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中NO探究

合集下载

一氧化氮的医学性质

一氧化氮的医学性质

一氧化氮(NO) 是人体内的一种生物调节因子, 生理条件下在体内发挥宿主防御、调节纤毛运动、抗炎、舒张气道和血管平滑肌、信使分子等作用。

气道内NO主要包括上气道和下气道产生的NO, 上气道NO主要由鼻窦和鼻黏膜产生(以鼻窦为主) , 可检测鼻腔NO ( nNO) ;下气道NO主要由支气管及肺泡产生(以支气管为主) , 可检测口呼出气NO (FeNO) , 正常人上气道NO浓度远远高于下气道NO[1]。

正常人的气道NO具有微弱的舒张平滑肌作用, 可以抑制气道高反应, 但过高浓度NO会引起组织损伤,作为炎症介质使个体容易发生气道高反应, 因此在过敏性鼻炎慢性炎症阶段及哮喘等炎症性疾病中, NO主要促进疾病的进展[2,3]。

气道NO主要反映嗜酸细胞性炎症, 当气道炎症反应使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时可诱导iNOS合成增多, 从而使NO产生增多, 因此FeNO已被广泛应用于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中。

ICAM-1对变应性炎症中嗜酸细胞的聚集有重要的作用, 嗜酸粒细胞表面的LFA-1受到刺激后迅速上调, 与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相互作用, 有助于嗜酸粒细胞黏附, 在嗜酸粒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时起关键作用。

在嗜酸粒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时起关键作用。

在上皮细胞层, 嗜酸粒细胞的黏附与转移亦受LFA-1与ICAM-1的调节。

ES是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只表达于损伤部位的内皮细胞上,参与白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在炎症、免疫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b细胞转变为浆细胞的过程。

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物质。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NO信号分子是一种生物活性气体,它在植物抗病反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O信号分子能够参与植物抗病反应的多个路径,包括植物免疫系统的激活、激素的调节、细胞死亡的诱导等。

本文将从NO信号分子的生成和调节、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NO信号分子的生成和调节1. NO的生成NO是一种气态分子,通常由NO合酶(NOS)催化NO前体L-精氨酸的氧化而生成。

但在植物中,由于没有NOS酶的存在,NO的产生便不同于哺乳动物。

植物中的NO生成共有三种途径:1)在植物细胞中,NO可以通过外源性物质的代谢产生,例如NO可以从亚硝酸盐、亚硝酸和氨等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2)在植物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亚硝酸还原酶与植物中的一些代谢关键酶的选择性结合能够调节NO的释放和生成。

3)NO还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催化亚硝酸盐到一氧化氮的还原过程而生成。

NO的浓度是由它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决定的。

一方面,NO在植物中可以被鉴别和质量化,例如与葡糖酸酐结合后生成葡糖酸酐基,这样可以在植物细胞中有效控制NO的浓度。

另一方面,植物中的NO合酶还有与NO亲和力更高的一些物质存在,例如(4-羟基-2,2,6,6-四甲基-1-哌啶基)对乙酰胆碱酯酰苯甲酸这种氧化还原物,可以限制HNO的生成和限制NO的自我毒性。

此外,NO还可以通过NO合酶的磷酸化等活性调节来控制。

1. 植物免疫系统的激活NO已被证明能够激活植物免疫响应,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当植物受到病原体的攻击时,NO合酶的表达和NO的生成均会上升,从而刺激植物中的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例子如乙酰离子酯水解酸(Acyl esterase acid),能够诱导NO和GTP酶活性的提高,进而促进植物之间的信号传导和病原体的识别和激活。

2. 激素的调节NO也参与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

例如,NO可以与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增强植物抵御微生物入侵的能力。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NO(一氧化氮)被发现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综述有关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的研究。

NO是一种在生物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信号分子。

在植物中,NO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调节生长发育、抗生物逆境以及参与信号传导等。

在植物抗病反应中,NO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成,如硝酸还原酶(NR)、内源合成有机氮化合物(S-nitrosothiol,SNO)以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s)等。

一旦受到病原体感染,植物组织中的NO水平会显著上升,这
表明NO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

研究发现,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O可以直接杀死病原体。

研究人员发现,NO可以通过氧化或亚硝酸钠形成的自由基,直接杀死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

NO可以调节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NO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调节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

NO可以诱导一种叫做PR-1(Pathogenesis Related-1)的蛋白质的表达,这种蛋白质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NO还可以调节植物的信号传导通路,进一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研究结果指出,NO可能会对植物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导致细胞死亡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NO在植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很难准确地判断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细胞生物学作业:no的内容及意义

