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回顾整理》 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回顾整理》  青岛版

第七单元《回顾整理》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100以内加减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发展问题意识,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并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亲爱的同学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数学课堂。

上课前请认真阅读老师的温馨提示,做好准备,下面我们要开始上课喽!同学,你去过元宵节的灯会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热闹的灯会吧。

灯会上有很多漂亮的彩灯,还有精彩的节目表演。

我们先来看孔雀灯,你能找到哪些关于孔雀灯的信息?请你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大孔雀由68盏灯做成,小孔雀由22盏灯做成。

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一找吧。

有序地观察会让我们找的又快又准确。

你找到这些信息了吗?左边的叔叔卖了18串糖葫芦,右边的叔叔卖了24串糖葫芦。

打腰鼓的有32人,踩高跷的有19人,扭秧歌的有28人。

一共有30个气球,男孩买了7个,女孩买了5个。

同学,我们一下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在找信息时记得要分类、按顺序认真地观察。

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你按下暂停键,自己来说一说吧。

根据大孔雀由68盏灯做成,小孔雀由22盏灯做成,我们可以提出大孔雀和小孔雀一共是由多少盏灯做成的?还可以提出: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或者小孔雀比大孔雀少用多少盏灯?根据左边的叔叔卖了18串糖葫芦,右边的叔叔卖了24串糖葫芦,我们可以提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糖葫芦?还可以提出:谁卖的多?多多少?根据打腰鼓的有32人,踩高跷的有19人,扭秧歌的有28人。

青岛版一下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一下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3. 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教材通过三个不同的魔术表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在“数一数、 摆一摆、 算一算” 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 经历从感性到
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法学法分析
1.重视经验的积累, 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时教
师要在具体情境中, 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 感受这种方法的繁琐性和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基础上掌握乘法的初步认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
分析
1. 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 为背景, 创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 , 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 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 有趣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
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
分析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有关 0 的乘法。
教学要点
主要内容(首次备课)
二次修改



单元知识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有关 0 的乘法。




学情分析
2.体现知识的形式与建构过程。 本单元把同数连加单独编一个信息窗, 在这个信息窗中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同数连加计算, 并体会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 这样处理有
助于强化学生对同数连加算式特点的认识, 有助于体会加法的局限性, 使学生充分的体验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繁琐, 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捷性。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厘米、米的认识难点 : 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案(新编版)

新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案(新编版)

《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下第73页我学会了吗?及P72的4、5教材分析“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景图,包含有小鹿、猴子、小鸟的数量等丰富的数学信息。

意图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提出并解决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简单问题,对自己本单元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为“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本单元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进位、退位),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正确计算进位加、退位减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

此外,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情景图中丰富的信息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可能不会按照不同的动物分类找信息,也可能不会很熟练地通过直接看图数和看文字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予以引导。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收园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复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算理算法。

前面我们进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回顾与整理,下面这道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出示74页第4题:风筝是谁的?)(学生独立解决)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抽生交流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学生可能交流用口算或竖式计算)说一说:你认为计算这些题时应注意什么呢?(抽生交流,学生可能说要注意“进位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也可能说“退位减时要注意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还可能说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这一基本练习题,唤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忆,带领学生重新温习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大海边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会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方法:
1、充分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将计数器和小棒的演示过程同竖式的书写与计算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直观与抽象的密切结合。

2、放手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方法。

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明白列竖式时“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道理。

3、注重解决问题与计算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计算过程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顺序。

本单元需用课时:12课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青岛版(五四学制)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并充分感受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几个几相加”表述比较方便、简洁。

3、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的学习过程。

2、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对后面学习乘法的认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著名的魔术师刘谦叔叔来到我们的课堂,他将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想看吗?表演现在开始!(播放课件)(二)探索新知:1、观看动画,找出数学信息:师:表演到这里,刘叔叔说,想考考大家!从刚才的魔术表演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每次变出2朵花,变了3次;每次变出4条鱼,变了4次;每次变出3个灯笼,变了5次。

2、提出数学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变出多少朵花?一共变出多少条鱼?一共变出多少个灯笼?3、解决问题:(1)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在你的练习纸上列出这3个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展示。

