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5、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6、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7、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8、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9、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0、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11、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经济指标及解释 经济指标: a、国内⽣产总值 (1)国内⽣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定时期内(⼀个季度或⼀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国的国⼒与财富。
⼀般来说,国内⽣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投资、政府⽀出和净出⼝额。
⽤公式表⽰为: GDP:C+I+C+X 式中:C为消费、I为私⼈投资、C为政府⽀出、X为净出⼝额。
⼀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
⼀般⽽⾔,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率为计算单位。
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该地区的经济进⼊衰退时期了。
由于国内⽣产总值是指⼀定时间内所⽣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产总值。
名义国内⽣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因此,总产量即使没有增加,仅价格⽔平上升,名义国内⽣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产总值的上升只是⼀种假象。
然⽽,有实质性影响的却是实际国内⽣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国内⽣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产总值做出调整,从⽽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因此,⼀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
如果GDP缩减指数⼤幅度的增加,便会对经济产⽣负⾯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2)国内⽣产总值的解读 ⼀国的GDP⼤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增加,消费能⼒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将有可能提⾼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总量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
一、社会总产出(一)含义社会总产出也称总产品。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当以货币表现时,即为全部生产活动成果的价值总量。
这里所说的全部生产活动,即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
社会总产品就是这两大部门产品之总和,其产品形式,既有实物形态的货物,也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种服务或劳务。
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的总成果。
它包括货物和直接为货物提供的运输、仓储、供应与销售等有关服务,其价值总量即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工资、利润、税金和利息等)。
可见,社会总产值的价值构成即C十V十M。
国民经济中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社会总产值即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总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其产出成果的价值表现称为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
由此可见,全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值+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二)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是工业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总产值指标出现错误将影响工业增加值、增加值率、工业产销率等综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应重视产值的计算。
1.工业总产值的定义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根据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不同,工业总产值又分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是指在计算不同时期工业总产值时,对同一产品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作为不变价,又称固定价格。
采用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从2001年开始使用2000年不变价格。
主要经济指标名词解释类别经济指标查询指南
经济指标的名词解释,类别及查询指南经济指标类别来源更新频率GDP增速经济景气度国家统计局季度PMI 经济景气度国家统计局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济引擎国家统计局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经济引擎国家统计局月度出口增速经济引擎国家统计局月度CPI 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月度PPI 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月度M2 货币供应国家统计局月度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供应中国人民银行不定期更新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中国人民银行不定期更新关键经济指标查询指南1.国家统计局:1点击“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查询GDP及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_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是最常用的经济指标,也是观察实体经济最全面、最有效的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
在实际核算中,GDP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
这三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反映了GDP及其构成。
22. 查询其它月度数据点击进入“月度数据”1)查询PMI:月度数据>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文的意思是“采购经理人指数”。
中国官方PMI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
它包括三个类别: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1年以来的综合PMI产出指数。
34查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月度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查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国内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查询出口增速:月度数据>对外经济>进出口总额6查询CPI:月度数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的简称(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一个月内商品和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主要指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和评估特定的情况或现象,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和规划。
在商业、经济、金融、环境、社会等领域,主要指标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和说明几个常见的主要指标,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心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值。
GDP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
高GDP通常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大,经济活力强劲,发展水平较高。
GDP的增长率可以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动力。
GDP的构成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通过分析这些组成部分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GDP数据还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决策,比如调整经济政策、制定财政预算、优化资源配置等。
GDP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反映经济总量的大小,而不能反映经济的分配公平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因此,除了GDP之外,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全面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消费者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
CPI的计算方法是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消费品价格变动来得出一个综合的物价指数,从而衡量物价的总体变动情况。
调整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护经济稳定。
企业可以通过CPI来决定产品定价策略,调整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个人可以根据CPI来做出消费决策,保护自身的财产价值。
CPI的缺点在于它只能反映一部分消费者的物价变动情况,不能全面代表所有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CPI还存在着权重调整、品种选择等方面的争议,需要注意核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三、PMI(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经济活动的指标,主要通过采购经理人调查来统计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生产、就业、新订单、库存等情况,从而反映当前经济活动的扩张或收缩程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fāzhǎn)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C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代表性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内容既包括物质(wùzhì)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既包括第一、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
工业(gōngyè)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xíngshì)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
目前常用的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统计范围是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的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财政(cáizhèng)总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总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
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全社会(shèhuì)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单位投资、城乡集体所有单位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投资。
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性质又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也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主要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主要国民经济核算指标1.总产出: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
