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碳醇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路线的选择
2.1高碳醇的原料及制备
2.1.1 高碳醇的原料
化学合成高碳醇的主要原料有乙烯、丙烯、长链α-烯烃、正构烷烃、液体石蜡及蜡下油。天然油脂路线生产高碳醇以动物植物油脂为原料。
乙烯和丙烯来自于炼油厂和石化生产装置,石蜡及蜡下油来自于炼油厂,α-烯烃来自于乙烯齐聚和石蜡裂解,正构烷烃来自于石油化工厂。有丙烯出发用于合成增塑剂醇,乙烯用于合成洗涤剂醇,石蜡用于合成洗涤剂及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应用的醇。正构烷烃主要用于生产烷基笨,少量用于生产高碳醇,焦化油馏分油是线性α-烯烃和石蜡烃未经开发的资源,其贮存稳定性很差,是含有丰富的线性双键在端位的烯烃和石蜡烃。
2.1.2 高碳醇制备的基本路线
一、天然油脂路线:以动物植物油脂为原料,不具备工业性油源规模,如椰子油种植投资大,开发时间长,短期难形成生产规模。具体分为如下几种:(1)钠还原法
(2)油脂直接加氢法
(3)脂肪酸加氢法
(4)脂肪酸甲酯加氢法
二、化学合成的原料路线:即以乙烯为原料合成洗涤剂醇,以丙烯为原料生产增塑剂醇,以正构烷烃为原料合成烷基笨和以石蜡为原料制备高碳醇。由于石油炼制和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原料资源。对于天然油脂路线和合成路线,后者资源丰富、原料廉价。具体分为如下几种:(1)齐格勒(Ziegler)法
(2)羰基合成法(OXO法)
(3)正构烷烃氧化法
(4)石蜡氧化法
2.2 高碳醇生产方法
2.2.1天然醇生产方法:
2.2.1.1 钠还原法
2.2.1.2 油脂直接加氢法
2.2.1.3 脂肪酸加氢法
2.2.1.4 脂肪酸甲酯加氢法
目前大多数公司采用这一条工艺路线,其优点是通过醇解得到甲酯,其挥发度较低,对分离操作有利,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小,加氢也较容易进行,是非常理想的天然脂肪醇生产工艺。
2.2.2 合成醇生产方法
2.2.2.1 齐格勒(Ziegler)法
表2.1 齐格勒法羰基合成法比较
齐格勒法生产出α-线型高碳醇系100%偶碳直链伯醇,产品醇分布宽,对市场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产品质量高。但是齐格勒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技术复杂,设备投资大,产品成本高,是合成醇中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工艺。故我国没有自行研发该技术,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建设生产装置。
2.2.2.2 羰基合成法(OXO法)
以烯烃、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羰基钴为催化剂,在110—180℃、200-300个大气压下,催化反应生成醛:
醛加氢再还原生成脂肪醇:
该法是合成高碳醇的主要方法,用不同的原料、催化剂可生产出不同的增塑剂醇和洗涤剂醇。该方法生产的高碳醇质量仅次于齐格勒法,而优于其它合成方法,生产成本为齐格勒法的55%。
羰基合成法包括SHOP法、CO法、改性CO法、Ph法、改性Ph法等。虽然操作条件及所采用的设备不同,但均用相似的工序:氢甲酰化反应、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催化剂回收与再生或循环使用的醛加氢和醇的精制。
随着催化剂的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工艺路线,主要分高压、中压、低压三种。
2.2.2.3 正构烷烃氧化法
用直馏190~260℃馏分油,先进行加氢、精制、蒸馏。然后将拔头油(≤C10)送回炼厂,C11~12烷烃用分子筛分离,所得的正构烷烃进行脱氢,再进行烷烯分离,所得的正构烷烃再返回脱氢装置,所得的内烯烃再进行羰基合成生产高碳醇。
由于工艺是利用煤油馏分为原料进行抽提和脱氢,所得产品直链率低(60~80%),生物降解性差。由于所得正构烯烃含有少量烷烃异构体、羰基化合物、氧化物等。故不易分离,影响了产品质量。产品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不能用于
日用化工和化学品的生产,只能用于生产增塑剂醇和洗涤剂醇。
2.2.2.4 石蜡氧化法
2.3 高碳醇主要工艺(羰基合成)进展
2.3.1 以丙稀为原料的丁、辛醇的生产工艺
这是目前最为重要、产量最大、以2-乙基己醇为最终产品的高碳醇生产工艺,在其70年的发展进程中,以催化体系改进为标志的工艺经历了4次突破(见表2.2)。
表2.2 四代丙烯羰化催化剂及其工艺参数
表2.3 2-乙基己醇生产中的不同催化工艺的占有率
而20世纪80年代水/有机两相RCH/RP工艺的出现,使羰基合成的关键难题——催化剂分离回收得以克服,使生产成本下降l0%(见表2.4)。
表2.4 不同工艺生产正丁醛的相晌比成本
2.3.2 以高碳烯烃为原料的高碳醇生产工艺
与丁、辛醇生产工艺不同,以高碳烯烃为原料的高碳醇现有生产工艺中,90%仍沿用落后的CO催化工艺(见表2.5)。主要原因是CO/P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好(>200℃),可以将高沸点的C11—Cl5醇通过真空蒸馏与催化剂分离,此外以内烯烃为原料的羰基合成中,Rh催化的产品正/异比不如CO。
表2.5 高碳醇生产中不同催化工艺的占有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Mitsubishi Kasei公司开发成功将Rh/P催化体系用于异辛烯羰基化制异壬醛的生产(见图2.1)。并显示出优于CO工艺的特色(见表2.6)。然而,将水/有机两相工艺移植到高碳烯烃羰基合成的努力迄今仍未获成功。
图2.1 Mitsubishi Kasei工艺生产流程
表2.6 Exxon工艺与Mitsubishi Kasei工艺比较
内容摘自六鉴网()发布《高碳醇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