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笔记血液(一)2024
生理学笔记血液(一)引言概述:本文档将以生理学笔记的形式,对血液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生理过程进行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血液的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形成、血液液体部分的功能、血液细胞部分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血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生理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正文内容: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的主要成分2. 血液中的细胞成分3. 血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4. 血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调节5.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二、血液的形成:1. 骨髓的结构和功能2. 血红蛋白的合成和代谢3. 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过程4. 白细胞的生成和分类5. 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三、血液液体部分的功能:1. 血浆的主要功能2. 血浆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3. 血浆中的免疫功能4. 血浆中的维持体温的功能5. 血浆中的荷电物质的转运功能四、血液细胞部分的功能:1. 红细胞的氧运输功能2. 白细胞的免疫功能3.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4. 血细胞的老化和清除5. 血细胞的代谢产物的处理五、血液循环的过程: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循环道路3. 血液循环的动力学调节4. 血液循环的组织灌注和气体交换5. 血液循环的运输功能和组织代谢调节总结:通过本文对血液的组成、形成过程、液体部分和细胞部分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过程的梳理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血液的基本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液作为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维持整个机体稳态的同时,也对其他器官和系统的正常运作起到关键作用。
对血液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理学中的其他相关概念和过程,进一步拓宽我们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血液》
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精选ppt
成熟的红细胞
⑵造血原料: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外源性铁——食物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 1.050-1.060, 红细胞 血浆: 1.025-1.030, 血浆蛋白 红细胞: 1.060-1.092, 血红蛋白
可进行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精选ppt
贫血
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 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细胞
2. 促进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3.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精选ppt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 ☆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致密体、溶酶体内
许多物质排出的特征;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学血液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1)红细胞成熟因子:VitB12(钴胺素)和叶酸。
在幼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DNA对于细胞分裂和合 成血红蛋白有着重要作用,合成DNA必须有VitB12和叶酸 作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如缺乏VitB12或叶酸,将影响红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人体对VitB12的吸收必须要有胃液中内因子的参与。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当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
刺激肾皮质管周细胞等合成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血 液运输至骨髓发挥下列作用, 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1)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2)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凋亡; 3)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Hb合成; 4)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5)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3)性激素:雄激素可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凝血因子 参与因子
步骤 放大效应 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全来自血浆
多 复杂 明显 慢
外源性凝血 部分来自血管外
少 简单 不及内源性明显 快
人体内的生理性凝血过程
在体内,当组织损伤时,暴露出的组织因子与FⅦa结合形成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该复合物有两方面的作用:
(1)可有效地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FⅨ为FⅨa,从而启动“截 短的”内源性途径。
相关链接: 血小板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受损时,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浆中的vWF与 胶原纤维结合并变构,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Ⅰb结合, 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杀菌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中机体内各类基本生理过程的科学,其中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
本文将对血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液态组织之一,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物质构成,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在机体内起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稳态等重要作用。
1. 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中起到气体交换的主要作用。
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可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2. 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机体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机体内的异常细胞。
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等几个亚群。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参与止血和血管修复。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并形成血小板聚集体,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从而防止出血。
二、血液的循环血液通过循环系统在全身进行输送和循环,这一过程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管的输送功能。
1. 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2. 循环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除。
心脏通过泵血功能,将富含氧气的血液经动脉输送至身体各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三、血液的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并激活血液凝固过程,这是为了防止出血以及修复受损的血管壁。
1. 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血小板受损或受到一定激活信号后会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这一过程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相互结合和释放出的活性物质起作用的。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血液
㈡ 凝血过程
内源性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的形成
两条 途径 途径 外源性
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的激活
途径
纤维蛋白的生成
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异物
k
组织损伤
Ⅻ
Ⅻa
Ⅺ
Ⅺa pk
Ⅸ
因子Ⅹ酶 复合物
Ⅸa Ca2+ Ⅷa PL
Ⅲ Ca2+ Ⅶ a PL
Ⅹ
Ⅹa Ca2+
四、血小板(platelet)生理
体积小,无核,双面 微凸圆盘状,受刺激 后可伸出伪足。其内 有储存颗粒
㈠ 来源,数量和功能
1. 来源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成
2. 数量 100~300×109/L
3. 功能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性止血 ③ 促进凝血 ④ 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Ⅹ
凝血酶原酶 复合物
Va PL
ⅫⅠ
Ⅱ
Ⅱa
ⅫⅠa
Ⅰ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单体
多聚体
5. Ca2+在多个 凝血环节中起促凝血的作用
6.生成的纤维蛋白长入血小板血栓内,并网 络红细胞,收缩,形成坚固的红细胞血栓, 有效地止血
