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情节和含义;3、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重点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文本解读(1)全课阅读: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和意图,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解析:学生针对教师选取的要点,手把手地进行分析、解读,把握文章的细节,进一步理解文本含义。
2、阅读领悟(1)情节与人物: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含义与思想:让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含义,体验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思考故事里的道德标准。
(3)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既有鲜明的历史性,也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3、文学欣赏(1)语言风格: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2)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文章里的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特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写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2、分段阅读法:将整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梳理每段内容,理解段落逻辑和思维跳跃。
3、图表法:将文本要点整理成图表、表格等形式显示,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文本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设置相关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
2、写作任务:布置文章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感和体验。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案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探究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决策。
教学准备:1. 课文《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段落。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古代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故事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段落。
2. 学生讨论故事的情节、主题和人物行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4.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展示给全班。
批判性思维训练:1.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郑伯,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为什么?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决策的可能结果和影响。
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另一个古代故事,分析其中的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
2.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分析结果,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阅读与理解、批判性思维训练和拓展活动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对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影响。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案(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2011)我国第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 《春秋》。 (2016) 《左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 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庸,将自及⑦。"
(把国家)交给太叔,
①不久 ②边邑 ③两属 ④怎么办 ⑤给 ⑥使……产生 ⑦赶上(灾祸)
我就请您允许我去事奉 他;如果不给,就请除 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 二心。”庄公说:“不 用,他将要自己遭殃。
原文
译文:
大叔又收贰以为
第 己邑,至于廪延。 四 子封曰:“可矣, 段 厚①将得众②。”公
事,一定会跌跤(自取灭亡)的,您姑且等着吧。”
原文
译文:
既而①大叔命西鄙②、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
第 北鄙贰③于己。公子吕曰:边境和北部边境的边邑
四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两属于自己管辖。公子
段 ④。欲与⑤大叔,臣请事 吕说:“一个国家受不
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了两个君王统治,您打
无生⑥民心。"公曰:"无 算怎么办?如果您想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
定义: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 记载人物活动,详其来龙去脉,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前四史:《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
国别体
定义: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 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太叔又收来两属自己 管辖的地方把(它们)当 作自己城邑,(一直扩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联系课文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作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关系对情节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思考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线索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情节发展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探讨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解读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思考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拓展5.2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回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资源,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第六章:语文素养提升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文学创作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探究7.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评价8.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8.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课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进行教学反馈8.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评价表和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馈第九章:教学设计与实施9.1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9.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观察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反思和总结的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制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技能: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⒉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过程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本课的字词不算太多太难,文言句式也不是很复杂,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应该能够独立阅读文本。
只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电子产品时代,习惯了铺天盖地的外来文化,洋快餐、洋节日、洋电影、……,对本土的优秀传统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认识肤浅。