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之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2.中间投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非耐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记入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过程所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二是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
中间投入分为物质产品投入和服务投入。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增加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部分,但非营利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没有营业盈余。
4.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期内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存量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或转移的价值,包括基本折旧和大修理折旧。
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及其他固定资产和居民住房参照一定折旧率进行虚拟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原则上应按其资产的重置价格估价。
5.劳动者报酬: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
包括三部分,一是货币工资,生产单位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二是实物工资,即生产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以及居民自产自用的消费品等;三是社会保险,指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待业、退休、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这些付款不论何时实际支付给劳动者,都应记入本期的劳动者报酬。
6. 生产税净额:各部门向政府支付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之后的差额。
7.生产税:政府向各部门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记入各部门生产费用。
生产税有四种形式,一是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的、由生产者直接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等;二是不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而由购买者直接缴纳并由生产者代征的税金,如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关税、进口税、特别消费税等;三是从专营专卖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中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和利润,如烟、酒等商品的专项收入;四是依照规定向政府支付的有关规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GB/T4754-2002)该分类是由国家统计局组织修订,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 于 2002 年 5 月 10 日发布实施。这次修订是在 1994 年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参照联合国《全 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 ISIC/Rev.3 )进行的。修订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共有门类 20 个, 大类 95 个, 中类 396 个, 小类 913 个。 新增门类 4 个, 大类增加 3 个,中类增加 28 个,小类增加 67 个。 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 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为划分对
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 的价值,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 后者等于政府部 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 包括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购置、 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扣除销售和转 出的价值, 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 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商品房销售增 值,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产,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 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勘探、 计算机软件、 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的价 值。 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 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存 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 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 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六大重要经济指标解释
精心整理一、总体经济指标总体经济指标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国民生产总值(二)价格指数1、概况价格指数包括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价格统计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消费价格统计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要先于消费价格变动,换句话说,生产者价格变动往往会引起消费价23目前,一些。
4为体现历13理;1按照各自的权重,统一加总为一个总指数,判断并预测经济形势。
如国家统计局的“国经指数”、国家信息中心的“中经指数”、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的“卡斯特指数”等。
第二类是通过调查问卷设置问题对特定的调查对象如企业家、消费者等进行的景气或信心调查,通过对统计汇总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出相应的指数。
如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的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2、现行的主要经济景气指数国经指数。
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
选择先行指标四个,包括全国钢产量、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数、广义货币M2、10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步指标四个,包括狭义货币M1、消费品零售额、工业生产增长率、海关出口总额等。
在此基础上用合成指数分别计算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两个指数合起来称“国经指数”。
精心整理中经指数。
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编制。
选择同步指标12个,包括现价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率、基础农资产品指数(各种化肥产量、农药产量、合成氨产量、农膜产量的复合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额、货运量、财政支出、海关进出口总额、狭义货币M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社会需求指数(复合指数)等,编制不同合成指数,称为中经指数。
卡斯特指数。
由卡斯特评价中心负责编制。
选择先行指标7个,包括钢产量、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出口总额等;同步指标6个,包括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狭义货币M1、银行工资和其他对个人支出、汽车产量、基建投资总额等;滞后指标5个,包括零售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铁路货运量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
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经济活力。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
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可以反映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增长速度。
较高的GDP增长率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而较低的增长率则可能意味着经济处于衰退或停滞状态。
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得到的数值。
人均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较高的人均GDP意味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好;而较低的人均GDP则意味着经济相对较弱,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投资热情较高,反之则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乏力。
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数。
CPI 的增长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物价变化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较低的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意味着物价相对稳定,经济通胀压力较小,而较高的增长率则意味着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市场的情况和经济活力。
较低的失业率意味着就业市场状况较好,劳动力充分利用;而较高的失业率则意味着就业市场状况较差,经济处于衰退或不景气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如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对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状况,对于评估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金融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经济指标名词解释
主要经济指标解释1、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
其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支出2、财政总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教育费附加、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3、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就是一般预算收入。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2011年3月8日,国家统计局据悉,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调查从今年1月起,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定义: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按全部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年平均人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单位:元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统计年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定义: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被调查城镇居民人口总数的比率。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剩余的实际收入。
计算方法:口总数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人支配收入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可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计算单位:元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住户调查资料。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定义:指农村被调查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与农村被调查人口总数的比率。
