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理学笔记
理学笔记最近一直在家养病,乘此闲暇,想把宋明一段理学的脉络重新梳理一遍,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收获……一、理学的滥觞按照学界的观点,钱宾四先生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
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不仅因为他是我老乡,更是因为钱先生的分析蕴含着十分严肃的历史态度。
钱先生认为,宋明一段近六百年时间的主流学术思想,其源头一直可以溯及唐代,其中以韩昌黎最为要紧。
“韩氏论学虽疏,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
”“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倡言乎古之道,曰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
”“所以宋学之始,必始于唐,而昌黎为之率。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余认为,昌黎先生一篇《师说》,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不亚于《大学》与《中庸》。
其中江河纳百川的为学态度与师傅和弟子之间的问学关系等,都开了理学援佛入儒与书院讲学的新风尚。
二、濂溪与宋学《爱莲说》颇为我们所熟悉。
周濂溪对莲的欣慕,实质上是其心性修养思想的一种文学式的表达。
当然,要真正考察濂溪先生对宋学的贡献,还要落实到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这两篇短文的内容几乎涉及后来宋明理学的所有问题,同时也把儒学的思辨精神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
《通书》是理学心性问题的“开山之作”。
《通书》中“诚”是心性修养的核心概念,“诚”与“心”、“性”的关系是“诚统心性”。
在此基础上,《通书》提出了两个路径方向相反相成的修养方法,即“纯心”与“无欲”。
修养的主要目标是成圣、成贤,这对于传统儒学的修养是一个突破。
一般认为,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
他在构建一个新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倡道德践履的“孔颜之乐”以及明确“主静”的修养方式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为儒学经过汉唐近千年的沉积,能够再次焕发出极富生命力的新气象提供了可能。
在很大程度上,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心性之学”,不管是“道学问”还是“尊德性”,其侧重点都在于“内圣”方面,都把体认那个“理”作为终极目标。
二程哲学思想
2、从二程对理欲的规定及二者相互关系出发,必然而且 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存天理,灭人欲。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 者,道是形而上者。” 《遗书卷十五》
(二)理——气——物的哲学体系
总之,二程的哲学中,宇宙的模式是按如下 形式建立的:理——气——物。在这一模式中, 理是宇宙的本体,它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生成万 事万物。万物产生于气,而以理为最终极的原因 和根据,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自然观。这一模式 有一个严重缺陷,即本体的理为什么能够产生出 气来,气消散之后最终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一缺 陷在朱熹那里得到弥补。
“格,至也,或以格为止物,是二本矣。” 《遗书卷十一》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对致 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同上卷二十五)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一)格物致知 1、具体去认识万事万物,才能获得事物之理。
“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 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 (遗卷十八)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二)理——气——物的哲学体系 二程认为,万物都由气生成,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质料。但 在他们看来,在他们看来,气作为万物的质料不具有纯粹抽 象的性质,不足以充当宇宙的本体,只有理这一唯一的绝对, 才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后的根据。
“万物之始皆气化。”《遗书卷五》 “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粹言卷二》 “或谓惟太虚为虚。” 《论道篇》
一、唯心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观
(三)二程天理观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二程天理观显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但我们的分 析不应到此为止,还应当研究,为什么表述事物规律 的理被夸大为万物的本体,物质本身的属性如何被歪 曲为观念性的绝对?