细胞生物学作业:no的内容及意义

一、NO信号的发现及内容自70年代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穆拉德教授及合作者发现硝酸甘油等有机硝酸酶都能够使组织内CGMP、CAMP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

1977年,穆拉德发现硝酸甘油等有机硝酸脂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后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药理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流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测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奇戈特推测内皮细胞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信使分子,这种信使分子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从而扩张血管.弗奇戈特将这种未知的信使分子命名为内皮细胞松弛因子(EDRF)。

这篇论文,吸引了伊格纳罗教授的关注。

他及同事发现EDRF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背酸环化酶(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CGMP途径扩张血管。

二、NO的作用机理:乙酰胆碱→血管内皮→Ca2+浓度升高→一氧化氮合酶→NO→平滑肌细胞→鸟苷酸环化酶→cGMP→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2+离子浓度下降→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血流通畅。

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具有百年的历史,其作用机理是在体内转化为NO,可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需氧量。

三、NO信号学说与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应用NO治疗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应用于新生儿,是对足月及近足月(胎龄>34周)患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进行治疗,后作为足月和近足月儿持续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的选择性扩张肺血管的常规治疗方法。

因其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改善肺内、外的分流,改善肺通气,血流比值,且不造成体循环低血压,可以调节呼吸道、胃肠道等的血液供应,同时可以抑制炎性反应细胞激动素基因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黏附与积聚,从而使其在BPD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NO在新生儿支气管发育不良中的作用机制:(1)调节血管张力作用:NO可以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从而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改变血管的张力,调节血压和组织血流量,同时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维持血流畅通。

生物信号-NO的作用机制

生物信号-NO的作用机制
形成:
一氧化氮合酶(NOS)
L-精氨酸 +O2—————————NO+L-瓜氨酸
一氧化氮(NO)简介
1998年R.Furchgott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对NO信号( 内皮依赖性
舒张因子)转导机制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佛契哥特Robert F.Furchgott
伊格纳罗 Louis J. Ignarro
血管 上皮 细胞 (ຫໍສະໝຸດ ndot helial cell)
NO的作用机制(小结)
血管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乙酰胆碱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Ca2+ 通道开放(Ca2+升高) ,与钙调素结合
一氧化氮合酶活化, NOS
L-精氨酸
NO+ L瓜氨酸
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 巨噬细胞合成太多的一 氧化氮,加速动脉粥样 硬化的形成与恶化。
• 败血性休克:感染革兰氏阴性菌,诱发巨噬细胞在全身释放 NO,触发大范围的血管舒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引起的。
课后思考?
日常生活中如何使自己体内尽可能多的产生有 利的NO气体信号分子?
谢谢!
生物信号——NO的作用机制
引言
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信息的传递需要信号
含羞草
蚜虫
“物理信号”
“化学信号”
引言
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信息的传递需要信号
伟哥
“生物信号”
一氧化氮(NO)简介
特点:极不稳定的生物自由基
生物半衰期只有3-5s
体内形成主要场所:
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
血管的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生化变化

植物中的NO信号通路与生理功能研究

植物中的NO信号通路与生理功能研究

植物中的NO信号通路与生理功能研究植物中的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植物中NO信号通路的复杂性以及其在多种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植物中的NO信号通路与生理功能进行探讨。

一、植物中NO的产生与清除机制1. NO的产生机制NO在植物细胞中主要由亚硝酸还原酶(NIR)、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亚硝酸羟化酶(NiR)等酶类催化产生。

其中,NIR催化亚硝酸的还原反应生成NO,而NOS则专门负责在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中产生NO。

2. NO的清除机制植物中NO的清除主要通过二氧化氮酶(NOD)和亚硝酸还原酶进行。

NOD可以将NO氧化为无害的亚硝酸,而亚硝酸还原酶则能够将亚硝酸还原为氮气,从而进一步降低NO对植物的负面影响。

二、植物中NO信号传递通路1. 受体介导的NO信号传递植物细胞膜上存在多种NO感受器,包括膜联蛋白、离子通道和受体蛋白等。

这些NO感受器能够与NO发生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传递过程,并影响下游的生理功能。

例如,NO可以通过活化离子通道,改变细胞内离子浓度,从而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2. NO作为信号分子调控蛋白质磷酸化NO可以通过与一些蛋白质发生反应,引发蛋白质磷酸化信号传递过程。

