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探寻“寻根文学”的发展之路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作家从民间、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来寻“根”,力图在现代意识的水平上关照中国民族文化部入现代化所遭受的价值危机。

并探讨了寻根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寻“根”之路过于局限,使得这条道路越走越狭隘,最终寻“根”的热潮迅速归于冷淡。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文化民间、地域文化复古局限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中多是以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为目的的,甚至一些作家投身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开始走向衰落了,一些所谓的“作家”只从理论入手,形成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等空洞俗套的怪现象。

在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学渐渐失却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地位,真正的纯文学被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学所挤压,其文学内涵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少,许多作家开始思索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李杭育: (1)《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文章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实更多地存在和保 留于“中原规范之外”。 (2)《“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的民族意识在里边, 这个说法大约是不过份的。倘使我们的文学里没有一点自己 的气味,自己的面孔,那我们又何必做人做文呢?我们跑到 世界上去,人家问起来,我们算什么人呢?我们的作品算是 个什么东西呢?” 3.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黑龙江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小说的根”,在这个小说世 界里,“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欲望与机 会、爱与性、痛苦与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更 重要的是我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架构, 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 观念……”
三、总体特征
1.重视世俗日常生活及异域民俗文化描述。 2.对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哲学持暧昧的态度。 3.将生活实景与幻想、象征、寓言进行糅合 性处理,营造了一种古朴自然、神秘而浪漫 的艺术风格。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略) 五、寻根文学的重估 (略)



4.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 年7月6日) 文章指出,人们想在穿越了被“文化大革命”浩劫 摧毁得所剩无几,在“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 横扫一遍,我们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5.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 年7月13日) 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 这是事实。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断民 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打倒孔家店’,作 为民族文化最丰厚积淀之一的孔孟之道被踏翻在地, 不是批判,是摧毁;不是扬弃,是抛弃。痛快自是 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儒教尚且如此不分青红皂 白地被扫荡一空,禅道二家更不待言。”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与山野精神摘要:寻根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思维方式上,它们都主张向传统复归,认同民间文化;致思途径上,都采取“向后看”的视角,礼赞农业文明的闲适和平和,批判现代文明的喧嚣和躁动。

正因为此,我们在寻根文学中不仅能看到自然山水的影姿,也能感受到作家回归大地、融入山野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山野精神一寻根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新时期之初,文学密切关注社会,参与思想解放,较之“现实”来说,“传统”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反传统”和“现代化”互为表里,共同将启蒙这个“五四”以来一直未能完成的话题推到了文学思潮的中心地带。

人们大多以一种向前看的眼光憧憬着未来,想象着现代化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作家在对现代化表示由衷赞赏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前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化既具体又实在,但面对现代化已经显露出来的理性膨胀和人性危机,又对此产生一种警惕、排斥心态。

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语境下,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举起“寻根文学”大旗,批判技术理性,缅怀农业文明宁静、平和的生活方式,试图在乡土、山野中寻找一种精神安慰。

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急需现代化的国家,寻根作家更多的是理性上主张现代化,情感上依恋传统,不与现代化正面冲突,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的理想。

寻根作家的复杂心态可以从罗兰·巴特那里得到说明。

生活在高度现代化、工业化的巴黎,呼吸着后现代气息的罗兰·巴特说,他很向往这样一种写作氛围———“在远离城市的村庄,在听不到城市一切喧嚣的地方,在昏暗的油灯下,让神思在心灵与宇宙之间自由地穿梭”。

其实,从韩少功、阿城、郑义等人把传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开掘并希图从中寻求一种价值支撑之时起,寻根文学就与国内正在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迅速达成默契。

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向“传统”复归,在过去与当下的比较中礼赞过去牧歌式的理想生活。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编辑本段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30-1.寻根文学2011-12

30-1.寻根文学2011-12
郑义《远村》:揭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人的限制压抑乃至戕害。
3、再次,寻根文学除了展现传统文化或各 自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揭示民族国民劣根之 外,寻根文学大量的作品往往在新旧交替 中去描写传统文化的命运,展现传统文化 在现代文明中的处境,这在王安忆,李杭 育等人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王安忆的《小鲍庄》塑造了一个仁义之极 的人——捞渣。
第一:文学有根。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 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叶 则难茂”。因而文学应该有一个寻“根” 的问题;而且阐述了“根”的具体含义, 认为根是指“民族的某些本能和才具”, 如“某些哲学与社会倾向,某些对道德的 看法,对自然的了解,表达思想的某种方 式”等等,这是一个民族“虽经剧烈的摩 擦与破坏还是屹然不动”的东西,文学应 该去揭示这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 的谜”。
第四:文化意义:促进时代变革
作家郑义指出:当代作家寻根,‚应该面 对着时代的变革,面对着社会生活错综复 杂的内在矛盾,面对着文明与野蛮的交叉 对立‛,‚不断的开掘自己脚下的‘文化 岩层’‛,‚力求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 人物身上,揭示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 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从中 找出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 量‛。
陈思和论述寻根的文化目的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 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 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 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 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 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 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 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 爸》)。 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 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寻根文学课件

