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五课时
课题 3.单元综合练习主备人张立钰授课班级二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独立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独立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练习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引

出示主题图,思考回顾本
单元学过的内容。

思考学过的内容
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
习,掌握方

1、找朋友,连连看。

2、平移现象画“○〞,旋转现
象画“△〞。

〔〕〔〕〔〕
先让学生独立写
完成,然后再全班讲
评。

〔〕〔〕〔〕
3、根据图形填一填。

原图形向上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下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左平移了〔〕个格;
原图形向右平移了〔〕个格;
4、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画出向上平移4个格的图形,标上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

“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表征等数学活动,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初步积累研究物体运动的数学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或旋转前后的相关图形。

教学过程:教材简析:平移和旋转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和东、南、西、北等方向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精心选择典型的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知平移、旋转的基本含义,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认识、积累体验,并为以后学习在方格纸上平移、旋转简单的图形做好准备。

一、课前游戏。

小朋友,我们昨天见过面了,还一起玩了个游戏,知道只要有一层铺满,就可以得分了!还想玩吗?好,一个小朋友上来玩,下面的小朋友怎么办呢?你们可以用手势,或者用语言,提示他,跟他一起玩…… 你来请一位同学接下去玩吧。

(游戏开始)设计意图:课前热身,激发兴趣,在游戏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为后续学习孕伏学习素材。

二、观察感知1.像游戏中方块那样的运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呢,一起来看!(国旗升起,吊扇转动,钟面指针转动,小朋友推开窗户)一边观察,一边像刚才那样用手势比划,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2.你能按运动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同桌合作,拿出学具来分一分,板书贴上去)交流: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和大家说说想法吧!预设:(1)如果有小朋友分类:平移、旋转接:哦,你能具体来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2)转的,不转的你认为这一类它们都是在转的,而这一类是不转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结合手势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让他们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精选14篇〕篇1: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一剪》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刚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1、知道了什么?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

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如今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究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

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

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那么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

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

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那么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那么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材
分析
重点
能剪除连续的对称图形。
难点
发现连续的对称图形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
CAI课件、剪刀、铅笔、彩纸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一、揭示课题
猜一猜,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
分析
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
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
教具
CAI课件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一、谈话导入
平时你们是怎样到学校上学的呢?
走路、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走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3、练习七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




轴对称图形
特征:对称对称轴
方法:对折完全重合
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1、练习册第18页。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2节年月日
课题
平移与旋转
教学
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课本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只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⑤交流剪纸的体会。
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
画的时候要注意画在闭口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方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方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合同运动(即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

另一种是相似运动(即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

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或方向,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都属于合同运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定位在直观认识上,旨在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又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备内容
图形的运动(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1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平移;认识旋转(例1~例3))
解决问题(1课时)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4)
备目标。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4课时)3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观察、讨论法。

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研究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双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良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叶子、XXX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甚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换。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p38_40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二、观察主题图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

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平移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

(出课题)1、交流预习内容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老师在中间*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操作方法。

3.能够在坐标系中进行简单的平移和旋转操作。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移的概念。

2.平移的操作方法。

3.旋转的概念。

4.旋转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移?–平移是指一个图形在平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按照一定的距离移动。

–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但形状和大小不变。

2.平移的操作方法:–沿着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将图形移动。

3.什么是旋转?–旋转是指一个图形围绕一点或一条线旋转一定的角度。

–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4.旋转的操作方法:–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绕着旋转中心把图形转动指定的角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图形,引导他们思考图形的移动和旋转。

2.学习平移:–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平移练习。

3.学习旋转:–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让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的旋转练习。

4.拓展练习:–提供更多复杂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

5.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确保操作正确。

3.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三位数字。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数字卡片、黑板、彩笔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大小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环节(30分钟)(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展示三位数字,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上标注的三个数字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比如:333可以分解为3个百位数、3个十位数和3个个位数,读作“三百三十三”。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大小的图示,引导学生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如:三位数字比较大小的时候,先比较百位数的大小,若相同,则再比较十位数的大小,若还相同,则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3.练习环节(2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点,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以数字卡片为媒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来感知数字之间的差别,不仅使学生对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数学运算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含义,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所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

在这节课中,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整理数学笔记和复习数学知识。

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科目的成绩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这个单元课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掌握数学各个知识点;3.学会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二、教学重难点1.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复习知识点的系统性。

三、教学计划1、整理笔记的方法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批注笔记,例如简单的画图、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部分等等。

让学生实践整理笔记,来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用一些实例来教授学生们如何在笔记中添加一些思考过程,例如这个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答案是这个等等。

2、复习数学知识老师将会介绍如何进行系统化的数学复习。

老师将会向学生们展示最好使用复习卡片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复习卡片,例如将卡片分为两部分,一边是概要,一边是细节。

