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抗浮设计

合集下载

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一)2024

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一)2024

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一)引言概述: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是在地下室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设计是为了防止地下室土体和水压力的作用下底板浮起或变形,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本文将从地下室底板的材料选择、底板结构设计、降低水压力等角度,阐述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的具体内容。

正文:一、材料选择1. 底板基础材料的选择:应选择具有较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混凝土材料。

2. 底板防水材料的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防水卷材等。

3. 底板保温材料的选择:应选用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抗压强度的材料,如聚苯板等。

二、底板结构设计1. 底板厚度的设计:应根据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土体条件和地下水位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厚度设计。

2. 底板钢筋布置: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的布置,以提高底板的抗拉强度。

3. 底板施工缝的设计:应合理设置底板的施工缝,以减少底板的收缩和温度变形。

三、降低水压力1. 底板防渗漏措施:应进行严密的防渗漏处理,如铺设防水层、加固承载层等。

2. 底板排水系统设计:应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保证水从地下室底板迅速排出。

3. 地下室附加水压的考虑:在设计中要考虑地下室附近可能存在的附加水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环境因素考虑1. 土体密实度的检测:要对地下室周围土体的密实度进行检测,确保土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 地下水位的监测:应进行地下水位的监测,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3. 地下室通风系统设计:应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保持地下室的适宜环境。

五、其他相关措施1. 底板预应力设计:根据地下室结构和负荷情况,考虑进行底板的预应力设计。

2. 底板防辐射处理:根据需要,对地下室底板进行防辐射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3. 底板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底板施工质量,避免施工缺陷导致底板抗浮性能下降。

总结:地下室底板抗浮措施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降低水压力,考虑环境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充。

工程抗浮技术措施

工程抗浮技术措施

工程抗浮技术措施
工程抗浮技术措施是指对工程建筑中可能出现的浮动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措施。

具体的技术措施包括:
1. 地基处理:通过对地基进行加固、坚实化处理,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地基变形,从而减少工程浮动的风险。

2. 设计合理: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受力特点和地质条件,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尽可能减小工程的自重和外力引起的浮动危险。

3. 防渗排水:在工程中设置合理的防渗排水系统,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防止地下水对工程的浮动造成影响。

4. 监测预警:对关键部位和敏感工程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工程浮动问题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解决。

5. 健全管理:加强对工程施工和设计过程的管理,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设计符合工程实际情况,避免施工和设计不当导致的浮动问题。

6. 加固措施:对于已经出现浮动的工程,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增加附加重物、加固基础等,以增加工程的稳定性和抗浮能力。

总之,工程抗浮技术措施是综合运用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和管理等手段,全面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抗浮能力,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

排水构筑物抗浮设计

排水构筑物抗浮设计

抗浮设计是保证排水构筑物安全运行的重要 措施之一,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排水构筑物进行抗浮设计,提高其抵抗浮力的能力,确保其在极端天气条 件下的正常运行。
研究意义
排水构筑物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城市环境和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抗浮设计研究,有助于提高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02
排水构筑物抗浮设计基础
抗浮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抗浮设计的概念
排水构筑物抗浮设计是指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确保排水构筑物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上浮 或倾斜变形。
抗浮设计的原理
排水构筑物的抗浮设计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对于排水构筑 物,通过合理设计其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可以使其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保持稳定。
工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的排水构筑物类型,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排水构筑物,抗浮设 计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
缺乏实际工程验证
尽管已经提出了多种抗浮设计方法和措施,但实际工程应用案例较少,需要进一步验证其 有效性。
抗浮设计与施工的协同性不足
抗浮设计需要与施工过程紧密配合,以确保设计的有效实施。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往往忽 略了这一点,需要加强研究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发展新型抗浮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新型的抗浮技 术,以提高排水构筑物的抗浮能力。
加强实际工程应用研究
通过与实际工程的紧密合作,进一步验证现有抗浮设计方 法的有效性,并针对不同类型和条件的排水构筑物开展更 为全面的研究。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为了防止建筑物因地基沉降或地下水位上升而产生的浮动现象,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标准规范。

抗浮技术的实施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

一、地基处理。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是防止建筑物浮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的可能性。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灌注桩、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提高地基的抗浮能力。

