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髓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形式上看,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创立的理论学说,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以及后继者所创立的本质上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首创和后继者不断完善的正确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力量和基本途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有共同的精髓,那就是“实事求是”,更精细地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强调如实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强调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这在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三个层次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也是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条件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章节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1.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合作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章节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2.1 唯物史观2.2 剩余价值学说2.3 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章节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3.2 剩余价值理论3.3 社会资本再生产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章节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4.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4.2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4.4 科学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章节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5.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5.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章节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6.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与挑战6.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6.3 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6.4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章节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7.3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章节八: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8.1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8.2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运动8.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问题上的指导作用8.4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章节九: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9.1 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9.2 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与机遇9.3 马克思主义在科技革命中的指导作用9.4 当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章节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挑战10.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理论价值10.2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与回应10.3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10.4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与责任重点解析本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基本观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
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一章
一、普遍联系(案例分析“帝国亡于铁钉”之启示)
二、永恒发展
第六讲对立统一规律
讲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案例分析:美国哈佛大学的“MBA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国“大跃进”之教训)
实施情况及分析
备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启发提问
教材与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月版
教学手段
与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讲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讲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三讲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
第四讲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案例分析:“甲骨文”与“东巴文”之探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1
周次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班次
学时数
理论
9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重点把握物质观、实践观以及辩证法三大规律,为树立科学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教学时间12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的词源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就词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philein)”和“智(sophia)”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现代英语philosophy就是起源于这个词。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大学毛概教案》
《大学毛概教案》word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诞生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的概念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 邓小平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理解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2.3 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分析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作用第三章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3.1 中国近代以来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3.2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和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3.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掌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和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地位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经验教训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4.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和主要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领导作用4.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任务5.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和探索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领导作用5.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拓展与深化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6.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6.3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及其意义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其内在关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及其意义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的实施路径7.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战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战略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深化改革8.1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8.2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路径8.3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绩与展望总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展望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和挑战第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9.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9.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及其内在关系探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9.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成效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任务1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方向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方向及其重要意义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要求1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及其内在关系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任务的实施路径10.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及其挑战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取向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2.1 辩证唯物主义2.2 历史唯物主义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理论3.1 剩余价值的发现3.2 剩余价值的实现3.3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章: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4.1 阶级斗争的作用4.2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4.3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策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5.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5.2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5.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6.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建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第九章: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9.1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9.2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9.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指导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启示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1.1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1.2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1.3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互动关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2.2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2.3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13.1 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运用与发展13.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14.2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1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5.2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指导作用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4.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世界中的指导作用;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学时安排:8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1.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与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4.2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体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3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5.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应用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5.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6.1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6.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多极化趋势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6.3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与当代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角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与社会7.1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冲突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文化与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7.2 当代社会的问题与挑战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问题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发展8.1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影响信息技术的革命与的应用生物科技的发展与伦理挑战能源科技与气候变化问题8.2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智能制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8.3 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在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想理论斗争9.1 当代思想理论的多元与斗争意识形态对立与思想观念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对抗当代思想理论斗争的实质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理论斗争中的指导地位9.3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加强与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能力与水平第十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要求10.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个人的世界观塑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途径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实践与时代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讨论10.3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与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评价马克思主义学习成果的标准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在这一章节中,理解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是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彻底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4课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第一节:主要论述唯物主义一、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物质概念2、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存在方式——时空三、实践是物质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社会生活也是物质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为什么说实践是物质的?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的形式(二)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社会生活的存在靠物质生产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推动4、社会生活存在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主要论述辩证法一、辩证法的总特征 (逻辑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1) 客观性2) 普遍性3) 多样性(二)发展1、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概念2、新事物与旧事物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意义: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的问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意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 / 2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系列两手抓的建设方针。
(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1)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着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在扬弃中发展。
2)意义:如何对待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世界文化?批判的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前进行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意义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2)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五大环节(辩证法的五大环节)(一)原因与结果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概念2、意义(四)内容与形式1、概念2、意义3、错误观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五)本质与现象1、概念2、意义第三节主要论述可知论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二、意识的起源于本质三、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得]本章得目得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得关系,把握世界得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得基础,认识世界得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得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得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得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得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得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1.1.物质得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得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4.意识得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得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得关系2.意识得起源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得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一、物质世界得客观存在(一) 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得自然界。
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得自然界(二)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对物质得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得一天,早起……物质概念得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就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就是天地之母。
中国得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得“地水火风”。
王充得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
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就是“宇宙之砖”,原子得属性就是物质得属性。
特征:在自然科学得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
局限性在于:把特殊得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得一般,把原子得个性当成物质得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得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得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得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得物质性,半截子得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福建警察学院思政部刘妙玉【教情分析】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本章内容多,理论性强,学好本章内容对后面几章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作用。
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其重要内容,加深理解,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因此在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课堂讲授作用外,还要发挥课堂外延伸作用,用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引伸方式,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员情况分析:对于我们学院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专业理论课程在很多方面与本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本课程的科学性以及和专业课程的联系,把理论和方法结合,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也将原理转换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事半功倍。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很多都从事公安一线工作,工作中需要的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法对他们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应用: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有关精神,将党中央的最新要求和精神实质贯彻于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展开课堂内和课外结合,通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十八大报告,联系教学内容加以把握;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客观评价公安工作的成效基础上利用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通过例举、比较、讨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育的作用,再以此指导分析案件,由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案例、视频、分析讨论以加强本部分的教学,同时还要做到和兼顾到本章节和其他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本章教学内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5.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
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的“地水火风”。
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
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
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大学马克思第一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矛盾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现象?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五、作业布置1. 阅读本章相关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 收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概貌。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
大学思修课第一章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图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 提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
-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和时代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 辩证法: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必然性。
- 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革命: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社会主义建设: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 社会主义发展:展望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课堂讨论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指导意义?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教案
第一节:主要论述唯物主义
一、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
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概念
2、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物质根本属性——运动
4、物质存在方式——时空
三、实践是物质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社会生活也是物质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为什么说实践是物质的?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形式
(二)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社会生活的存在靠物质生产实践
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推动
4、社会生活存在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二节:主要论述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总特征 (逻辑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2、特点
1) 客观性
2) 普遍性
3) 多样性
(二)发展
1、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概念
2、新事物与旧事物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意义: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的问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
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意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
2)意义:如何认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系列两手抓的建设方针。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1)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着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在扬弃中发展。
2)意义:如何对待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世界文化?批判的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前进行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意义
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2)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五大环节(辩证法的五大环节)
(一)原因与结果
1、概念
2、意义
3、错误观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概念
2、意义
3、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1、概念
2、意义
(四)内容与形式
1、概念
2、意义
3、错误观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与现象
1、概念
2、意义
第三节主要论述可知论
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二、意识的起源于本质
三、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