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时代的农时季节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中国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公转速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它们既代表着天文现象,也指导着农耕活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以及冬季四个大的季节,每个季节里都包含了6个节气。
这四个季节的交替变换,不仅直接标志着气候的变化,也表明了大自然中万物生长发展的节奏。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些节气对于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耕作等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春季的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等,标志着寒冷气候逐渐消退,气温回升,植物开始苏醒,草木渐渐抽芽。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节气,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确保作物在适宜的气温和水分条件下迅速生长。
其次,夏季的节气如立夏、小满、大暑等,代表着骄阳似火的炎热季节,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可以根据立夏、小满等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农田的灌溉和施肥,以及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确保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夏季的阳光和水分资源,快速生长和发育。
再次,秋季的节气如立秋、白露、霜降等,代表着夏季温度逐渐下降,气候逐渐干燥。
这时,农民们要及时收获农作物,防止秋季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同时,也是树木实果的旺盛季节,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果树的采摘和储存,确保水果的品质和数量。
最后,冬季的节气如立冬、小雪、大寒等,是中国北方寒冷季节的象征。
冬季对于农田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农民们可以根据立冬、小雪等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冬季田间的耕作活动,例如退耕还林、做好秸秆的回收和利用,同时也是为来年春季的农作物准备好土壤和养分。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不仅标志着季节的转变,而且指导着农田的耕作管理。
农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节气,科学合理地安排耕种、施肥、浇水、采摘等农田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主要的种植活动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念,以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春季到冬季,探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春季是农事繁忙的时期,中国传统节气中的“春分”和“清明”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
“春分”标志着昼夜时间相等,由此开始进入农耕的繁忙季节。
此时正是早春,天气回暖、物候活动频繁,值此之际农民们开始进行播种和耕作。
而“清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是对冬季农作物的整理和对一些早春作物的收获和采摘的时期。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进行秧苗的移植,既确保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也有利于提高产量。
夏季是农作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而夏季的“小满”、“大暑”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
“小满”意味着天气渐渐变热,准备进入旺盛生长的季节。
此时,农民们需要加强农作物的管理,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防治病虫害。
而“大暑”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农民们需注意夏作物的采摘和储存,同时开始为秋冬季节的作物播种做准备。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白露”和“寒露”是农业生产关键的时间点。
秋季天空湛蓝、气温适宜,正是让农作物充分开花结果的时候。
而“白露”则是农作物成熟蓄秋、即将迎来收获的节气,农民们需对农作物进行适时的收割和储存,确保获得丰收。
而“寒露”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农民们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以防冷空气的袭击和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冬季是休闲的季节,此时农民们对年度农事进行总结和规划,并进行适当的农作物储备。
“小雪”和“冬至”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点。
“小雪”标志着进入严寒的季节,农民们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收取冬季作物,保证其品质。
而“冬至”则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农民们此时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农作物的修剪和根茎类作物的储存,为下一年的播种做准备。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念,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每个节气种田知识点总结
每个节气种田知识点总结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间,因此了解每个节气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节气出发,总结一些种田知识点,以便于农民朋友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节气规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春季节气春分:春分节气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民朋友们开始春耕的好时机。
春分时节气温渐暖,天气逐渐变热,正是播种的好时机。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大地回春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气象最为稳定、适宜农作物移栽的时期,尤其适宜播种果树。
谷雨:谷雨节气是农历二十四候的第六候,此时正是气温适宜,雨水充足的时候。
春天的谷雨,正是春耕、春种的有利时节。
谷雨前后土壤含水量较大,对粮食作物生长有利,把握好春耕春种的时机,对增产和保护农作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夏季节气小满: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中国华北地区开始种植夏季作物的时期。
小满时节,气温上升,湿度增大,未来的作物将迎来生长旺盛的时期,适合播种水稻和玉米等夏季作物。
而此时正值“幼苗插秧九日活”和“晒秧叶三日白”的时候,要及时插秧,保持水田的良好水分条件,有利于夏季作物的生长。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阳光最长、气温最高的时期。
夏至时节,气温骤升,阳光炽热,草木葱茏,适宜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的茁壮生长。
此时,要注意及时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夏季作物的丰收。
三、秋季节气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意味着秋收的开始。
处暑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天高云淡,大地风调雨顺,适宜秋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此时正值“燥土作田”的时候,要注意及时耕种,保持土壤的松软和透气性,有利于秋作物的生长。
秋分:秋分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气象过渡期。
秋分时节,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大地风调雨顺,正是秋作物生长的好时期。
此时正值“天高地阔”和“秋霜降”的时候,要注意及时收获农作物、翻耕土地,为来年的农作物生长做好准备。
谷雨中国农民的大忙时节
谷雨中国农民的大忙时节谷雨:中国农民的大忙时节谷雨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之间。
这个时节标志着春天的深入,也是中国农民繁忙的时期。
在谷雨时节,农民们要进行诸多农事活动,为丰收和农田的发展做准备。
一、春耕备播谷雨时节,大地回春,草木萌动。
农民们纷纷投身于春耕备播的工作中。
他们要耕地、翻土、修整田埂,为接下来的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同时,还要施肥、除草、修剪树枝等,确保作物能够顺利生长。
二、播种种植种植是农民们在谷雨时节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和时间。
有的农民选择直播,有的则选择育苗后移栽。
无论是种植谷物、蔬菜还是果树,农民们都要耐心地进行种植,确保作物能够健康成长。
三、疏苗除草在作物长出来之后,农民们要及时进行疏苗和除草工作。
这样可以减少作物间的竞争,提高产量和品质。
农民们通常会将幼苗间隔搭乘一定的距离,以便作物能够充分生长。
同时,他们还需要认真除草,确保作物可以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四、防治病虫害谷雨时节,气温升高,病虫害也开始活跃。
农民们必须时刻注意农田的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问题。
他们会利用农药、生物控制和物理防治方法来保护作物的生长。
此外,农民们还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的卫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五、农田水利在谷雨时节,中国的水稻田尤其需要农民们的精心呵护。
农民们会检修水田的灌排水系统,确保水稻田的充足灌溉和良好排水。
他们会修复水坝、疏通引水渠,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情况。
六、果树修剪在谷雨时节,许多果树已经开花或结果。
农民们要进行果树的修剪工作,以保持树形的美观和健康。
他们会修剪多余的树枝,适当疏除叶片,增强光照透入果实的能力。
这有助于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总结:在谷雨这个节气里,中国农民们经历着辛勤的劳作和繁忙的农事活动。
他们耕地、播种、疏苗、除草、防治病虫害、修剪果树,确保农田的发展和作物的丰收。
“农时繁忙”是指什么时间段?
