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旅游swot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

琅琊山风景区AAAA 狼巷迷谷AAAA 小岗村AAAA 吴敬梓纪念馆AAA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AAA 韭山洞风景区AAA 明中都鼓楼AAA 花山彩云洞龙兴寺AAA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AAA 半塔烈士陵园AA 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

2、旅游商品丰富多样,推荐旅游商品有:滁菊酥糖酿豆腐玉雕西涧春雪来安花红明光绿豆等,

3、滁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荟萃。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原生态,滁州民俗风情独特,俗有南“蛮”北“侉”,东“冒”西“侠”之美称。滁州美食令人垂涎,回味提神。四季分明的个性化气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辣乎乎油乎乎黑乎乎此“三乎”菜传遍江淮大地。惯用煎、炸、炖、煮、炒的妙术,打造着经典的返祖口味。野性,人文,寺庙,休闲,工业,红色,农家,

4、滁州市南临长江,北抵淮河,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公里,属于南京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市场广阔,靠近南京都市圈市场合肥及皖中旅游市场长三角旅游市场皖北旅游市场

5、断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投入开发力度,同时,还制定了相关旅游发展优惠政策,为滁州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机遇

1、2011中国• 全椒桃文化旅游节(赏花篇)隆重开幕来自省内外50余名著名摄影家以及新华社、腾讯网、人民网、扬子晚报、安徽日报、中安在线、金陵晚报、新安晚报、滁州日报等省内外3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云集全椒梅花垄,

2、2011年度徐州至凤阳旅游直通车开班使凤阳成为其首选的一日游目的地

3、滁州市旅游局积极开展诚信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级考核工作使旅游服务质量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上海旅行社踩线团莅临凤阳旅游景区踩线考察对景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对景区的布局、景区游览线路的设置、景区导游的讲解、景区的规范化管理、景区的市场定位等都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表示将在上海全力推介凤阳与琅瑯山景区联合推出的二日游线路

5、旅游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已经引起民营资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滁州走出了一条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旅游的新路子

三、劣势

1、滁州旅游业起步较晚,重量级景区少,具有足够分量的重量级龙头型景区还比较少

2、对旅游业发展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产业地位亟待提升

3、资源整合、联动力度仍有欠缺,旅游市场基础薄弱

4、旅游产品基础薄弱,龙头项目和产品体系尚未形成

5、要素配套有待完善,旅游产业链有待构建

6、旅游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但仍需健全和创新

7、缺乏有更加灵活、优惠的旅游政策

四、威胁

1、滁州地处皖东,面临被边缘化的挑战。滁州大部分地区无法融入以合肥、六安、巢湖为中心的"泛巢湖"旅游板块

2、滁州还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各方面均比较滞后。,滁州主推的"两山一湖"(琅琊山、皇埔山、碧云湖)似乎没有特色和亮点,凤阳作为大明文化的起源,明中都鼓楼、皇城、明皇陵都极具历史价值,南京的明文化遗产不管是规模还是保存完好程度上都优于滁州,故滁州要积极做好和南京明文化旅游的对接和联动

8、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资源多样,物产丰饶

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政府扶持,政策灵活

合力初成,后发优势明显

(2)劣势 (Weaknesses)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3)机会(Opportunities)

产业调整与扩大内需

安徽对接长三角战略

休闲时代与休闲产业

"大滁城"建设

南京多条过江通道建设

(4)威胁 (Threats)

旅游发展边缘化的威胁

交通改善后的两面性

发展周边城市竞争压力

形象制胜原则:主题性原则、独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

杜能农业区位论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增长极理论

由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它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能通过扩散效应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和周围腹地的发展。区域增长极具有以下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