这些磷酸化事件能够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如细胞分裂、凋亡和逆境应答等。

三、植物中NO的生理功能1. 生长发育调控NO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NO对植物的种子萌发、根系生长以及膨大生长等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例如,NO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并在侧根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光合作用调控NO在植物光合作用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NO可以调节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速率,并影响植物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

此外,NO还能够调节植物中光合酶的活性,从而调节光合作用的效率。

3. 逆境胁迫响应NO在植物的逆境胁迫响应中具有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

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

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NO是一种带有不成对电子的气体,化学性质不稳定,半衰期很短,仅有几秒钟,易形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NO 是一种环境污染物,是酸雨的诱导者,却从未认识到这小小的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热点,在1992年被Nature杂志誉为“明星分子”,其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1978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Furochott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Ach对内皮保存完整的兔离体主动脉环具有舒张作用;而对去内皮螺旋条则具有收缩作用。

后来证明Ach作用于内皮细胞,产生了一种弥散因子,称为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血管因子(EDRF),后来证明EDRF即为NO.NO以L-Arg为底物,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催化下生成。

NOS经实验证明是NADPH-黄递酶,此酶按其细胞和组织来源共有三种亚型: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型NOS(eNOS);诱导型NOS(iNOS)。

前两种在细胞处于生理状态下即可表达,是钙离子和钙调蛋白依赖型,合称为结构型NOS(cNOS),后一种为非钙依赖型,在细胞受到刺激时可大量表达。

由于NO扩散快,易被降解,其合成部位常用NOS的分布部位来表示。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法发现,脊椎动物的许多部位如脑、胃肠道、肺、心血管、子宫、卵巢、巨噬细胞甚至骨骼肌细胞中有NOS阳性细胞分布。

作为一种低分子量的脂溶性分子,NO产生后以扩散的形式作用于其周围的组织和细胞,其“受体”是一些酶或其他分子中的二价铁离子。

当NO与鸟苷酸环化酶(GC)的铁离子结合后,GC便被激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NO在生物体内像一柄“双刃剑”,发挥着双重作用。

适量的NO 释放,能引起生物体的一系列生理作用,而NO的释放过量或不足,则产生一系列病理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NO是一种极不典型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递质,因为它并非包裹在突触囊泡中或以细胞排粒作用而释放,也不作用于典型的细胞表面受体,但由于其扩散快,传导距离长而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作用。

NO的发现与启示

NO的发现与启示

NO 的发现与启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体内气体信使分子。

L 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下生成NO 和瓜氨酸。

人体内有三种一氧化氮合成酶,它们分别是存在于血管内皮中的内皮型, 存在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型及存在于白细胞等组织中的诱生型。

NO 产生后半衰期极短,仅3~5s 。

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可扩张血管, 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控,还可作为信使分子参与神经、免疫等多系统功能的调节。

发现内源性NO 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体内一种全新的生物信号传导分子,同时也为疾病的防治带来了福音,采用吸入NO 的方法来治疗肺动脉高压已取得显著疗效。

1998年美国科学家Furchgott 、Ignarro 及Murad 因为“发现NO 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分子作用”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15)。

目前,除NO 以外,在体内还发现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新的气体信使分子。

(一)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的发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药理学家Furchgott 长期从事血管活性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发现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卡巴胆碱( carbachol ,Cch)等M 受体激动剂在体外可引起血管收缩,这是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结果,因为人们早已知道Ach 在体内具有很好的扩血管效应。

但为什么Ach 在体内外对血管的舒缩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并不清楚。

1978年, 他和同事在动脉离体标本的研究中意外发现, ACh 和Cch 等M 受体激动剂没有像往常一样引起动脉血管收缩, 而是引起了动脉血管舒张。

这一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这些实验的条件, 发现前后实验所用的动脉血管标本的制作方式有所不同。

虽然都来自家兔的胸主动脉, 但引起动脉舒张的标本是动脉环, 而此前的实验一直都采用动脉条。

因为过去为了克服当时生理记录仪灵敏度不足的问 Robert F. Furchgott(1916-2009)Louis J. Ignarro (1941-) Ferid Murad (1936-) 图1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题,他用眼科剪沿血管壁螺旋状剪开,然后将这种螺旋状的血管两端悬挂,以记录张力变化,从而巧妙地将血管口径的微弱收缩放大为易于记录的轴向收缩。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导机制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导机制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导机制一氧化氮,常简写为NO,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气体。

虽然它的毒性很强,但在合适的浓度下,一氧化氮也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在医学领域,一氧化氮已经被证明具有很多生物学效应。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

一、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功能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功能在人体内是很重要的。