“农时繁忙”是指什么时间段?以下是对“农时繁忙”的科普解释:一、春耕时期春天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季节之一。
随着气温的回升和日照时间的延长,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春耕工作也步入高峰。
在这个时期,农民们忙于开垦土地、施肥、播种和移栽等工作。
他们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土壤条件和气象情况,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确保作物能够稳定生长。
二、夏季灌溉期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旺季,也是农时繁忙的重要时段。
由于夏季降雨相对较少,农民们需要加大灌溉工作的力度,确保作物的水分供应。
他们会利用各种灌溉设备,如水泵、灌溉管道等,进行定期浇水,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此外,夏季也是农业病虫害的高发期,农民们还需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三、秋收季节秋季是农时繁忙的另一个重要时段,也是农民们丰收的季节。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农作物成熟,需要及时进行收获和储存。
农民们会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天气情况,安排相应的收割时间,利用收割机械或手工进行采摘。
此外,秋季也是农民们进行土壤改良和农田准备的关键时期,为下一年的农作物种植做好充分准备。
四、冬季田间管理虽然冬季一般较为寒冷,但农时繁忙并不意味着农民们可以松懈。
冬季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清理和整理农田、修剪果树和灌木、喷洒杀虫剂等。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时繁忙是农民们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所付出的努力。
他们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气候条件和农事管理要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善于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黄金珠玉,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由此可见,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围绕每一个节令点,人们有序的安排农事生产,垦荒拓土,耕耘稼穑,年丰时稔。
农业的生产必然离不开对农时的观察,中国古人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和“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农耕理论。
不同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种依据尼罗河以及两河流域的河水泛滥日期确定农时,也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实行的“三圃制度”,中国位于北半球,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而这一地带也正是粟作文明的起源地,其地势平坦,黄土堆积雄厚,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为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通过观测物候、天象,发明测影等途径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计时方法,最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即“二十四节气”。
1/ 8春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黄帝内经素问》也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的说法,此时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在立春时节,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天气暖了。
此时的气温、日照、降雨等都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的趋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此时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应及时浇灌追肥,保证植物的生长。
据载,周朝时,在立春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东郊迎接“春气”以祈求丰收。
而唐宋时,立春这一天宰相以下官员都要入朝称贺。
“雨水”顾名思义,表示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浙江地区的农谚说:“到了雨水天,农活勿延迟。
”在农事方面,雨水时节正是以小麦和大豆等为主的小春作物加强管理、以水稻为主的大春作物备耕的关键时期。
夏至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农务忙碌
夏至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农务忙碌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农耕社会中农民们繁忙的时刻。
在这个时期,农民们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农务活动,以确保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和丰收。
本文将介绍夏至传统农耕社会中农民们的忙碌农务。
一、耕种准备夏至期间,农民们开始进行秧田和中耕。
他们首先会选择适合种植的土地,在收割作物后进行土地整理,清除杂草,平整耕地。
然后,他们会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施肥,并选择适合的肥料。
农民们还会检查和修理农具,确保农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插秧和移栽夏至之后,农民们开始进行插秧和移栽工作。
对于水稻等作物,他们将幼苗移栽到水田中。
一般而言,农民们会将幼苗从苗床中取出,然后依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插到水田中。
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农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灌溉和保护夏至是一个气温较高、日照较长的季节,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工作。
他们会修建护堤,开放水渠,给农田供水。
此外,农民们还需要注意虫害和病害的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四、收获准备夏至过后,农民们开始为丰收做准备。
他们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天气状况,预估收获时间,并制定相应的收割计划。
