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合集下载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快速发育,其执行功能逐渐成熟。

执行功能是指一系列控制大脑实施任务和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等。

而假装游戏则是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游戏形式,通过模拟和创造虚构的情境,使幼儿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想象活动。

本文将重点探讨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一、假装游戏对幼儿工作记忆的影响工作记忆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记住不同角色的特点、情节的发展以及自己的任务等多个信息,并在游戏中迅速应用和转换。

这种不断切换和应用的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的工作记忆能力。

同时,假装游戏中也需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

这些过程需要幼儿积极运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将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假装游戏对幼儿抑制控制的影响抑制控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冲突或干扰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需求。

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遵守游戏规则,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协作。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并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和社交技巧。

三、假装游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影响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新情境时,能够快速调整注意焦点和认知策略的能力。

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不断切换角色、情境和任务等,这种灵活性的转换过程可以帮助幼儿适应不同的情境需求,并培养其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假装游戏对幼儿自主性和想象力的培养假装游戏给予了幼儿一定的自主性,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游戏情境。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并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意愿,这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培养其自信和自主性。

同时,假装游戏的情节和角色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3-6岁的幼儿是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正在逐渐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对于假装游戏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假装游戏对于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幼儿自我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假装游戏过程中,幼儿会运用各种元交际信号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例如眼神交流、身体语言、语言表达等。

这些元交际信号是幼儿在交流中使用的基本手段,也是他们表现自己个性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研究幼儿在发起假装游戏时使用的元交际信号,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的社交行为和语言发展,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00字】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幼儿时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通过发起假装游戏来探索世界、建立关系和发展自我。

了解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对于理解幼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使用的交际技能,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发展,促进其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培养。

对幼儿的元交际信号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幼儿心理学和早期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研究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幼儿发起假装游戏的特点1. 想象力丰富:3-6岁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力。

在假装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创造各种情境,展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2. 社交性强:假装游戏通常是在群体中展开的,幼儿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共同创造游戏情境,这促进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

3. 情绪表达:在假装游戏中,幼儿可以展现出各种情绪,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探讨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探讨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探讨引言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学习与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意义、方法、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意义1.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和模仿,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各种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2.培养社交能力在幼儿园小班中,幼儿可以通过仿真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

3.扩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仿游戏,幼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造各种角色和情节,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有益。

4.增强自我认同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幼儿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的方法1.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教师等,通过模仿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交技能和行为规范。

2.戏剧表演在小班中,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表演一些简单的戏剧剧本,让他们体验演员的角色,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和沟通技巧。

3.幼儿游戏角色扮演幼儿游戏可以提供各种角色扮演的场景,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模仿和观察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成人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小班幼儿仿真行为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角色固化问题有些幼儿在模仿行为中喜欢扮演同一个角色,缺少对其他角色的了解和体验。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角色的多样性,让幼儿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社交角色。

假装在心理学中的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假装在心理学中的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假装在心理学中的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而假装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人类的认知发展、情感调节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心理学研究中,假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假装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 假装游戏对于语言能力的促进研究发现,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会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假装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学习和使用新的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假装游戏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假装游戏需要幼儿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解决问题。

这种游戏形式培养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了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假装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1. 假装游戏对于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假装游戏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促进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 假装游戏对于情绪调节的训练在假装游戏中,人们需要在模拟的情境中调节情绪,如扮演愤怒的角色时需要控制情绪的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增强对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假装在社交能力培养中的作用1. 假装游戏对于社交技巧的提升在假装游戏中,人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他人进行互动,这培养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通过模拟的情境,人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合作、分享、体验他人情感等社交技巧,提升了社交能力。

2. 假装游戏对于同理心的培养在假装游戏中,人们需要理解和模拟他人的行为和情感。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能够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与他人的情感连接。

结论:通过以上对假装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假装在幼儿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假装游戏的开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摘要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

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

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假装游戏幼儿理解文化自由创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我国陈鹤琴也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活动的。

游戏,特别是假装游戏被成人视为孩子的保姆(Laney,1996),游戏是幼儿的主要事宜,代表了幼儿的文化生态模式。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学前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游戏问题,同样,当谈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问题时,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幼儿游戏。

游戏与课程、教学、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础,即统一于幼儿的发展。

在时代呼唤幼儿“整体教育”的今天,使幼儿精神得到自由和“优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完整儿童”成为新时期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笔者在此对假装游戏的讨论也是从这些方面去追寻其意义和价值的。

