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共54页文档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讲义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在政治上,清政府日益腐败,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官场黑暗,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寻求变革图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主张。

他的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和儒家经典的影响,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现国家的富强。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

他文笔犀利,宣传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他坚决主张进行彻底的改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裁减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四、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变法初期,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对变法进行百般阻挠和破坏。

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变法,但光绪皇帝本身权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对抗守旧派的强大势力。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从变法的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
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要挽
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 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2)从变法的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 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
争,但却带有笼统 排外的色彩。
【理解升华】
义和团运动虽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的产物,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是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
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活动 (1)1899年秋,蔓延到山东、 直隶许多州县。
(2)1900年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用
设立 邮政局。
③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 ; 添设海军。 ④文教上:开办京师大学堂 和中小学堂;废八股 开设经济特科;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
出国留学、游历。
①积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 (2)评价 播,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 ②消极: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等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 【细节点拨】
第21讲
一、戊戌变法
1.社会基础
戊戌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落实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的维 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895年春的“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 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与顽固派势力展开论战,在1898年《 应诏
“招抚”的办法,默认义和团合法。 (3)6月中旬,义和团进攻北京 西什库教堂和东 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4)义和团配合清军,在 廊坊、杨村一带狙击 八国联军,并共同守卫天津。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习笔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习笔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对于戊戌变法,我的看法是:它属于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他其实是无法达到维持一个朝代步入一个新兴时代,原因有三:1,社会体制没有改变2,受到顽固派与封建思想的阻碍3,国势不稳定,无法顺利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没有支持维新的欲望。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公车上书”开始爆发了革新的狂潮,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支持革新。

1900年6月,八国侵军侵华,且在这段时间中,八国还不断的对中国进行瓜分,从时间方面,戊戌变法的成效在大规模侵华下显得微小,更何况在1898年9月,戊戌变法就宣布结束了呢,那么这段短暂性的时间内又能有什么作用呢?的确存在一个作用,就是它为人民反帝提供了动力。

如果说戊戌变法是动力,那么义和团运动就是出击侵略军的主力,但这支主力部队最终也是费力不讨好,因而惨遭杀戮。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提前,或者与义和团运动共存并,那么或许历史就可以改写,天时,地利,人和,可怜的大清朝在混战只中根本就不懂得争取。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导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同年11月2日,日军侵占大连。

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十九世纪末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发动侵略战争,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

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的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

1、法德俄三国干涉还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充当了急先锋。

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同英、美等列强竞争,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

俄国早就想侵略中国,尤其是独霸中国东北。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

俄国政府认为这是对俄国独霸东北的直接威胁,不能听任所为。

于是就联合德、法两国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并提出,如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对俄国的建议,德法两国积极响应。

俄、法、德三国各有打算,各怀鬼胎,互相利用,促成了以俄国为主轴的三国干涉还辽。

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愿意参与干涉,并借机向清政府邀功。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渴望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认为这是一个难逢的机会。

1895年4月23日,三国公使要求日本政府退出辽东半岛。

三国海军也同时出现在日本海面,大有顷刻兵戎相见之势。

日本政府当时无力与三国作战,急向英、美两国求援。

然而,英、美两国既不愿冒此风险,也害怕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都劝告日本接受三国的要求。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介绍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介绍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剖析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1.三国还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使早就觊觎东北三省的沙俄极为不满。

沙俄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中国为此交付赎金3000万两白银。

以三国交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划分势力范围:沙俄诱逼清政府先后与其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旅大租地条约》,把东北三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洲湾,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英国强迫清政府保证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他国,并与其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订租威海卫专条》,把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岛屿变为英国的势力。

日本把福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法国则把滇、桂、粤三省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各国在华势力为前提,要求利益均沾,各国政府相继表示同意。

这样,甲午战争后的短短几年间,就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危局。

中国已变成了国际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1.方式: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还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新特点。

