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综合)_图文.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腹部体格检查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腹部体格检查PPT演示课件

病人低枕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注 意避受凉。
光线充足、柔和、从前方入投射, 自上而下观察腹部。
.
病人的 体位
.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静脉
4、胃肠型和蠕动波 5、腹壁其他情况
.



平 坦:平卧位时腹前面处于肋 缘至耻骨联合平面略低 饱 满:小儿及肥胖者腹部较圆, 略高于肋缘。 低 平:消瘦者腹部下凹低平
胆囊触痛检查示意图胆囊触痛检查示意图医生以左手掌放医生以左手掌放于病人的右肋下部于病人的右肋下部将左手大拇指放将左手大拇指放界处胆囊点胆囊点用力按压腹壁用力按压腹壁然后嘱病人缓慢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如在吸深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停止称而突然停止称murphymurphy征阳性征阳性可见于急性胆囊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炎医生以医生以左手掌左手掌托住右腰部并向上推起托住右腰部并向上推起右手掌右手掌平放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平放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于患者吸气时于右肋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双手夹触肾脏
.
• •
2.双手触诊法: 医生右手位置通单手法,而左手放在患者右背部第12肋骨与髂嵴之间脊柱旁肌肉外的。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 贴前腹壁。
.
触及肝脏应注意:
肝脏的大小、质地、硬度、形态、压痛、
边缘及表面情况。
.
肝 脏: 正常成人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软
的瘦者深吸气时可触及肝脏(肋下<1CM、
.
肾脏疾病压痛点示意图
季肋点 上输尿 管点 中输尿 管点
肋脊点
肋腰点
(1).腹面
.
(2).背面
• • •
反跳痛:如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迅速将 手抬起,腹痛加重,称反跳痛。 意义: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 被激惹所致,是腹腔内脏器病变累及临近腹膜的标志。

腹部体格检查_图文

腹部体格检查_图文
正常肝上界于第5肋间隙,肝下界于右季 肋下缘(右锁骨中线)。
肝脏及胆囊叩诊
肝浊音界下移——肺气肿,张力性气胸。 肝浊音界上移——右肺不张,肺纤维化。 肝浊音界消失——胃肠穿孔,人工气腹,间位
结肠。代之以鼓音。 肝浊音界缩小——急性肝坏死,暴发性肝炎,
胃肠胀气,肝硬化。 肝浊音界扩大——肝炎,肝癌,脓肿,肝淤血
肠鸣音(gurgling sound)
肠鸣音减弱——3-5分钟1次,说明 肠蠕动明显减少,见于老年人便 秘,胃肠动力低下,低血钾。
肠鸣音消失——听诊5分钟没有听到 肠鸣音,肠蠕动几乎消失,见于 肠麻痹,急性腹膜炎等。
临床意义:
1.肝脏大小 肝位置下移:体型、内脏下垂、肺气肿等 肝肿大: 弥漫性:肝炎、肝淤血、早期肝硬化 、 脂肪肝、血液病、寄生虫病 局限性:肝脓肿、囊肿、肿瘤 肝缩小:急或亚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晚期
临床意义:
2.质地:从软到硬分3度: 软———唇——正常肝、急性肝炎质。 中等——鼻——肝淤血、慢性肝炎。 硬———额——肝癌。 囊性感——脓肿、囊肿。
肝脏触诊
触诊方法:单手、双手触诊法及钩指触诊法 触诊要点:a、用食指前外侧指腹触肝
b、沿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开始 c、腹式呼吸配合,稍前下压,稍后抬起 d、避免肝上摸肝(肝下缘下方开始) e、注意双线触诊(右肋缘下、剑突下) f、大量腹水时可冲击触诊
肝脏触诊内容及描述:
⑴大小:右肋下〈1cm,剑突下〈3cm ⑵质地 :(三级:软如唇;韧如鼻;硬如额) ⑶表面形态及边缘:整齐、光滑 ⑷压痛 ⑸搏动 ⑹肝区摩擦感
腹部体格检查_图文.ppt
腹部检查
学习目的:了解腹部检查是全身体格检查 的一个重要部份。
学习要求:掌握腹部检查的内容、方法、 步骤及临床意义。