寻根文学课件
3)、文学对时代、人认识深化及作家创作自觉意识加强的结果。
“文革”之后,尖锐地意识到当代文学的“贫困”,而积极推动文学进入 “新时期”的不少作家,认为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来解决中国当代 文学发展的难题。关注西方文学的热潮,开拓了作家的视域,引起文学观念、 方法上的革新,也产生了依据“观念”、文本写作的现象。在对于西方现代 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与世 界对话”)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 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境,从中 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 小说《棋王》2 和《爸爸爸》3 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 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 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在80年代,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 为不少小说家所重视。有的甚至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住居、饮食、衣着、言 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等,成为拓展创作视境的凭藉。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的汪曾祺,对民俗在小说情 调、氛围、人的心理表现的重要性的理解,和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等的艺术追 求有内在关连。倡导、或同情文学“寻根”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凹、郑 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也都表现了强烈地关心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倾 向。贾平凹的一系列散文、小说,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陕南山区自然 和人文景观的描述。李杭育的一组小说,着重对浙江“葛川江”流域风情的 考察。其他如郑万隆写黑龙江边陲的山村,乌热尔图写鄂温克族的生活,都 汇入“寻根”所旅发的重视民俗表现的潮流中。当然,“地域小说”的追求, 在邓友梅、冯骥才、刘心武那里有更自觉、持久的表现。

80年代小说之寻根小说课件

80年代小说之寻根小说课件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 爸爸爸》 韩少功 《 爸爸爸 》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态的理性批判. 态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根性"的象征物.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 .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 80年代初 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 《 受戒 》 ( 明海 , 小英子 ) , 受戒》 明海, 小英子) 邓友梅《那五》 邓友梅《那五》. 2 . 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 般鲜明的性格. 般鲜明的性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意义: 意义: ( 1 ) 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 , 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探索者.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 2 )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 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 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虚构" 治的话语时代 ,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 虚构 " 的时代. 的时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寻根文学_与_文化寻根_新论

_寻根文学_与_文化寻根_新论

“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李运抟 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显然是文化意识最为觉醒、文化色彩最为浓郁的一个文学时代。

而回顾新时期文学显示的文化景观,“寻根文学”则又是其间一个最具文化意味的文学现象。

所谓“寻根文学”,事实上就是“寻文化之根”的文学。

然而关于“寻根文学”的认识与评价,今天看来却有不少需要重新认识的地方。

我认为,应当将它放在迄今为止的新时期整体文化背景和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运作中来理解与评价。

也就是应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背景中来重新审察这一重要的文学景观。

一、“寻根文学”及其时间跨度重新认识“寻根文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确认。

这种确认包括两层相互关联的意思:一是所谓“寻根文学”究竟指什么样的文学。

这是对创作共性特征的确认。

二是它旗号下的作品构成情况。

这是对创作范围的总体划归。

解答什么是“寻根文学”,自然要从称谓的产生说起。

按通常说法,“寻根文学”旗帜的公开亮相,是以韩少功发表在1985年4月号《作家》上的《文学的“根”》为标志。

在这篇后来被公认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以及另篇文章《关于文学“寻根”的对话》①中,韩少功主要表达了三个互为联系的观点:一是“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二是文学的“寻根”,只是“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

三是面对有“深厚精神”的“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简言之就是,理当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学也应该使这种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光彩。

如果说“寻根文学”正是由于韩的宣言而获得称号,那么围绕它的有关文化观念的解释中,韩少功的说法则只是一家之言。

不过由此已可大体确认“寻根文学”的所指。

联系“寻根文学”常指的80年代中期前后那批文化色彩比较浓厚、文化意味比较强烈的小说来看,所谓“寻根文学”,无非是指重在开掘、表现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内在缺陷摘要:“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而寻根的结果,不是维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创通文化之根,而恰恰是已经腐烂的文化之根。

寻根是个矛盾的文化现象,一面在寻找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又在拆解文化之根。

关键词:寻根文学发源局限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前期的寻根小说并不是在明确的口号指导下创作。

