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观后感
世界名画作文300字

世界名画作文300字
在星空下看梵高的《星夜》,那感觉真的就像听了一场没声音
的摇滚音乐会!画里的夜空旋转得就像个漩涡,看得人头晕目眩,
但又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你能感受到那种宇宙的力量,好像整个星
空都在你耳边呼啸。
说到《蒙娜丽莎》,那微笑真的让人捉摸不透啊!达芬奇画得
也太细腻了,每次看都觉得她好像在跟你玩“你猜我心情”的游戏。
她的眼神深得像湖水,感觉能把你整个人都吸进去。
《向日葵》这画,一看就让人热血沸腾!那些花朵就像一团团
燃烧的火焰,感觉整个画面都在发热。
梵高这哥们儿,用色真大胆,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真的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耶稣
和十二门徒围坐一桌,就像电影里的场景。
达芬奇画得太细致了,
连光影交错都看得一清二楚。
站在那里看,真的就像回到了那个历
史瞬间,感受到了那份肃穆和庄严。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世界名画。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秘的微笑而闻名于世。
在观看这幅画作之后,我被其深深吸引,不禁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一种神秘而难以捉摸的感觉。
她的眼神深邃而迷离,看似在注视着观者的同时,又仿佛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隐藏起来。
她的微笑似乎既欢喜又内敛,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与遐想。
这种神秘感使得观者无法完全理解蒙娜丽莎的真实情感,进而引发了对她身份和背后故事的无限探究的欲望。
其次,《蒙娜丽莎的微笑》展示了艺术家对细节和光影的精湛掌控。
达·芬奇以他独特的绘画技巧和精准的观察力,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还原得栩栩如生。
观察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的皮肤质感、眉毛的翘曲和嘴唇的柔软。
而艺术家将光影巧妙地运用在画中,使得整幅画作散发出一种逼真而立体的效果。
这种精致的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让观者不禁陷入对绘画的赞叹和对艺术家的敬佩之情。
此外,《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引发了我对于艺术中的审美与美学问题的思考。
艺术家借助这幅画作,将他对于人性、情感和生命的理解展现给观众。
蒙娜丽莎的面容细腻而丰满,仿佛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的自信和温柔,以及微笑背后的秘密,不仅让观者感受到美的力量,同时也引导着我们思考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深度。
艺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再现现实,更是给予观者一种启发和思考的力量。
总而言之,《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的艺术作品。
它以其神秘的微笑、完美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引发了无数观者的思考和欣赏。
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上还是从人性的角度上,这幅画作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对这幅画作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增进自己对艺术和人类情感的理解。
世界名画鉴赏心得体会

世界名画鉴赏心得体会世界名画是人类艺术的瑰宝,通过观赏这些杰作,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无尽的想象力。
在欣赏名画过程中,我不仅仅欣赏到了画面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从画作中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创意和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名画《蒙娜丽莎》中,莫奈通过精确的绘画技巧和细致的色彩运用,刻画出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和灵动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邃。
通过这幅作品,我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生活的哲理。
蒙娜丽莎的微笑看似平静,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深意,让人在观看的时候仿佛与她的眼神进行了对话,让我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追寻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另外一幅名画《星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梵高以鲜艳的色彩和流动的线条,描绘出了一个独特的星空夜景。
画中的星星像是在跳动的火焰,在黑夜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整个画面充满了热情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这幅作品也让我反思起了生活的繁杂和压抑,与画中那个宁静浩瀚的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我思考,人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自然的美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名画《最后的晚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达·芬奇通过精心绘制的细节和刻画人物的神态,完美地展示了最后晚餐时的场景。
十二使徒与耶稣一同坐在餐桌前,每个人的表情和姿势都不一样,展现出每个人内心的不同思考。
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但在面对共同目标和命运时,必须要做出选择和妥协。
通过观赏这幅作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笑里藏刀》、《吶喊》、《吉普赛少女》等等名画,每一幅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引发了我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名画的鉴赏,我认识到艺术并非只是表面的美丽,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每幅名画都是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诠释,通过画笔的挥洒和色彩的运用,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世界名画向日葵欣赏作文