在此期间,他们还会进行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如除草、松土等,以保证作物的充足养分和光照。
五、农民节庆对于农田劳作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们来说,夏至也是一个休息和庆祝的时刻。
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会组织集体活动,如庙会、龙舟赛等,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祈盼。
他们会聚集在一起,温馨地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气。
总结:夏至是传统农耕社会中农民们农务忙碌的季节。
农民们经过耕种准备、插秧和移栽、灌溉和保护、收获准备等一系列农务活动,为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做出了努力。
在这个节气里,农民们也会进行一些庆祝活动,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盼望。
夏至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农务忙碌既是农民们对生活的呵护,也是中华民族对丰收和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时间单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每个约相隔15天,共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包含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民们在农事活动中遵循着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期获得丰收。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探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春耕、春种、春管等农事活动集中在这个季节进行。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
农民们在立春之后开始春耕备耕,为春种做准备。
随着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的到来,农民们按照节气的变化,及时开展播种、施肥、灌溉等工作,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节点,农民们需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以期获得丰收。
夏季是农业生产的生长季节,作物生长迅速,需要及时的管理和保护。
夏季的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等。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升高,作物生长势头强劲,但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农民们需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工作,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夏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节气的变化,科学合理地管理作物,以确保夏季作物的丰收。
秋季是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也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秋季的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等。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降低,作物进入成熟期,农民们需要及时进行收割、晒场、储藏等工作,确保作物的品质和数量。
农民们需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收获工作,以期获得丰收。
农村生活的繁忙季节
农村生活的繁忙季节农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地区,而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在农村,有一些特定的季节被农民们称为“繁忙季节”,因为这些季节需要农民们付出更多的辛勤努力和精力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种植和收获。
下面将以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为划分,介绍农村生活的繁忙季节。
春季:播种和耕作季节春季是农村生活中最重要的季节之一。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土地开始解冻,春耕季节开始了。
农民们要耕地、翻土、撒种和施肥。
他们通常会利用农耕工具,如犁、锄头和播种机来完成这些任务。
整个村庄都充满了种植庄稼的欢声笑语,农民们充满希望地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夏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庄稼的茁壮成长。
他们需要浇水、施肥、除草和防治虫害。
农民们用水灌溉作物,一遍遍用锄头除去农田里的杂草。
此外,他们也需要谨慎应对天气变化,比如及时进行防雹和抗旱等应对措施。
夏季的农村生活充满了汗水和努力,但农民们坚信只有经过他们的细心照料,庄稼才能茁壮成长。
秋季:丰收的季节秋季是农村生活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之一。
秋天是收获季节,庄稼逐渐成熟并变得金黄起来。
农民们开始收割庄稼,比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
他们用镰刀和收割机收割作物,然后将它们晾晒或储存。
同时,农民们还要进行谷物的加工和储存,以备冬季使用。
在这个季节里,农村充满了喜悦和庆祝的气氛,农民们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骄傲和满足。
冬季:休闲和准备季节冬季是农村生活中相对较为轻松的季节。
这个时候的农民们可以放松一下,享受他们辛勤劳动后的成果。
他们会进行日常的农田维护工作,比如修剪树木、修补房屋和养护农具。
同时,农民们也会准备来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包括购买种子和肥料等农耕物资。
在冬季里,农村更加安静祥和,农民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回报,同时也期待着明年的农事活动。
总结:农村生活的繁忙季节是农民们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种植和收获,付出努力的时期。
尽管他们劳累,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驱使着他们,让农村在不同的季节里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间观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间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间观。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着与自然相处的理念,通过观察天象和物候现象,将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作为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事活动的指导。