理学泰斗:程颢 程颐
理学泰斗:程颢程颐2010年01月18日 17:43凤凰网历史综合本文摘自《中国历代大儒》作者:舒大刚/主编出版:吉林教育出版社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
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一、官僚世家两兄弟经历不凡有名声二程的家世历代居官,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
在宋太宗为晋王时,又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
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二程的父亲程(王向)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致仕(退休)。
程颢,宇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后人号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
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
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其弟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叙述了其兄作地方官时期的一些重要事迹。
中进士后,调京兆府酃县(今陕西户县)主簿,刚上任时,县令即因其年轻,不了解他的才能,就在这时,县衙受理了一宗比较复杂的案件:有个县民借居其兄长的屋宅,很多年之后,在此住宅中挖出很多埋藏于地下的钱币,这个县民的兄长之子认为是他父亲所藏,两家到县衙争讼。
县令觉得难以判案,对程颢说:“此事没有证据说明钱币为谁人所藏,应该如何断案?”程颢说:“此事容易辨明”。
他对原告说:“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把钱币埋在宅内的?”原告说:“四十年了”。
又问:“被告借住这所房子多少年了?”原告说:“二十年了”。
程颢即派人取出十千钱币,进行了仔细考察,然后对原告说:“如今官府铸钱,不到五六年就流行于全国,这些钱币都是未藏前数十年所铸造的,怎么解释?”原告不能答对。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与洛学
二程与洛学11.二程与洛学程颢、程颐兄弟,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世人称之为“二程”。
他们在洛阳继承周敦颐和邵雍的哲学观点,并融合佛教、道教内容,创立起一套系统地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并在此讲学传道,后世称之为“洛学”或“伊洛理学”。
理学不但是两宋三百多年的支配思想,也是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五人,同被朱熹列为理学学派的创始人,称为“北宋五子”。
今洛阳市周公庙附近有五贤街,即为纪念他们而命名。
程颢、程颐兄弟生于湖北黄陂,父亲程王向于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将其祖茔迁于洛阳。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始定居于今嵩县田湖镇程村。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
他在嘉祐年间考中进士,曾任主簿、县令等职。
熙宁初,升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
神宗皇帝得知此人后,多次召见,以寻求治国之策。
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支持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
哲宗时任其为宗正丞,尚未赴任而卒,享年五十四岁。
后追赠“纯公”,封河南伯。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著书立说、讲学传道。
十七岁就上书仁宗皇帝,以倡导自己的学说;二十四岁就在东京相国寺等地讲学;同年又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授业解惑,并写出《颜子所好学论》这篇著名文章。
程颐除在中原讲学外,还远到河北、四川、陕西等地巡访名士,注说《易经》。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回到洛阳,在文彦博的资助下,在今伊川县鸣皋镇购得一处千亩庄园,创立“伊皋书院”(后更名为伊川书院),以此作为著述讲学的基地。
二程创办书院,广招门生,传道授业,弟子遍及全国四十多个府、州、县。
远在福建、浙江、江西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而来,拜师求学。
二程弟子众多,闽学宗师杨时、游酢是二程的得意弟子。
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杨时、游酢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程宅,见程颐闭目养神,二人不想惊动老师,恭立于门外等候。
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之 本,未尝及功利”
程颢自诩:“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 斯文为己任。”
程颐:“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 归,人得所欲。”
先生(程颢)以亲老求为间官,居洛殆十余 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士之从学者不 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先生于经,不务解 析为枝词,要其用在己而明于天。其教人曰: “非孔子之道,不可学也。”盖自孟子没而《中 庸》之道不传,后世之士不循之本而用心于末, 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先生以独智自得,去圣人 千有余岁,发有关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理, 尽事物之变。故其貌肃而气和,志定而言励,望 之可畏,即之可亲,叩之者无穷,从容以应之, 其出愈新,其学者之师也。成就人才,于时为多。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 之间,皆有是理也。”
“天下之物,皆能够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 统有一理。”
“万物皆有!”