老师会鼓励学生们使用有用的复习技巧,例如老师会让学生们在复习时口诀念叨等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教学老师将会使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并与学生们互动。

例如:如何快速计算2、3、4、5的乘积?推出公式然后大家试着推广到6、7、8、9上。

2、启发性教学老师将会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

例如:学生自己复习一下今天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自己理解欠缺的地方,并尝试去解决它。

3、互动教学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团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

五、教学反馈1、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

第二个是针对教学过程、教师的表现等进行评估。

2、教学总结教师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认识数字之间的差值第一部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差值这一数学概念,以正确的方式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2)学生能迅速识别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2.教学重点:(1)认识差值的概念。

(2)能够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求出两个数字的差值。

3.教学难点:(1)将差值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够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快速计算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值。

4.教学方法:通过结合示范、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加深记忆与理解。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1.引入:教师可通过说一段简单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告诉学生你昨天买了一些苹果,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些被掉了,你想问问学生你丢了几个苹果?2.复习:向学生复习一些算术概念。

例如,加减运算与数字序列概念,这对于后面的学习将非常有帮助。

3.直观示范: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差距,从食物、颜色、重量、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例如,放一枚金币和一张银行卡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

4.差值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详细地解释差值的概念。

告诉学生差值是指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它是从数字中减去一个数字得到的结果。

5.学生练习: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字,使他们能够从纸上实际操作,计算数字之间的差值。

教师可以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正确地掌握了这个概念。

6.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所计算出来的答案,并询问他们的计算方法。

每组的学生随后可以在班上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技巧,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7.活动操作: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可视化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值的概念。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设置一个巨大的量度标尺,并让学生标尺上进行测量。

8.作业:布置差值相关的小作业,以便学生在家里练习。

这些作业内容应该侧重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二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工具:计算器、小黑板、彩色粘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用小黑板计算并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教师板书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3.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彩色粘纸和计算器。

2. 随机给每组发放一张加法或减法问题的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解答,并用彩色粘纸贴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3. 学生展示答案后,全班共同讨论并纠正错误,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馈和问题,以便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锐角和钝角教案(整理4篇)

锐角和钝角教案(整理4篇)

锐角和钝角教案(整理4篇)篇1:锐角和钝角教案课题:锐角与钝角,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一课时P38教材和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目标:1.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动手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锐角和钝角的感性认识2.知道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能给锐角、直角和钝角排序,会辨认不同情境中的锐角和钝角,并会用三角板进行验证。

3.通过探索学习,体会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创造力,在动手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能给锐角、直角和钝角排序,会辨认不同情境中的角。

教学难点:会辨认不同情境中的角,并会用三角板进行验证。

教学策略:本课先采用演示法,引出不同情境中不同的角,让学生感受角的多样化,进而对锐角、钝角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排序之前也运用了演示法;在许多环节中运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动手活动的同时,将想法充分地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拓宽思路,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本课还采用实践法,通过前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半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比出、摆出、画出、拼出锐角和钝角等。

教学准备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两个,活动角一个学具:,一半大小的A4纸,小棒四根,三角尺两把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PPT出示游乐园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游乐园里藏着的“角”2.PPT抽象出角问题:这些角都由什么组成复习旧知:一个顶点两条边问题:在这么多角里面,有哪种角是你已经认识的角?请你把它找出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识别和绘制轴对称的图形。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分析轴对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

2.识别和绘制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轴对称图形绘制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活动一:导入新知•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点和特点。

2. 活动二:概念讲解•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举例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实际应用。

3. 活动三:实践操作•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让他们进行绘制和分析。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四:拓展练习•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自己的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3.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应用这一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计算。

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计算。

独立完成第1、2题。

反馈。

补充练习。

第1题的第1小题可以"一盘两算"。

以外圈的数做被除数,中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第1题的第2小题可以"一盘三算"。

以中圈的数做被除数,外圈的数做除数,算一算商是多少。

再把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乘,算一算积是多少。

视算,听算。

二文字题2是9的多少倍?求倍数。

用除法计算。

的6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题。

独立完成第4、5题。

比较两类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弄清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同桌互查解答情况。

四思考题。

题目中的时间,是指从敲下到敲最后一下中间相隔的时间,敲8下有7个相隔,所以平均敲1下要56÷7=8。

教学内容:整理乘法口诀表教学目标: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各自填乘法口诀表,同桌互查,及时订正。

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

每项都先自背,再同桌互背。

观察发现:"每个横行的最后一句"或"每个竖行的句"或"最上面一个斜行中的每一句"只可用来计算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二练一练。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得数用纸条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很快说出得数。

把乘法口诀表里的任意指一句口诀的个数或第二个数盖住,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看卡片上的数,说说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