一、假装游戏释义理解幼儿假装游戏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假装的涵义。

假装既是一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行为表现。

从心理看,“一个人为了假装以促使别人形成一个错误的信念,他必须把对世界的真实表征放在一边,而用一个错误的表征来代替它”。

从行为看,假装是指用模仿的、非真实的或好像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

也有人认为,假装是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当前的物体或情景设想成另一个物体或情景,并以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

因此,假装既是心理动作又是身体动作,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具有“有意的不真实”性。

假装游戏是假装的表现形式。

勒斯里(Leslie)认为,假装游戏是假装所指的行为和语言,如在对无生命的玩具讲话时声调的转换、通过象征或手势用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假装角色的分配等的一种游戏活动;格里森(Gleason]强调“表演”行为,认为假装游戏是承担角色或用玩偶、体态表演出情节的一种活动,是“好像性”(acting as is)行为;林德赛(Lindsey)把角色扮演、假装代替行为与幼儿语言相结合,定义假装游戏为“是用玩物来代表其他东西,或者对游戏角色的假装,还包括口头上对物体或角色转变的重新说明。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假装游戏,比如扮演超级英雄、医生、老师等等角色。

这些游戏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和乐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会表现出许多心理表征和意图,这些表征和意图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假装游戏中表现出的心理表征往往是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例如,一个小女孩扮演公主的角色,可能想象自己变得勇敢、聪明、美丽,这样可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种表现也反映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成功和成就的向往。

同时,儿童在假装游戏中也经常表现出对虚构世界的认知,例如想象自己飞到了远方的星球,这种表现反映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为他们日后探索现实世界奠定了基础。

其次,假装游戏中的意图往往是孩子对于社交能力、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假装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情商。

此外,在假装游戏中还需要孩子具备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例如在扮演“狼来了”的游戏中,孩子需要通过判断声音和行为是否真的像狼来了来做出反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假装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丰富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最后,假装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拟不同的情境,这样可以让他们具备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在假装游戏中还需要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为日后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表现出的心理表征和意图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和思维能力,并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假装游戏,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假装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假装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导语:在学前儿童阶段,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而假装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游戏形式,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假装游戏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并分析其具体的影响机制。

一、认知发展的基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知环境、与他人进行互动、观察和模仿等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游戏则是他们进行这些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假装游戏的特点假装游戏是指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创造出一个“假象”的游戏环境。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和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想象和表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假装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主性:儿童在假装游戏中具有自主选择角色和情境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自由创作和发挥。

2. 想象力: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游戏情境,创造角色和故事情节,促使他们发展出丰富的想象能力。

3. 合作性:假装游戏通常需要多个孩子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他们需要相互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这样的合作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假装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1. 语言发展: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运用语言来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意思。

通过与其他孩子的对话,他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2. 概念形成: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设定游戏情境和角色,并给角色赋予相应的属性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概念,如大小、颜色、形状等,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3. 记忆力: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记住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以及其他孩子的对话和行为。

这样的记忆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水平。

4. 解决问题能力:在假装游戏中,儿童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他们需要通过思考、观察、推理等方式解决问题。

【亲子活动】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

【亲子活动】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

【亲子活动】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的,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

她在假装游戏中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对她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你可以加入她的游戏,和她一起玩,甚至倾听她的想法,帮助她“给出建议”。

如果你参与,肯定会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让她玩得更开心,学到更多东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你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增进理解的最佳时机,也是分享孩子快乐、享受家庭幸福的最佳时机!在陪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我们的以下意见:1.儿童的想象力主要围绕玩具展开。

当孩子们看到任何玩具时,他们会想象相应的游戏。

所以你可以启发她使用更多的玩具来扩展她的想象力,锻炼她的发散思维。

同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在语言中添加更丰富的描述性句子,比如在名词前使用更生动、更简单的形容词。

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孩子会接触到大量的形容词、连接词和逻辑语言,这可以发展她的语言能力。

2、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经常只是一味热衷于模仿成人的某些动作。

比如孩子会学你的样子抱着娃娃,给娃娃喂药什么的,却并不明白这个举动的真正目的,和“妈妈”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

所以你需要在游戏中悄悄地引导她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给她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药呀?”“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呀?”这能帮助她认识某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这个角色的认识。

