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简述人口老龄化及国际标准
简述人口老龄化及国际标准
“人口老龄化”: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状态。
“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视为跨入老龄化社会;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20%或14%时,则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时为超老龄化社会。
还有一种提法是,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超过35%为深度老龄化。
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综合意义的指标,人口老龄化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许多国家开始面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深度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的社会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划分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本文将探讨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的标准,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的标准应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和老年人需求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划分标准:1.年龄结构比例:一种常见的划分标准是根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来判断深度老龄化程度。
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时,可以认定该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的程度。
2.年龄依赖比:年龄依赖比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
当年龄依赖比超过一定阈值(如30%或40%)时,可以认为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的水平。
3.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和15-64岁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例。
当老年人抚养比超过一定的比值(如2:1或3:1)时,可判断社会达到深度老龄化。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当平均寿命超过一定的年限(如80岁或85岁)时,可以认定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除了以上几种划分标准,还可以考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老年人财富和消费水平、老年人健康状况等因素。
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应注重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全面的社会保障和支持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不仅仅只是数量上的考虑,更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需求满足程度。
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社交活动、健康状况等因素,以便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
总之,深度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划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应考虑多个因素,如年龄结构比例、年龄依赖比、老年人抚养比、平均寿命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的称之为超高龄社会。
这一标准不仅是从芳龄结构上进行划分,更重要的是从健康、经济、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来考量老龄化的程度和影响。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层面,随着芳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颇受影响。
老年人裙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孤独、抑郁等。
这就需要老龄化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社会关爱和心理健康服务。
而在社会层面,老龄化社会也会对经济、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我们,老龄化社会将会对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长期护理等领域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其中包括改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状况,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体系,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个人而言,我认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地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与此我们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念,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共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全面评估老年人健康、社会保障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
老龄化程度标准
老龄化程度标准老龄化程度标准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生育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老龄化,各国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其中,老龄化程度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老龄化程度标准,是以国家的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等方面作为判断标准,根据不同标准,国际上一般把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划分为老年人口。
在国际上,有不同程度的老龄化国家,即老龄化程度不同。
根据国际标准,若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10%以上,就属于老龄化社会;若超过了14%,则被称为高度老龄化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杜阿尔(Chouberthof)提出:65岁以上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的15%以上视为老年人口大量聚集,这就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严重程度。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
这就对养老机构、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国家不断完善养老体系的建设,加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同时发展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以缓解老年人口需求问题。
在我国,国家因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的问题,积极致力于养老体系的建设。
我国自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以来,不断拓宽其覆盖范围,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
近年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以缓解老龄化程度加重的压力。
总之,老龄化程度标准的提出,不仅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严重程度,而且可以为各国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随着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深,我国必须大胆创新,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需求和挑战,加快推进养老体系的完善和老年人的服务建设,使老年人口享有更加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龄化的判断标准
老龄化的判断标准
老龄化是指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老龄化的判断标准是指用
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指标。
老龄化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人口老龄化指数、老
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收入水平等。
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老龄化程度
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指数超过7%时,就可以认为该
地区或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比例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某一地区或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5%时,就可以认为该地区或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的收入水平,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某一地区或国家的老年人口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60%时,就可以认为该地区或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以上就是老龄化的判断标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
老龄化的判断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老龄化政
策提供参考。
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3篇)
第1篇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社会。
本文旨在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应对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一、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的社会现象。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该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因素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2.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程度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由于人均寿命较长,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生育率较高,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4.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较大。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轻老年人口的经济负担,降低老龄化社会的风险。
三、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1. 政策调整: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调整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生育等,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2. 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 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 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四、国际合作1. 经验交流:各国应加强在老龄化社会领域的经验交流,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能力。