计算方法:庭人口总数农村被调查常住居民家常住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家庭均纯收入=计算单位:元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农村居民住户调查资料。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定义:指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内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具体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该指标是衡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单位:万元资料来源:教育部门财务统计报表。
财政支出定义:是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费用、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
本指标只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费,就挨个补贴支出等。
计算单位:亿元资料来源:财政部门年报数据。
卫生经费定义:包括4个部分,即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药品监督管理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释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调查、观测和统计的工作,它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用以描述和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指标、就业指标、物价指标、财政指标以及对外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经济增长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年增长率是描述GDP在一年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它反映了平均每个人创造的GDP的大小。
经济增长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就业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指标。
常见的就业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劳动的人数。
就业人数增长率是指就业人数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幅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劳动力人口之比,它反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就业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第三,物价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常见的物价指标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生产资料和中间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生产成本的变动情况。
物价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价格调控政策,维持物价的稳定。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C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代表性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内容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既包括第一、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
目前常用的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统计范围是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的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财政总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总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
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单位投资、城乡集体所有单位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投资。
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性质又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也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按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分为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利用外资额:指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名词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几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
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
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
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
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
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
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
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
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
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
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
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
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
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
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收入法。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4、“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
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
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
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达到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
“占”、“超”、“为”、“增”的用法,“占计划百分之几”指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超计划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0.8%下降到1993年的18.2%。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18.2-21.8=-3.6);但不能说下降3.6%。
5、“番”与“倍”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
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
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
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计算翻番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6、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工业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为。
计算公式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累计月数7、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本单位平均每天拥有的在岗职工人数。
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平均占用劳动力的数量,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和其他有关指标的依据。
计算平均人数要注意以下几点:(1)每天实有人数是指工业企业每天所拥有的人数,不论是否出勤,均应计算在内;(2)节假日人数按节假日前一天的实有人数计算;(3)不论企业在报告期内开工时间长短,均应按日历日数平均计算,而不应该实际开工日数计算;(4)平均人数应以整数表示。
8、工业产品品种(1)产品品种数产品品种数是指产品的经济用途基本相同,而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使用范围、结构型式和主要参数不同的产品种数。
机械工业产品种类分为大类、小类、系列、品种、规格五个等级。
统计产品品种数时,一般应以其中的品种级作为划分标准,但有时也可以以其中的小类、系列或规格作为计算品种数的依据。
常用的产品品种指标有以下两个:A、企业生产品种数企业生产品种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已经生产和正在生产的产品品种数。
不包括试制的产品品种数。
生产品种的扩大,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标志。
B、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是指在报告期已经完成的该品种计划产量的品种数。
它是考核企业品种计划完成情况的依据。
(2)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是指报告期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与计划品种数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 (报告期完成产量计划的品种数/报告期计划品种数)×100%式中分子为报告期实际生产并完成了各种产量计划的品种数,没有完成产量计划的品种或计划以外的品种均不计入。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1、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
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
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3、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
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①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②工业中间投入1)工业中间投入的定义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2)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的原则:一是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二是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三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的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分类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的对象可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两部分。
a.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外购的各种物质产品的价值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包括外购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加工费、修理费、仓储费等。
b.中间劳务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服务费用,这些费用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广告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差旅费等。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厂、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类。
a.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资料可直接取自会计产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
如企业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则可从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供方发生额中,将属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项目汇总取得。
b.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