3.孩子们的兴趣迅速转变。

他们往往不能自始至终坚持扮演同一个角色,而是随着对行动的兴趣而不断改变角色。

他们经常混淆角色,在扮演时无法确定自己的角色。

一方面,这是因为孩子对角色缺乏理解,另一方面,她还年轻,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

他们偶尔会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去观察和模仿,加深印象,帮助她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晨馨和秀梅内容摘要:游戏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的类型有很多,3岁后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幼儿对此乐此不疲。

本篇论文介绍了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假装游戏的特点,假装游戏的发展价值,以及该如何适时进行干预使游戏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对假装游戏的思考,以期引起家长与教师的重视,为幼儿提供游戏条件,使幼儿拥有更好的游戏体验。

关键词:假装游戏学前儿童发展价值干预儿童与游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1]假装游戏行为是在幼儿18-24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游戏形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假装游戏在幼儿四岁后逐步发展成熟,在六岁左右时假装行为逐渐减少至消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玩中学”。

假装游戏渗透进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身心逐渐发展,素质逐步提高。

通过论述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在了解假装游戏价值的基础上,积极为儿童创造游戏条件。

一.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想象的情境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

[2]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假装游戏是一种既与现实相似又被夸张化的游戏活动。

[3]王桂琴则认为,知识经验必然是假装行为的基础,只有将当前的物体、情景灵活的转为另一种场景,并辅以对应的动作,才能完成假装行为。

[4]假装游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需要客体,幼儿直接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角色、道具等。

另一种是依赖现实客体,将现实中的物体重新进行布置转化以营造出自己假想中的世界。

[5]二.学前儿童假装游戏的特点(一)替代性或假定性假装游戏的最典型特征便是“假装”,也是人们归纳理解这种游戏的典型行为特征。

[6]进行假装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自发出现的,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先天的技能。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及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玩耍方式及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

其中,假装游戏被视为幼儿园中最具有潜力的玩耍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一、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1、假装游戏的定义与表现假装游戏,即幼儿在玩具或幻想环境中扮演虚构的角色、模拟成人活动或任何有关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

假装游戏通常表现为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父母、老师、警察、医生等,然后进行相应的场景再现游戏。

2、假装游戏的作用(1)培养社交技能:幼儿在假装游戏中需要与其他孩子交流及合作,以完成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

这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其他人互动,增进社交技能及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本领;(2)促进实验性学习:幼儿在假装游戏中试探、探索新的情境和角色的表现,以达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提高表达能力:幼儿在假装游戏中通过模仿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4)增进认知能力: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学习到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性别、职业、特征的差异,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等。

3、假装游戏的问题在实际幼儿园中,假装游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玩伴少、环境贫乏等原因,有的幼儿直接退缩,有的幼儿表现出不适应、固执等状态;其次,由于性别认同、社交经验等不同,在假装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歧视或刻板的归类;再次,由于游戏内容的模仿性较强,假装游戏有时会滋生孩子的恶性竞争,导致合作意识的缺失。

二、对幼儿园假装游戏的开发和利用的构想1、建立多样化的游戏区域为了让幼儿能够更自由、更多样地参与到假装游戏中,幼儿园可以设置不同的假装游戏区域,建立多样化的游戏环境。

这些游戏区域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如厨房、银行、医院、消防局、快递站等模拟真实场景。

同时,游戏区域的设立,也让不同特征的孩子有参与进来的机会,自信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装扮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游戏方式,它能够帮助儿童探索自己的性格,展现自己的特点,创造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装扮游戏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通过引导儿童玩游戏来达到教育效果。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心理世界的方法:一、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一个装扮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教师可以让儿童穿上不同的衣服,然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感觉如何,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这件衣服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后续教育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二、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装扮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儿童组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共同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例如,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让他们尝试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方案,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这样可以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快乐。

三、拓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装扮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拓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让他们为自己的角色编写一个小故事,最后通过演绎来展示出来。

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四、塑造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心在装扮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加生动和自信,通过穿上自己钟爱的衣服,学习如何自信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培养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心。

例如,可以让儿童扮演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然后让他们将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加生动和真实,通过表演来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这样可以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自信地展现自己,从而塑造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心。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标题: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社交及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假装游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沉浸在想象力的世界中,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不仅能够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执行功能发展。

本文将探讨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一、执行功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执行功能是指心理过程和行为的高级调控系统,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力控制、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等方面。