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

从国际影响上看,美国受长篇小说《根》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强烈的现代感相融合,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前苏联的一些民主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描述和川端康成极具东方韵味的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1正如陈思和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一文中指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而是‘土著’,但在表现他们所生活于期间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方式时,又分明渗透了现实意识的精神,这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

因为急于从人物性格表现之中抽象出 某种传统文化思想,出现的两个缺失: 1、人物观念化 2、风俗民情,掌故轶闻淹没了或者置 换了性格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过去与当下
1、寻根是极富意味的现代文化症候 2、绚烂的传统文化将为中国的当代文学带来瑰丽的想 象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点,文化对抗的主体是 民族。“寻根文学”是本土经验的记述,包 含了尖锐的反抗——反抗西方文化的曲解和 封锁,反抗西方文化强加的编码方式和评价 体系。这一切均是西方武力征服撤除之后遗 留的文化钳制。
栖居于某一个地域的社会成员积 累了各种生存经验,这些经验的 提炼,归纳以及形成的传统即为 文化。
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活跃在相对的 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之中,永恒 的法则仅仅表明历史语境的构造 依然如故。这个意义上,所谓的 文化正统无非是尚未瓦解的统治 思想罢了。
每一种文化价值的完整评估必须进入对 话关系网络。
二、 “寻根”的心理动机
“众多的语义场”包含了多种分寻找依靠——仍然 是许多人最为常见的精神动力。还暴露了 某种精神上的软弱。
美国畅销书《根》
三、“寻根”与当代文学的转折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2、文学与个性的关系 3、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依据的共同 观念体系,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习惯等等所构成的观念综合体。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的文化先于作家个人而 存在。它将以一整套知识背景与符号体系强 有力地规定了作家的文学写作.作为超越个 人的观念体系,传统文化宛如波普尔所说的 “世界”。波普尔看来,这些观念构成了一 个庞然而威严的客体,成为人的精神寄存之 所。作家的心灵并非一个完全自由无羁的个 性,作家心灵只能存活于文化传统之中,即便 作家所处理的文学素材是当下的现实,文化 传统也将参预于他们的感觉、推断、分析、 预测之中。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局限
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 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 模式。
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 “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 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 辩态度。
寻,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 “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这部作品和阿城随后一气写下 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无论在主题意 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通常的知青小说有很大不同。阿城无意去描绘一种悲 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 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 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 生机的文化精神,这使他虽以一己的单薄存在,却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 精神和文化魅力。小说中写王一生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 中,像他这种小人物好比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 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小说从知 青离城的送别写起,首先就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之句来映衬王一生独 坐一旁的内心宁静,而后通过写他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示了对生命价 值的尊重,在他那种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性格刻画中,已经悄悄拉开了这 个人物与时代规范下的知青形象的距离,成为知青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 典型。
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
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 邓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 等。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 安忆《小鲍庄》(捞渣的死为他的家乡与家人换得利 益:家乡受表彰,鲍仁文成名,其兄弟进厂)。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神鞭》(对传统文 化辩证看待)。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一种文艺活动,它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要方式,具有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元素,目的是探求文化根源,对文化由深入到广,从古老历史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全面加深认识和了解。

它以采集历史、民俗及地方文献资料为本,通过个人的徒步旅行,以及实地调查调研、民族语言文化与当地景观地理环境的探讨、宗教礼仪的体验等的方式,最终实现文化认知与传承、文学创作与追溯的目的。

寻根文学的活动形式也很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可以分为短期旅行和长期考察。

寻根文学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使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其有效地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文化传统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纽带。

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用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性研究以及文化地理格局现象,对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现象、地域文化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寻根文学的方式,可以帮助文化艺术创作者更好地接受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让其让其创作的文化作品更具有文化性。

寻根文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公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国家文化的传播和思维深入,让文化知识传播变得更有意义,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传播效率和文化艺术创作质量。

寻根文学是一种交流、沟通、表达和传播的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思想探究力,具有追溯认知文化的基本性质,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坚持符合文化传统精神的历史陈述和传播,以及把握历史经验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寻根文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柱,它赋予国民一种自信和力量,帮助国民重新发现历史文脉,重塑新的文化认同,把握当代人文思想流变的理论脉络。

另外,寻根文学也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之一,它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样态,拓展民族文化的视野,它能够为思想创新和文化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融合,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地域,培养一代又一代双文化人才,使国家文化更加灿烂。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寻根先锋新写实文学流派的共通性在80年代中期的文学场域中,纷涌出现了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一系列文学流派,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民族,重新建造新的民族文化观;先锋文学是为了达到形式革新的目的;新写实小说则是试图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经验的平面化、欲望化叙事为价值归属。