第一题:2+2+2=6 这里有几个2?你是怎样计算的?第二题:4+4+4+4=16这里有几个4?你是怎样计算的?第三题:3+3+3+3+3=15 这里有几个3?你是怎样计算的?4、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3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是加法(连加)算式,而且加数相同。

是的,相同加数连加,我们可以说是同数连加。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7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7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案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4 红点1和绿点1.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竖式计算中理解“借一顶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数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捉过小虾、摆过贝壳、参观过水族馆的鱼。

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参观标本室,想知道是什么标本吗?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情景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口答,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

师板书:鱼类标本42种,虾类标本26种,贝类标本80种,星类标本17种。

师追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提出问题:(1)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多少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多少种?(3)鱼类标本比星类标本多多少种?(4)贝类标本比鱼类标本多多少种?……2、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提炼板书:(1)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多少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多少种?[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信息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为探究学习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 明确用减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鱼类标本42种,虾类标本26种,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多少种?”(1)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电子备课(最新青岛版五四制)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电子备课(最新青岛版五四制)

第七单元《信息窗1:同数连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信息窗1一变花——同数连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知道是求几个几相加。

2.经历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3.在数与算活动中感受用加法计算有时是繁琐的。

教学重点: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知道是求几个几相加。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一、激趣导入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好吗?你能看图讲一个故事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板书。

变出了多少朵花?变出了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盏灯?二、探究新知变出了多少朵花?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2+2+2=6(朵)学生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是几? 你知道2+2+2=6是几个2相加吗?教师小结:3个2相加得6,变出六朵花。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请学生上台板书。

4+4+4+4=16(条)3+3+3+3+3+3=15(个)6+6+6+6=24(盏)说一说每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把4个鱼缸里的鱼加起来就是4+4+4+4=16 (4)个(4)相加得(16)把4个探照灯的小灯泡加起来就是6+6+6+6=24 (4)个(6)相加得(24)问:要计算这样的20串灯笼的个数,怎样列算式呢?(学生说教师板书)让学生感受连加太麻烦了.小练习: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也摆3个圆片。

(提醒学生注意:在摆的时候要注意上下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横着看,每行摆几个?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请同学们竖着看,每行摆几个?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幅图,列出的加法算式是不同的,得数相同.三、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2. 自主练习第2题。

新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信息窗2摆贝壳

新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信息窗2摆贝壳

信息窗2摆贝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1.过渡语:海水退潮以后,小朋友来到大海边,不仅捉螃蟹捉虾,还进行了其它有趣的活动,他们又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小朋友们在沙滩上用贝壳摆了漂亮的图案,摆了轮船、小帆船、海鸥。

(板书:摆贝壳),今天我们就跟小朋友一起来摆贝壳。

2.出示学习目标►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笔算方法。

►正确进行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二、先学(12分钟)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本69,70页的内容。

►自学指导:认真观察情景图,你发现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2)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3)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4)摆海鸥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5)摆轮船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6)摆轮船和摆海鸥一共用多少个贝壳?3.自主检测过渡语: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

1.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2.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3.摆帆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三、后教(13分钟)1.小组内解决自己组内存在的问题,组长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2.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a 口算:47-30=17 17-2=15b 口算:40-30=10 7-2=5 10+5=15c 用竖式算:3.教师点拨,解疑答难,拓展延伸。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9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9
(2)用投影仪投出:①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②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③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cm。
3、实践活动,学习用cm测量。
(1)每位同学都有一根小棒,用尺子试着量一量有多长?测量的结果是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利用实物投影演示测量方法(正确,错误两种量法)让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课题
认识厘米
教学
重点
认识尺子,初步认识长度单位“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长的表象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
内容解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学习计量、计量单位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好本课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学要点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入课题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情境图、米尺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师傅在用尺子给阿福量衣服;
2、师傅说阿福的身长是1米;
想一想:1米和100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生说师板书:1米=100厘米
师: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m=100cm。
3、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4、估测。
(1)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课题:赶海-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内容:教材第,63-65页信息窗1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创设情景,在多种算法中突出竖式计算,并借助小棒、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掌握竖式计算“相同的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体会算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赶过海吗?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赶海的?(学生叙述自己赶海的情景)设计意图:大海边永远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带领他们走入知识的海洋,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这里也有几个小朋友在赶海,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怎样赶海的。

