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
高中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测试题
12.C
【解析】
11.图中显示,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A正确;频繁的火山爆发、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地质时期的变化不符,BCD错误。故选A。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称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預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C。下图示意对流层的受大气热过程。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5.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哪种大气环境问题提出的 ()
A.酸雨蔓延B.全球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严重D.大气光污染
14.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①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②人口过多,呼出大量 CO 2
③气候的周期性波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石家庄二中2022级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地理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它不是光源,人们称它为“启明星”。
下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A.MB.JC.VD.W2.“狮子座流星雨”来源于()A.M轨道与V轨道之间B.V轨道与地球轨道之间C.地球轨道与W轨道之间D.W轨道与J轨道之间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
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
完成3~4题。
3.蓝巨星属于()A.星云B.恒星C.行星D.卫星4.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①光照条件差②宇宙环境不安全③体积太小④温度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
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和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真正“踏上”火星的国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着陆的国家。
据此,完成5~6题。
5.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A.太阳活动极强B.轨道半径很大C.距离太阳更远D.空气密度超低6.“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①脱离了地月系②脱离了太阳系③始终在银河系④进入了河外星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7年6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天文观测卫星“慧眼”,假设此卫星观测到一次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如图)。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气候类型判断和全球气候变化》考点训练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气候类型的判断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该地气候类型是A. 地中海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2. 下列有关该气候特点或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 7月温度高B.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C. 冬季温和D.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1. A 2. C【解析】试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1.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该地位于南半球;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A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夏季降水较多。
2.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1月温度高;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C正确。
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
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读图回答3~4题。
3. 由上图可知,与世界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相比,在地中海北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远超40°N,而在东部其分布范围亦大大向东延伸,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阿尔卑斯山B.地中海C.北大西洋暖流D.盛行西风4.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为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罗马(42°N)、突尼斯(37°N)、的黎波里(33°N),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罗马突尼斯的黎波里B.突尼斯的黎波里罗马C.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D.罗马的黎波里突尼斯【答案】3. B 4. C【解析】3. 夏季地中海水温比周边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影响范围;冬季地中海的水温高于周边陆地,形成低压而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东延伸。
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近10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近10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空气中二氧化碳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研究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时,对人没有明显的危害,超过这个浓度则可引起人体呼吸器官损坏,即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并不是有毒物质,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肌体产生中毒现象,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让人窒息。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是一种碳氧化合物,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
常压下为无色、无味、不助燃、不可燃。
略溶于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
二氧化碳通常可以由高温焙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主要应用于冷藏极易腐败的食品(固态)、并作制冷剂剂(液态)、生产碳化软饮料(气态)和并作均二者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
研究说明: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可以并使动物中毒。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9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EarthObservatory)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测绘地图,展示了大气二氧化碳目前的全球分布状况。
几乎所有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都以二氧化碳开始或结束。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为下降至摄氏-18度。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类一直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这些被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高了地球的温度,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强有力的,也不是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它是一个最负责改变全球气温。
鉴于气候和碳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人员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紧密的跟踪。
第一个独立观测基于空间的文书,独立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白天和夜间,多云间晴的条件下都超过了整个地球,是美国宇航局的。
下面这幅地图是根据NASA的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显示了对流层中层的二氧化碳浓度。
对流层中层是天气现象最频繁出现的大气层。
这些数据收集于2013年5月,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至少80万年里的最高点。
对流二氧化碳浓度这幅地图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示为黄色——在北半球。
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今年5月,北半球的生长季节刚刚开始,所以植物只吸收了较少数量的大气碳。
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喷射气流、大型天气系统和其他大规模大气环流控制的。