执行功能的发展对幼儿日常的学习、社交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执行功能发展与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交关系和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二、假装游戏的定义和特点假装游戏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玩耍方式之一,其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真实世界,并练习各种社交和认知技能。

假装游戏可以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和场景模拟游戏两种形式。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和创造情节,培养想象力和社交技巧。

在场景模拟游戏中,幼儿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调动各种认知能力。

三、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1. 提升工作记忆能力: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记住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任务,并灵活应用于游戏情节中。

通过多次练习,幼儿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 增强注意力控制能力:假装游戏要求幼儿保持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需要注意到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演。

这种锻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控制能力。

3. 培养认知灵活性:在假装游戏中,角色和情节经常变化,幼儿需要灵活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灵活性的培养可以增强幼儿的认知灵活性,使其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4. 发展抑制控制能力: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抑制自己的冲动反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游戏场景。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幼儿时期,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模仿成年人做某些事情,比如假装做饭、穿衣等等。

这种行为被称为假装游戏,这是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游戏形式。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假装游戏的意图和行为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图幼儿时期的假装游戏,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意图。

孩子会为自己的游戏设定一个意图,比如“我是一名医生,要给病人看病”,“我是一名消防员,要救人”,或者是“我是一名老师,要教学生”。

这些意图为孩子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现实,在这个虚构的现实中,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这种游戏中学到一些关于现实的本质和规则,这将对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假装游戏学习到了很多能力。

比如,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学会了认识自我、承担责任。

同时,孩子们还学会了协作,因为假装游戏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一起完成任务。

此外,孩子们在假装游戏中还能够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为日后的生活做准备。

(二)行为作用除了意图之外,假装游戏还具有重要的行为作用。

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表现这个角色。

比如,当孩子扮演医生时,他们会模仿医生询问病人病情、为病人做检查等。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还可以让孩子们对各种职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假装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与其他孩子互动,通过互动来实现游戏的目标。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别人的情感等等。

总之,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假装游戏,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技能,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参与假装游戏,同时也应该在游戏中给他们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假装游戏的意图和行为作用。

幼儿假装游戏中的集体意向行为

幼儿假装游戏中的集体意向行为

现在假想情境中,这就是假装游戏 ,也称为象征 深 了理解 ,有 助于 在现 实生 活 中的角 色扮 演 和转 性游戏。基于皮亚杰理论 ,幼儿假装游戏有 以下 换 ,从 而增加社 会 适应 能力 。它 能够 使儿 童 逃避
两个特征 : ()在幼 儿假装游 戏 中 ,幼儿需 要使 不愉快 的现实环境和气氛 ,使他们产生愉快、肯 1 用真 实与虚 假两 种认 知概 念 ,需要 对 事 实进 行推 定的情绪体验 ,改变受挫折的情绪状态 ,从而间 理 ,常 常是 幼儿真 实 概念 尚未 形成 的表现 。一旦 接地实 现对 行为 的控 制 。在游 戏 中 ,语 言 能力 尤
为此 ,本文将从 理论对假 装游戏 中的集体意 向行为 的发展进行 阐释 。 关键 词 :假 装游戏 集体意 向行 为 合 作行 为
在发 展心 理学 的领域 中 ,假装 游 戏是 幼儿创
造力 、现实取 向及心 理 理论获 得 的重要 标 志 。它
1儿童假装游戏的社会性 .
1 社会情景中的假装游戏 . 1 假装游戏是一种儿童早期社会化行为,分为
会化行为)就是早期行为发展过程 中同化与顺应 的性 ,而无创造性 ,只是按照其他人 的行为方式 尚未平衡的结果 ,但两者对其作用有所 不同。在 进行简单的重复。这表明早期 的假装游戏是一种 游戏活动中同化多于顺应 ,而模仿行为则是顺应 工具性 行为圜 。幼儿在 日常生活 ( 吃 、喝、与父 如 多于同化。幼儿早期的模仿行为是社会化的起源 , 母及同伴的交流等) 中进行模仿行为 ,这是假装 它仅仅是简单的重复 ,不能 自动将其迁 移到新的 游戏的萌芽。同时 ,假装游戏能够提供一个新 的 情境里。而游戏活动则是早期幼儿 自 中心化 的 刺激场 ,这种刺激场不是物理环境 ,而是由儿童 我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摘要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

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

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假装游戏幼儿理解文化自由创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我国陈鹤琴也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活动的。