二、排水系统设计。

在建筑工程中,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也是防止建筑物浮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受浸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建筑物浮动的风险。

在排水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合理设置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和有效性。

三、建筑材料选择。

在建筑工程中,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也是防止建筑物浮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优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变形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受外部力的影响,降低建筑物浮动的风险。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需要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四、监测与维护。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物的监测与维护也是防止建筑物浮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定期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变形和位移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同时,建筑物的维护也是防止建筑物浮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定期对建筑物进行维护和加固,可以有效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物浮动的风险。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涉及地基处理、排水系统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监测与维护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和实施。

通过科学合理地采取抗浮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浮动的风险,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和支持。

地下室抗浮方案

地下室抗浮方案

地下室抗浮方案在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的抗浮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抗浮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地下室上浮、结构破坏等严重后果,给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安全隐患。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室抗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下室抗浮的基本原理地下室抗浮的原理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地下室所受到的上浮力小于或等于地下室自身的重量以及抗浮结构所提供的抗浮力之和,从而保证地下室在地下水位上升时不会发生上浮现象。

上浮力的大小取决于地下水位的高度、地下室的面积以及水的重度。

地下室自身的重量包括结构自重、覆土重量等。

抗浮力的来源则主要有抗拔桩、抗浮锚杆、增加配重等。

二、地下室抗浮方案的设计要点1、准确的地质勘察在设计地下室抗浮方案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这是制定合理抗浮方案的基础。

2、合理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抗浮设防水位是指地下室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可能遇到的最高地下水位。

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最高水位、当地的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等因素。

3、计算上浮力和抗浮力根据确定的抗浮设防水位和地下室的尺寸,准确计算上浮力的大小。

同时,根据选用的抗浮措施,计算抗浮力的大小,确保抗浮力大于或等于上浮力。

4、选择合适的抗浮措施常见的地下室抗浮措施有以下几种:(1)抗拔桩抗拔桩是通过桩身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和桩端的阻力来提供抗拔力。

抗拔桩的优点是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好,适用于上浮力较大的情况。

(2)抗浮锚杆抗浮锚杆是将锚杆锚固在土层中,通过锚杆与土层之间的粘结力来提供抗拔力。

抗浮锚杆施工方便、造价较低,但承载能力相对较小,适用于上浮力较小的情况。

(3)增加配重通过在地下室顶板或底板增加混凝土配重、增加覆土厚度等方式来增加地下室的重量,从而抵抗上浮力。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会增加地下室的造价和施工难度。

(4)排水减压通过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减小上浮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有可靠排水出路的情况。

最全的抗浮设计解读

最全的抗浮设计解读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s×h2 Nw,k=γw×hw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w×h21+γs’×h21+γs×h22 =Gk1+γs×h2 Nw,k=γw×hw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w×h2+γs’×h2+γw×h3 =Gk1+γs×h2+γw×h3 Nw,k=γw×hw =γw×(h1 +h2) +γw×h3
三、局部抗浮设计
按照表9.2.4进行分配结束后,根据承载力及裂缝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上图计算为 例。 1.承载力计算:
防水板承受的净水浮力:q=1.35×51 -(0.5×16+0.4×25)=50.85KN/m2
① 对X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Mx=qly(lx-2C/3)2/8 ② 对Y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My=qlx(ly-2C/3)2/8 式中 q—垂直荷载设计值 lx ly---等代框架梁的计算跨度,即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C---柱帽在计算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见上图 两个方向的总弯矩计算完成后,按照表9.2.4进行分配
从设计步骤上可分为整体抗浮设计和局部抗浮设计
二、整体抗浮设计
1、整体抗浮设计应符合《地规》5.4.3 Gk/Nw,k≥Kw 式中: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
Nw,k——浮力作用值
Kw——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一般情况下可取1.05. 下面以地下车库为例,对式5.4.3进行分析
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这里面不包含活荷载和后砌隔墙荷载。
三、局部抗浮设计
表9.2.4
截面位置
端跨: 边支座截面负弯矩 跨中正弯矩 第一个内支座截面负弯矩 内跨: 支座截面负弯矩 跨中正弯矩