AIRS的观测结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二氧化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流通至到另一个地方的,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NASA准备在2014年发射轨道碳观测卫星(OrbitingCarbonObservatory)。
轨道碳观测卫星是第一个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将提供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
我们现在获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数据大部分来自夏威夷冒纳罗亚山(MaunaLoa)的一个监控站,该站由查尔斯·大卫·基林(CharlesDavidKeeling)于1958年创建。
全球1960到2020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全球1960到2020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服务器未连接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并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而正文部分则会具体阐述1960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结1960年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影响和挑战。
在正文部分的2.1小节,我们将回顾1960年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
这一部分将介绍当时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等内容。
同时,我们还会描述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起伏变化和主要趋势,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而在2.2小节中,我们将探讨2020年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
这一部分将涵盖最新的测量数据、浓度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对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最后,在结论部分的3.1小节,我们将对本文所述的全球1960到2020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进行总结。
我们将回顾浓度的变化趋势,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未来的一些预测。
而在3.2小节,则会进一步讨论未来可能面临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减轻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全球1960到2020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的变化情况,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可能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全球1960年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并从中得出一些结论和洞察。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趋势,揭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且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他们用了几十年,终于知道了二氧化碳几十万年的变化
他们用了几十年,终于知道了二氧化碳几十万年的变化冰盖内部探索的开端冰川学家对于冰盖内部的探索,开始于Ernst Sorge在格陵兰岛挖出的15米深坑。
1930年,Station Eismitte,格陵兰岛。
彼时,Ernst Sorge 正在参与“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格陵兰探险项目”(Alfred Wegener Greenland Expedition)。
为了探究冰盖内部的变化,在没有打钻工具的情况下,他从冰盖表面的积雪层开始,向下挖出一个15m深坑,对这个15m深的剖面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研究。
图为1930年拍摄的STATION EISMITTE 及格陵兰岛在GOOGLE EARTH上显示的位置。
图来自: WIKIPEDIA▼通过测量各个深度积雪、冰体的密度,Ernst Sorge总结出Sorge定律:在降雪量稳定且积雪不融化的情况下,冰盖下某一深度处的密度是不变的(Bader, 1954)。
这是向冰盖内部探索的开始,自此以后,曾对南北极地懵懂无知的人类,逐步摸索到了开启秘密的钥匙,开始扣寻在此处长眠千百万年的地球气候变化讯息。
二十年后,世界上第一批冰芯在20世纪50年代由挪威-英国-瑞士南极探险队(the Norwegian British–Swedish Antarctic Expedition)朱诺冰原研究项目(the Juneau Ice Field Research Project)法国极地探险队( the Expeditions Polaires Francaises)三个团队分别在毛德皇后地、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中部取得。
图为THE NORWEGIANBRITISH–SWEDISH ANTARCTIC EXPEDITION 1950年在南极的照片(BY G. DE Q. ROBIN)▼图为THE JUNEAU ICE FIELD RESEARCH PROJECT 1950年在阿拉斯加的照片(BY MAYNARD M. MILLER AND WILLIAM 0.FIELD)▼图为THE EXPEDITIONS POLAIRES FRAN?AISES 在格陵兰时投放物资的飞机图来自MR. RICHARD NOLTE ▼最初的冰芯约有100m长,但因为质量较差,无法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工作。
高中地理课时作业5地球的演化湘教版
课时作业5 地球的演化一、选择题[2022·辽宁高一阶段练习]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2~1.4亿年间,开始人们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据此完成1~3题。
1.辽宁省西部所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主要在(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依据上述材料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A.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B.火山频发的海洋深处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3.“中华龙鸟”所处的地质时期( )A.重要的成煤期B.包括第四纪冰川寒冷期C.联合古陆形成D.被子植物繁盛[2022·重庆九龙坡高一期末]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021年8月,新疆哈密首次发现恐龙新属种化石。
在地质历史时期,哈密曾经是翼龙繁衍生息的乐土,堪称“翼龙的伊甸园”。
据此完成4~5题。
4.恐龙化石的发现指示当时哈密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A.寒冷湿润 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 D.炎热干燥5.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 )A.裸子植物繁盛 B.为铁矿成矿期C.联合古陆形成 D.灵长动物出现[2022·贵州贵阳高一期末]海洋爬行类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陈列的乌沙安顺龙化石发现于贵州安顺地区,这是约2.4亿年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动物的化石。
据此完成6~7题。
6.乌沙安顺龙类动物,繁盛于( )A.鱼形动物时代 B.两栖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7.安顺地区发现大量乌沙安顺龙化石,推测2.4亿年前此处曾为( )A.热带地区 B.森林地带C.高原地带 D.海洋环境[2022·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国庆节,小明和朋友一起去野餐。
能反映小明野餐是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A. B.C. D.参考答案:B【分析】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
篝火堆处气温高,气流上升。
周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烟气随着下沉。
完成环流。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
篝火堆处气温高,气流上升。
周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烟气随着下沉。
根据图示箭头方向,能反映小明野餐是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图B,B对。
图A、图C、图D的篝火处箭头都应上升,A、C、D错。
2. 我国古书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即黑子)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4-5题:4.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5.对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其活动周期为10年B.它和耀斑的多少和大小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C.当此现象出现增多时,地球上的降水量也增多D.在地球各地的夜空,都出现极光现象参考答案:A B3.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C.城市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参考答案:D4.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A. 下游泥滩B. 中游凸岸C. 上游凹岸D. 入海口处19. 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A. 风蚀蘑菇B. 移动沙丘C. 冲积扇D. 花岗岩风化球参考答案:18. B 19. C试题分析:【18题详解】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B对。