它是由一种叫做NO合酶的酶催化反应生成的。

当我们需要一氧化氮时,NO合酶会将精氨酸转化为亚精氨酸,然后亚精氨酸会被另一个酶催化,生成一氧化氮。

在人体内,一氧化氮具有很多生物学效应。

首先,它可以帮助放松血管,使得血流更顺畅,从而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其次,它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最后,一氧化氮还可以帮助抵抗病毒和癌细胞的侵袭。

二、一氧化氮的诱导机制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导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呢?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活性氧,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和其它分子进行反应进而影响生物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最经典的一种诱导机制就是NO- cyclic GMP Pathway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一氧化氮会作用于细胞表面上的激活剂,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环磷酸鸟苷(cyclic GMP)。

环磷酸鸟苷对于细胞的代谢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

三、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进展在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中,一氧化氮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治疗和疾病研究,一氧化氮不但安全而且有出色的治疗效果,可以说有着巨大的医学潜力。

一氧化氮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疾病、瘢痕疙瘩等治疗上都有应用。

从这些研究来看,一氧化氮在医学领域的前景非常广泛。

四、结论总之,一氧化氮是一种既有益又有害的化合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导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它的益处作用。

在未来,可以预期一氧化氮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它的作用和机制的了解会越来越多,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血清NO及NOS的实验室检测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意义探讨

血清NO及NOS的实验室检测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意义探讨

血清NO及NOS的实验室检测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意义探讨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方法:硝酸盐还原酶法。

因为NO在血清中以稳定的离子硝酸盐离子(NO3-)和亚硝酸盐离子(NO2-)存在,因此硝酸盐离子和亚硝酸盐离子可以准确地反映NO合成量。

同时,根据NOS可以催化L-精氨酸生成NO,而NO 与二价铁结合成有色物的性质,对NOS进行检测。

结果:我们对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NO及NOS进行测定,其结果显示如下:肝硬化如血清中NO:(50.4±19.0)umol/L,NOS:(6.72±2.37)u/ml,正常组血清中NO:(34.5±16.8)umol/L,NOS:(3.89±1.35)u/ml,经过T检验结果为P<0.01。

其结果显示,正常人血清中的NO)及NOS均低于肝硬化组,而NO与NOS的含量变化基本成正相关。

因为肝脏本身存在NOS,可以合成并释放NO。

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O及NOS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可能与肝硬化的代谢、肝功能的损伤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一氧化氮(NO)既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信息传递体,又是一种反应性极强的自由基。

它兼有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作用,介导和调节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对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测定,对初步探讨NO及NOS与肝硬化的发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6~2012.12月间来我院肝病科的住院患者110例,其诊断符合《内科学肝硬化》第六版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55例中,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6.0±6.8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8.1±3.7年;Chlld-pugh分级:B级31例,C级24例。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调节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一氧化氮的作用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一氧化氮在生物学中的功能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学功能1. 血管扩张一氧化氮可以通过活化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酶来生成,进而促进平滑肌松弛并导致血管扩张。

这个过程在心血管系统中特别重要,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和保持健康的心血管功能。

2. 免疫调节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在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研究显示,一氧化氮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运动和生物活性,从而对炎症反应产生影响。

例如,一氧化氮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中的细胞因子分泌和活性,而增加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

3. 神经调节一氧化氮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影响脑内的信号传递并帮助调节大脑中的各种生理活动。

它的释放可以刺激神经元产生长时程的电位变化,并参与注意力、情感、认知和运动等神经功能的调节。

4. 细胞信号传导生物学中,一氧化氮可以通过与其他化合物反应进而调节细胞信号传导。

通常来说,一氧化氮会与金属离子(如铁或铜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从而影响细胞内的过程。

二、一氧化氮的应用1. 治疗心血管疾病由于一氧化氮在血管扩张和心血管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氧化氮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时,一氧化氮供体可能会被用于调节心血管功能。

2. 改善性功能障碍一氧化氮可以促进平滑肌松弛,从而在改善性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正因如此,一氧化氮供体被广泛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阴茎曲度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3. 多种疾病的治疗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一氧化氮作为治疗平台的辅助工具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一氧化氮供体可能被使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肝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等疾病,但在这些方面的临床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一氧化氮生化作用

一氧化氮生化作用

一氧化氮生化作用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体内发挥着多种生化作用。

1. 心血管系统调节:NO 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以迅速传递至血管平滑肌细胞,使平滑肌松弛、动脉血管扩张,从而调节血压和血流分布。

2. 免疫调节:NO可以作用于免疫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 神经递质:NO作为新型的神经元信使,介导兴奋性氨基酸和突触传递可逆性,参与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