游戏,特别是假装游戏被成人视为孩子的保姆(Laney,1996),游戏是幼儿的主要事宜,代表了幼儿的文化生态模式。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学前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游戏问题,同样,当谈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问题时,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幼儿游戏。

游戏与课程、教学、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础,即统一于幼儿的发展。

在时代呼唤幼儿“整体教育”的今天,使幼儿精神得到自由和“优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完整儿童”成为新时期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笔者在此对假装游戏的讨论也是从这些方面去追寻其意义和价值的。

一、假装游戏释义理解幼儿假装游戏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假装的涵义。

假装既是一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行为表现。

从心理看,“一个人为了假装以促使别人形成一个错误的信念,他必须把对世界的真实表征放在一边,而用一个错误的表征来代替它”。

从行为看,假装是指用模仿的、非真实的或好像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

也有人认为,假装是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当前的物体或情景设想成另一个物体或情景,并以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

因此,假装既是心理动作又是身体动作,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具有“有意的不真实”性。

假装游戏是假装的表现形式。

勒斯里(Leslie)认为,假装游戏是假装所指的行为和语言,如在对无生命的玩具讲话时声调的转换、通过象征或手势用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假装角色的分配等的一种游戏活动;格里森(Gleason]强调“表演”行为,认为假装游戏是承担角色或用玩偶、体态表演出情节的一种活动,是“好像性”(acting as is)行为;林德赛(Lindsey)把角色扮演、假装代替行为与幼儿语言相结合,定义假装游戏为“是用玩物来代表其他东西,或者对游戏角色的假装,还包括口头上对物体或角色转变的重新说明。

浅析假装游戏在幼儿行为认知中的作用

浅析假装游戏在幼儿行为认知中的作用

浅析假装游戏在幼儿行为认知中的作用作者:刘芳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假装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在游戏中帮助幼儿了解和知晓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真实意义,促进幼儿对于各种行为的认知程度,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假装游戏来引导幼儿,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对于各种行为的认知。

关键词:假装游戏;行为认知假装游戏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扮演游戏,主要是利用幼儿在游戏中对于所假装的角色来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以及基本常识,促进幼儿对于日常行为的认知程度。

1.假装游戏的特点幼儿假装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假装游戏的过程中,也是幼儿假装游戏的本质特型。

1.1角色扮演幼儿在进行假装游戏时,往往要首先假定一定的环境,然后根据环境进行分工,以使假装游戏可以进行下去。

例如:幼儿经常进行家庭假装游戏,在游戏开始前,首先要假定一个“家”的环境,其次要假定“家”的范围,最后要进行分工,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从而使“家”可以运转下去。

假定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对于“家”的认知过程,只有认知了“家”的概念才能真正将角色分工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角色的任务有一个基本认识。

角色扮演仅仅是扮演,幼儿并不知晓角色的真正含义。

例如:扮演“妈妈”,仅仅是模仿这个觉得动作,并不能理解这些动作的真正含义,这也是幼儿假装游戏的在行为认知上的一个不足。

1.2虚拟性假装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对于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行为在假设的环境中进行的模仿性活动,这就决定了假装游戏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还会根据游戏的进程不断的假设游戏的环境,以使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或游戏可以进一步推进。

假装游戏的虚拟性还表现在游戏中觉得的转换上,假装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会不断的转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幼儿把游戏中的角色仅仅当成是乐趣,而非实际角色。

幼儿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扮演角色,而不是因为扮演了角色而进行游戏,所以幼儿在扮演了一个角色一定时间后,会希望尝试新的角色。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

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3~6岁)心理世界装扮游戏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穿上自己心目中的服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对3-6岁的孩子来说,装扮游戏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

本文将借助装扮游戏教学走进儿童心理世界,探讨如何在装扮游戏中教学,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儿童心理特点3-6岁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认知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想象力丰富:3-6岁的儿童天性好奇,思维活跃,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喜欢幻想和梦想,因此他们很容易在装扮游戏中投入角色,并且表现得非常自然。

2. 表达渴望: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但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在装扮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服装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3-6岁的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点,他们开始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物,喜欢独立的做事情。

在装扮游戏中,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服装,展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