诊断学腹部检查课件ppt课件

诊断学腹部检查课件ppt课件



c、局部腹肌紧张: 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 d、揉面感: 慢性炎症对腹膜刺激,伴有腹膜增厚 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使腹壁柔韧而具 抵抗力,不易压陷。 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 血腹。
2019 45


e、板状腹: 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 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 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 直硬如木板。
体 表 标 志
1 肋弓下缘:8—10肋 软骨构成 2 剑突:通过软骨连 接于胸骨下端的骨 性三角 3 髂前上棘:髂嵴前 上方突出点 4 另外:腹上角; 脐;腹直肌外缘; 腹中线;腹股沟韧 带;肋脊角等
2019
-
6
体表分区
1
2
九区分法:
四区分法:
3.七区分法
2019
-
7
九区分法:
㈠九区法 上面的水平线为肋弓线,下面的水 平线为髂棘线,左、右两条垂直线是在 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 所作的垂直线。自上而下,正中的三区 为上腹部、脐部和下腹部;两侧各三区 分别为左、右季肋部、左、右腰部和左、 右髂部。

2019
-
53
肝脏触诊
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
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 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 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 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 下移的幅度,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2019 54


注意:肝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和边缘、 压痛、搏动、 肝区摩擦感、肝-颈静脉反流。 正常:①大小:右肋下〈1cm,剑突下〈3cm, ②质地:质软(三级:软如唇;韧如鼻; 硬如额) ③边缘及表面:整齐;光滑 ④压痛:无 ⑤搏动:无 ⑥肝区摩擦感:无 ⑦肝-颈静脉反流:无

版诊断学腹部检查(技能操作)[可修改版ppt]

版诊断学腹部检查(技能操作)[可修改版ppt]

肝脏触诊
• 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 法,而用左手右侧背部12肋骨与髂嵴 之间脊柱旁肌肉的外侧,拇指张开置 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 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 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可提高触 诊的效果


注意:肝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和边缘、
d、避免肝上摸肝(估计肝下缘下方开始)
e、注意双线触诊(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测量肝 下缘距肋缘,剑突根部(厘米)
f、大量腹水时可冲击触诊
肝脏触诊
• 体位:被检查者仰卧位,双下肢屈曲,腹部放松 ,医生站于被检查者右侧
• 单手触诊:检查者将右手4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 ,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 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被检查者呼气时, 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 肝缘,如此反复进行并逐渐向肋缘滑动,直到触 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 视诊内容: •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 、腹壁静脉、 • 胃肠型及蠕动波、脐部、上腹部搏动、腹壁情况(皮疹、
疝、腹纹、疤痕、色素、弹性等)


• 1、腹部外形

(肋缘至耻骨联合平面为准)
• 正常:对称、平坦,可为低平、饱满
• 异常:腹部膨隆 腹部凹陷


①全腹膨隆:明显凸起高于上述平面
可见于腹腔积液(蛙腹 ,尖腹:脐部突出) ,腹腔积气(球形、气腹),腹腔内巨大包块 (妊娠、巨大卵巢囊肿,畸胎瘤),肥胖等。
呼吸运动
➢男性及小儿以腹式呼吸 为主,成年女性以胸式呼 吸为主。
➢腹式呼吸减弱常见于腹 部疾患。
➢腹式呼吸增强不常见, 常为癔病或胸腔疾病。


3、腹壁静脉:正常一般不显露 静脉显露:少数人瘦、皮肤白、松、薄,有时可见静脉

《腹部物诊》PPT课件

《腹部物诊》PPT课件
43
㈤腹水的叩诊 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
现象。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毫升以上时,可查 得移动性浊音。
44
如果腹水量少,不能查出移动性浊音时, 可让患者取肘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部 位.由侧腹部向脐部叩诊,如由鼓音转为 浊音,则提示有腹水的可能. 也可让患者站立
45
下列情况易误诊为腹水: 1.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时 2.巨大的卵巢囊肿
常见于门静脉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23
检查腹壁静脉曲张的血流方向
24
正常的腹壁静脉血流方向 肝静脉阻塞 下腔静脉阻塞 上腔静脉阻塞
25
26
(四)胃肠型
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段的胃或肠段 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 (gastral or intestinal petten),同时伴有该部位的蠕动 增强可以看到蠕动波(peristalsis).
34
肝浊音界缩小见于 爆发性肝炎 急性肝坏死 肝硬化 胃肠胀气等
35
肝浊音界消失 急性胃肠穿孔 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 人工气腹 间位结肠 全内脏转位
36
肝浊音界向上移 右肺纤维化 右下肺不张 气腹鼓肠
37
肝浊音界向下移 肺气肿 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膈下脓肿时,由于肝下移和膈升高,所 以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本身并未扩大。
57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
消化性溃疡: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般认为胃液 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称消 化性溃疡。 症状:上腹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可提 示诊断,具有以下特点: 1.长期性:即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少则几年、 几十年。 2.周期性:秋末至次年早春易致发作,发作期 与缓解期相交替。