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在华开设工厂。

①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

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团所借的“俄法洋款”。

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团所借的“英德洋款”。

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团续借的“英德洋款”。

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四亿五千一百余万两白银。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讲义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的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同时,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上,清朝的统治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对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产生了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渴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实现民族的复兴,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阐述变法图强的主张,并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他以犀利的文笔和激昂的言辞,宣传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他主张以激烈的手段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为变法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近代工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裁减旧军。

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四、戊戌变法的推行过程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6课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第6课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百日维新的结果
189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变乱祖法”为 由,发动政变
戊戌六君子被杀
顽固派
戊戌政变
袁世凯
告密
小论坛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为什么失败?
失败原因
变法派软弱 顽固派势力强大 变法侵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义和团运动
兴起背景:
中国陷入被瓜分 的危机
资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 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 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 下能安民;
历史资料 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 1、
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 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 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 ……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根据资料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什么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 2、
扶清灭洋
扶助清朝 消灭洋人
结果
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原因:
清政府的软弱 八国联军
英 、美、法、德、日、意、奥匈、俄
《辛丑条约》1901年(农历辛丑年)
——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日军在天津海光寺一带的日军司令部进行军事训练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 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主要发起人:
康有为
百日维新主要参与者
光绪帝 梁启超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康广仁、刘光第、林旭、 杨锐、杨深秀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

如前所述《马关条约》成了继中英《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危机。

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可以任意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利用“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修铁路,直接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片领土的割让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接踵而至,在中国掀起了抢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迫使财政困难的清政府除进一步搜括人民外,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从而为帝国主义列强提供了条件。

这样,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民族危机愈益加深,面临被帝国主义彻底瓜分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尤其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先看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一、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均沾”了《马关条约》所规定的种种侵略权益,在贷款、筑路、开办工厂,设立银行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化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由前此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输出大量的资本为主,其主要形式:一是政治贷款;二开设银行或投资于厂矿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

(1)、政治贷款。

清政府由于战败,需要在三年内偿付日本赔款和赎辽费共两亿三千万两,而且头六个月就要付给八千万两。

“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

甲午战后,赔款给日本的二亿三千万两连同利息四亿两以上,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不过八千余万两。

战争的耗费,已经使它国库空虚。

即使加紧在全国搜括,一时也难于成数。

经典: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经典: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1
(二)社会条件的具备
(1)民族危机的加深
B、争取铁路投资权 1896年6月《中俄密约》俄国在共同的防御日本的
旗号下取得了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与战时俄舰出入 “中国所有口岸”的权力。1892年春,俄国开始在 东北修路、开矿,建立城镇。 1898——1899,掀起狂潮,对芦汉、津镇、奥权、 京奉等四条争夺最激烈。俄法控制了芦汉路,津镇 为英法控制,美取奥权,德取胶济。 甲午战后,列强共夺得一万多公里的铁路的借款, 修筑与控制权。贷款总额达8967万元。
d: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 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新热 潮。
4
(一)阶级基础的形成
基本情况:1895年——1900年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
上的商办企业共104家,资本总额为2300万元,这6 年总数约为前20年总和。 楼景晖——合义和丝厂(浙江) 张振勋——张裕酿酒厂(烟台) 严信厚——通久源纱厂(宁波) 杨宗濂——业勤纱厂(无锡) 夏粹萃——商务印书馆 张謇——大生纱厂(南通)
13
(三)思想条件的具备
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是由戊戌思潮发展 而来的,政治家也是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 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从主体到内容都与维新 思潮分不开。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正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开 始了自已的政治生涯,在维新思潮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勇敢地尝试了政治的实践。1888年首次上书, 痛陈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要求“变成 法”、“通下情”、“慎左右”。
有7次,最大的有3次。 (1)俄、法贷款。1895年6月,俄法与清订四亿法郎(合白银九千八百
两)的贷款合同。年息四厘的中国海关收入担保,分36年还清,从此俄 法插手中国海关管理。 (2)英德贷款,诉诸武力相要挟。1896年3月14日,与英法订《英法两 国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九千七百多万两), 年息五厘,海关收入担保,36年还清,在借款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 务司只能由英人担任。法国还有在汉口、天津设立租界,英国据此继续 控制中国海关。 (3)英法德借款。1898年2月19日与英德银行团签订续借款合同。规定 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一亿一千二百万两)年息四厘五,以海关 厘金、盐厘收入为担保,45年还清。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行刑之地——菜市口
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戊戌 六君子”。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有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最后慷慨就义。
运动主力: 口号: 斗争对象:
阶 级 反 帝 爱 国 运 动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义和团:廊坊狙击战(胜利) 慈禧的态度:求和——逃跑 结果:北京第二次被洗劫
1901年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同各国代表签订 《辛丑条约》。图为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辛丑条约》内容
1、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
2、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3、军事上:拆毁炮台、驻扎要地
4、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条约签定。列强承 认慈禧太后执政合 法。慈禧挟光绪皇 帝自西安启程, 1902年1月3日回到 北京。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报 刊、学堂
戊戌变法
(1895年康有 为、梁 启超等)
也叫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帝为首发动)
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颁布的新法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中央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提倡民办实业。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 学校。派人出国留学,设立译书局, 创办报刊、学会。奖励科技发明和创 造。 建立新式海陆军。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由 国家供养的 特权,令其 自谋生计。 改革科举制 度,废除八 股取士。 裁减旧式军 队