7. 血清(serum):血凝块收缩后释放出的黄 色液体。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组织因子是启动物
出现贫血
叶酸 缺乏 VitB12
DNA合成减慢 细胞分裂减慢
细胞体积增大,核幼稚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铁缺乏 胞浆内Hb合成障碍
小细胞 低色素
缺铁性贫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
(二)WBC生理功能
1.占体重7~8%(70~80ml/kg);
2.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3.失血量:10%、20%、30%
①运输 ②缓冲
三、血液的功能 ③ 调 节
④防御 ❺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成分:水:91-92%;溶质:8-9%。
溶质:血浆蛋白、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 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
骨髓
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
EPO
RBC数量
肾皮质管周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缺氧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雄激素
雄激素→肾脏→EPO
骨髓 红C↑
3)其他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分类及正常值 生理特性及作用
(一)分类及正常值
149. 152.9 152.6 9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 比重
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RBC:1.090~1.092
(二).血浆PH值: 7.35~7.45
1.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红细胞中还有Hb/HHb。
组织液 C内液 145 12
负离子 血浆
Cl-
104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
生理学部分血液
生理学部分血液(二)血液1.血细胞的组成:熟练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功能和生成的调节2.生理性止血:熟练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和生理性抗凝物质1.血细胞的组成(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4.5×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是4.0×109~10.0×109/L,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异物、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到达抗原入侵部位而将其破坏;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3)血小板生理: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100×109~300×109/L。
血小板主要发挥生理止血作用。
它的止血作用取决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①粘附;②释放;③聚集;④收缩;⑤吸附。
2.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在损伤处释放5-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分为凝血酶原酶复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大一生理学血液的知识点
大一生理学血液的知识点血液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液体之一,它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生理活动,比如免疫反应和体温调节等。
在大一生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和血液相关的知识点,本文将从血液的成分、循环系统以及血型等方面来探讨这些知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血液的成分。
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是最多的成分,它们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白细胞是我们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抵抗病原体和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
血小板则参与了凝血过程,当我们出血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出血部位,并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血块,阻止血液的继续流失。
血浆则是由水、蛋白质、荷尔蒙和其他物质组成,它在运输养分和废物的过程中起到了润滑和稳定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一颗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管则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从心脏流向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管道,它们携带着富含氧气的血液。
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起来,通过一系列的静脉回流最终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则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器,它们非常细小,但数量庞大,使得血液能够有效地和身体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型是血液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人类中,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所含有的抗原和抗体的不同,可以将血型分为A、B、AB和O四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Rh因子的抗原,它将血型进一步细分为正、负两种。
血型的不同对于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血型之间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
例如,A型血液中含有A抗原,B型血液中含有B抗原,而O型血液则不含任何抗原。
当A型血液与B型血液混合时,会引起凝结反应,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威胁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
铁(Fe2+)
蛋白质:食物供给
19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成熟因子- Vit B12、叶酸
与DNA合成有关,均由食物供给, Vit B12与内因子结合后吸收。
寿命-120天 破坏-肝、脾
20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缺氧 → 雄激素 → EPO → 促进RBC生成
促进成熟 RBC释放
28
作用: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0~7.0109/L, 60-70%
杀菌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 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
15~30m, 0.12 ~ 0.8109/L, 3 ~ 8%. 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 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
血清
3
抗凝剂
抗凝剂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清
红细胞
血凝块
全血
4
5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血沉架 血沉:RBC在1小时 0mm- 末下沉的毫米数。 血 沉 正常值: 100mm- 管 男≤15mm/1h末 女≤20mm/1h末
200mm-
6
粘滞性和酸碱度
•
概 述: 血型的发现:1901年Landsteiner • 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 血型外,还有 R h、 Kell 、MNSS、 P 等15个血 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
45
血量
概念: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总量 循环血量:绝大部分的血液以流动 状态存在于心血管中构成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少部分贮存在肝脾及皮 下静脉丛等贮血库中的血液量
学习目标
简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比较血清和血浆的异同。
说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意义。
说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功能。
说出红细胞的生成条件;缺铁性贫血和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成因。
1
血 液(blood)
2
水(占91~92%) 血浆 无机盐(Na+,Cl-,K+) 有机物 溶质 代谢产物、溶解气体 血液 白蛋白 (全血)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红细胞 纤维蛋白原等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表面
肝素
Vit K 抗纤溶药物: 6-氨基已酸
42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 (不溶)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降解产物 (可溶)
43
纤维蛋白溶解
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于Ⅻa的激活物
意义:随时溶解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
成,维持血流通畅。
44
血型与输血原则
46
血量
少量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 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血量和 血液恢复较快,无临床症状,献血 200~400对一个健康人不会带来损 害 休克:根据血量所失的多少来衡量休 克的程度(<20%,20%~40%,>40%) 血量的恢复:水和电解质在1~2h内 恢复,血浆蛋白质在24h左右恢复, 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0
•释放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细 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0.8~4.0109/L, 20 ~ 40%.