在那个文学热情高涨的80年代,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文学传媒、文学机构与批评界为了制造和引导文学潮流,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把它们归结为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发现,各种文学潮流虽然归宿不同,作品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内在追求上却有着微妙的共通性。

总体来说,它们在现代性的潜在诉求和生命状态的秘密审视两个方面有着一定共通性,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共通性并不是完全一致或是合一的,共通是指它们在主题,形式以及文化选择等等各方面的相似追求。

“寻根文学”的基本理念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呼唤、寻找“现代意识”,再由此“走向世界”。

从它的理念可以看出,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借助“文化”之力,通过“文化”的“现代化”,确立民族的“现代”意识。

从寻根派作家的题材选择来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现代性城市外的乡村作为表现对象,表面上看,这种题材的选择似乎与现代性存在着剧烈的冲突,但是,当我们透过其作品分析其内在精神时,就会发现,寻根派作家的这种选择,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建构。

例如,王安忆、阿城等作家努力探寻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存在形态。

李杭育、郑义则表现出对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反思。

寻根文学作为80年代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发端,在突然兴起了几年后,由于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完善,使其无法胜任“现代性”这一言说机制的要求,所以过早的被淘汰出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锋小说紧接后尘迎来了登场的机遇。

它的使命就是在寻根文学的基础上,开辟真正脱离意识形态话语控制的“纯文学空间”,并提供与旧的文学图式彻底告别的能满足时代对于文学现代性想像的全新的“现代化文学图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商州又录》、《商州世事》) :秦汉文化 • 郑义的《远村》、《老井》 :晋文化 •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 :吴越文化 •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女真族 • 张承志的《九座宫殿》:回族文化 •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文化
三、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透视 ——《爸爸爸》
• 一、荒诞的情节与特别的人物
•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人 神秘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变迁。
• 丙崽:既丑陋又愚昧的白痴形象 ;“爸爸 爸”、“×妈妈”;旺盛的生命力 ;“丙 大爷”、“丙仙”——楚文化的一个象征 物,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群体性格,是一 个古老民族的象征符号 。
• 二、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心理结 构 ,批判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理 性迷失的民族文化形态。
• 丙崽母亲:接生婆
• 裁缝仲满:殉古道
• 三、整体的荒诞与象征
• 1,丙崽:暗示我们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劣根性
• 2,鸡头寨:一个与现代文明绝对隔绝的远 古、蛮荒、粗野的“化外之地”,一个封 闭、凝固、孤立的古老世界。
• 3,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 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 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 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 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 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 表面上是一种厌世、遁世的思想表现,实 质上又表现出一种个体意识和文化意识的 自觉追求,“下棋”是个体意志和精神理 想的寄托。
• “妈,儿今天明白事了。人还是要有点东 西,才叫活着。” ——淡泊与顽勇,统一 在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 王一生是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他的 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象 征着整个人生。 “吃”和“下棋”贯 穿其中,一方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韧 性,另一方面暗示了道家文化传统是 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 1,1985年,新时期小说出现了新的跃 动,开始多角度、全方位地观照与表 现社会生活,文学由政治、历史反思 进入了文化反思。
• 2,标志:“寻根文学”的出现——新 时期首次出现的既有创作实践又有理 论倡导的艺术流派。
3,兴起原因
• A、85年左右的“唯现代化论”、“现代派” 思潮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多 元思考,兴起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文化寻根”是这股“文化热”在文学领 域的反映。
• B、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强化、文学自身的解 放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思维 方式、审美意识、艺术风格)。
C、外来文学的影响
•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族民风的描写、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 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 味的现代小说,对年轻作家深有启发。
• 这种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 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 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 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表现出现 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
二、寻根文学的倾向及类型
• 1,总体倾向:“寻找民族文化的根”, 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民族精神。
• 表现出对世俗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风 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一文学 浪潮被称为“寻根文学(小说)”或 “文化小说”。
2,重要理论文章
四、阿城《棋王》
• 1,《棋王》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王 一生“吃”和“下棋” ?通过这些描写, 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他有哪 些性格特征?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 2,《棋王》对王一生的描写言表达上有什 么独特之处?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 B、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 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张 承志《北方的河》)
• C、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 素进行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 构的深入挖掘。(韩少功《爸爸爸》)。
• 阿城《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 • 韩少功《女女女》、《归去来》 • 王安忆《小鲍庄》 •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 (《商州初录》、
三、意义与影响
意义:“寻根” 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对 自身历史的一种梳理与省思。它在展现民 族文化心理、反思社会群体性格方面为当 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开拓了 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 影响: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热”, 诸如“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酒 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园 林文化”、以及 “文化诗歌”、“文化散 文”、“文化戏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