这一时间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和发展。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进行各种农事活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立的名称和特点,如立春、清明、立夏、小满等,并配以相应的活动指导和庆祝仪式。
农耕社会的时间观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轨迹,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
这不仅帮助农民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和变化,意味着一年四季的循环和轮回。
人们在不同的节气中进行不同的农事活动,如春耕、夏种、秋收等,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同时,人们还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自然赐予的感恩之情。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耕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精确指南,还是人们生活规律的依据。
农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农事活动的安排,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在农事活动中的应用,二十四节气还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人们在节气之际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民俗传统,如冬至吃饺子、立春添衣、小满品尝新麦等。
这些活动和传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变化,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
如今,人们在过节、庆祝和纪念等活动中,仍然会引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意义,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时间观。
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
秋分农耕社会中的季节劳动与生活方式
秋分农耕社会中的季节劳动与生活方式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秋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秋天的到来,也是农民们忙碌劳作的时节。
本文将探讨秋分农耕社会中的季节劳动与生活方式。
一、秋分的劳动任务秋分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忙于收割、晾晒和储存谷物。
他们用镰刀收割成熟的庄稼,并将庄稼晾晒在田间或庭院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庄稼干燥,以便储存和食用。
同时,农民们还要注意将农田准备好,为来年的播种做好准备。
二、劳动方式的变化在秋分时节,农民们采取了一系列与休闲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他们通常采用团体劳动的形式,邻里互助,共同劳作。
同时,农民们也会有规律地轮换劳动,在互相帮助的同时,也能够减轻个人劳动的负担。
三、农耕社会中的生活方式除了劳作,秋分也是农耕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期。
人们开始收拾庄稼,储存谷物,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做准备。
此时,人们也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举行祭祀仪式,拜谷神,祈求来年的丰收。
四、农耕社会中的传统习俗秋分时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传统习俗。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制作并食用一些特殊的食物,如秋霜糕、柿饼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一些农民活动,如秋分祭祀、民间舞蹈等,以庆祝丰收的到来。
五、文化与传承秋分农耕社会中的劳动与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上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和传承。
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和弘扬了这些习俗和传统,使农耕文化得以延续。
六、现代社会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农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民们的劳动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使了许多农民转移到城市从事其他职业。
这些变革对农耕社会的传统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秋分农耕社会中的季节劳动与生活方式是农民们世世代代坚持的传统,它既代表了农业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农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但我们仍应该铭记和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
小满夏季农忙的季节
小满夏季农忙的季节夏日的阳光透过绿浓浓的稻谷叶子洒落,田地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时候正是农民朋友们忙碌的季节——小满夏季农忙开始了。
一、播种耕作阶段小满夏季农忙的第一步是播种耕作。
在这个阶段,农民朋友们需要选择适合的品种和肥力较高的土壤以确保丰收。
他们小心地播下水稻种子,同时施肥、耕土,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田间管理阶段随着幼苗的生长,农民们开始进行田间管理。
他们要清除杂草,防止其占据养分和空间,保持水稻的良好生长。
除草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还能防止病虫害的繁殖。
同时,农民们要保持水田中的水位,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他们会根据天气情况和稻田的水分状况进行灌溉,确保水稻不会因为缺水或过度湿润而受损。
三、病虫害防治阶段为了保护水稻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农民朋友们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他们会定期巡视田地,观察有无植物病害和虫害的迹象。