最全的抗浮设计范文

最全的抗浮设计范文

最全的抗浮设计范文抗浮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抗由土层沉降、地震、洪水等因素引起的浮力。

浮力是指当建筑物受到外力压力时,土壤中的水分被压缩,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建筑物产生浮现现象。

抗浮设计的重要性在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人员安全。

因此,合理的抗浮设计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土壤调查是抗浮设计的基础。

土壤调查是为了确定建筑物建造的地基情况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土层的水文特征。

通过详细的土壤调查,可以准确的判断土壤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其次,在抗浮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的力学特性和建筑物的特点合理确定基础形式。

一般情况下,基础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种形式。

对于地下建筑物或者塔楼等超高层建筑,应采用深基础,利用深基础的自重对抗浮力。

对于小型建筑物,可以选择浅基础,通过加大地下部分的重力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第三,抗浮设计还可以通过加重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来提高稳定性。

这包括增加地下室的面积或者加大地下室的墙体厚度和柱子的截面尺寸。

通过增加地下部分的重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重,从而抵抗土壤的浮力。

此外,抗浮设计还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来提高稳定性。

例如,增加建筑物的底部面积,通过扩大建筑物的基础面积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采用超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抗震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最后,在抗浮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建筑物与外界环境的因素。

例如,对于建筑物所处的地段,如果存在洪水的风险,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设置抗浮排涝系统,将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排水到低洼地带,从而减小土壤浮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抗浮设计是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设计过程。

通过合理的土壤调查,选择适当的基础形式和增重措施,改变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以及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因素,可以有效地抵抗土壤浮力,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浮设计资料

抗浮设计资料

5.6 抗浮设计与底板5.6.1抗浮水位的确定及水浮力的计算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给出的抗浮设防水位的概念为:地下室抗浮评价计算所需的、保证抗浮设防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场地地下水位。

结构在使用期间,地下水位随季节等不断变化,其受到的水浮力也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

抗浮水位为场地水位,要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从较大范围的整个场地来考虑,而不是某个单独建筑,具体涉及到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藏深度、含水层数量、岩性结构、含水层构造特点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等。

2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取决于地下结构底板所处土层地下水类型和水头高度,在查询本区域水文地质研究资料和多年水位动态变化统计资料的前提下,对建筑物在施工期和使用年限内可能产生的最高水位进行合理计算。

一般用于抗浮设计的抗浮水位由地勘单位提供,但设计人员应能对地勘单位提供的抗浮水位进行一定的判断(如有学者认为,滞水是弱透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季节性强,通常是暂时性的,不考虑其浮力效应),避免结构设计的浪费,必要时,可通过专家论证会来确定场地的抗浮水位。

3关于“盆池效应”:近年来,地下室抗浮事故颁发,勘察单位为保护自己,提出了“盆池效应”这个概念,如此一来,发生的任何抗浮事故,都是因为设计单位未考虑“盆池效应”导致的,给设计单位带来很大困扰。

那么,什么是“盆池效应”,勘察报告中出现“盆池效应”时,设计如何处理?地下室外挖后,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并改变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同时强降雨时地表水下渗,都将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盆池效应”。

在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完工后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1)应由勘察单位提供考虑“盆池效应”的抗浮水位的书面文件,对地下室进行抗浮设计;或由勘察单位给出考虑“盆池效应”的排水方案的书面文件,以作为强降雨时地下室外的地表水排水措施的设计依据。