4. 细胞信号转导:NO与受体结合后,激活靶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环化酶(GC),进而使cGMP合成增加并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如降低胞内游离钙、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松驰气道平滑肌等。

5. 能量代谢调节:过量的NO可灭活三羧循环的乌头酸酶及线粒体逆电子
体系中的NADPH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从而抑制能量合成。

6. DNA复制影响:过量NO还抑制核糖核苷还原酶而影响DNA复制。

请注意,虽然NO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过量的NO也可能会
对机体造成损伤。

因此,保持NO的平衡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氧化氮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

一氧化氮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

一氧化氮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尤其在调节血管、免疫、神经和消化系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NO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应用。

NO的生成与生物学作用NO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内源性NO合酶(NOS)的作用产生,上述反应需要和摄取L-精氨酸等基础氨基酸的协同作用,根据酶的结构和催化方式不同,NOS可分为内皮型(eNOS)、神经型(nNOS)和诱导型(iNOS)三种。

eNOS主要在内皮细胞内合成NO,调节血管张力、抗凝血和降低血压;nNOS则主要分布在神经元中,调节神经传递和兴奋性;iNOS主要在炎症、感染等情况下被激活,持续大量合成NO,参与免疫调节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在生物体内,NO的生物学作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 调节血管张力。

NO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合成环磷酸鸟苷(cGMP),进而下调平滑肌细胞Ca2+浓度,使血管松弛,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同时提高血流灌注和氧输送。

2. 抗菌和免疫调节。

NO能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如肺炎球菌、副结核杆菌等常见细菌和病毒等。

此外,NO也能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激活和细胞因子的生成,对细胞凋亡和癌细胞的清除等方面发挥作用。

3. 神经调节和学习记忆。

NO在脑内分布广泛,可调节神经传递和神经元兴奋性,对大脑内的学习、记忆和情感等功能产生影响,此外还能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4. 消化调节和细胞增殖。

NO也参与胃肠道的平滑肌收缩和松弛,调节消化和排便功能,同时在内分泌、外分泌和免疫细胞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NO还能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促进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

NO在临床中的应用NO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力,其中包括如下几点。

1. 低血压和休克。

NO能扩张血管,增加外周血流灌注和氧输送,对低血压和休克等危重病患者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但需要控制剂量和副作用。

no测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no测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no测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NO(一氧化氮)的测定方法主要基于化学反应或物理性质的变化来测量样品中的NO浓度。

1.1 化学反应法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法是Griess试剂法。

该方法基于NO与Griess试剂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的性质。

具体步骤如下:1.将样品与Griess试剂混合;2.经过一定的反应时间,偶氮化合物会形成;3.测定偶氮化合物的吸光度;4.根据吸光度与NO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样品中的NO浓度。

1.2 物理性质法物理性质法主要包括电化学法和光谱法。

电化学法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NO与电极表面的氧气发生反应来测定NO浓度。

其中,工作电极会催化NO与氧气的反应,进而产生一定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根据信号的强度可以计算出NO浓度。

光谱法一般是利用NO分子的特定吸收峰进行测量。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NO分子的紫外吸收性质,通过测量样品中NO分子吸收特定紫外光的强度来计算NO浓度。

2. 应用2.1 环境监测NO测定方法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空气中的NO浓度,可以评估空气质量,尤其是判断是否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这对城市规划、交通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2.2 医学研究NO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生物体内的NO浓度,可以了解其在多种疾病和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比如,通过测定血液中NO浓度,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2.3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NO测定方法通常用于监测工业废气中的NO排放浓度。

合理控制NO的排放量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NO测定方法还可以用于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NO浓度变化,为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提供实时数据。

2.4 科学研究NO测定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化学和材料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利用NO测定方法来测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O浓度,从而了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

此外,NO测定方法还可用于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反应等领域。

一氧化氮在医学中的作用

一氧化氮在医学中的作用

一氧化氮在医学中的作用一氧化氮(NO)是在自然界常见的一种既普通、又简单的空气污染物,历来不被医学界人士所重视。

随着对NO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O在医学中血压和血流方面、砷中毒中、休克发生中、耳蜗及冠心病中等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生理作用。

标签:一氧化氮;气体;生理作用一氧化氮(NO)是在自然界常见的一种既普通、又简单的空气污染物,历来不被医学界人士所重视。

当有人告诉你,NO在哺乳动物和高等动物体内起到重要的作用时,更是让人感到难以理解,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然而,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把199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NO是调节血压和血流的信号分子时,任何疑虑均被打消了。

