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话题导入: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将从“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画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板书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体味文化板书:一、文化“万花筒”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神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例如:图一:古代仕女图,非洲狮面人。
图二:巡逻兵飞行表演,雅尔音乐会,法国印象图画展,芭蕾舞团问题探究 1.从空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学,对比分析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从空间上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的和现代的教师提问:再来环顾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亲身参与过什么的文化生活?学生回答: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教师提问:我们某某特有的红土文化,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学生回答:端午节赛龙舟。
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
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
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等。
红土文化:雷州半岛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教师总结:通过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引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和体味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国家认同感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的文化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高中政治体味文化的教案,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教授和讨论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区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掌握一些经典文化作品和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中的政治意义;•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文化与国家建设–文化的定义和作用;–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2.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分析几种主要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探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3.经典文化作品和事件的政治意义–选取几个代表性的经典文化作品和事件,如《红楼梦》、五四运动等;–分析这些作品和事件中所反映的政治现象和思想。
4.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分析一些成功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培养案例,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与形式1.多媒体展示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各种文化现象和作品;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不同文化、分析文化差异,并展开思考和辩论;3.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文化人物,进行仿真演绎,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4.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观看相关文化作品,并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思考。
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问题解答;2.作业评分:对学生的阅读作业、观影报告等进行评分;3.小组合作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评估小组合作的质量。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教师需要准备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经典文化作品:提供学生阅读五四运动相关资料、《红楼梦》等经典作品;3.课外材料: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文化资料、电影、纪录片等。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1.1-2 文化的内涵;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3)回答问题: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1)学生讨论回答:人类:社会实践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形成性练习】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答案】A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答案】D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答案】B【评价建议】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
1.1体味文化(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二年级的政治课堂上,我作为特级教师,结合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以“体味文化”为主题的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味文化,提高思辨能力。
4. 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将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2.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掌握文化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课后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优秀文化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ຫໍສະໝຸດ 三、教学策略(一)情景创设
1. 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深入理解文化知识。
2.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 创设互动式情景,如文化主题沙龙、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3篇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3篇高中政治体会文化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力量目标:通过同学的主体参加、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沟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力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添综合国力奉献力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索本课主要内容假如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宝的制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知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索,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会文化)文化“万花筒”((从现象))(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请同学们思索:你能举个详细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常你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同学思索并回答)依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方: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内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方: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方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方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四周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知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觉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体味文化》教案.doc
第一节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高二政治 体味文化精品教案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并感受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疑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不在文化中。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必修3)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文化理论与方法,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字数在800字左右。
2.小组讨论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并撰写一份报告:
-文化自信在当代青少年中的重要性。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掌握文化传承、创新、交融的基本途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3.学会运用政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文化现象,提高对文化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政治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文化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文化理论与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尚显不足,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往往难以将其与政治、经济等背景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一: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体味文化】3-1-1《体味文化》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高中政治第01课第01节体味文化教案(必修3)
体会文化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看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剖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1)经过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育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2)经过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育辩证剖析能力【感情及态度目标】(1)加强培育文化修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未来为加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文化的内涵讲课说明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课难点】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讲课说明【知识重点】1、内涵: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应必定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反应必定阶级或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看法系统,在阶级社会中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应必定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拥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
2、特点:(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育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和享受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表现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向)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流传、累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其他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髓和糟粕之分。
文化发展中的精髓、踊跃成就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体味文化》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
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
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
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
多的文化味。
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 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高+考*试≦题α库。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师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自主学习】1、文化“万花筒〞〔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2、文化是什么〔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即时训练1】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某某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某某那么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这说明〔〕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形式及特色,通过南北方在节日上所表现的差异来说明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
①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那么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④说明了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特色。
所以①②③④都从一定角度表达了材料的内容,故此题应选D。
【即时训练2】以下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
高二政治教案体味文化学案
体味文化学案一、(学案)学习指导(一) (学案)知识网络(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 (学案)学法指导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着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
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
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高二政治教案《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
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 ——钱钟书(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话题导入: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将从“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画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板书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体味文化板书:一、文化“万花筒”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神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例如:图一:古代仕女图,非洲狮面人。
图二:巡逻兵飞行表演,雅尔音乐会,法国印象图画展,芭蕾舞团问题探究 1.从空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学,对比分析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从空间上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的和现代的教师提问:再来环顾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亲身参与过什么的文化生活?学生回答: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教师提问:我们湛江特有的红土文化,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学生回答:端午节赛龙舟。
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
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
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等。
红土文化:雷州半岛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教师总结:通过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齐声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板书: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师:通过分析对比,同学们还能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什么问题吗?学生讨论并回答:文化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此点如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教师要适当引导、启发)板书:2.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练习: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bcef )A个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b参加学校运动会c参加演讲会d购买蔬菜水果e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时装表演队f浏览网站,领略各地风土人情g某国议员竞选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再分类.(过渡)师:我们刚才谈论了不少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归纳一下。
板书:二、文化是什么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板书: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知识拓展】什么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教师: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第二,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现象。
板书: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课堂探究:(p 教材插图)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探究提示:文字的发明……计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问题情景:学生结合教材第7页“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分析。
谁更有文化?教师,从这里我们看到,文化还有另一层意思:指人们的一种修养。
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板书: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教师提问: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不是。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3)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关系吗?课堂探究:(教材p7的“专家点评”)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这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这种狭义的“文化”。
(知识扩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机氯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讨论: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结论: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
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问题探究: 你能描述自己家乡或学校、班级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吗?生1:雷州有一座雷祖祠。
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
生2:一中有几座雕塑,体现了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
生3:我多次参加我们班级的板报布置,每当我班板报被团委表扬时,我就有一种成就感。
生4: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从那里获得了不少课堂学不到的东西,我的精神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并且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板书:三、文化的力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
并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说一说《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师:可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c.③④⑤⑥⑦)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 C D.③⑤⑦⑨⑩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据此,应选C项。
2.20XX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这是因为( C. ①②④)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解析: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成长,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3.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市民素质的形成( a )A.离不开社会实践B.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C.也可以是天生的D.家庭教育最重要解析:C项说法错误,B、D 都具有片面性。
二、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解析:本题由两个设问构成。
第(1)问既要抓住文化概念的本质内涵,指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又要结合背景材料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是什么。
第(2)问则应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方面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