抗原刺激 胸腺 T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异体细胞、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血管外 (组织液)
组织液晶渗压 组织液胶渗压 (2kPa)
水
水
1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0.9%
0.46%
0.34%
13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水、营养物质、O2、激素等
缓冲功能:体温调节、酸碱缓冲 防御功能:免疫、止血
14
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浆蛋白:60~80g/L
白蛋白:40~55g/L,构成血浆胶渗压 球蛋白:20~30g/L,防御功能 白/球=1.5:1~2.5:1 纤维蛋白原:2~4g/L,参与凝血 物质运输载体 缓冲酸碱
Ⅹ
Ⅹa
40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及其它因子结合 使其失去活性
肝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 阻止血小板粘着、聚集、释放反应 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41
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抗凝
促凝
除钙:草酸盐、
加温、增加粗糙
枸橼酸盐
58
Rh阳性
Rh阴性
受血者
Rh+
1 2
无反应
抗Rh凝集素
A
A
红细胞 发生凝集
溶血
59
Rh阴性
红细胞
抗Rh凝集素
Rh+
胎儿红细胞凝集 胎儿溶血
60
胎盘
29
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IL1,3,6, TNF, INF-a,b),参 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0.02~0.5 109/L, 0.5~5%. :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 应。
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
粘滞性 来源: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全血:4~5,取决于RBC数量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酸碱度(pH):由缓冲对维持 7.35~7.45 碱中毒:pH>7.45 酸中毒:pH<7.35
7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
子的能力。
37
凝血因子
概念-血浆与组织中参与凝血的各种物
质的总称。
38
血液凝固过程
PF3
Ⅹa Ca2+
凝血致活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可溶性) 凝血酶 纤维蛋白(不溶 39 )
Ⅴ
内源性凝血途径 异物表面 激肽释放酶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Ⅻ
Ⅻa
前激肽释放酶
Ⅺ
Ⅸ
Ⅺa
Ⅸa Ⅷa Ca2+、PF3 Ⅶa、Ⅲ Ca2+
49
50
ABO血型的鉴定
A A A B A 抗B 抗A B AB B
B
A B A
O
B
51
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 OO AA,AO BB,BO AB 表现型 O A B AB
52
ABO血型与输血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输异型血,但 限定在300-400ml之内,缓慢输入。 这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 受血者的血浆(清)所凝集。
正常值
男性:4.5~5.5×10/L; Hb 120~160g/L 女性:3.5~5.0×10/L; Hb 110~150g/L
贫血:< 3.0×10/L;
Hb < 100g/L
功能:运输O2、CO2;缓冲酸碱
18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成部位
胚胎:肝、脾、骨髓
成年:红骨髓
95%来自Hb分解, 少量由食物供应。
淋巴系祖细胞
抗原刺激 骨髓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特异抗体 抗原(体液免疫)
• 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粒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释放
因子
31
红细胞生成(Hemopoiesis):
原料:蛋白质和铁
部位:脊椎骨、肋骨、胸骨、骨盆和四肢近端骨
骼的红骨髓
促成熟的因素:维生素B12和叶酸
低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 贫血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25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正常值:(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50%~70%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1%~8%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26
白细胞(WBC)生理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56
ABO血型与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結果
主侧-,次侧-;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次侧+;配血基本相合,可考
虑少量、缓慢输入
主侧+,次侧±;配血不合,不能输血
57
Rh血型系统
RBC膜上有Rh因子的属Rh阳性(多 数),人类血清中不含有抗Rh的天然 抗体。 临床意义(如下图): 重复输血,也要做交叉配血 与新生儿溶血症有关
止血时间-血管破损,血液自行流出到自 然停止所需的时间,1~4min。反映生理性 止血是否正常。
促进凝血:吸附、释放凝血因子,提供磷脂
表面。
36
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
血凝块的过程(凝血、血凝)。
凝血时间-血液流出血管至出现纤维蛋
白细丝所需的时间,2~8min。了解凝血 因子是否缺乏。
参与抑制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 数量↑,提示过敏 反应或寄生虫感染
与过敏反应有关(组胺) 参与抗凝血作用(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