第三,“理”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二程 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旳等级制度概称为“天 理”,假如谁违反了它,也就违反了“天理”。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 至其理,乃格物也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程颐说:“人之学,莫不小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 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 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旳发展,也是最终 旳目旳。
“理,礼也。”
“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 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敬,以至为夫妇, 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 也。”
《二程语录》的历史典故
《二程语录》的历史典故
《二程语录》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二程之学”与“理学集大成者”的典故。
1. 二程之学: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世称“二程”。
二程之学以“理”为最高范畴,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而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在二程看来,天理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
2. 理学集大成者: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在《二程语录》中,他提出了“性即理”的命题,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恢复自己的本性。
他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智慧。
此外,《二程语录》中还提到了张载参加科举考试并登上“千年科举龙虎榜”的典故。
在这个典故中,张载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开坛讲易经,名声大噪。
后来张载第一次见到他的两个表侄——程颢、程颐兄弟,经过一番秉烛夜谈后,他说出了“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
汝辈可师之。
”的话语,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典故。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周易程氏传· 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集》第1029页) 《周易程氏传· 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第167页)
他们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认 为自己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他们以“理”为最 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 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 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所走的“泛 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 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二程著作后人统编成《二程全书》,主要 是讲学语录和所作的诗文,程颐有《程氏 易传》。
三.动静与变化
程颐主张本体论,认为动和静、阴和阳既没有开始,也 不会有终结,宇宙并不是从一个原始实在中逐渐演化出 来的,宇宙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变化,是一个永恒的无尽 过程。这是关于运动不灭和物质永恒的思想,体现了较 高的辩正思维。这个思想较之于周敦颐将宇宙发生与本 体存在混淆的看法,有所进步。 程颐也继承了《周易》的思想,肯定“变”的普遍性和 永恒性。再动和静中,他在认定二者“相因”的前提下, 更强调了“动”的根本性。所以他提出“动为天地之 心”。这里的天地之心指主宰天地的根本原则。这一思 想一反王弼、孔颖达易学以静为天地之心的思想,肯定 了运动对于宇宙过程的意义,是很有理论价值的。
二程理学
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 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 学,则是在南宋时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 又称明道先生; •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称伊川先生。 • 二人为亲兄弟,且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世称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 家。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义
• 功利 私利私欲
四、论社会规范
在社会规范方面,二程保持着儒家的传统,依 然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工具。
忠恕: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
“忠”:忠心,尽力为人谋。 “恕”: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 “忠” 强调内在态度,是天理、法则。 “恕” 强调外在行为,是人道,忠的体现。 “恕”必须与“忠”相配,才具有实际的规范社会 行为的意义。
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则
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遗书》卷十五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所乱者也” ——《遗书》卷二上
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 而不知反。”人如果受蔽于人欲,就失去了天理。 如何灭私欲呢?“思”。 第三个命题是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
整理理学思想(朱熹,二程)背默
整理理学思想(朱熹,二程)背默
二程伦理思想出自中国宋代,是一种把封建道德本体化,主张“存理去欲”的道德学说。
“二程”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统称。
二程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命之性是“穷本根源之性”,即宇宙的本原“天理”的体现,它至善无恶,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气质之性乃气禀所至,它是恶的渊薮。
因此,他们把封建道德说成“天理”所定,先天地存在于人性之中。
他们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
从而把封建道德绝对化。
二程还从人性论出发,把心区分为“人心”和“道心”,认为“‘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人心”和“道心”的对立,就是“人欲”和“天理”的对立,心为人欲所蔽就会忘掉天理。
所以,人们必须通过“持敬”、“集义”的修养功夫,“存天理,去人欲”,以达到“与理为一”的道德境界。
二程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形态,为南宋的朱熹所继承和发挥,成为程朱理学伦理思想。
宋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将这种伦理思想奉为正宗,作为他们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
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高等学校人文类课件 理学的奠基者之二--张载[www
