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课件★★专练5 家国情怀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课件★★专练5 家国情怀

国、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以下选项中,
可填入空白处的历史事件是
(A )
民族英雄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邓世昌
历史事件 抗击倭寇 收复台湾
血战黄海
A.虎门销烟
B.抗击许多历史人物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
继承与发扬。下列与其他各项有明显区别的是
历史事件:重庆谈判。文件:“双十协定”。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 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 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近毛泽东》
(4)材料三“三个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 得优势的是哪一次战役?和平解放北平,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 次战役?
的学习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A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D.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
题是
(C )
A.中国古代改革
B.与外国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巩固边疆地区
5.(2020·昆明官渡区一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热爱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 年,毛泽东在材料一图一建 筑物里参加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会议:中共一大。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2)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图二事件发生后,我党创建的革命军 队的名称,在该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什么?
B.鞍山
(D )
C.南京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养强化提能练五家国情怀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养强化提能练五家国情怀

素养强化提能练五家国情怀1.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的出现(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是通过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故A错误;材料不体现原有封国,故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原华夏族的影响范围扩大,故D正确。

2.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谕旨,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

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故A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政府重视农业,并未体现精耕细作,故B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也与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趋向一致,故D错误。

3.“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唐诗B.写意画C.京剧D.草书【解析】选C。

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模仿的生活动作是逼真的,但动作指向的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这种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模仿生活的表演,在戏曲中叫作虚拟表演,与材料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相符,故C正确。

4.(2018·苏北四市一模)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试题及答案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一、概念解读(1)含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时训练1.(2019年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考点:唐代的时代特征、推崇阳刚的民族精神,相关时政反对奶油小生文化。

2.(2019年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国的时代特征、传统政治和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点:西汉时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思想理论创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练习(含答案)

附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练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素养一唯物史观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

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建构历史叙述。

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4)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印证]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核心素养专练3:家国情怀--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含答案)

核心素养专练3:家国情怀--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含答案)

核心素养专练3 家国情怀【课程标准】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这种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基本观点】1.弘扬民族精神,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2.增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4.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基本伦理、人与人相互友爱、国与国和睦相处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谴责诸如暴行、仇恨、屠杀、侵略等破坏和颠覆人类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引领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5.学生要通过历史学习,将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试题训练】1.(2022·漳州高三三模)清军入关后,统治者将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华夷一体”的新“大一统”政治思想,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破除土司割据局面,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

这()A.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C.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D.实现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2.(2022·唐山高三三模)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本家鲜有直接投身革命活动的,而新式学堂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

这表明()A.青年学生勇于担负民族重任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C.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D.政府政策不当加剧统治危机3.(2022·天津河西二模)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卷15】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一)-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新课标同步全阶段测试(部编版)

【卷15】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一)-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新课标同步全阶段测试(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新课标同步全阶段测试(部编版)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一)一、选择题1.[学科素养·家国情怀](2021吉林长春中考,3,★☆☆)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

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B.天府之国——都江堰文化展C.千秋功业——明长城文化展D.交通大国——宋航海文化展2.[学科素养·历史解释](2022陕西中考A卷,2,★☆☆)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它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学科素养·唯物史观](2022广东宝安期末,2,★★☆)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

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发。

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

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矛盾激化B.生产力被破坏C.人民安居乐业D.妇女地位上升4.[学科素养·史料实证](新·独家原创)唐太宗的《正日临朝》诗中写道:“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该诗反映的是( ) A.开元期间民族交融的情况 B.贞观年间中外交往的盛况C.开元期间政治清明的局面D.贞观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5.[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和平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安史之乱B.澶州之战C.陈桥兵变D.澶渊之盟6.[学科素养·史料实证](2022广东东莞期末,16,★★☆)11世纪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这表明宋朝( )A.农业生产进步B.政府收入增加C.海外贸易发达D.手工业的兴盛7.[学科素养·历史解释](2022广东龙湖实验中学模拟,27,★★★)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德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28 学法教法研究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