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喷洒农药或使用天然的生物防治方法。
四、灌溉与收割阶段夏季阳光炎热,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正常生长。
农忙时期的农民们会根据水田的需求进行适时的灌溉,确保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当水稻成熟时,就到了收割的时间。
农民们会用镰刀或农用机械将稻谷割下,然后经过晾晒、脱粒等步骤,将稻谷处理成成品。
这些粮食将被运往市场或存放在仓库中,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
五、完成农忙的喜悦随着最后一束稻谷的收割,小满夏季农忙也宣告结束。
农民朋友们会感到满足和喜悦,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
这个季节也意味着他们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夏季是农民们忙碌的季节,小满夏季农忙更是早稻生长周期中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季节里,农民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和关爱,以期望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夏季农忙不仅是对土地的呵护和种植的过程,更是农民朋友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人们提供了可口的粮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满夏季农忙的季节是充满希望和勇气的季节,是农民小心翼翼地耕耘和呵护着土地、播种和种植过程的岁月。
农忙中度过的季节
农忙中度过的季节一、引言农忙是农业生产中最为繁忙的时期,也是农民最为辛苦的季节。
在这个时期,农民需要面对大量的农事工作和时间压力,因此,如何在农忙中高效度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次培训课程将针对农忙中度过的季节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二、认识农忙1. 农忙的定义和特点- 农忙是指农业生产中,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高度集中、工作强度大的时期。
- 农忙通常出现在春季和秋季,是农民收获丰收的关键时期。
- 农忙期间,农民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压力,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成为关键。
2. 农忙带来的挑战- 时间管理困难:农忙期间,农民需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任务,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一大挑战。
- 工作压力增大:农忙期间,工作量巨大,工作强度高,农民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
- 生活和工作平衡:农忙期间,农民往往忽视自身的生活需求,导致生活和工作平衡失调。
三、高效度过农忙的方法1. 时间管理技巧- 制定优先级:将工作任务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 分解任务:将庞大的工作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任务,逐步完成。
- 制定计划:制定每日、每周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
- 避免拖延:养成及时处理事务的习惯,避免拖延导致工作积压。
2. 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科技工具:合理利用农业科技工具,如农机具、智能设备等,提高工作效率。
- 优化工作流程:分析农事工作流程,找出低效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 合理分工合作:在农忙期间,合理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3. 健康管理- 合理安排休息:农忙期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身体疲劳。
- 均衡饮食:保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应对农忙的能力。
四、农忙期间的心理调适1. 压力管理- 寻找支持:与家人、朋友、同事进行交流沟通,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夏至农耕与丰收的时刻
夏至农耕与丰收的时刻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达到一年中最高的位置,日照最长,同时也标志着农耕活动的重要节点。
夏至这个时刻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意味着即将进入丰收的季节。
下面,本文将探讨夏至时的农耕活动以及农民们所期待的丰收时刻。
一、夏至时的农耕活动夏至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之一。
尤其是在农耕地区,人们开始进行田间的劳作,为后续的丰收做准备。
以下是夏至时农耕活动的主要内容:1. 播种:夏至时正处在盛夏季节,气温高,雨水充足,适宜作物生长。
农民们会在夏至这一天播下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为秋季的收割做准备。
2. 病虫害防治:农作物在生长期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袭,夏至时正是害虫肆虐的高峰期。
农民们会在此时对田间进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3. 田间管理:夏至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农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施肥、中耕、松土等工作,以保证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状况。
二、夏至时刻的丰收夏至不仅是农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民们期待已久的丰收季节。
经过漫长的努力和期盼,农民们在夏至时刻终于可以收获他们辛勤耕耘的成果。
1. 水稻丰收:夏至时正值水稻的生长阶段,农民们会通过精心的管理,确保水稻茁壮成长。
当夏至的时刻到来,金黄的稻谷已经长满田野,农民们欣喜地走进农田,开始收割他们的劳动成果。
2. 玉米收获:夏至时的采收工作还包括玉米。
随着夏至的到来,玉米植株逐渐长高,饱满的玉米穗呈现出深黄色。
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机,将成熟的玉米收获下来,带回家中作为主要食物和饲料。
3. 蔬菜丰产:夏至是各类蔬菜生长的旺季,农民们的菜园中长满了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