6.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6.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这是一场统治者效仿日、俄,自上 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设立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序 幕: “公车上书” 1895年 康有为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 主要内容: 变法结果: 9月21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以农民为主体
结合材料,谈谈义和团是如何进行斗争的?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打教堂、攻使馆、拆电线、扒铁路、杀洋 人,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义和团运动
运动时间: 1898-1901 兴起地点: 山东、直隶 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 政变后,光绪帝被 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唯一保留的 改革成果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 年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参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题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单元 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
由民族危机而催生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是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的重大 事件。在竞胜竞存的世界大潮中,中华民族走出 “中体西用”的局限,开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欧风 美雨,向英、日学习“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向 美、法学习没有皇帝的共和民主。清末民初虽然已 是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从民情世态的变迁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无限生机。戊戌政变 的腥风血雨、袁世凯的独裁与军阀混战,都没有动 摇中国人探寻振兴中华之路的决心。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共56页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共56页
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 文化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教案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教案
②1900年春,山东直隶境内义和团挥师北上,局势发展到京津地区。
③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三)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四)性质: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区别于太平天国性质:反封建反侵略)
(五)意义:
①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迷梦。
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③削弱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其崩溃。
1、中国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竭力阻碍变法;
2、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并板书如下: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发生为什么最后都没有成功?
2、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和局限。
教学难点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辛丑条约签订》。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设计
分析法、讨论法、评价法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三、戊戌六君子
学生看书,想一想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做什么?戊戌变法的命运如何?维新派是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有位志士谭嗣同我们来认识一下。
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读他的遗言,理解他的变法态度和决心,学习他爱国进取、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三)义和团的口号 “扶清灭洋” “扶清”-义和团希望帮助清政 府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意愿。 “灭洋”-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 的正义性质。 作用:扩大群众基础,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决策,推 动斗争的发展。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放松对 清政府的警惕。 (四)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898年10月,赵三多竖起“助清 灭洋”大旗,攻打教堂。 1899年,袁世凯疯狂镇压义和团。 1900年,山东义和团运动转入低 潮。
1900年,山东义和团转入直隶, 得到新的大发展。 3月,义和团在北京建坛。 三、清政府的宣战和东南互保 1900年5月28日,英、法、美、 德、俄、日、意、奥八国决定 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赵舒翘等顽固派:招抚义和团对 付列强。 裕禄、张之洞等:镇压义和团, 不让列强得到武装干涉的借口。 最后决定:招抚义和团。 原因:报复列强在皇帝废立问题 上的不合作。 慈禧:废光绪,立端郡王载漪之 子溥隽。
列强:反对光绪让位,不承认溥 隽。 21日,清政府宣战。 “东南互保”计划: 英国:不愿意在长江流域看到群 众性的反帝运动。 洋务派:维护洋务企业。 绅商:不愿意蒙受战乱损失。
四、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6月12日廊坊之战 6月17日大沽之战 6月20日清军和义和团开始围攻 使馆 围攻使馆主力问题: 传统:义和团、部分受义和团影 响的甘军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失败的原因: 2、失败的教训: 3、历史意义: (1)性质: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 其它重要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 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 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 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第6课-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第6课-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戊戌政变
光绪被囚禁之地——瀛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 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大肆搜捕维新派。