【19题详解】砾石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C对。
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A错。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选择题下图为一张北极冰盖融化时的图片,酷似哭泣的人脸,被人们富有深意地命名为“大自然母亲在哭泣”。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上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海洋环境污染B.渔业资源减少C.水资源短缺D.全球气候变暖【小题2】针对此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植树造林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④加大矿物燃料的开发力度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小题1】D【小题2】B【解析】【小题1】北极冰盖加速融化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小题2】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
采取的措施应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两方面进行,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和新技术等。
酸性气体排放与环境变暖关系不大;加大矿物燃料的开发力度,不利于减排二氧化碳。
选择题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到2100年,世界海平面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据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滩涂面积缩小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①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臭氧层破坏?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小题1】D【小题2】A【解析】【小题1】据图中信息分析,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分蒸发,土壤中盐类物质含量增加,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缩小。
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初识光催化及其还原二氧化碳
参考文献
[1]Hu, Yingyuan, et al. "One-pot electr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BiOCl/BiPO4 double-layer heterojunction film with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94 (2017): 222-230. [2]胡颖媛. 从 Bi 板到 Bi 基薄膜光催化剂的原位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D].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3]Kong X Y, Ng B J, Tan K H, et al. Simultaneous gener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on ultrathin BiOBr nanosheets during visible-light-driven CO2 photoreduction evoked superior activ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J]. Catalysis Today, 2018, 314: 20-27. [4]Zhu J, Li Y, Wang X, et al. Simultaneous Phosphorylation and Bi Modification of BiOBr for Promoting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J].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9, 7(17): 14953-14961. [5]Jiang Y, Hu J, Li J. Synthesis and visible light respons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n doped Bi2S3 microspheres assembled by nanosheets[J]. RSC Advances, 2016, 6(46): 39810-39817. [6]Mao X, Fan C, Wang Y, et al. RhB-sensitized effect on the enhancement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BiOCl toward bisphenol-A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4, 317: 517-525. [7]Bai, Yang, et al. "Size-dependent role of gold in g-C3N4/BiOBr/Au system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nd dye degradation."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157 (2016): 406-414.
基林和基林曲线
莫纳罗亚山和南极分别建立了大气成分观测系统,同时在 实验室对南极冰芯中的空气样品进行常规采样和对样品 进行测量。在南极的观测显然避开了各种局地CO2源的 干扰,更能够代表全球背景大气成分变化的情况。
仅仅两年以后,基林就发表了关于全球大气CO2变 化的经典论文,指出南极的CO2含量和化石燃料释放与 海洋吸收在同步增加。他还发现,在莫纳罗亚站大气
2 基林曲线的诞生
1976年,基林在论文中再次给出大气CO2含量的观 测结果。经过近20年的思考和研究,更有信心的基林这 次集中讨论莫纳罗亚山的记录,从而提示同行,大气 CO2含量长达15年的增加趋势(图4),不是以往所谓 多变性能够解释的,最好的解释应该来自人类活动本
而改变了以前学界认为的,CO2不同于氧气、氮气等大 身,即罪魁祸首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基林指出,
已经无异于抢劫者 (来源:New Scientist,18 April 2015)
76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5(3)- 2015
People 人物
20世纪50年代,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2
位科学家罗格•雷维尔(Roger Revelle,1950—1964年任
2002年,基林成为当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的获得者。 在他的获奖辞里提到,基林在莫纳罗亚山站得到的CO2 变化曲线被称作“基林曲线”,成为了20世纪气候变化 的标志图。
3 基林曲线的影响
基林曲线的研究,始于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 年,研究的进展是渐进式的,其影响也随着观测数据的 累积,特别是增加的数据对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的不 断确认在国际科学界逐步提高。根据Web of Science科学 文献数据库,可以检索到基林进入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 所之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27篇与大气和海洋碳观 测、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文章。这27篇文章总 被引频次达3545次,篇均131.3次,h指数为21,施引文 献达2903篇次,这完全是热门领域一位出色科学家的数 字。可贵的是,基林是并非热门的大气科学领域里,将 碳循环与人类影响“带热”的学者,这一点可以从施引 文献来自多达119个学科领域得到证明,而遍布全球90个 国家和地区的施引作者,也清晰地勾画出基林曲线影响 行观测的无法 替代的科学意义,所以他近似严酷和更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加。
这些人为因素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变化。
本文旨在概述并解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历史趋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然后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详细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情况。
最后,通过对工业革命前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讨论当前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
同时,文章将总结历史趋势与重要发现,并提出对未来趋势展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为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以及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情况,并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前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历史趋势变化情况。
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总结历史趋势与重要发现,并展望未来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最后一部分讨论研究局限性并提出建议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进行概述与解释说明,增进读者对这一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通过介绍二氧化碳产生、排放和浓度变化等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唤起广大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
此外,在总结历史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推动进一步针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问题的深入研究。