如课堂中组织中小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上网调查;开展网上道德讲座;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对待“网上垃圾”。

学校还可以开展“争做网络文明使者”活动。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新课改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信息教育范畴,或纳入到校本课程的范围,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课程方案,使中小学生尽可能得网络之利而避其害。

四、结语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过去,我们过多依赖于传统德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中小学生德育观的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如今国家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应当找回中小学生在传统德育方式指导之下,德育素养和人格素养缺失的那部分,通过结合实际推陈出新,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1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

知识是基础,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

具体能力要求的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

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价值观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的相关的内容更多。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素养提升练5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素养提升练第47页一、选择题1.(2017江苏徐州冲刺卷,1)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___之服之穷,___之姓之杀,___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

强化专制集权B。

巩固宗族团结C。

稳定统治秩序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根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以___之服之穷,___之姓之杀,___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可以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答案为B。

2.(2017河南高考诊断A卷,24)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要求,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答案为B。

3.(2017宁夏银川三模,27) 明代___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___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

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___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答案为A。

D.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过于严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城邦规定公民不能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要参与国家政治,___立法规定不参加党派分裂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体现了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故B项正确;直接民主可能会导致派系林立,但材料并未提及,故A项错误;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是___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虽然古代雅典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较严格,但材料并未涉及到这一点,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8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Word版无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8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Word版无答案

解密18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1.《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A .重视以人为本B .推崇天下为公C .追求家国情怀D .主张和而不同2.下表是先秦典籍中的大禹形象,如表所示:A .大禹形象逐渐被神化B .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塌C .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D .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3.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

由此可见,黄宗羲 A .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 B .否定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 .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D .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意识4.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1902年,轮船招商局达到鼎盛,资产增加到2000万两。

但其终究无法成为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邮船会社那样,从外国人手中完全夺回本国的航运权。

这主要是因为( ) A .自身缺陷难以克服 B .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C .外国垄断了航运权D .效益低下难以为继5.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至二十年,久道化成。

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

”这可用于说明()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6.一位同学在进行学习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做了以下笔记:“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

”“包含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

”“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

”该事件A.说明了基层民众已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B.彰显了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势力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
心 素 养 背 景 下 “家 国 情 怀 ”在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
钟荣华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课堂改革不断深化,对各个学科的探索也在不 断 深 入,对 各 个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的 培 养 有 了 新的要求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以往的课堂模式中只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现在 更 看 重 学 生 在 教 师 授 课 的 过 程 中 逐 渐 形 成对自己个人甚至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能力或者品格。 因 此,本 文 通 过 对 高 中 历 史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塑 造 过 程 中 “家 国 情 怀” 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更符合当下要求的教 学 培 养 策 略 的 改 进 方 案,旨 在 培 养 高 中 学 生 的 思 维 以 及 学 习 能 力, 同时也希望对整个历史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 )通 过 情 境 创 设 渗 透 “家 国 情 怀 ” 情境创设是目前高中教学较为普遍和常用的教学方法 之一,它以教本中的内容为基础,通过 语 言 描 述、影 像 资 料 传 递等方式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感知的空 间,进 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学习主动性和想象力,实现课堂主体从教 师 到 学 生 之 间 的 转 变。在历史学科的课堂中构建情境,能 够 最 大 限 度 地 帮 助 学 生了解由于所处历史阶段不同产生的矛 盾 和 差 异,帮 助 学 生 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例如,在 关 于 中 国 君 主 专 制 优点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的片段教 学 的 过 程 中,教 师 可 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设置不同的问 题:假 如 你 是 中 国 君 主专制时期/雅典民 主 政 治 时 期 的 一 名 统 治 者,你 会 采 取 哪 些措施来进行统 治? 并 让 不 同 小 组 的 学 生 针 对 农 业、工 业、 商业等方面具体的措施进行总结、对 比 和 辩 论。 通 过 情 景 创 设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各项历史决策的合理 性以及决策对中国 未 来 发 展 的 影 响,提 出 自 己 的 想 法,从 而 在 无 形 中 达 到 培 养 核 心 素 养 以 及 “家 国 情 怀 ”的 目 的 。 (二 )鼓 励 学 生 进 行 表 演 和 情 景 构 建 课堂不但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场 所,还 可 以 是 学 生 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 历史核心素养练 家国情怀素养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 历史核心素养练 家国情怀素养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家国情怀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某某某某高三三模)周文王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这反映出当时( ) A.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天命观B.大自然已受到过度的开发C.重视对小农经济的培植和保护D.初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答案 D解析由材料中商周时期为成就草木、鱼鳖、鸟兽之长,进行季节性禁伐、禁渔、禁猎可知,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天命相关信息,A项错误;当时的生产力无法做到B项所说的“过度开发”;小农经济出现是在春秋时期,C项错误。