世界名画向日葵欣赏作文
世界名画向日葵欣赏作文「篇一」
《向日葵》是著名的画家梵高先生的作品之一,其实向日葵作品一共有11幅,其中有一幅已经被毁坏掉了。
我们欣赏的《向日葵》作品是最有名的一幅,现在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院。
梵高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交流,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歌的赞美,《向日葵》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
作者以丰盈而纯洁的黄色色调,尽情地展示了画家内心火热的激情与不老的青春活力。
在这幅作品中,我感受到了青春与活力,也感受到艺术家的豪放与澎湃,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绝望的人看到了前方的光明。
世界名画向日葵欣赏作文「篇二」
在众多油画,我只热衷于梵高的《向日葵》,1888年2月,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梵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它就是被誉为世界最名贵的的二十幅画之一的《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那样艳丽,华美,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
看似粗糙,实则细腻,每一个笔触都运用的恰到好处。
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
欣赏名画观后感3篇名画记的观后感

欣赏名画观后感3篇名画记的观后感今日,我们上课学的是静态观看法。
教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名画。
在我心目中最观赏的是《梦》这幅画。
《梦》这幅画是闻名画家、雕塑家毕加索画的。
这幅画不大,也许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以暖色调为主,分别有红、黑、黄三种颜色,红色是沙发;黑色是墙的花纹;黄色是衣服的主色,造成了人与物的鲜亮比照,让人眼前一亮。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女孩儿在睡觉,她的神情很安详,微挑的嘴角流露出舒适、淡雅的微笑。
认真看这幅画,我觉得,这个女孩睡得很舒适,似乎在做一个美梦,我猜测她有可能梦到了一桌子的海鲜大餐,有可能她梦到了她拥有着许多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以她的嘴角挂着幸福的微笑。
听教师说,毕加索让自己心爱的女孩当模特,画出她睡着的样子,有可能是由于这个女孩儿也会画画,她想看一看毕加索的画技,所以毕加索就把她画出来了。
《梦》是世界闻名的画,光是一个打印版就如此令我赞叹,要是看到真的画,那不是更加震撼了?这幅画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
精彩点评:芷涵文笔流畅,能够简明扼要地描绘细节,让读者仿佛也见到了真画。
另外,文章段落间连接自然,连续保持。
假如能联系到毕加索的生平来谈,升华主题,会更好!一次下课的时候,教师在墙上挂起了一幅画,说让我们观看,下节课就学习描写这幅画。
我瞟了一眼,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留意力。
它是知名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梦》。
我认真地看了看,第一眼看到的是那白色衣服,白色中模糊点缀着淡黄,背景深红色中又有少许橙色,和冷色调的白色形成鲜亮比照。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少女,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她头向右倾斜,嘴巴微抿,显得神情安详,又有点快乐,可能是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可能梦见了许很多多的.美食,自己正在“埋头苦吃”呢!不信你看,她嘴角仿佛还留着口水呢!毕加索想表达什么呢?我猜测可能毕加索非常喜爱这个少女,而她似乎又在做梦,或许是毕加索盼望她在梦里能梦见自己,想表达自己对她的一种“爱”吧!我又查阅了这幅画的资料,果真证明了我的猜测。
世界名画13集观后感