在夏至的时刻,农民们会将蔬菜收获起来,为家人提供新鲜、可口的农产品,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一份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夏至的意义夏至不仅代表着农耕活动的重要节点和丰收的时刻,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耕社会与农民组织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耕社会与农民组织在中国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被视为农历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指导。
它们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并标志着农田的特定农事活动。
同时,农民组织在农耕社会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农耕社会和农民组织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作用。
一、中国农耕社会的历史背景中国农耕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个时期,农民依赖自然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农田耕作,并通过农事活动来适应不同的季节。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的主导地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大多与农田相关。
二、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划分一年的季节的方式。
它们基于太阳黄经和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用来引导农民在不同时间做出适应性决策。
每个节气的开始都与天文现象相关,例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等。
通过识别这些节气,农民能够准确把握时令变化,并合理安排种植、施肥、耕地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三、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对农事活动的安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农田农事任务。
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季到来,这是春耕的开始;“谷雨”则意味着播种的时机已经到来,同时也需要注意农作物的灌溉。
通过遵循这些节气的安排,农民能够充分利用气候和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农民组织的重要性农耕社会中的农民组织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农民组织通常由村民和社区成员组成,他们共同协作完成农田工作。
在每个节气的开始,农民组织通常会召开集体会议,讨论具体的农事安排和策略。
通过组织农户合作,共同分工、共享农业资源和技术经验,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整体农业产出。
五、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尽管现代农业已经趋向农机化和科技化,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重要性。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农事安排仍然能够提供有关时令变化和农田耕作的有益指导。
农民可以通过选择适应特定节气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白露秋收的好时机农人们忙碌的时候
白露秋收的好时机农人们忙碌的时候白露秋收是农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农作物成熟收割,农田需要耕种,农人们全力以赴地参与农事活动。
正是在白露秋收的好时机里,农人们忙碌着,为了丰收而努力。
在白露秋收时节,农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一大早,他们便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带上必要的工具,投身于农田之中。
农人们用锄头翻耕土地,驱赶杂草,保持田地的整洁。
他们在地里弯腰的身影,是对大地的爱的写照。
在白露秋收的好时机里,农人们也要收割农作物。
稻谷、玉米、高粱等一片片金黄色的庄稼在秋风中摇曳,等待着农人们的收割。
农人们拿着镰刀和收割机,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收割。
他们将庄稼一束束地割下来,再将其集中起来,准备运输到仓库里。
这些农作物不仅是他们的努力的结晶,也是人们餐桌上的食物。
另外,白露秋收也是农人们进行农产品的储存和加工的时候。
农人们会将收割好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等,晒干后储存在仓库里。
他们还会进行一些加工,如碾米、磨面等,以备日后使用。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也能够延长其保存期限,为农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露秋收的好时机里,农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农田的修整工作。
他们清理农田的水道,修剪果树的枝条,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同时,还会进行农田的翻耕和肥料的施放,为下一季的农作物种植做好准备。
这样,可以使得土地更加肥沃,为后续的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环境。
在白露秋收的好时机里,农人们的忙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也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保障。
他们默默付出,努力工作,让人们的餐桌上有更加丰盛的食物。
他们是农田中最辛勤的劳动者,也是最可敬的人。
白露秋收的好时机,让农人们感受着农田的变化,体验着耕作的辛苦,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他们将汗水浇灌在农作物上,收获着希望和喜悦。
白露秋收成为农人们重要的节点,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坚守传统、传承农耕文化的纽带。
农业种植季节规律
农业种植季节规律农业种植季节规律农业种植季节规律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根据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以达到最佳产量和质量的一种时间规律。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的气温逐渐回暖,土壤开始解冻,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农民们开始播种各种春季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
春季的阳光充足,雨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要做好土壤修复和肥料施用工作,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迅猛的季节。