因此,学生对文章所弘扬的以“孝”为首的儒家思想理解狭隘,认为“尽孝”就是尊重、爱护父母,看不到“孝”的本意实际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大爱”精神。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字词这一类考试必要的知识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利用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成为本土文化、美德的传承者。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中,淡化字词教学,侧重文章内容分析;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一、导入:基础知识复习巩固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答案是C。
古代汉语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一)《郑伯克段于鄢》筒介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
它与《春秋》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春秋》记事比较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一万八千多字。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儒家把《春秋》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做“传”。
因此就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的三传,每本书都有个“传”字。
“经”与“传”原来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的。
西晋时的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左传》一书记述了我国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资料。
《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
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
作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
这些使我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
《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本文选自《左转》鲁隐公元年(前722)。
文中记叙了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
本文放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郑伯克段于鄢”,本是孔子《春秋》中的一句话。
关于这句话的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的说明。
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是宋理学家陆九渊的代表作,被誉为“南宋经学第一书”。
教案如下:
【概述】
《郑伯克段于鄢》是继著名儒家学者《论语》之后,接近全面概括中国宋朝经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经典。
它以“实观”和“般若”为纲,把宋朝儒释道三家主要经学思想完整地归纳出来,并各自逐一阐释,也有着一定的重要价值。
宋朝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文天祥等,基础上发展出平淳学说,可以说《郑伯克段于鄢》体现的就是平淳学说的思想主题。
【第一部分】
实观的思想。
实观的思想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推求出人类至上的理性,以此为基础逐步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社会规范、从而使人们行为一致。
宋朝儒家学派著名思想家文天祥更是坚持做客观实际出发,提倡“以事实来示范”的观念,他常常讲,“一切都是实践,而实践是理解和认识的基础。
”这种以实践出发的实观思想,正是《郑伯克段于鄢》实观部分的思想主题。
【第二部分】
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指的是把握客观实际的规律,掌握大自然本身的原理,以及它所运作的道理,从而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结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实际的理解来调节人类行为的般若思想。
宋朝儒家思想家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强调要“把理解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处处兼容,遍访世人,博涉古今”,弘扬了以“般若”精神调节社会的思想。
这种‘“大般若”的思想,也正是《郑伯克段于鄢》般若部分的思想主题。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了解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西周灭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2.西周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西周的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对西周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西周为何会灭亡?2.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如宗室争权、藩国割据等。
【讲授】1.老师通过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重点讲述鄢县之战和周宣王的废立之事。
2.讲述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言论,推断出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
【讨论】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归纳总结】1.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原因进行点评和总结,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西周灭亡原因的归纳。
2.让学生充分参与归纳总结的过程,并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拓展延伸】1.通过对西周灭亡原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和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学生对西周灭亡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情感与态度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西周历史纪录片。
2.教学课件:介绍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和西周灭亡的原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翻译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古汉语翻译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3.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2. 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讲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运用比较法和对比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和亮点。
4.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文言知识 20大学语文(专升本)阅读鉴赏30作文30二、授课过程【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
《左传》的特点及价值(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A、文笔简练B、善于描写战争C、出色的外交辞令“春秋”、“传”的含义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概念相关:通假字的概念: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文言知识:通假字1.庄公寤生:寤,同“啎”,逆,倒着,意味难产。
2.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焉辟害:辟,通“避”6.无生民心:无,通“毋”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8.永锡尔类:锡,通“赐”9.无庸:不用。
庸,通“用”。
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5、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7、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动词,赠送;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9、公入而赋赋,名词作动词,朗诵诗;10、臣请事之事,名词作动词,侍奉;一词多义1.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怎么。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
3.克(1)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
(2)克勤克俭。
动词,能够。