诊断学腹部触诊ppt课件

诊断学腹部触诊ppt课件
• 腹腔内容物增加(肠胀气或气腹、腹腔内大量腹水时),
因腹压增高,腹壁张力可增加,但无肌痉挛,无压痛
腹部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
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 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急性胃肠穿孔或脏
器破裂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引起腹肌痉挛, 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叩诊?)
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指端有腹腔脏器或包块浮沉的感觉
• 适合: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以触及者和振水音的检查
腹部触诊方法
深部触诊法
钩指触诊法
• 检查者位于患者右肩旁,面向
其足部,右手掌搭在右前胸下 部,右手第2-5指弯曲成钩状, 嘱患者做深呼吸,吸气时进一 步屈曲指关节
• 适合: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肝、
腹部触诊内容
Rovsing 征 (罗夫辛征)
右手加压左下腹 降结肠区,左手 反复按压前上端 后,患者诉右下 腹痛
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触诊内容
压痛及反跳痛
腰 大 肌 征
左侧卧位,两腿伸直,当右下肢被动 向后过伸时出现右下腹疼痛
胆囊点 麦氏点
腹部触诊内容
压痛及反跳痛
2、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
• 柔韧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慢性炎症对腹
膜刺激,伴有腹膜增厚,肠管、肠系膜粘连,全腹紧 张度增加,触之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见于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血腹等
腹部触诊内容 腹壁紧张度
局部腹壁紧张度增强:该处脏器炎症致局限性腹 膜炎
上腹或左上腹肌紧张--急性胰腺炎 右上腹肌紧张--急性胆囊炎 右下腹肌紧张--急性阑尾炎,胃肠穿孔
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图9—1腹部分区图图9-2外腹内脏相应图第三节腹部经穴诊病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

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

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

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症,当其胃粘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见图9—3。

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

3.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见图9—3。

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4.日月穴与巨阙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见图9—3。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钻如顶撞,呼号汗出。

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连线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

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

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

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见图9—3。

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

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图9—3腹部经穴分布图第四节腹部全息诊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

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加剧者为实。

其脏腑在腹部的分布,如图9—4。

图9-4腹部全息自诊图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图9—6腹直肌挛急示意图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

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

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临证亦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等治疗。

4.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

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如图9—7。

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

虚证较明显可用三泻心汤加减,若伴胸胁苦满与柴胡汤类方合并化裁。

诊断心下痞硬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有时腹壁表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亦为心下痞硬。

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腹直肌紧张似乎有心下痞硬,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腹直肌如板样痉挛,可让患者屈膝,使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诊察,即可鉴别。

③范围广至脐周围有膨满抵抗者,不是心下痞硬,应按腹满证论治。

图9-7心下痞硬示意图5.心下支饮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

若以指掌摸心下,稍用力即听到水声,指掌似摸暖水袋一样的感觉(见图9—8。

患者心下支饮为胃部常停水湿,多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一类方剂。

图9-8心下支饮示意图6.腹满腹满为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态。

有虚实之分,如《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但仅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充实、紧张,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

一般临床绘制的腹满医案腹图(见图9-9。

虚证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按之无底力。

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为实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

腹满便秘者多实,腹满腹泻者多虚,伴有腹水者多为虚证。

虚证者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

实证可选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

下后虚满者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图9—9腹满示意图7.心下支结心下支结为上腹部腹直肌的挛急,支撑心下的一种症状(见图9—10。

触诊可有紧张感,下腹部柔软。

该类腹证一般可选用柴胡与芍药合剂,如柴胡桂枝汤之类。

图9—10心下支结示意图8.胸腹动悸动悸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

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

动悸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动悸等(如图9—11。

图9—11胸腹动悸示意图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底,其程度使人感觉不到,病理情况下就会产生自觉或他觉的动悸。

动悸均为虚证,对发汗、催吐、攻下均属禁忌。

动悸部位不同,用方亦不同,如心中悸用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等。

9.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如图9-12。

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

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

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

《伤寒论》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图9—12少腹满及少腹硬满示意图10.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见图9—13。

这种症状可见于下焦虚证。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

图9—13小腹拘急与小腹弦急示意图11.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见图9-14。

该腹证多见于女性。

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髂窝。

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

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

少腹急结是瘀血的体征,一般都是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图9—14少腹急结示意图12.小腹不仁小腹不仁为小腹麻痹之意,并有无力空虚感。

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的腹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