2.(2019·某某高三二诊)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表明( )A.“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源于中原地区服饰某某、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对夷的阐释,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民族融合现象,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型,排除C项。

3.(2019·某某命题研究专家预测卷)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

唐中后期X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指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等。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饮茶是社会等级地位的体现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C.茶叶价格低廉成为大众饮品D.儒家学说中格物致知的主X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以茶利礼仁”可知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茶文化蕴含着社会价值观念,B项正确。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一、概念解读(1)含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⑤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⑥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国际视野。

二、课时训练1.(2019年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考点:考查唐代的时代特征、推崇阳刚的民族精神,相关时政反对奶油小生文化。

2.(2019年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点评:考查秦国的时代特征、传统政治文化,联系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

前沿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李新安摘要:初中历史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家国情怀,同时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

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培养自身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怀素养;培养措施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家庭、国家所抱有的感恩和热爱,是一种情感层面上的认同感。

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贯彻立德树人要求、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

一、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新时期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重申立德树人指导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教材上有大量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认真研究与分析,就可以利用这些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指引学生,体现为思想性与人文性两方面。

思想性表现为对学生对民族文化、爱国情感及人生观的要求,顺利达成这些要求,就需要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就人文性方面来说,引导学生以客观态度看待历史史实,综合性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与运用这部分内容,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这部分素材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引导其形成正确民族历史观念,主动传承与弘扬历史传统文化。

如,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标志性的内容就是孔子,他的《论语》影响到后世的中国。

历史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一)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考虑社会需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自己使命感。

历史教师教学时落实唯物史观培养,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进行提取和凝练,然后结合相关时事、政治、文学等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历史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情感和认知态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国家历史的发展、伟人事迹、民族英雄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引导学生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实地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加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还应该体现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实际行动上。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民族抗争、社会变革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支教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和成就感。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4)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印证]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一、增强历史意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载和反思。

只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清晰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培养历史意识的核心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参观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展览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起自己对历史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形成历史思维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了历史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基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多进行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我们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文化解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传承中华文化四、加强国家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只有当我们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国家认同感需要我们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国家的重大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激发我们热爱国家的热情。

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加强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加强我们自身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历史学科的学生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专项训练
1.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1)释义:
①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
【例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国家认同与制度自信
(1)释义:
①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它能促进社会发展繁,且优越于其它制度。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
【例2】(2008.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
3.价值认同与理论自信
(1)释义:①价值认同是指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对特定事物的价值意义所形成的共识。

一般来讲,价值认同就是指价值观的认同,是指全社会成员,基于传统的、审美的、道德的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的角度,对涉及共同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价值意义所达成的共识。

是对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直观反映。

②理论自信:理论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
【例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例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道路认同与道路自信
(1)释义: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②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
【例5】(2017.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
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5.政党认同与执政自信
(1)释义:①政党认同是指党员对自身所在政党所产生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行为表达。

政党认同的主体可以来自政党内部,也可以来自政党以外的选民。

②执政自信: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执政能力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党带领人民找
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并坚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2)与历史学科的切合点
【例6】(2017.全国卷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