33524423691627转动圆盘,说出两个对齐的数相乘的积。

再转动。

再算。

用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完成课本第5题。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1教学目标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小人,体会对折次数与得到小人的个数间的关系,解决手拉手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小人,体会对折次数与得到小人的个数间的关系,解决手拉手的问题不仅要求会动手,而且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关键点。

思维过程从形象到抽象,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剪的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1、通过辨析错例,理解剪失败的原因。

2、直观演示对折和画的过程。

3、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学过哪些知识?(轴对称,平移,旋转)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让我们动手来剪一剪。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这样手拉手的四个小人吗?先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试试(出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1、独立操作:?你知道一个小人怎样剪吗?(课前布置过剪一个小人的实践活动,课件展示操作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怎么做。

2、交流正例?(成功的作品)说一说你的方法。

一张纸对折一次可以剪出一个小人,对折两次后再剪就能得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

3、交流错例1(两个分开的小人)?你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吗?要保证小人是手拉手的必须要把手画到边(师用笔画),剪的时候也要一直剪到边。

4、交流错例2(有两个半个小人)(展示两个半个人小人)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引导学生总结:小人的身体必须画在纸的连接处,也就是靠近折痕的一侧。

5、总结关键?:要成功得到两个手拉手的小人,我们先连续对折了2次,然后把半个小人的身体画在纸的连接处(靠近折痕的一侧),还要注意手画到边,剪的时候也要剪到边。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能比第一次剪得更好吗?(二)、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我们能剪两个了手拉手的小人了,你还可以剪几个?剪四个行不行?讨论、探究:首先需要对折几次?(师生对话交流:对折1次,纸就变成了几层,打开就是2份,每份有半个小人,就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2层纸就变成了几层,打开就是几份,就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纸就变成几层?想不出来,那就拿出一张纸对折3次,再打开看看,纸被分成了几份?)看来,要得到4个小人,对折3次就可以了;至于对折4次能得到几个小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折折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备课笔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

2、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3、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教学过程: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

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出示直角。

这是一个什么?(直角)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1.轴对称图形…………………1课时2 平移和旋转…………………1课时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4.练习………………………………1课时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激趣导入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

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瓢虫、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

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板书:对称)二、解决问题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1.折一折(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对折,打开后发现多了折痕,然后以这条折痕为切入点认识对称轴,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对称的特点。

并认识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从而感知到不同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可能是不一样的。

2.剪一剪(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

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

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

(把优秀作品贴黑板)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5)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经集体备课: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对折,打开后发现多了折痕,然后以这条折痕为切入点认识对称轴,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对称的特点。

并认识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从而感知到不同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可能是不一样的。

3.练习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梯度的探究练习,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会了找关键的点来画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

四、回顾整理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经集体备课: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回味无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对称对折能完全重合的物体叫做对称。

中间的折痕叫对称轴。

教学反思:用漂亮的轴对称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有效打开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课时平移与旋转教学内容:课本第30、31页例2.例3。

练习七第4-7题。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引入(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观光梯、缆车、推拉门、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等等)(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2.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3.引导学生将6个画面分成2类:第一类:观光梯、缆车、推拉门;第二类: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

二、教学例21.像观光梯、缆车、推拉门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经集体备课:刚才看到的游乐项目哪些是平移现象?】滑滑梯、坐小火车。

2.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

3.教材第30页: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学生分组讨论。

4.教材第30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31.像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2.刚才看到的游乐项目哪些是旋转现象?学生回答。

【经集体备课: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

3.教材第31页做一做。

四、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观光梯、缆车、推拉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平移和旋转”。

五、实践体验,巩固提高1.教材第33页红习七第4题。

①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②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2.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5题。

3.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6题。

4.教材第34页红习七第7题。

六、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平移:沿着直线运动旋转: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教学反思: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平移、旋转现象,并学会了进行区分。

第三课时剪一剪教学内容:课本第32页例4,第33页练习七第3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和平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发现连续的对称图案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彩纸数张、剪刀、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教师先展示已经剪好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每个图形上的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吗?【经集体备课:为什么有的小人是并排排列的,有的是围成一圈的呢?】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揭示课题:剪一剪)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4(1)你能剪出这样的图案吗?学生观察。

思考。

(2)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2.教师出示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沿中线对折,让小人重合为半个小人。

一个小纸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对称图形)要剪一个小纸人,怎样剪得又快又好看?(只要把纸对折,再在对折线边剪下半个小人,然后展开,就能剪出一个小纸人)3.指导学生剪一个小纸人。

(1)先把纸对折。

(2)再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如右图)。

(3)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展开。

【经集体备课:组织学生动手剪一剪,剪好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为什么只画了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纸人呢?使学生明确:小纸人是对称图形,把纸对折后,剪下半个小纸人,展开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