并由此奠定了一个全新概念的生物系统信号传导原理:一个细胞产生的气体信号可透过细胞膜调节另一个细胞的生理功能。

关于NO在医学中作用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977年,美国休斯顿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佛里德、默拉德,在研究硝酸甘油对血管的作用时,提出硝酸甘油正是通过释放NO,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从而调节心血管活动的。

1980年,美国布鲁克林纽约州立大学的罗伯特、佛奇戈特提出,血管之所以扩张,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种能使平滑肌松驰的未知分子。

之后,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寻找这种分子,特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路易斯,伊格纳罗在这种寻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这种分了就是NO。

20世纪80年代,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建立了”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的学说,即生命体的各种活动都是在3个信使体系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主要体现者,但不是生命本身。

生命的本质是这些生物大分子之间,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有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是信息传递研究的基本任务。

生命信息传递的真谛,就是细胞间通讯的细胞外第一信使以及外界环境因子作用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后,通过跨膜传递形成胞内第二信使的级联传递,以及其后的核内第三信使诱导基因表达和引起生理反应的过程。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了抵御病原体的侵害,植物拥有多种抗病机制,其中包括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免疫。

在这些抗病机制中,氮氧合成酶(NOS)介导的一氧化氮(NO)信号分子在植物的抗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一、NO信号分子的合成和调控NO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高度活性。

在植物中,NO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成,包括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催化反应、还原型硝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催化反应等。

这些途径使得植物可以根据需要合成和调控NO的水平,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NO的合成和调控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病原体侵染、植物内源激素和环境胁迫等都可以诱导NO的合成。

NO的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也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调控,包括钙离子、氧化还原状态和信号传导等。

这些调控因子使得NO的水平可以被精确地调控,以适应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过程中的需求。

二、NO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NO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NO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植物的抗病过程,包括调节植物的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免疫等。

1. 调节植物的非特异性防御NO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非特异性防御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研究表明,NO 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增强细胞壁的抗性和调节植物的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NO还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系统抗性来抑制病原体的侵染和扩散,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1. 病原体类型和数量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是影响NO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和数量的病原体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NO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抗病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综合以上所述,NO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植物抗病反应是植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系列的信号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NO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了植物抗病反应的调控过程。

NO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的气体分子,在生物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植物体内,NO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包括酸性气体释放(Acidic Gas Emissions)和NO 合酶(NO Synthase)等。

研究表明,NO在植物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抗病反应,如对病原体的直接杀伤和增强免疫力等。

NO通过多种信号途径调节植物抗病反应。

一方面,NO可以通过介导植物对病原体的直接杀伤来增强抗病反应。

研究表明,NO可以通过氧化和硝化等反应途径,生成一系列对病原体有毒作用的化合物,如一氧化氮、亚硝酸离子和硝酸离子等,促进植物对病原体的直接杀伤。

另一方面,NO还可以通过调节植物内部的免疫反应来增强抗病能力。

NO能够激活多种信号途径,如水杨酸(SA)途径、茉莉酸(JA)途径和乙烯(ET)途径等,分别参与植物的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NO可以激活SA途径,增强植物的免疫抗性;同时,NO还可以抑制JA途径和ET途径,减少病原体导致的病害。

研究表明,NO的产生和调控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NO的含量和作用机制,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植物的免疫性。