(出示情境图)谁能说一说小朋友们怎样赶海的,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红捉了12只虾,小林捉了26只虾小文捉了11只螃蟹,小丽捉了23只螃蟹根据你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虾?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虾和螃蟹谁多,多多少?天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一)我们先来解决“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

(1)谁能把信息和问题整合在一起说一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信息和问题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对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对信息和问题之间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第七单元备课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第七单元备课
3、问:你发现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 1 )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
(4)摆海鸥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轮船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6)摆轮船和摆海鸥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
教学难点: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谁来列式?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会算吗?怎样算的?
生1:2 + 6 = 8,10 + 20 = 30,12 + 26 = 38。
生2:26 + 10 = 36 36 + 2 = 38
2、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用口算得出26+12=38,算的对吗?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一下。首先自己来摆,然后先祖之间互相交流。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换回生活,动物世界,手工劳动等,学习本单元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单元达标检测等形式来检测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课时
5课时。
信息窗1 赶海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1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教学内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教学提示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利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这节课设计了以“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状态参与课堂。

出示信息窗情境图后,放手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师帮助列举下来,这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

这里可提出的问题很多,师挑选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问题板书下来。

对于第一个问题,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几个几个地数,也可能用连加的方法计算。

另外几个问题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小组交流。

在交流中注意搜集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讲解,有的同学错在个数变多,有的同学错在数字与图形不对应。

这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加数都是一样的,从而引出“几个几相加”。

这样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初步体会加法算式的结构,为下一节课学习乘法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最后通过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巩固,练习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机的计算的学习过程,为后面学习乘法的认识大好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体验算法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学具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2、出示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学生找到的数学信息有:(1)魔术师变了3次花,每次变2朵。

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求相同加数的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五四制

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求相同加数的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五四制

第七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求相同加数的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区别。

2.理解相同加数的概念与意义。

3.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相同加数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1.点名、签到、问候。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求相同加数的和。

2. 讲解新知识
1.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的概念。

2.向学生介绍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 练习与巩固
1.给学生出示一些有关相同加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配合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4. 总结与展示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2.展示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与图片,并配合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同加数的概念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在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除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
物、图形的对应。

主备:李庆峰。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7课时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7课时
第七课时
课题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课时
第7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
目标
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
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
重难点
学会两析
教法
与学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标本馆好吗?
三、当堂达标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2+1950-3864-4655-2691-62
70-354+1229+862+26
列竖式计算。
8 36 84 33 46 0
-4 7-1 1-2 8-1 9-2 4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在经过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72-56=16(种)
7 2
-5 6
1 6
教学反思:
2、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师:小朋友真棒,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算法。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摆小棒,用计数器算,用竖式算。
(师板书) 72-56=16(种)
72
-56
16
二、自主探索,及时达标
1、你能自己解决这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个问题吗?
2、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3、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窗5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窗5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七单元大海边
信息窗五买纪念品——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设计者
范满
第七单元第10课时
总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哦,可以这样啊,先算一共要花掉多少钱,再算剩下的钱数。也真是个好办法啊!
13+17=30(元)
50-30=20(元)
你能不能也把这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算式啊?
想一想吧!
你看能不能这样:50-13+17,它等于20吗?怎么让它等于20?
提点学生把13+17用括号括起来就可以了。(点到为止,不必深延。)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知识。
理解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动态修改)
预习展示:
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一、情景导入
逛了一圈大海边,是不是该买点纪念品回家呢?这里有好多海洋标本,可我只有50元钱,该买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5、解决一下绿点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个连加问题呢!列竖式解答一下吧。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2.
36-27+14 60-12-37
56+24-15 64-15-6
4+50+32 62-3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除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主备:李庆峰
主备:李庆峰
主备:李庆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