4.为(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5. 制(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地名)(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3)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制服,消灭)(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掌握)(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体制)(6)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7)其牙巧机制,皆隐在尊中(构思,机制)6. 初(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当初)(2)初吉终乱(开始)(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一个,表次序)(4)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才,刚刚)7. 鄙(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边邑)(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当作边境)8. 封(1)颖考叔为颖谷封人(疆界)(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聚土筑坟)(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古代帝王或将领筑坛祭天)(4)吾入关……籍吏民,疯府库(封闭,封合)(5)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臣子)古今异义1、五之一、九之一: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古义: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今义:五个中的一个,九个中的一个。
2、姑:子姑待之。
古义:暂且。
今义:父亲的姐妹。
3、厚:可矣,厚将得众。
古义:土地广大。
今义:与“薄”相对。
4、大叔:谓之京城大叔。
古义:尊称。
今义:尊称与自己父亲同辈而年纪小排行第一的男子。
5、都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古义:都邑的城墙。
今义:国都。
6、以为: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7、至于:至于廪延。
古义:一直到。
今义:表示程度、范围。
8、小人:小人有母。
古义:谦辞,我。
今义:人格卑鄙之人。
9、姜氏何厌之有古义:满足今义:厌恶重点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动词、难产;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吓恶,动词、讨厌)2.爱共叔段,欲立之,其亟请于武公。
(亟,副词、屡次)3.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不度,不合法度;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了)4.姜氏何厌之有。
(厌,动词、满足)5.蔓,难图也。
(图,动词、图谋)6.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动词、亲昵)7.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缮,动词、修整;甲兵,名词、盔甲兵器;具,动词、准备;卒乘,名词、步兵战车)8.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遗,动词、赠送)9.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泄泄,形容词、舒畅的样子)10.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动词、推广)11.遂为母子如初(为,动词、恢复)12.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匮,动词、竭尽)1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城邑【国】国都14.无使滋蔓【滋蔓】滋长蔓延1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16.子姑待之【姑】姑且17.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贰】两属18.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生19.无庸,将自及【无庸】无用【及】到20.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得众】得到民众21.不义不暱【暱】亲22.大叔完聚【完聚】修治城郭,聚集人民23.缮甲兵【缮】修整【甲】盔甲【兵】兵器24.具卒乘【具】备【卒】步兵【乘】战车25.夫人将启之【启】开(门)26.有献出于公【有】动词活用作名词,有礼物27.请以遗之【遗】赠送28.隧而相见【隧】名词活用作动词,挖地道29.公入而赋【赋】赋诗30.其乐也融融【融融】快乐的样子31.其乐也泄泄【泄泄】舒畅的样子32.颖考叔,纯孝也【纯孝】纯厚的孝子33.施及庄公【施】推广,即推己及人34.孝子不匮【匮】竭尽35.永锡尔类【类】指同类的人重点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副词,怎么,)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C君何患焉(焉,于此,对这件事)D心不在焉(于此)E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代词,相当于"之")F且焉置土石(在哪里)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B为人所讥(介词,被)C今做告之,反怒为(句末语气词)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因为,为了)3.于:A郑武公娶于申(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B亟请于武公(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可以译为“向”)C至于廪延(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用于“至”之后不需翻译)D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4.以: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B请以遗之(介词,把)5.而A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连词,连接彼此连贯的两个分句,可以译为“就”、“再”、“于是”)B隧而相见(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C公入而赋(连词,表示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行为,可译为“一边……一边……”、“并且”)5.公弗许。
(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词,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且动词后不能带宾语)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是时间副词“既”和连词“而”的结合,表示某事过后不久)7.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是代词“之”与介词“于”的结合)8.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相,指代性副词,从形式上看是副词,从意义上看是指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或说话人)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也,放在句中,是表提顿的语气助词,与放在句尾不同)10.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可译为“恐怕”)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①郑武公娶于申②亟请于武公③有献于公2.宾语前置①姜氏何厌之有!②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③敢问何谓也?(何,前置宾语,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故提到动词“谓”之前)④君何患焉?(何,前置宾语,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故提到动词“患”之前)3.省略句①请京,使(之)居之②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③未尝君之羹,请以(之)遗之4.判断句①颍考叔,纯孝也。
{主语:颍考叔,谓语:纯孝(之人)}②制,岩邑也。
(主语:制,谓语:岩邑)③国之害也。
{主语:此(省略),谓语:国之害}④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主语:颍考叔,谓语:为颍谷封人)5.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草是被除的对象,此为不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6.固定句式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三)写作线索1、郑庄公与其弟争权2、郑庄公与其母的斗争主旨:本文记述了郑庄公与其弟工叔段争夺王权的历史事件,反应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和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艺术手法:1. 描写战争详略得当。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大叔出奔共”2. 成功的刻画了人物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共于心计,虚伪可笑。
工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野心勃勃。
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
颍考叔:聪慧机敏3.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4. 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五)、总结与思考总结重难点:1、《左传》的文学常识2、《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现象及翻译3、《郑伯克段于鄢》的结构和主旨4、《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形象思考:1、面对工叔段的狼子野心,庄工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2、工叔段和郑庄公的斗争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3、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六)、作业1、完成课本中的【同步练习】(p5--p7)2、自行打印《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知识归纳(课后发群)3、认真复习本课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