行刑之地——菜市口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史称“戊戌六君子”。
百日维新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侵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维新派软弱,寄希望于无实权的 光绪和见风使舵的袁世凯
运动主力: 口号:
农民
扶清灭洋
反对帝国主义 斗争对象:
武器落后、迷信、盲目排外、被清政府利用。
八国联军暴行
焚烧城楼 枪杀平民 践踏皇位 拍卖赃物
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同各国代表签订《 辛丑条约》。图为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条约内容
清政府——————————11国列强 内 容 影 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 朝廷
讨论
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为什么中国屡屡失败?
变法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员, 倡导廉政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政府机构
经济方面 设农工商局以保护、奖励农工商的发展 取消旗人由 。提倡民办实业。设铁路矿务局以发展 国家供养的 这是一场统治者效仿日、俄,自上 铁路,开发矿山。 特权,令其 自谋生计。 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文化教育 设立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学;设译书 改革科举制 局翻译外国数据,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 度,废除八 学会 股取士。 军事方面 建立新式海军。 裁减旧式军 队
1 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 计9.8亿两; 2 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3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 京山线沿线要地; 4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成 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4 1 使中国人民更加贫困。 2 是“国中国”,列强的大本 营。 3 便于外国控制清政府和镇压人 民反帝斗争。 《辛丑条约》(1901年)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 朝廷
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
• 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以来掠夺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列强通过这笔 赔款控制和影响了清王朝乃至民国历届政府的 财政。 • 就军事政治方面说,列强通过设立军事据点和 占领区,把清政府置于列强的严密监视和武力 威胁之下。同时清政府还必须承担镇压人民反 帝斗争的条约义务,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帮 凶。
戊戌六君子
杨锐
林旭
康广仁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谭嗣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题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1865~1898) 湖南长沙浏阳人
材料:
•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 ——义和团揭帖
救亡图存之路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失败
洋务派:
自强新政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末)
失败
维新派: 维新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失败
失败
• 月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写着“义和团”的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 ——俄军记者记录 根据材料,思考:
1、义和团斗争的对象是谁?
2、你认为义和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苦难的山东
甲午中日战争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 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1895年1月,日军在 荣成湾登陆
康有为
材料: 1898年,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已 经到了“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地步,朝廷如还 不及时革旧图新,则国亡无日,“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 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或专门 学堂,京师设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郡书院改为中等 学堂,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上海设立译书局,培养翻译人才;废 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简派王公大臣出国游历;广办邮政,裁撤驿站。 (4)军事方面: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仿照西洋兵制更 定八旗章程,改刀、矛、弓、石为新式枪炮;筹建海军,扩大水 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材。
六、《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的求和 列强矛盾激化 1900年12月24日,11国提出 “议和大纲”。 1901年9月7日,中国和英、俄、 美、日、法、德、意、奥、比、 西、荷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进化规律,由礼崩乐坏的据乱世到君主专制的升
平世,再到君民共主的太平世,最后达到大同境
界的。
据此,中国现在应因时改制,变君主)上皇帝万言书(《上清帝第二书》)
①“下诏鼓天下之气”; ②“迁部定天下之本”; ③“练兵强天下之势”; ④“变法成天下之治”。 (2)“公车上书”的意义 ① 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提高了 康有为的政治声望,初步形成了康有为在变法维新 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五、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一)“应诏统筹全局”
1、德国强占胶州湾加快了维新派变革的步伐 2、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的主要内容
根据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变法 维新的三条纲领: (1)大集群臣以定国是; (2)立对策所以征贤才; (3)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3、保国会的成立
(1)《保国会章程》
②“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发动和领导的一次群众性爱国 运动,它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 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谭嗣同与“南学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