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握手礼等)。
热点5
4.过渡时期(1949~1956 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 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5
5.改革开放以来(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 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 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 集约型。 (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 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热点5
预测 9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
血, 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 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 的巨大调整。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 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 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 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 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 成河。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 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热点5
请回答: (1)近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 在政治 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并简要 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 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 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思维拓展】
时 间 中 国
世 界 前 5~ 古代希腊罗马 春秋战国 奴隶制繁荣时期 前3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7 ~ 18 世纪 明末清初 17 ~ 18 世纪 明末清初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40年 鸦片战争后——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代 五四运动前 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 两极格局,冷战, 1949~ 过渡时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56年 1978年~今 改革开放以来
明末清初
17~18世纪
甲午战争后 至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归纳 】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 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
政治:
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美苏争霸—两极格局 解体—多极化趋势
【思考 · 探究 】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轨迹 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导致了中西国力的易位。
思考一: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在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 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试述这种“相似”和“差异”的 表现。 “相似”: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差异”: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 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预习反馈】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7~18世纪) 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专题知识整合】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政治
分裂 → 统一 宗法分封制瓦解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知识链接】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 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 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 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 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 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 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10年山东 27题 25分 10年全国 40题 37分
哥伦布到达美洲、明清时期的中国 明清之际手工业、英国工业革命 17—18世纪中国、西方新的社会思潮 评论西方崛起
11年山东 27题 25分
11年全国 41题 12分 2012 山东 28题 20分 2012 山东 35题 30分
严复的思想及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政治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对内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1978~今
思想
对外开放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外交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春秋战国
公元前5~前3世纪
向封建社会过渡 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的影响。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 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不同: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采用三权分立。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 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外交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过渡时期 1949~19方科技开始传入 闭关锁国
外交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政治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封建帝制结束 政治民主化开始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经济 近代工业出现并发展(洋务 民资) 思想 西学东渐(器物—制度—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动摇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 外来侵略 被迫开放
铁农具、牛耕,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 出现小农经济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公元前5~前3世纪
经济
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商品经济活跃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产生带有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
明末清初
17~18世纪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