二、装扮游戏教学的意义1. 培养想象力: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装扮游戏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想象需求,让他们在游戏中展开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社交能力:在装扮游戏中,儿童可以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互动,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4. 培养情商:装扮游戏需要儿童在游戏中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感受,并且表现出来,这可以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5. 增强自信心:在装扮游戏中,儿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服装,并且展现自己的表演天赋,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用角色模仿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

用角色模仿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

用角色模仿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在幼儿教育中,角色模仿游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幼儿培养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

通过参与角色模仿游戏,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社会中的各种情境,从而理解社会规则,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本文将探讨角色模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可以用于培养幼儿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的具体游戏方法。

一、角色模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角色模仿游戏是幼儿教育中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各种角色和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角色模仿游戏,幼儿可以学会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人物在社会中的职责和作用。

1. 培养社会意识角色模仿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家庭成员、学校老师、医生、警察等。

通过模仿这些角色,幼儿能够理解不同角色在社会中的职责和作用,从而培养出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培养角色理解能力在角色模仿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

通过这种角色切换和互动,幼儿可以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出对角色的理解能力。

这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培养出合作和共享的精神。

二、用角色模仿游戏培养幼儿社会意识和角色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1. 家庭角色模仿幼儿可以扮演家庭角色,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幼儿可以理解不同角色在家庭中的职责和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角色模仿中,了解父母的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和对幼儿的爱护等方面,从而培养幼儿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2. 职业角色模仿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职业人员,如医生、护士、消防员等。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不同职业人员的特点和职责,培养幼儿对社会中各种职业的理解和认同感。

3. 故事角色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

通过参与故事角色模仿游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幼儿园小火车售票员教案:假装游戏,体验成长

幼儿园小火车售票员教案:假装游戏,体验成长

幼儿园小火车售票员教案:假装游戏,体验成长在幼儿园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体验成长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假装游戏尤其是一种受欢迎的方法。

针对幼儿园小火车售票员的假装游戏,本文将深入探讨其教学意义和实施方法。

1. 游戏的教学意义假装游戏是一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理解现实生活并从中获取乐趣。

而通过扮演小火车售票员,幼儿可以体验成为别人,了解售票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这种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 游戏的实施方法为了让小火车售票员的假装游戏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先将游戏的背景故事进行简单描述,并引导幼儿思考小火车售票员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道具,如车票、车站牌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使用这些道具,增加游戏的真实性。

教师可以扮演列车长等其他角色,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观点和理解小火车售票员的假装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为别人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种游戏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总结回顾:通过假装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成长,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责任,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火车售票员的假装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活动。

在小火车售票员的假装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导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售票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票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要给乘客找零钱、帮助乘客找到正确的车票等等。

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对游戏的情景和角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旦游戏开始,教师可以扮演列车长或其他乘客的角色,和孩子们进行互动。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幼儿是喜欢玩耍的生物,他们喜欢通过游戏来探索世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游戏中,假装游戏是常见的一种形式。

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探索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用了各种元交际信号来沟通和交流。

元交际信号是用来支持和维持交际行为的信号。

它们不同于语言运用,是非语言的。

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使用了许多元交际信号,以支持他们的游戏。

眼神接触是一种重要的元交际信号,它可以表达兴趣、关注和交流的意图。

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眼神接触来展示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例如,当一名幼儿正在扮演医生时,他会用眼神接触来询问他的“患者”状况。

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常用的元交际信号。

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使用面部表情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当一名幼儿扮演小偷时,他会用面部表情来表示他正在偷窃或者藏匿宝贝。

总结来说,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使用了各种元交际信号来支持和维持他们的游戏。

这些信号包括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等。

幼儿游戏中的元交际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帮助幼儿交流和展示行为意图,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乐趣和趣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 4918(2010)02 121 127中图分类号:B844 1 文献标识码:A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孟红霞1,2刘希平1(1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摘 要: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假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能够从心理角度理解假装。

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只能从假装行为角度理解假装。

本研究通过自制录像,考查了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实验中,给幼儿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录像情境: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要求幼儿回答录像中的主人公是否在假装。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录像中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下,幼儿能够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并且3~4岁幼儿存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可能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关键词:假装;假装意图;假装行为;熟悉度;幼儿*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ZGG 187);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通讯作者:刘希平,E m ai:l l ucy0579@yahoo 1 引言假装与狭义的心理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Leslie ,1987)。