因此,研究NO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对于探索植物抗病反应的调控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NO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巨噬细胞、炎性中性粒细胞、组织中免疫细胞等被内毒素或T细胞激活,表达iNOS的mRNA,生成的iNOS催化产生大量NO。内源性NO是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信使分子,它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对抗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和病原体。肺和肝是机体循环路径中的主要免疫滤过器,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依赖于NO。NO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植物血凝素刺激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中,从巨噬细胞产生的NO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许多细胞因子,如IL1、IL2、TNF和IFN以及某些细菌内毒素可以单独或联合激活巨噬细胞产生NO,即正向调节。而另一些细胞因子如TGF、IL4、IL10、巨噬细胞灭活因子等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NO,即负向调节。巨噬细胞产生的NO对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也具有调节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免疫调节因子,NO的产生受细胞因子严密调节,处于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监视之中。
2、NO对机体主要系统的作用
2.1NO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NO是血管平滑肌扩张剂,可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和心内膜释放少量的NO,维持适度的血流、血压和脑血管屏障通透性。NO通过cGMP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粘附,发挥内源性抗血栓作用。NO是血管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分子,异常的NO生物利用度与许多血管疾病有关[4]。在病理情况下,NO释放减少,内皮素增加,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调节失调、血小板凝聚和内皮细胞增殖,引起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管痉挛、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低浓度NO对充血性心衰、循环性休克、脑缺血、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许多疾病有治疗作用。临床上应用的硝普钠SNP、硝酸甘油等NO供体药物,都具有舒血管作用,同时还有更重要的细胞保护效应。NO供体保护心肌的主要机制是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超氧自由基,进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粘附于内皮和保护内皮机能;另一方面,NO通过降低心肌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性而使耗氧量减少[5]。NO供体对脑、内脏、肾等各种血管床缺血再灌及休克治疗中的内皮功能保护也有特殊作用。
NOS的C端与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有共同序列[2],具有显著同源性。3种同工酶是不同的基因产物,种属间NOS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人类各同工酶之间序列同源性为50%~60%,而不同种属动物间相同同工酶序列同源性大于90%。目前3种同工酶的cDNA结构已被克隆和表达。所表达的3类NOS的N端结构极其相似,可能与其LArg结合位点和催化活性有关。利用特异性DNA探针已经证明,人NOS3种同工酶基因分别位于12 、17 和7 染色体,它们的基因结构已部分搞清,对基因中某些结构区域的功能也有了一定了解。通过某些细胞因子、酶类、Ca2+CaM及激素等调控因子对NOS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阐明了mRNA稳定性是NOS活性的重要调节点[3],而且NO能反馈抑制NOS的活性。NO的作用靶是鸟苷酸环化酶GC。NO与含血红素的GC上Fe2+结合,激活后的GC导致cGMP水平增加,cGMP再作用于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及磷酸二酯酶,调节离子通道,使有关递质释放而发挥生理效应。NO激活的GC可使cGMP生成速度加快50~200倍。NO和GC的结合代表着一种新的广泛存在的将细胞外信息转导为邻近细胞内cGMP的信息传递机制。NO对腺苷二磷酸ADP核苷基转移酶也有作用。此酶可将ADP的核苷基团转移至线粒体蛋白与线粒体中酶蛋白的羧基上,使蛋白构象改变而发挥作用。影响NO生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NO的生物半衰期。另有报道,NO能降低细胞内的游离Ca2+浓度,从而防止细胞内Ca2+浓度过高,保护细胞;反过来,NO生成又依赖于细胞内游离Ca2+,Ca2+对维持NOS活性是必需的。
2.5NO对消化系统的作用NO是胃肠道NANC神经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之一,对食管收缩或舒张功能、食管括约肌功能及食管蠕动功能有调控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发现,NOS分布在肠系膜神经丛、神经轴突和肠粘膜。NO对胃肠道粘膜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如局部胃粘膜应用NO溶液或硝酸甘油、SNP等,能减轻酒精引起的胃粘膜出血。临床上治疗胃溃疡的药物生胃酮,就是通过释放NO而发挥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的。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时,粘膜血流量明显下降,粘膜通透性增加,血浆及粘膜NO含量明显升高,用LNAME可明显加重粘膜损伤,并阻抑应激所致的血浆及粘膜内NO含量升高,使粘膜血流量更趋下降,而LArg可逆转LNAME的作用[11]。nNOS和eNOS诱导产生的NO,主要通过胃粘膜血流、上皮细胞分泌和屏障功能,保持胃肠粘膜完整性;而iNOS诱导产生的NO与胃肠道组织损伤有关[12]。NO对肝细胞功能、肝脏毒性和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也起重要调节作用。
1、NO的生物化学
