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第四章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 (3)反右斗争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3、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再探索与挫折
1960年代以来根据战备需要,把全国按地理位置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 东北及沿海各省,“三线”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二线”指介 于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 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称为三线建设。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

洋行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





一、出现的途径 1、被动的输入 2、主动的引进 二、建筑风格 1、殖民地式的“外廊样式” 2、各种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 (1)在不同建筑类型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 (2)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各种风格样式和艺术构件 三、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是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组成,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 2、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一定程度上 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我国形成都城、省城、府(州)城、县城、镇五级行 政中心组构的城镇体系。城镇经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 发展之中,整个城市体系陷于相对停滞、缓慢发展的状 态。到19世纪中叶开始了现代转型的进程。 一、通商开埠 通商口岸成了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先导和主体。 二、工矿业发展 工矿业的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起到了多方面 的推进作用:一是促使一部分通商口岸从商业城市演进 为工商业综合型城市;二是促使一部分开埠的或未开埠 的省城、府城从政治军事型城市演进为政治经济综合型 城市。



1、中西混合样式 2、西方折中主义样式 折中主义在设计中表现为 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 自由组合成为各种式样,所 以也称为“集仿主义”。折 中主义的建筑并没有固定的 风格,它讲究比例权衡的推 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 帕拉第奥母题(如右图)。 3、中国传统复兴式 4、装饰艺术样式 5、现代式
竹筒屋
竹筒屋
骑楼
骑楼
庐式侨居
现代交通建筑




1、在传统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改造 (1)修改门面 (2)扩大营业大厅 (3)突破旧的独立布局,变露天的街弄为覆盖的营业面积, 形成聚集成片的大型商场 2、从国外同类型建筑引进、借鉴、发展

第三节 工业建筑

一、单层厂房 二、多层厂房
西风东渐

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 系为主体,具有独特的、程序化传统风格的 中国古代建筑,处在与西方建筑几乎完全隔 膜的状态中。尽管也曾出现少量西方建筑的 踪迹,包括1557年葡萄牙人租居澳门后建造 的教堂、商馆等,1685年以后广州“十三行” 建筑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北京圆明园中的“西 洋楼”等,但这类西方建筑不具备广泛传播 的条件,也没有对中国建筑产生普遍的影响。

第四节 建筑技术

一、建筑材料的发展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1、水泥 2、钢铁 3、机制砖瓦 4、玻璃 二、建筑结构的发展 1、砖(石)木混合结构 2、砖(石)钢筋(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3、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三、建筑施工的发展

第十三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 机构

2、东北等地的居住大院 3、广州一带的竹筒屋 4、东南沿海城市的骑楼、铺屋 5、在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

第二节 公共建筑

一、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1、行政、会堂建筑 2、文化、教育、医疗建筑 3、邮政、电讯和现代交通建筑 4、商贸类建筑 5、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建筑 二、近代公共建筑类型的形成途径
西方折中主义建筑
西方折中主义建筑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中国式”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 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2、后期: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 本转变为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 古追求。 二、形成传统复兴建筑思潮的背景: 1、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 2、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 3、当时的中国建筑师的建筑观念。


第五节 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





一、城市转型的多元背景 1、开辟通商口岸 2、洋务工业活动 3、西方教会活动 4、铁路交通建设 5、国民政府定都 二、“首都计划”及其局部实施 1、城市进行分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 文教区和住宅区。 2、对街道系统作了通盘规划。 3、将住宅区进行分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
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遗址


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入,以及封建经济结构 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西方建筑开始成批传入中国。近代 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 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 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 很显然,近代中国这种新建筑体系的产生并不是由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体系渐次演变而来,而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直接由西方 国家传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因此,新建筑体系的建筑 主要建造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尤其是辟有租界的商埠城市或由某 一国占领的租借城市中,然后再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


第三节
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


1、设计事务所 (1)洋行、工程司 (2)设于殖民统治机构内的建筑设计组织 (3)中国建筑师自己开办的设计事务所 2、中国建筑界的职业团体 (1)中国建筑师学会 (2)上海市建筑协会 3、中国建筑学术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

第十四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第二节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 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 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现代转型的初始步伐,酝 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这阶段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探索着西方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 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一方面又面 临着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步 跟上先进的建筑潮流。 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一段停滞期。



一、新建筑体系 新建筑体系的形成途径有二:一是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 和引进的;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时期建筑发展的新事物,是近代 中国建筑活动主流,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二、旧建筑体系 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 忽视的。与近代新建筑体系的精品一样,是近代中国留下 的一份珍贵的、应予以妥加保护的建筑遗产。 总的来说,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是中 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过 渡时期。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认识在错综复杂 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建筑走向近代、现代的进程和特点,对 于总结近代建筑的发展规律,继承近代建筑遗产,为当前 我国建筑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际意义。
烟台

四、文化边缘与海派建筑的多元兼容

第四节 旧都北京的近代演进







一、使馆区的开辟和都城的被动开放 二、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近代化的进展 1、皇城禁地开放 2、拆除瓮城,打开豁口 3、形成新商业街 4、形成教会建筑小区 5、宫苑辟为公共场所 6、开发外城“新市区” 7、市政设施的推进 三、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


三、“中国式”传统复兴的三种设计模式 1、宫殿式(仿古做法) 2、混合式(折中做法) 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第三节 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

一、外国建筑师导入的“新建筑”和现代建筑 二、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认识和实践 1、现代建筑思潮的导入 2、“现代式”建筑的创作实践

三、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1)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2)制约城市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 (3)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 (4)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式的近代转型 (5)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壮大

第二节 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 1、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 2、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 还有少数是由外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



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 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导致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明 显地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第二篇 现代中国建筑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历史的格局 第二节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一、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1949年~1978年) 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初兴阶段 建筑设计原则“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阶段 (1)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
扬州吴道台(吴引孙)宅第中的欧式小楼,专 门用来接待外国客人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建筑经历了由 古典复兴、浪漫主义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向现代建筑转 化的变革时期,这些建筑风格都先后或交错呈现在中国近代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多国占领的 租界城市,混杂着欧美各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 比较驳杂;而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由一国单独占领的租 借地城市,城市建设一般经过统一规划,建筑风格较协调。
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砖(石)木混合结构
混凝土混合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房地产商品化与建筑市场的崛起 房地产业的兴盛→推进建筑市场发育→推进建筑营造业发 展→推进建筑师设计事务兴旺 近代房地产业的组成: (1)外商房地产专业公司 (2)华侨投资 2、建筑管理法制化与营造厂的行业运作 (1)近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建立 (2)近代建筑管理法规的制定 (3)近代营造厂的行业运作 业主招标、营造厂投标的运作过程,是一种市场选择过程, 有利于激发建筑营造业的优胜劣汰制。 修正制定《管理营造业规则》


设计革命的片面性: (1)片面强调节约; (2)严重挫伤建筑师的创作热情; (3)严重影响了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4、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的阶段

三、铁路交通建设 铁路交通建设直接或间接地推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进程,是近代中国城市转型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推动力。

第二节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一、主体开埠城市 二、局部开埠城市 三、交通枢纽城市 四、工矿专业城市

第三节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一、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二、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的多元结构 三、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设的近代化进展

4、对城市建筑形式有专章规定。 三、近代南京的建筑风貌 近代中国所出现的诸多建筑形式,在南京都有所反映,但 “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活动中,南京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第十二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一、外来移植的住宅 主要有花园洋房吧(独院式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 寓、高层公寓等。 二、本土演进的住宅 1、里弄住宅 里弄住宅的演进脉络最为清晰、显著,是考察本土住宅转 型的最佳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