当个体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时,其头脑中必定存在与现实不同的心理表征。

在假装游戏中,假装者也必须拥有不同于现实的心理表征,并把头脑中的表征外在化、具体化。

因此,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理论与假装,都需要个体对表征有一定的认识。

例如,如果幼儿自己要假装一只袋鼠,那么他的头脑中必定有对 袋鼠 的表征,并且将表征外在化,即表现出一定的假装行为。

如果多个幼儿要成功进行假装游戏,那么幼儿之间必须按照相同的表征方式对同一事物(袋鼠)进行表征,否则,参与游戏的幼儿很难理解对方的假装,游戏就很难进行下去。

近年来,幼儿对假装的理解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研究幼儿如何认识心理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于幼儿对假装的理解这一话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以Leslie 为代表的观点。

Leslie 认为,当儿童获得假装技能的同时,获得了理解他人假装的能力。

Leslie(1987)从模块论观点出发,认为模块化心理理论机制(Theory of M i n d M echan i s m 2,To MM 2)的成熟,使得18~24个月的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假装行为。

例如,当2岁的幼儿看到成人假装香蕉是电话时,他能够理解同一物体(香蕉)的事实表征(香蕉)和 暂时的、假装的 表征形式(电话),从而不至于产生混淆。

Leslie 将幼儿的这种能力称为元表征(m etarepresentati o ns),他认为,元表征能力的获得是幼儿假装游戏的核心。

Leslie 还提出了 认知隔离 (decoup ling ),即区分基于感觉的初级表征和用于假装的表征副本的机制。

通过此机制,幼儿可以把 好像 的假装信息输人假装模块,而把现实信息输入现实模块,这样,他们就可以同时对事件的表征信息和现实信息进行认识加工。

H ickling (1997)的研究支持了Lesli e 的观点。

实验中给幼儿呈现一个玩偶,玩偶假装一个空杯子里装有巧克力牛奶。

玩偶走后,幼儿和主试假装倒掉杯子里的巧克力牛奶。

当玩偶回来后,要求幼儿回答玩偶认为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大部分(78%)的3岁幼儿给出了正确答案:巧克力牛奶。

Joseph (1998)让幼儿区分自发行为和有目的的假装行为,以判断幼儿是否理解假装的目的。

实验中,给幼儿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确实得了感冒,真的在打喷嚏;另外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只是在假装打喷嚏。

要求儿童回答哪个主人公正在 有目的地 (W ho is try i n g to sneeze ?)打喷嚏(正确答案是 假装打喷嚏 的主人公)。

结果发现,一部分3岁121幼儿正确回答,大部分4岁幼儿都能回答正确。

随即Joseph得出结论,4岁幼儿能够理解假装游戏的意图本质。

H arris和K avanaugh(1993)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在18个月左右就能够进行假装游戏,28个月左右时能够理解他人的假装。

另一种是关于假装的 直接解释(t h e lean i n ter pretation)的观点。

持此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只能根据外部的行为动作理解假装,还无法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

L illard(1993)提供了最初的实验证据。

实验中,主试给幼儿呈现一个玩偶M oe,告诉幼儿M oe不知道袋鼠是什么,只是M oe现在跳的动作与袋鼠的动作很像。

要求幼儿回答,M oe是否在假装一只袋鼠(正确答案: 不是)。

结果,4岁和5岁大部分幼儿回答 是。

在1998年的实验中,他给幼儿提供假装的愿望和意图信息,然后要求幼儿对假装活动进行判断。

结果发现,50%的4岁幼儿能够正确回答(L illard,1998)。

上述两项研究表明4岁幼儿无法理解假装游戏的意图本质。

上述两种观点都各有研究结果支持,但是,我们在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时要特别慎重,因为前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比较。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Ganea等人(2004)给幼儿播放录像,具体研究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实验一,给儿童播放4段录像,录像中主人公首先表达了假装意图。

随后,他开始做与假装实体(袋鼠)相似的动作(有意图-有行为),或者做完全不同的动作(有意图-无行为)。

录像播放完毕,要求儿童回答,主人公是否在假装袋鼠(正确答案都是 是)。

结果发现绝大部分4岁幼儿都能正确回答。

实验二,主试给儿童播放2段新录像。

新录像中,主人公没有假装意图,只是他的动作与假装实体的动作相类似(无意图-有行为)。

要求儿童回答,主人公是否在假装(答案是 不是)。

结果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 无意图-有行为情境下的正确回答率都很低(16%和25%)。