2. 技术合作: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和服务。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划分。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青年老龄化、中年老龄化和晚年老龄化三个阶段。
青年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下人口占比逐渐增加,中年老龄化是指60-74岁人口占比增加,晚年老龄化是指75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
这种划分标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组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
其次,从健康状况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健康老龄化和失能老龄化两种类型。
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健康、活力充沛的人占比较高,失能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为制定老年健康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再次,从经济状况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富裕老龄化和贫困老龄化两种类型。
富裕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经济条件较好、生活质量较高的人占比较高,贫困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经济困难、生活质量较低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经济状况的分布情况,为制定老年社会救助政策提供依据。
最后,从社会参与程度上来看,老龄化社会可以分为积极老龄化和消极老龄化两种类型。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积极参与社会、活跃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占比较高,消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中社会参与度低、孤独、缺乏社会关系的人占比较高。
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群体中的社会活动情况,为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可以从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划分。
这些划分标准有助于全面了解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老龄办问答题
1、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什么?答: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2、我国是哪一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答: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3、我市的老龄化形势如何?答: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61.2万,占总人口的14%,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70.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8%。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高龄老人将逐年增多。
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4、什么是老龄工作方针?答: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
5、办理老年人优待证应符合什么条件?如何办理?收费吗?答:凡是具有我市户籍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居民身份证为准)都可以办理老年优待证。
办理老年证请去户口所在地的县级民政局办理。
老年人自己办或由他人代办均可。
办理时请携带居民身份证和一张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
办理老年证不收费。
6、持有老年人优待证主要享受到的优待政策?答:主要的几项优待政策有:(1)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候车室(厅)内应设老年人专座。
老年人可优先购买车票,优先检票进站、上车。
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2)各医疗机构应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老年人可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需要住院治疗的,优先安排床位。
有条件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设置老年人家庭病床。
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县级)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门诊)对65岁以上老年人就医,普通门诊挂号费实行半价优惠。
(3)老年人进入公园(不含带有景点性质的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公园等)免购大门票;进入风景名胜区、国有各旅游景区(点)、博物馆、文物馆、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陵园以及其他宣传教育馆所,一律购半价大门票。
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定义
1.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定义?
答:根据联合国常用的人口老龄化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国家是在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11.6%,世界卫生组织把老龄化的社会进一步细分为“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超老龄社会”,分别是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14%和20%。
由此可见,我国
距离老龄社会已经非常近了,有学者预测我国将于2022年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一、人口老龄化含义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标准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三、我国基本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1、人口增长趋缓。
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3、老龄化加速。
(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社会老龄化,又称人口老龄化,是以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数)为依据进行衡量的。
划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是指老年人口系数10%以上。
社会老龄化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应包括人口平均寿命、老年人口系数、年龄中位数(指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占一半的那个年龄)、长寿水平、老龄化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才是相对客观的(这个标准规定:老年人口系数在70%以上,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属老年型)。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
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采用了这一标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
深度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标准老龄化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而深度老龄化则指该比例达到20%以上。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龄人口对社会福利和医疗资源的需求增加。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保障。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老龄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较高的退休率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引发劳动力短缺和经济发展的困境。
再次,老龄化社会中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交需求增加,对家庭、社区和社会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这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
二、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要划分深度老龄化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人口结构指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高低是衡量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老龄化程度超过20%的社会可以被划分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2. 平均寿命平均寿命的增加也是衡量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平均寿命意味着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也相对较高。
3. 社会保障体系深度老龄化社会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老年人口的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也是划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4. 经济压力社会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是划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依据。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深度老龄化社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度老龄化社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社会经济的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判断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行标准有两个:
第一个标准是1956年联合国认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
第二个标准是1982维也纳老龄问题大会认定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标准,也就是说按照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中国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20年了。
截至2017年底,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3%。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19年12月18日,在新京报举办的主题为“中国经济的定力与潜力”的“看2020财经峰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主要面临的挑战有包括成本变化、人口老龄化、外部环境的变化等。
可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增长迅速,其中老龄化问题最为明显的体现在一些西方的欧洲国家,且占比较大的大多为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但人均占比少,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龄化的难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道阻力。