世界名画13集观后感
《世界名画13》,该片讲述了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的十三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世界名画13》每集向您展示3-4张经典油画。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这一幅画中有着两个形象:古希腊英雄荷拉斯和他的哥哥米拉斯。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创作于公元前470年,比达芬奇的同类作品早200多年。
在古希腊雕刻史上,这是唯一一件描绘荷马史诗场景的作品。
它为大理石屏风《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打下了基础,后者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古希腊神话壁画之一。
然而尽管这幅画完成得非常出色,但却没能逃脱毁灭的命运。
传说画家为了使底座更牢固而做了大量修改工作,结果把“底座”烧坏了。
从此以后,关于“底座”的解释有很多种,许多学者都相信,正因如此,才给这幅杰作带来了悲剧性的厄运。
通过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就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对于艺术是多么的敬畏与虔诚,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进步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每次展览都让人流连忘返,驻足停留欣赏优美的线条、艳丽的颜色、精致的构图、富有层次的光影变幻……还会使人体会到一些绘画中透露出的浓郁的情绪。
当你在一定距离观察一幅画的时候,看见的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效应,而是由整体气氛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受,感受到气势的宏伟或是细节的微妙。
如在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画中那精确的人物结构和用笔,让人心旷神怡。
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一幅作品,一副艺术佳作。
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本片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人类共同财富,就像艺术的源
泉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要将内心保持平静便能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
中外名画欣赏观后感

中外名画欣赏观后感(1)《最后的晚餐》观后感《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
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被孤立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这幅画是威尼斯圣乔治教堂装饰组画中的一部份。
在这一幅画中,丁托列多仍然匠心独具的将两种不同的光源结合在一起:一种是表面上的自然光(来自画内或画外的光线),另一种则是人为或超自然的光(源于画像内部的光)。
画中十二使徒坐在长桌旁,耶稣伫立在他们的中间,丁托列多根据宏大的透视图(它以对角线来确定在前缩透视法之下长桌的位置),创造出两种强烈的光源,将朴实无华的大厅,象征性的冲破厅内的黑暗:一盏高悬于众人左后上方的吊灯,从后侧照亮大厅,并以光勾画出众人的侧面像,耶稣正和使徒们共进圣餐,在他头部的位置,上射出一种超自然的光芒,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光,似乎使从天而降得天使们实体化了。
丁托列多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边展示的是神奇得事迹,右边描绘的则是日常的写实状况—仆人们向进餐者端上盘子。
这种日常生活和神奇事迹的紧密关系,借着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以双重光源的对比加以烘托。
正式这种紧密得关系,丁托列多将宗教构图和其象征意义现现出来。
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
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给孩子看世界名画》读后感

《给孩子看世界名画》读后感祈祷的手相传,在xx的一个小村庄里,曾经住了一个有18个孩子的家庭。
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
尽管生活窘迫,这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却拥有着共同的艺术梦想。
于是两兄弟用掷铜板的方式来决定彼此的命运。
最后结果是弟弟胜出,去了艺术学院读书,而哥哥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以资助弟弟的学业。
等到弟弟终于学成归来要回报哥哥的时候,哥哥的双手却再也拿不起画笔和刻刀了。
原来,多年来的矿场劳作早已毁了哥哥的双手。
故事中的两兄弟即丢勒与他的哥哥。
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和表达对哥哥的敬意,弟弟丢勒以哥哥的手为原型创作了这幅作品。
这个时期的荷兰,逐渐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英国女作家雪佛兰于1999年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试图破解这位女孩的身世之谜。
查理四世一家仔细看这幅画会发现,画中有一位女子脸不是对着观众的。
这位女子便是画中穿着浅蓝色礼服的王储的妻子。
因为作画时这位王储的妻子还没有选定,所以画家非常机智地不把她的脸画出来,不然到时候如果新娘子不是她,这幅画恐怕就得重画了。
不但如此,画家还把自己也画进了这幅画里,因为这一家人一共有13位,但“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所以画家便把自己画进去凑人数。
这幅肖像画是画中人物的丈夫委托制作的。
他是一位犹太银行家和制糖商。
这幅作品于1941年被纳粹夺走。
2006年,经过原主人家族8年的努力,这幅画最终被归还。
同年,这幅画以1.35亿美元的价格售出,被称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步辇图此画作以吐蕃(今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当时大唐处于鼎盛时期,同一时期就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便请这五位使臣参加考试,来决定谁的首领更有资格迎娶公主。
最后是吐蕃使臣xxx取得了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名画观后感
>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
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
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2.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
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
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
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
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
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
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
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
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
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
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