这说明在 无意图-有行为情境下,儿童主要从外部行为来理解假装;在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中,儿童则倾向于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

但是,Ganea等人(2004)研究中的 有意图-有行为和 无意图-有行为的故事情境有很大不同: 有意图-有行为情境中,主人公说: I w an t to be a kangar oo.I a m go i n g to be a kangaroo no w; 无意图-有行为情境中,主人公说: H ey!I!ve go t a bear T shir.t I like m y bear T shirt a l o.t It!s a great bear T sh ir.t W el,l m y keys are so m e w here on the floo r.I w ant to fi n d m y keys.I!m go i n g to look for m y keys now。

幼儿在 无意图-有行为故事中的超低正确回答率,可能是由于 无意图-有行为比 有意图-有行为的故事情境难度大。

无意图-有行为情境中,儿童可能需要加工更多信息(对工作记忆要求很高),同时需要抑制一些无关信息(对抑制控制要求很高),这些可能影响了儿童对假装的理解。

Davis等人(2002)认为, 有意图-无行为故事中,如果儿童对假装实体很熟悉,那么儿童更倾向于认为假装者没有在假装。

而在Ganea等人(2004)的研究中,使用的假装实体分别是企鹅、袋鼠、大象、狐狸和小熊,如改用儿童更加熟悉的假装实体,他们对假装本质认识的表现是否会有所不同?综上所述,本研究欲在G anea等人(2004)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实验情境进行改进,力图使三种实验情境难度达到一致,考查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考察假装实体的熟悉度这一因素是否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为我们认识儿童的心理活动提供依据。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假设,随年龄增长,儿童由从外部行为理解假装发展到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在不熟悉的假装实体情境中,幼儿更倾向于认为假装者在假装,即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2 研究方法2 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天津市河西区2所幼儿园的48名幼儿作为被试,其中,3岁组16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3 7岁,标准差0 32);4岁组16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4 6岁,标准差0 31);5岁组16名(9名女孩,7名男孩,平均年龄5 7岁,标准差0 35)。

确保所有幼儿以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 2 实验材料从幼儿园中随机选取5岁和3岁幼儿各20名,对40名幼儿单独施测,要求他们对候选的14种假装实体的熟悉度进行判定。

给幼儿呈现候选假装实体的图片,指着图片问幼儿: 你见过它吗? 你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吗?如果儿童回答 见过,且能够正确说出假装实体的名称则判定为熟悉;如果儿童回答 没见过,且不能正确说出假装实体的名称则122判定为不熟悉。

最后,从结果中选取判定为不熟悉频率最高的两种动物作为不熟悉的假装实体(火烈鸟和羚羊),选取判定为熟悉频率最高的两种动物作为熟悉的假装实体(蝴蝶和狗)。

一周后,对40名幼儿重新施测,首先给幼儿播放4种假装实体(火烈鸟、羚羊、蝴蝶和狗)在自然情境中的动作行为,然后主试询问幼儿 如果你要假装火烈鸟(羚羊/蝴蝶/狗),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幼儿做出具体的动作,将幼儿做出次数最多的动作视为标准动作,在后面的录像中以标准动作为蓝本,请相应的小朋友表演相应的动作,以确保录像的有效性。

最后,根据幼儿园老师提供的信息,选取幼儿园中善于表达自己,动作比较协调的幼儿(正式实验中的被试都不认识这些幼儿)进行录像,录制了12段录像。

此12段录像可以归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即每种类型包括4段录像。

并且每4段录像中,儿童熟悉其中两段录像中的假装实体,对另外两段录像中的假装实体不熟悉(详见附录)。

2 3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3(年龄段)∀3(故事类型)∀2(熟悉度)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其中年龄段分为三个水平:3岁、4岁和5岁幼儿,属于被试间设计;故事类型分为三个水平: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属于被试内设计;熟悉度分为两个水平:熟悉和不熟悉,属于被试内设计。

2 4 实验程序主试把幼儿带入其所在幼儿园的一间安静教室内。

主试先与幼儿进行沟通,使其消除紧张感,并逐渐熟悉主试。

实验正式开始之前,主试要求幼儿对实验材料的熟悉度进行判定。

如果儿童把熟悉的假装实体判定为不熟悉,或者把不熟悉的假装实体判定为熟悉,都要取消其参加本实验的资格。

熟悉度判定完毕后,主试依次给幼儿播放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录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