预计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
人口老龄化带来什么影响?1、对经济有消极影响;2、劳动力减少,赡养率高涨;3、降低了国家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能力;4、提供社会服务的人数不断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现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各行业不乏有担忧甚至悲观之声。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应该深思,假使自己身处老年阶段,又该如何,是否能享受如德国般优质服务及福利待遇。
我们应当如何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充分表明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力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在政府、社会和群众共识下共同积极配合下做好预防措施。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
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通常使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为主要指标。
在国际上,常用的判断标准有以下两个:1.老年人口比例指标: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时,即被认为是一个老龄化社会。
2.老龄化指数(Ageing Index):老龄化指数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与15岁以下的儿童人口数之比。
当老龄化指数达到100%时,即表示老年人口与儿童人口相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判断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老龄化社会的判断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这一判断标准还受到了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生育率和死亡率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一定就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关部门和政府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母婴保健、房地产和金融创新等多种措施加以缓解和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龄化社会标准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9年10月26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中国正式启动了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以积极应对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危机。
1老龄化增速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和问题(3)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6%的一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7.0%,提高了2.6个百分点,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1%的2倍多,如按3.4%的速度推算,200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420万人,占总人口7.3%。
如按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0482万人,比人口普查数增加1671万人,年均递增9.0%。
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平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
我国老龄化增速快于世界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016年1月22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
[1]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抚养比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镇离退休人员由1978年的314万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了12.4倍,与在岗职工的比例由1978年的31人降为2.5人,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亿元增至3646亿元,增长了210倍,年均递增25%,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递增18.9%,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递增9.4% 的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5%上升至3.6%,上述数字均反映了城镇离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经济的增速。
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 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
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
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高于农村6.3%的一个百分点。
2002年全国平均老年抚养比为11.6%,以上海为最高,达17.7%,浙江15.4%,天津14.4%,北京13.9%,江苏13.9%,湖北12.9%,重庆12.8%,广西12.5%,在12%以上的还有安徽、四川、湖南; 以青海、宁夏为最低,在8%以下。
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据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底对20省2万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在1992-2000年的八年中平均收入水平,城市老人增长3.1倍,农村老人增长1.7倍,城市老人每户拥有住房3间多,户均面积约70平方米,90%以上老人有单独住房,农村老人户均住房4间,面积达80多平米,城市老人主要家电已基本普及,农村老人户电视机普及率己达76%,对生活的满意度,城市达70%,农村达60%。
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551元提高到2002年的8849元,增长了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2.4倍,年均递增5.2%,离退休金占社会保险福利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22%上升至70%左右。
社会保障杂志社2001年对1080离退休人员的调查,认为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占60.4%,略有结余的占19.4%,两者共占八成。
2老龄问题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养老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据2002年抽样调查为11.6%,比1982年8.0%上升了3.6个百分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几代同堂已逐步解体,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入不敷出,离退休人员从1978年的314万人增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12.4倍,平均年递增12.1%,同期离退休金从17.3亿元增至3646.2亿元,增长210倍,每年递增25.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6.4%,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速度,离退休金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提高到3.6%,1978年31个职工有一退休人员,2002年2.5个在岗职工中就有一个离退休人员,反映了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给国家和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由于养老保险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中断了养老保险金的提取和积累,养老保险的隐含负债的补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据有关专家的估算缺口高达5万亿元左右; 一些效益差的企业欠交保险费的现象很普遍,累计欠交达1500亿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个人帐户空帐运行,给养老保险造成很大困难。
城乡老人收入水平较低,增长慢首先是城镇人均离退休金的增幅低于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幅,1979-2002年24年平均,人均离退休金按可比价格计算,递增5.2%,慢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7%的增幅,前者比后两者低1个和1.5个百分点,人均离退休金相当于平均工资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2年的94%降为2002年的71%,退休金低于工资的金额由221元扩大至3573元,政府虽采取措施补发了大量被拖欠的退休金,但至2002年还有约四分之一的离退休人员不能足额领取,2002年新增拖欠9.5亿元,累计拖欠还有75.8亿元,其中以辽、吉、黑、湖南、天津、四川拖欠较多。
据社会保障杂志社调查,退休金不能足额发放的占18.4%。
越是退休早,收入越低,一般只有300-500元,由于退休人员退休金增长慢、部分退休金被拖欠,使部分老人生活拮据,约有五分之一入不敷出,五分之一略有结余。
城市老年户家庭财产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青壮年户,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的调查,60-70岁老年户家庭财产为16.2万元,70岁以上为15.7万元,比35-40岁的28.2万元低43%。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养老,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加大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七八十岁还需以劳动谋生,只有部分富裕地区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至2001年底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12.4%,领取养老金的仅有108万人,养老金5.2亿元,人均481元。
此外,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和五保户覆盖率分别为13.6%和63.8%,有21.9%的老人依靠低保救助。
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面临挑战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199万人,占13.6%,丧偶的老人占38%。
此外,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1000多万人,以上几类老人共有几千万人,他们极需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据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老人经济支持率为30%,农村为60%左右。
在精神慰藉方面更为缺乏,还有一些虐待老人和侵权、占据房产、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老人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孤独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早亡等现象应引起社会关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13.6%,还有114万人占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
据调查,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老人进福利院5-7%的社会供养比例。
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农村缺医少药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2年底参加医疗保的离退休人员为2474万人,仅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61%,还有39%未参保,己参保的人员中需自付个人医疗费负担过重,约占30-50%,还有部分企业因效益不佳,医药费报销不了,不能报销的约占一半左右,能报1000-3000元的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