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长,夏雨频繁。
这些条件对于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但也容易引发病虫害的爆发。
农民们要及时除草、浇水、施肥,并采取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夏季也是一些瓜果蔬菜的丰收季节,如西瓜、南瓜、番茄等。
秋季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
气温逐渐下降,降雨减少,天气晴朗。
这对于作物的生长不利,但却有利于农作物的果实成熟和收获。
这个季节,农民们要及时收割庄稼,避免果实过熟或腐烂。
同时,还要进行秋季的田间管理工作,如整地、翻耕、收拾农田垃圾等,为下一季的农作物种植做好准备。
冬季是休闲和准备时期。
气温低,大部分农作物进入休眠状态。
这个季节,农民们可以利用休闲时间,对农田进行改良和修复工作,修剪果树和修整农具。
同时,也要做好农田的保温工作,防止土壤冻结和水源的枯竭。
此外,冬季也是农民们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知识学习的好时机。
总之,农业种植季节规律的遵循对于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们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以获得丰收的果实。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多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
大集体时代的秋收
大集体时代的秋收从60年代起,沙尔沁被划分为蔬菜区。
这意味着沙尔沁的种植要以蔬菜为主,但同时还要解决一部分人们吃饭问题,国家给半年的供应粮,另一半靠自给自足。
为了确保社员吃够380斤口粮,每个生产队除了种蔬菜之外,还要种不少大秋作物,有糜子、黍子、谷子、茭子(高梁)、甜菜(不在口粮内)萝卜、土豆等。
经历过集体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种植各种作物在土地安排上也有所侧重,最好的土地自然是以种蔬菜为主,大秋作物一般都安排到稍差或较远的地里。
因此,沙尔沁人是既要种蔬菜,又要种大秋作物,农活干起来特别繁杂,三个大队的社员明显要比种粮区人忙的多。
糜子、黍子,是秋季收获最早的作物。
两种作物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收割稍稍晚些,不仅会造成掉粒,还会招来鸟害。
一说到鸟害,人们首先会想到麻雀,也叫老家雀(现在已被列为国家三类鸟保护动物),过去的麻雀比现在多的多,它们特别喜欢吃糜黍谷等作物,又喜欢群体性生活,一飞到哪里,黑压压一大片都来,如果不及时驱赶肯定会使作物遭到损失。
因此,不论是哪个生产队,只要是糜子、黍子和谷子等作物快成熟的时候,生产队都要做些驱赶麻雀的防范措施。
例如用稻草人或用旧衣服做的假人插在地里,或者用废旧薄铁皮桶子做成风玲,风一吹叮铃叮铃响,以此来吓走驱赶老家雀们。
只是这些办法一开始见效,时间长了就失去作用了,一成熟就及时收割比什么都管用。
秋收的季节,对庄稼人而言就是黄金季节。
我仍然清晰的记着1978年发生在“官地儿”的一件秋收往事。
“官地儿”位于海岱南约一公里处,紧靠黄河北,是沙尔沁最小的村落。
村子虽小,周边却有着广袤的土地,集体年代沙尔沁各个生产队在这里都有各自的土地。
我们小队在这里的土地将近有百十亩,其中黄河摊地是队里最下等的地。
那里是纯粹的胶泥地,黏性大,天旱时,地里能裂起盆大的土块,种进去的庄稼遇上好年景有点收成,年景不好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土地。
1978那年,我们小队在黄河摊地种了十几亩縻子,经过几次的锄草后长势还可以,社员们都盼望能多打些粮食。
农忙是几月份
农忙是几月份
农忙指农事繁忙的时节。
夏收夏种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和芒种之间,即阳历的5月底到6月初。
秋收秋种是在二十四节气的白露和秋分搐间,即阳历9月的中下旬期间。
农忙注意事项:大家繁忙季节之时千万可别忘记要注意安全,比如:在麦田里不可抽烟,尤其插秧的时候要做好充足的装备。
以防被有毒的东西咬伤、在外面戴好防晒衣,以防皮肤被晒。
夏季是雨水的多发季。
我们割好的麦子不能沾到雨水的,我们在进行农作物之前首先看看天气怎么样,如果最近几天天气很好的话,那么这时候就是割麦子的最佳时期,因为割好的麦子需要晒两天才可以存储。
农忙时间——小满和芒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
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集体时代的农忙时节张冰1970年1月2日,离我14足岁还差2个月,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参加农村集体生产劳动,以减轻家庭负担作一点微薄之力。
从1970年开始到1978年初的8年时间,每年的三个重要农时我都是天天在大田里劳作的。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还处于“七亿人民”的状态,所以一开始农村的改制面积任务还不重。
所谓“改制面积”就是同一大田在一年中多次种植的百分比。
到了7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增至“十亿人民”,吃饭成了问题,开始种植“三熟制”。
原来我们这一带,每年种植的就是一季春花,一季早稻,一季晚稻。
所谓“春花”,就是晚稻收割后种植的大麦、小麦、油菜、蚕豆(我们当地人叫大豆)、花草之类。
开始种植“三熟制”后,那么早稻就要种植两季。
第一季称为“二熟制”,5月1、2日就要种了,第二季称作“三熟制”5月下旬开始种植。
当时的改制面积最高时要达到70%以上。
这样一来,农时任务就更重了。
农村的农忙时节最主要分三个阶段:双夏(夏收夏种)、双抢(抢收抢种)与冬种(秋收冬种)。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三熟制”还没开始种前,双夏一般自公历5月20日后开始,进行收割大麦,我们杭嘉湖地区冬种春花以大麦为主,主要一是大麦可以抵购上交公粮任务,二是余粮可以喂养母猪、肉猪等。
小麦种的很少,一般一个生产队种10多亩就是了,种的目的也是为了预留出田来做晚稻秧田之用。
小麦收割后可以为社员们分作家用,磨成麦粉。
以前,当地人不会制作面条,只能做点面饼、面疙瘩之类,当作“坐烟”时的“点饥”。
我们当地种出来的小麦口感不好,所以县城或小镇头上的饭店、面店的面粉都是从北方过来,并不是当地所产。
我们当地在农作时,一般一天除中午吃饭可以“上岸”外,上、下午各有一次“坐烟”,有的地方叫“歇力”。
就是中途停工休息一会儿。
有时大田离家里远,社员们大都不回家,就在田岸上坐会儿,吸一袋(一支)烟,喝点自己带的茶水或吃点“点心”,这就是叫做“坐烟”。
“坐烟”时间看农作的忙闲,忙时可能只十分钟,闲一点的也有半个小时左右。
当时把5月份两次种植早稻统称为种“三熟制”。
每年5月1日就正式开始插秧了,5月初种的早稻叫“二熟制”。
5月下旬种的早稻叫“三熟制”。
因为冬种已经规划好下一年的农作安排,种植“二熟制”时,大麦、小麦都未成熟,那么这个大田冬种时就播种“草子”,“草子”也叫“花草”,学名“红花草”。
草子田不收割,犁田时直接将花草打碎犁在大田里,因为草子有大量根瘤菌,可以肥沃土壤,所以当年是解决大田肥料缺少的一种自然方法。
大麦收割后的田,就需要腾出来种植“三熟制”早稻。
大麦先于小麦成熟,所以大麦种植得多,等小麦收割后,腾出的田作晚稻秧田之用。
大麦与小麦,除了成熟期不一外,大麦是有麦芒的,而小麦则没有。
从前种植一季早稻时,“双夏”不太紧张,后来开始种植“三熟制”。
农时多出半个月,所以时间长了,抢收抢种也显得很是紧张。
一般早稻成熟50~60天左右,早稻一成熟,第二个大农时——“双抢”就要开始。