必要时,应由建设方组织召开专家会,以应对“盆池效应”可能带来的结构安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类别 极软岩 软岩 较软岩 较硬岩 坚硬岩 frbk值(kPa) 270~360 360~760 760~1200 1200~1800 1800~2600
注:1 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 2 仅适用于初步设计,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测; 3 岩体的结构面发育时。取表中下限值; 4 岩石类别根据天然单轴抗压强度fr划分:fr<5MPa为极软岩,5MPa fr<15MPa 为软岩, 15MPa fr<30MPa 为较软岩,30MPa fr<60MPa 为较硬岩, fr 15MPa 为坚硬岩,
Gk=Gk1+γs×h2 Nw,k=γw×(h1 +h2) 但局部抗浮设计不适用
二、整体抗浮设计
2、若整体不满足设计要求时,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 增加压重、采用抗浮锚杆、采用抗拔桩 整体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而采取增加压重的措施时,可采取地 下室底板压重,顶板压重两种方式。压重材料可根据需要选用普通回 填土、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铁屑混凝土等 1)对于非岩石地基如粉质粘土、粉土、中粗砂等易开挖的地基,应首 选地下室底板压重方案。其优点是地下室底板局部抗浮受力减小从而 节省结构底板造价,地下室顶板梁不受影响;缺点是开挖及回填量增 大、竖向构件长度增大。 2)对于岩石地基等开挖难度较大的地基,优选地下室顶板压重的方案 (多层地下室同理),其优点是减少爆破开挖及回填量、竖向构件长 度不受影响;缺点是底板,顶板均比底板压重方案增加受力及结构造 价(竖向构件可能也会增加造价)
四、抗浮锚杆设计
表8.2.3-3 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三、局部抗浮设计
M=0.5x1726.6/4.05=213.2KN.m σ s=M/(0.87Xh0XAs)=213.2x106/(0.87x350x3142)=222.8 ρte=As/Ate=3142/(0.5x400x1000)=0.016>0.01 Ψ=1.1-0.65x2.2/(0.016x222.8)=0.7 Wmax=1.9x0.7x222.8/(2x105)x(1.9x30+0.08x20/0.016)=0.26>Wlim=0.2 (《混规》 表3.4.5) 同理计算下部钢筋需22@200支座附加22@200,Wmax=0.20 Y方向裂缝计算同X方向。 综上,防水板配筋满足承载力计算和裂缝计算的要求。
三、局部抗浮设计
1、局部抗浮设计必须在整体抗浮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2、当地下室整体抗浮满足要求或采取压重措施后整体抗浮满足要求时,局 部抗浮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1)荷载确定:基底标高浮力-底板及其上覆土自重 承载力计算时应乘以分项系数,其中水浮力的分项系数取1.35,自重 的分项系数取1.0 裂缝计算时取标准值 2)根据不同的基础形式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地下室底板(基础) 混凝土构件的抗弯、抗剪、抗裂等计算,完成截面配筋设计。
三、局部抗浮设计
按照表9.2.4进行分配结束后,根据承载力及裂缝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上图计算为 例。 1.承载力计算:
防水板承受的净水浮力:q=1.35×51 -(0.5×16+0.4×25)=50.85KN/m2
总弯矩:Mx=qly(lx-2C/3)2/8=49.85 ×8.1×(8.1-2×1.2/3)2/8=2743.7KNm (上柱墩高度300,C=0.3+0.6+0.3=1.2) 由表9.2.4,(以端跨为例)得:
从设计步骤上可分为整体抗浮设计和局部抗浮设计
二、整体抗浮设计
1、整体抗浮设计应符合《地规》5.4.3 Gk/Nw,k≥Kw 式中: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
Nw,k——浮力作用值
Kw——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一般情况下可取1.05. 下面以地下车库为例,对式5.4.3进行分析
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这里面不包含活荷载和后砌隔墙荷载。
X方向:跨中正弯矩最大值:M正=0.26 ×2743.7/4.05=176.2KNm
支座负弯矩最大值:M负=0.5 ×2743.7/4.05=338.7KN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钢筋等级为HRB400,防水板厚h=400mm,则 As正=176.2 ×106/(0.9 × 360 ×370)=1470mm2
As负=338.7 ×106/(0.9 × 360 ×350)=2987mm2
所以,防水板上部钢筋取20@200(1571mm2),双向设置,下部钢筋支座处20@200附加 20@200(1571×2=3142mm2) Y方向防水板配筋同X方向。
三、局部抗浮设计
2.裂缝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1.1-3,Wmax≤ Wlim
有关抗浮设计的专题整理
目录
一、概述
二、整体抗浮设计
三、局部抗浮设计 四、抗浮锚杆的设计 五、施工阶段的抗浮设计
一、概述