▪ 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之性。 ▪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 “心统性情”。
四、穷理与尽心
▪ 《易传》:“穷理尽心以至于命”。 ▪ “变化气质”“胜其气习”。 ▪ “尽心” ▪ “大心”
▪ 《横渠易说·系辞上》“变言其著,化言其 渐”。
▪ 《正蒙·神化篇》:“变则化,由粗入精也。 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 “神,天德;化,太道。德,其体;道,其 用。一于气而已。”
▪ 《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 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胜负屈伸之 始。”
▪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 顺而不妄。”
▪ 正是这些广泛的相感形式使对立面在相互作 用中相互联结,从而造成屈伸无方、运行不 息的变化过程。
▪ 《正蒙·参两篇》:“一物两体,气也。一 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 《正蒙·太和篇》:“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三、性与心
▪ 性、心定义:太虚是天,气化的过程是道。虚 与气构成性,性加上知觉就是心。
▪ 神与化、气的关系:神指气的内在本性,因而 是体;化是指气化的运行过程,因而是用。神 与化都是宇宙实体“气”的额不同方面。
▪ 张载建立了许多概念规定来力图把握宇宙变化 的总体过程,在他建立的自然科学的范畴体系 中,变化的实体是“气”,变化的过程是 “道”,变化的常则是“理”,变化的本性是 “神”,变化的动因是“机”,变化的总体是 “易”,变化的渐变是“化”,变化的著变是 “变”等等。这些范畴主要继承了《易·大 传》。他还注意到了理的范畴。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岸边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演义为楷模,后蔓延滋长于历世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辩、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理想等为基本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新儒学文化。
二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辩哲学,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它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家道德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
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大厦。
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或称后孔孟儒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文化,尚对东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黄陂鲁台山地区是二程理学思想的最初发蒙之地。
鲁台山隔滠水河与黄陂城区遥相对峙。
据清同治间《黄陂县志》载,北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垧妻侯氏因夜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和二年先后在黄陂城内故居程乡坊生下两子,长子名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子名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他们就是后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地们的北宋“二程夫子”。
二程自幼文思敏捷,且好读经阅典。
因信奉儒学,仰慕孔子而常登陟山巅,筑垒土台,企望东鲁孔子出生地尼山并作一系列尊孔演义,此间渐萌理学思想胚芽。
二程后师承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融入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把孔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南宋又一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杰出贡献。
一是成功回应了价值理想的挑战。
有鉴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混乱。
程朱理学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逻辑结构,切实化解了来自价值理想方面的挑战。
二是成功回应了外来文明的挑战。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以致生活习惯发生激烈冲突。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和程颐学派,分别由程颢和程颐父子创立和发展而来。
以下是二程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派,主张以“理”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体的规律和道理,而这种规律和道理被称为“理”。
2. 理、气、形:程朱理学中的三才,分别代表了天地间的规律(理)、物质(气)和形态(形)。
3. 心性: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内在的本质和特质,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关键。
4. 理气合一:程朱理学中的核心思想,指理与气的统一,即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表现。
5. 理的三才: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理的三种本体形式,分别是天理、地理和人理。
6.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五经中的四本经典,是程朱理学中的重要经典。
7. 道德经、老子、庄子:道家学派中的三本重要经典,程颐学派中也有所借鉴。
8. 审定:程颢的一个概念,指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时的方法,即“审定之义”。
9. 审美:程颐的一个概念,指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间的。
10. 性即是理:程颐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人的性本身就是理的体现,因此追求性的纯化和升华就是追求理的境界。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1085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本名程颢别称明道先生字号字伯淳主要作品《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主要成就开创新儒学,为宋代理学奠基者封爵豫国公封号河南伯谥号纯公人物生平程颢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程颢出生,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二程的理学思想(104)
万物继天之善,自成其性
• 程颢认为:尽管天以纯善的方式产生万物, 但天并不安排万物之性,万物之性是气禀作 用的结果。 • 在气禀的作用下便有气质之性,因而性有善 恶之分,于是,生生之理也有善恶之分。 • 《易传·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人相续之际,天 降人受,人承继天道而有自然之善;人依天 道而成就事业,正是人的本性——继善成性。
二程识“仁”
• 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是对生命 及生命之善的感同身受,是一种“与万物为 一体”、消除人我之分的精神境界。 • 程颢所谓“定性”就是“不动心”,保持心 的敞开与澄明,不受自私与偏见的妨害,才 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万物一气流通,情同 手足, “莫非己也”。 • “实有诸己”:“心”必须有实在的持守(中、 敬用下,有天命之性(即道德的性) 和气质之性的分别,气质之性可以是善,也 可以是恶。 • 既然性有善恶,那么理就有善之理,也有恶 之理——这就是性命之理。 • “理必有对”:理也是两极对称的,因而有 阴阳、善恶、是非的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 道。 • 天道和天理是本原的善,但是当气化时,必 有污染,因此,性一经形成,就是善恶相杂。