2. 正文:2.1 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在自然界中有多个来源和排放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来源是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
瓦里关地区大气CO2和CH4浓度的变化特征
的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一致[3]。
图12009-2016年瓦里关CO2浓度月平均浓度变化(2)图2为2009-2016年瓦里关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月平均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瓦里关地区CO2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季浓度明显低于冬春季浓度,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最高值出现在4耗CO2较多等原因所造成的。
图22009-2016年瓦里关CO2浓度平均季节变化3大气CH4浓度的变化特征(1)图3是2009-2016年瓦里关站大气CH4月平均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瓦里关地区大气CH4浓度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年平均浓度值1847.16ppb上升到2016年的1906.85ppb,上升了59. 69ppb,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5ppb·a-1,而1991年至2011年瓦里关CH4浓度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26ppb·a-1[3],CH4的年平均增长率上升较为明显。
图32009-2016年瓦里关CH4浓度月平均浓度变化(2)图4是2006-2016年瓦里关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多年平均季节变化,可以看出,瓦里关地区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多年平均季节变化的模煨桑活动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有直接关系。
图42009-2016年瓦里关CH4浓度平均季节变化4小结(1)瓦里关地区近些年的CO2和CH4浓度增长明显,与以前的观测结果相比较,CO2浓度的年均增长率基本一致,而CH4浓度的年均增长率上升较为明显。
(2)瓦里关地区CO2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浓度明显低于冬春季浓度,CO2浓度从1月份开始增长,4月份到达最高值后开始下降,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又开始上升。
(3)瓦里关地区CH4浓度变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秋季浓度高于冬春季浓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
【参考文献】[1]温玉璞,季秉法.青海瓦里关大气CO2本底浓度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3(6):420-424. [2]周秀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进展总结报告:1994-(上接第173页)时存在重点细节掌握不牢、主观分析不够深入、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等情况。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1. 引言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分析这些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2.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氟利昂、氯氟烃等等。
这些气体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特性,能够阻挡从地表向太空的红外线辐射,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维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但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破坏了这种平衡,引发了全球变暖。
3.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浓度呈现上升趋势。
据国际天文联合会(IPCC)报告,自1850年工业化时期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7%左右,甲烷浓度增加了148%左右,氟利昂、氯氟烃等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大幅增加。
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的浓度变化趋势最为明显。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CO2浓度达到408.5ppm,较工业化时期前二百年的280ppm增加了46%左右。
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4. 影响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的气温也在上升。
据IPCC报告,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0.8℃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极端天气等灾害增加,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最明显的迹象之一。
据IPCC报告,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20厘米。
随着冰川融化加速、海洋水温上升、海岸侵蚀等因素的作用,未来几十年内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还将加快,给沿海城市和岛国带来极大的威胁。
冰川消融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水咸度变化、水利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极端天气也是全球变暖的一种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及其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一、二氧化碳概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是地球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它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动物呼吸产生,并在大气和海洋间进行循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加,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上升。
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通常以时间为横坐标,二氧化碳浓度为纵坐标进行绘制。
过去的观测和研究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1958年至2021年的间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约316.2 ppm (百万分之一)增加至415.37 ppm,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这是因为人类活动中的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对浓度曲线产生一定影响。
植物在夏季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夏季
浓度相对较低,而在冬季植物生长衰退,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
三、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释放的热量
并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从而使地球温度上升。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全球气温也在迅速上升。
其次,二氧化碳的增加还会导致海洋酸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海
洋相互作用,形成碳酸化合物,使海洋中的酸性增加。
这对海洋生态
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珊瑚礁、贝类和其他海洋
生物的生存环境。
另外,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还会对全球气候模式和降水模式产生影响。
二氧化碳对大气循环和云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进而改变了全球气
候的分布和降水的模式。
四、应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措施
为了减缓和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
措施。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包括改善工业生产工艺、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发展低碳交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温室
气体的排放。
其次,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手段。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
氧气。
因此,增加森林面积和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此外,加强全球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也是解决二氧化碳浓度
上升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并采取有力
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五、总结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巨
大影响。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等问题
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加强全球合作和技术创新。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