当时每逢双抢,生产大队都要组织社员开大会,名曰“双抢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一般都是固定在7月18日左右开。
到7月20日,早种植几天的早稻就要开镰了。
但自从开始种植“三熟制”后,7月1日就要开始收割“二熟制”早稻了。
这样双抢时间从20天左右,也就延长到30天多了。
誓师大会也会改到7月1日开。
我当年劳动的年代,基本都是“三熟制”,现在想起来,每年双抢都是需要持续一个月多。
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
为了赶在每年立秋前种下晚稻,所以抢时间极其重要。
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好多生产队都是到立秋后还在种植晚稻,有的要种到8月10日后才能结束双抢。
过了立秋种下的晚稻,到下半年,如果冷空气来得早,由于光照与积温不足,一是初期禾苗分蘖(当地人称作“爆棵”)减少,二是稻谷灌浆期热量不足,瘪谷增多,那么就只有很少的收成了。
有的年份整个夏季天气炎热、秋老虎厉害,那么丰收就在望;但有时夏季台风多、气温高不起来,如果冷空气还来得早,那么收成就大打折扣。
所谓农民靠天吃饭就是这个道理。
双抢是当时农村集体生产劳动最为艰苦的阶段,7月初到8月初结束,一般要历时十足1个多月时间。
劳动的最大强度就是,天气炎热,所以所有生产队都要进行“六出六进”,就是早上6点钟出工,到傍晚6点钟收工。
中午日光最烈时休息时间延长。
我们当地人收工叫“上岸”。
傍晚上岸后吃了饭,一部分人要开夜工轧稻,一部分人要摸黑在秧田里拔秧。
早稻开镰后,直接放倒在田里,收割早稻就靠人手一把镰刀,男女工都要上阵。
每逢割稻那天,出工一般都是在5点左右,一是趁太阳还未升起,气温低些风凉点,二是等太阳出来,好把稻杆晒干。
割下后的早稻在大热天的强烈阳光下,曝晒一天左右,需要妇女去捆成一个个稻把,当地人叫“缚稻”。
关于这个“缚稻”的叫法大家都懂,但具体怎么写大家基本都不去研究。
生产队社员劳动出工是到夜快有一个记工员到田头记工的,有的把它写是“扶稻”,有的则写作“护稻”。
我则认为“缚”字比较确切,因为音相同,缚就是捆的意思,意也差不多。
缚好的稻,到傍晚前,就需要男工去挑上来,挑到公场上堆好,以备晚上轧稻。
挑早稻很有难度,主要是早稻田有积水,烂而泥泞,那么下田去用“担绳”收好一担,也有100多斤,挑上来,双脚就污在烂田里,容易造成“三个人”一样高,就是两边稻与中间的人一样高了,拔脚污脚跨到田岸极其吃力。
再是早稻禾杆短,挑稻时“担绳”捆起来困难,容易散担。
所以有的人挑到半路,稻担散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是麻烦。
最主要是挑早稻的时候,路再远,中途也不能歇担,因为早稻易落,一歇担,地上一放,稻谷都掉下来了。
谁歇过了,地上一定是一堆谷,被社员们或生产队长发现,就要严厉批评,重则可能还会被扣工分。
收上来的早稻还有不同于晚稻的是,早稻不能垛成稻堆,主要一是7月份气温高、湿度大,堆成稻堆后里面就要温度高起来,当地人叫“蒸窠”,就要霉掉或者发芽。
再是7月份双抢里阵雨多,一经雨淋,也会霉掉或者发芽。
所以必须立即轧掉,不能等待。
稻子收走后的大田,就要开始犁田,上世纪70年代初还没拖拉机,基本都是牛犁,以前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头牛,有的生产队有两头牛。
牛不够时,需要人用铁鎝去坌。
到我开始从事农活时,已经有了电耕犁,电耕犁一组两个,分别位于大田的两对面田脚边,每个电耕犁是由一个三相马达,配置一个钢丝卷扬机,拉动铁犁,人工扶住铁犁,代替耕牛犁田。
犁田时田岸两边各配备一个低压12V500W的大探照灯,把田照得雪亮。
当年电耕犁操作也不是人人可做的活,需要年轻力壮,而且都是夜里操作,开全夜夜工。
因为大田等用,翌日上午要供施肥、耖平,下午要供大部队上来插秧。
犁好的田就开始挑猪灰或小塘泥,倒在田中,再用人工一把把徒手撒匀于整个大田中。
猪灰是直接从每家每户的猪棚里当场坌出来的,同时需要过秤,算好总量,折成工分,年底结算分配到户。
小塘泥是冬天农闲时男工们摇着船去河中用捻网或捻篰捻河泥,捻好的河泥再由男工用大粪桶挑上来,挑到规划好明年种早稻的田头,在每个田头事先挖一个3米左右见方、2米左右深的泥潭中,再加上出棚的猪灰或羊头草,和在一起,满塘后封好让其自然发酵,以备明年种早稻时用。
田犁好后,需要用铁耖进行平整,铁耖是一个栅型工具,约有2左右米宽,耖耙是铁齿,由牛牵引,后面跟一个技术老者扶正。
会扶铁耖的男工,一个小队没几人,一般只有少数1~2个,有时有的小队就专门一个人,年纪要大点,小青年是弄不平整大田的。
因为耖平田一是需要技术,二是需要力气。
铁耖很重,一般人拎都拎不起。
铁耖初平后,再用木耖打平整个大田。
木耖与铁耖样子差不多,只是更长,约有3米宽左右,全木制成,所以尽管长,却比铁耖轻。
但打耖的人,需要做平大田,所以一个生产队会的人不多,不是人人可做的生活。
耖平的田,才能挑来拔下的秧苗,撒到田中。
撒秧也是个技术活,不能撒得多也不能撒得少,基本上要撒得能够种一爿田正好为止。
当然也只是大致毛估估,因为到插秧时,还有人挑了秧担跟进,叫补秧。
少的地方再补,秧多的,有插秧的人扔到田岸边,让补秧人收走。
整个双抢,妇女们最辛苦。
时值盛夏,大田里水温很高,妇女们除了要割稻、缚稻外,还基本上要承担所有晚稻秧的拔秧工作。
晚稻秧田是从5月份稻种播下到7月份开始拔秧,一直在浸满水的大田中,期间要经常打农药,施化肥,里面的水既毒又具有强腐蚀性。
妇女们手脚天天浸在这样的水里,到7月中旬开始,就要开始溃烂。
而且没有药医。
每家每户当年都是用明矾水浸黄酒煮沸泡好,到时涂上,也只能解决一点问题,不能全部防止溃烂。
一个双抢下来,手脚烂得真是惨不忍睹。
一般拔秧都是夜里与上午进行,第二天上午,男工们就开始种植上夜拔的秧,我们当地人叫插秧为“种田”。
到下午女工开始种田,男工挑稻,无稻时一起种田。
整个双抢期间,工作一环套一环,不会有空隙的时候。
夜里都是需要轧稻。
轧稻因为受场地与轧稻机限制,不是全小队人全部来的,是需要轮班的。
一方面考虑一部分人需要休息,另一方面是需要考虑社员挣工分的平衡。
上世纪70年代前,农村还没有电,早稻都是直接在大田里用稻桶,拦一块大麻布,直接用人力砸,叫做“掼稻”。
而晚稻是,挑上来后,用脚踏的轧稻机轧。
脚踏的轧稻机只有两人位,多了踏不动。
等我劳动时,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方式了。
上世纪60年代底开始,农村有了电,一般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个4人位的轧稻机或两个4人位的轧稻机。
我参加劳动时,小队里已经是两个4人机,一并排,中间一个3.8千瓦的三相马达作动力,8个人同时轧稻。
轧稻时需要轧稻人8个,轧稻机前面有2个人撂乱柴,轧稻机后面有4个人:2个人搬稻码到轧稻人身后,让轧稻人转身就可取用;2个人把轧下来的稻柴拖到仓库边或公场的空地里堆好,因为轧稻场是不能堆柴的,第二天场地是需要摊晒稻谷的。
再是2个人筛谷。
前后班16人。
每到一小时,轧稻人与前后场调换。
有时稻少时,可能到12点钟左右轧好了,有时稻多时,要开全夜工。
开全夜工的人第二天是没有休息的,吃了早饭还是要出工干活。
其辛苦程度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匪夷所思了。
一般立秋都是8月7日或8日,立秋一过,大路上已经开始有人陆续走过,因为已经完成双抢的小队,双抢结束要去城里(街上)白相、买点生活用品。
这时,还没完成的小队,做起生活来已经精疲力竭、无精打采了。
双抢一结束,一般小队里会放1~2天的假。
大多数人会睡上十足1、2天。
此时整个小队里极其安静,几乎不太见人走动。
此后,就要开始耘田、施农药,当年化肥少,对一些瘦田还需要把仅有的一点碳酸氢氨施下去。
而打农药,一般在整个晚稻期间要打两次以上,都是用身背几十斤重的药水桶,一个手不停地加压,一个手持喷药杆,在大田里拔脚污脚地走动施药。
耘田又是个苦力活,需要双膝跪在烂田里,边拔草边前行。
每个人上岸来都成了泥猴。
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田里的鸭舌草多得稻底下不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