NO是一种难溶于水、高脂溶性的小分子气体,极易通过细胞膜扩散。它拥有额外电子,化学反应能力强,生物学半衰期为3~5s。体内NO是由NO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LArg转变为L瓜氨酸时产生的。NO在多种细胞中均能生成,生成后很快被氧化成NO2和NO3,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NOS是NO反应通路的限速酶,根据其及作用特点,可分为神经元型nNOS、内皮型eNOS和诱导型iNOS3种;根据其被提纯顺序及克隆结果,又可分为3种同工酶,即同工酶ⅠnNOS、同工酶ⅡiNOS、同工酶ⅢeNOS。nNOS与eNOS在体内可连续表达,通过Ca2+内流及钙调蛋白CaM激活,激活后产生短时效少量的NO;而iNOS则需要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脂多糖LPS等诱导才表达,产生局部高浓度的NO而介导后继的长效反应[1]。一般认为,iNOS的激活不依赖于Ca2+CaM,但目前3种NOS在Ca2+CaM依赖性上的区别日趋模糊。
3、NO与寄生虫感染
NO在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比较复杂。NO一方面可杀伤疟原虫,对宿主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过量生成的NO又对宿主产生毒副作用。肝细胞对疟原虫子孢子的杀伤作用是LArg依赖性的。在疟原虫裂体增殖期间,宿主免疫细胞可产生NO以杀伤裂殖子,LArg的拮抗剂能减弱这种杀伤作用。感染疟原虫的小鼠血浆内的NO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小鼠[13]。由于疟原虫诱导宿主细胞的NOS活性明显升高,可引起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大量NO,NO扩散到周围神经元,从而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用灭活的曼氏血吸虫尾蚴接种于小鼠,其皮肤内iNO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用NO合成抑制剂氨基胍处理小鼠,其对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抵抗力明显降低[14]。山羊感染肝片吸虫第,血浆中的NO和TNF开始升高,它们作为炎性介质可能参与了肝片吸虫对肝的损害过程。因为NO和TNF对寄生虫也有抑杀作用,所以二者还与宿主抗肝片吸虫的机制有关[15]。NO对细胞内克氏锥虫有杀伤作用。应用NOS抑制剂NG单甲基L精氨酸LNMMA后,NO生成减少,杀伤锥虫作用减弱,锥虫血症发生率及动物死亡率均增加[16]。鸡感染球虫后,血浆NO2水平明显升高,但并不随球虫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虫株毒力大小也无直接关系[17]。中国农业大学从1997年开始进行NO与球虫感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雏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或堆型艾美耳球虫后,血浆NO2水平均明显升高。eNOS抑制剂LNAME、LNA和iNOS抑制剂LAG均能降低感染球虫雏鸡血浆NO2水平和NOS活性。
2.4NO对呼吸系统的作用NO可使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低浓度5106吸入NO或雾化吸入释放NO的复合物是强有力的支气管扩张剂,可用于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疾病。20166的NO可有效预防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9],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急性肺损伤时,由于LPS及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iNOS被激活,血浆及呼出气中NO浓度升高。多量的内源性NO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血管平滑肌扩张、心肌收缩力下降、多种代谢酶功能紊乱等而具有损害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血小板粘附及白细胞出游等发挥有利作用。但吸入适量NO可选择性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氧合作用,而对体循环无影响。在慢性支气管炎中,NO生成也增多。目前,测量上呼吸道NO已成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另外,吸入NO对早产儿和新生儿ARDS的救治也有效。最近发现,NO是呼吸道上皮细胞离子通道的调节器,它在呼吸道疾病及其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10]。
NO在嗅觉、视觉、触觉的感应传导中也发挥作用。NO是阴茎勃起的主要递质,能增强性功能。用NOS免疫组化技术,发现NOS选择性地分布于支配大鼠阴茎平滑肌的神经元中。直接应用NO和LArg会产生如神经受刺激一样的海绵体平滑肌松弛作用,而NOS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肌松弛。NO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对某些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中有双重作用。eNOS可舒张血管和增加脑血流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nNOS活性增强可加剧神经元损伤。过量释放的NO可诱发癫痫,导致脑损伤和记忆缺损。例如,AD病人的大脑海马中N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帕金森氏综合症PD患者脑胶质细胞中iNOS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相关,其大量生成的NO加剧了多巴胺DA神经传导障碍。军用神经毒毒剂梭曼对小鼠的毒性可被Arg增强,被LNAME减弱,且有剂量反应关系,而且梭曼中毒后小鼠大脑、小脑、海马中NOS活性增加[8]。
4、NO与肿瘤
2.2NO对神经系统的作用NO是一种特殊的扩散性神经递质,不贮存于突触小泡内,既可作为突触前递质从神经末梢释放;也可作为突触后递质,从突触后膜释放。在外周神经系统中,NO作为突触前递质从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元末梢释放。NO除直接作用外,还通过调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5羟色胺、组织胺等神经递质间接发挥作用[6]。NO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海马中一些区域在重复刺激后可产生长时程突触增强LTP效应,NO对维持LTP有重要作用。用SNP可使海马突触效应持续增强,而向海马神经元注射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LNNA和用Hb结合NO都可阻断LTP。从NO入手将为寻找新型促智药及防治早老性痴呆病AD提供新思路。NO与痛觉传导密切相关。给与NOS抑制剂LN硝基精氨甲酯LNAME后,小鼠在福尔马林足底注射法、热板法和乙酸导致的扭体模型上,均表现出明显且持久的抗伤害作用。但无炎症并发的急性和慢性疼痛似乎不依赖于NO[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