程颢、程颐的区别
• 二程都讲心、性、理相通为一,但程颐更强 调体用二分——强调理与气、道与气、性 与气、性与情之间的体用关系。 • 在道德修养上,程颢完全是在“心”上做功 夫,而程颐认为应内外结合,不仅要诚意、 正心,还要向外探索,格物穷理。 • 程颢提倡“定性”:就是“定心”(不动心), 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保持心的安宁与 平静,达到超越自我,“内外两忘”的境界。
二程的道德修养论
• 两个特点:一个是重视“心”的作用,另一 个是程颐也讲“格物致知”。 • 重视“心”的作用的表现:①涵养“未发”; ②主敬——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涵养须用敬”:主一,持中,不偏不倚,不 二用 • 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穷理,穷究事物之 理。“理”既在事物之中,又不外在于人, 因为万事万物都只是一个理:“天理”。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二程是明代理学家顾宪东的弟子,他在理学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提出了“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以下是我对二程理学思想的总结。
首先,二程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
他认为理性思辨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器用”,没有根本的价值。
他主张学问的真正目的是达到道德的提升和修养,通过修养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提出“先修己而后求人”的主张,强调个人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从二程的观点来看,人的理性是为了支持道德的实际行动,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其次,二程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具有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需要通过修养去发掘和培养。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由于与天地万物的联系而成就的,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的根本。
这种心性的特点决定了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并且二程认为这种潜力和能力需要通过修养来开发和实现。
他认为人要想达到心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通过修养来强化自己对道德的体验和把握。
最后,二程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真理是一种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
他主张学问应该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只有将学问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学问的作用。
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的意义。
总而言之,二程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体验,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凡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 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 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 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二)理与气
1,所以然为理 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一源, 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 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周易程氏传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周易程氏传恒卦》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二程集》 862页)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程氏经说》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集》第1029页) 1029页) 《周易程氏传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周易程氏传复卦》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集》 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二程遗书》 15: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集》 第167页) 167页)
3,道则自然生万物 程颐认为从宏观上说,物质和运动都不会消失, 但就宇宙构成的材料说,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 的,具体的气都有产生,有消尽的.象张载那种 认为一个事物的气在事物死亡后只会改变形态, 不会真正消灭的看法,与宇宙的发展难以一致. 气的不断产生根源于宇宙固有的必然性.宇宙的 "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此为不了解物质和 能量不灭及其相互转化的道理所致.
程颐《二程遗书》22上:" 程颐《二程遗书》22上:"问天道如何?曰:只 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 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二程集》第 二程集》 290页) 290页) 程颢《二程遗书》 11: 程颢《二程遗书》卷11:"《系辞》曰:'形而 系辞》曰:'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阴阳亦性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亦性 而下者也.而阅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 元来只是此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元来只是此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二程 集》第118页) 118页) 程颢《二程遗书》 程颢《二程遗书》卷1:"形而上为道,形而下 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 不论今与后,己与人." 不论今与后,己与人."(《二程集》第4页) 二程集》
(接上)他强调,《系辞》 (接上)他强调,《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未能真正分清道和器,因为阴阳是气,是形而下 的存在,是不能被程为道的.只有那句" 的存在,是不能被程为道的.只有那句"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截得上下最 分明" 分明",才把感性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一般本质划 分开来." 分开来."道"或"理"不是感性的直接,它们 是理性思维的对象,不是凭感官直接认识的,所 以说"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以说"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但从实际存在来说, 道并不是与器截然分开的独立实体,事物的本质, 原理,法则就在事物之中,人的认识就是要在人 伦日用中见道,在一切具体的事物上认识宇宙的 普遍原理.