根据《地规》3.0.2第6条: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 应进行抗浮验算。 抗浮设计应根据地质报告出具的抗浮设计水位进行计算,现阶段设计过程 中经常会遇到地质报告不全或者是非正式的地质报告,在看地质报告 的过程中要着重检查有无抗浮水位的描述,描述是否准确,前后结论 是否一致,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建设方和勘察部门联系确认。抗浮水位 有时会影响基础形式的选取。 抗浮设计从设计阶段来界定可分为施工阶段的抗浮设计和使用阶段的抗浮8.2.3-1取值;
KN ak D f rbk
(8.2.3)
表8.2.3-1 岩土锚杆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临时性锚杆 2.0 1.8 1.6 永久性锚杆 2.6 2.4 2.2
四、抗浮锚杆设计
表8.2.3-2 岩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s×h2 Nw,k=γw×hw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w×h21+γs’×h21+γs×h22 =Gk1+γs×h2 Nw,k=γw×hw
二、整体抗浮计算
Gk=Gk1+γw×h2+γs’×h2+γw×h3 =Gk1+γs×h2+γw×h3 Nw,k=γw×hw =γw×(h1 +h2) +γw×h3
σs =M/(0.87Xh0XAs)=114.4x106/(0.87x370x1571)=219.1
ρte=As/Ate=1571/(0.5x400x1000)=0.0079<0.01,取0.01 Ψ=1.1-0.65x2.2/(0.01x219.1)=0.45 Wmax=1.9x0.45x219.1/(2x105)x(1.9x20+0.08x20/0.01)=0.185 <Wlim=0.2(《混 规》表3.4.5) 支座:取Cs=30(设计总说明为50,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规范》3.5.4保护层厚度大于 30时取30)
x4x8.1】X25/(8.1x8.1)=4.35
合计:Gk=35.2+16.25+4.35=55.8 55.8/1.05=53.1>51
整体抗浮满足设计要求
2、局部抗浮设计
三、局部抗浮设计
2、局部抗浮设计
(柱距8.1X8.1)
柱帽在计算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
三、局部抗浮设计
见上部两个图图示,按照经验系数法计算,应先计算垂直荷载产生的板的总弯矩设 计值,然后按照《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表9.2.4确定 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N ak
cos
式中 N a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锚杆所受轴向拉力(kN); H tk ——锚杆水平拉力标准值(kN); ——锚杆锚固段有效锚固长度( );
四、抗浮锚杆设计
8.2.2 锚杆钢筋截面面积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普通钢筋锚杆:
As
K b N ak fy
(8.2.2-1)
四、抗浮锚杆设计
1.本文仅针对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方式,筏板基础另行研究 当采取抗浮锚杆措施以满足整体抗浮设计要求时,局部抗浮设计应符合以下 要求: 1)确定抗浮锚杆方案:每平米锚杆抗力=基底标高浮力-底板及其上部覆土 自重/Kw 2)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加防水板时,抗浮锚杆布置在独立基础范围以外的抗 水底板区域,独立基础范围内一般无需布置。防水板厚度应满足抗渗等 级、锚杆锚固等要求。防水板配筋按构造要求设置,锚杆间距较大时尚 应复核防水板配筋。 3)抗浮锚杆设计参《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第8.2节 设 计计算 8.2.1 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8.2.1) H tk
m2); 式中 As ——锚杆钢筋的截面面积( i kPa); i f y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8.2.2取值。 K b ——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应按表 i 表8.2.2 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临时性锚杆 1.8 1.6 1.4 永久性锚杆 2.2 2.0 1.8
3)构造设计:除梁板式抗水底板外,独立基础加抗水底板、筏板等基础
形式均需满足无梁楼盖的构造要求。
三、局部抗浮设计
1、局部抗浮设计(以如下布局为例进行计算)
三、局部抗浮设计
三、局部抗浮设计
1、首先验算整体抗浮是否满足 水浮力:F=(4.2+0.5+0.4)x10=51 覆土折算荷载:(1.7+0.5)x16=35.2 顶板底板折算荷载:(0.25+0.4)X25=16.25 顶板主次梁折算荷载:【0.5x(1-0.25)x2x8.1+0.3x(0.8-0.25)
① 对X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Mx=qly(lx-2C/3)2/8 ② 对Y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My=qlx(ly-2C/3)2/8 式中 q—垂直荷载设计值 lx ly---等代框架梁的计算跨度,即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C---柱帽在计算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见上图 两个方向的总弯矩计算完成后,按照表9.2.4进行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