在讨论事物的运动状态时,程颐提出了物极必反 的观点.人应发挥主动性,以促成事物向好的方 向转化.在相对稳定的时代,应当注意缓和矛盾, 不使过激.他并肯定对立的普遍性. 《经说》卷1:"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 经说》 者,孰能识之!" 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1029页) 二程集》 1029页) 《二程遗书》卷15:"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 二程遗书》 15: 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 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二程集》第160页) 二程集》 160页)
他们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认 为自己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他们以"理"为最 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 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 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所走的"泛 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 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二程著作后人统编成《二程全书》,主要 是讲学语录和所作的诗文,程颐有《程氏 易传》.
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或"理", 分析起来可有四种:天道,物理,性理,义理. 天道是所谓自然法则,如" 天道是所谓自然法则,如"生生之谓易,是天之 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 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二上)物理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如" 二上)物理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如"天地 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之则 易,逆之则难." 易,逆之则难." (同上,十一)义理则指社 会的道德原则,如" 会的道德原则,如"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 无所为而非道." 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性理 二程遗书》 则指人的道德本质,程颢认为理为理性,程颐后 来提出"性即理" 来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就是禀受的天地之 理,后来理学家普遍接受这种看法.
《二程遗书》卷6:"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 二程遗书》 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 学也." 学也."(《二程集》第95页) 二程集》 95页) 《二程遗书》卷18:"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 二程遗书》 18: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二程集》 二程集》 第187页) 187页) 《为家均作试汉州学策问三首》:"后之儒者, 为家均作试汉州学策问三首》 莫不以为文章,治经术为务.文章则华靡其词, 新奇其意,取悦人耳目而已.经术则解释辞训, 较先儒短长,立异说以为己工而已.如是之学, 果可至于道乎?" 果可至于道乎?"(《二程集》第580页) 二程集》 580页) 《二程遗书》卷4:"天者,理也.神者,妙万 二程遗书》 物而为言者也." 物而为言者也."(《二程集》第132页) 二程集》 132页)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 二 程
一,学术地位与特征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学尊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学尊为"明 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 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 之弟,他们是河南伊川人,所以后人称程颐为 "伊川先生".他在任崇政殿说书时,要求增加 伊川先生" 讲课次数,减少休假,太皇太后在皇帝听课时垂 帘监督,并改变仁宗以来讲官站着辅讲的规定, 以培养皇帝"尊儒重道" 以培养皇帝"尊儒重道"之心.这些要求不被朝 廷理睬,并因此使他与同朝关系紧张.后调到西 京国子监."程门立雪" 京国子监."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说明杨时的 敬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的严厉有关.弟子们认 为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直是谨严" 为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直是谨严".
二,天理说
(一)天理与道 如果说在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时期,儒学 复兴思潮是围绕着" 复兴思潮是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展开的话,那 么二程时期更多提到的是" 么二程时期更多提到的是"经"与"道"的关系.北宋 儒学"文所以载道" 儒学"文所以载道"的提法是针对流行的辞章之学,二 程的"经所以载道" 程的"经所以载道"的提出则是针对经学的训诂学风. 他们的"知道" 他们的"知道"追求以文章,训诂,佛老为对立面.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程颢提出:"有道有理,天 是二程思想的核心,程颢提出:" 人一也,更不分别." 人一也,更不分别."(《二程遗书》二上)这表明他 二程遗书》 所体认的天理是一个贯通自然与社会的普遍原理,这个 普遍原理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他们认为天人合一,万物 一体的基础不是气,而是理.道和物永不相离,道普遍 存在于宇宙一切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