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宋元青白瓷
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窑系欣赏
说明: 高10.8厘米,口径 1.5厘米,底径3.5厘米。
此水注整体老化迹象明 显,青白釉面见有土沁痕 迹,葫芦状造型精巧别致, 时代特征明显,是北宋时 期景德镇地区窑口烧制的 文房小品,颇具收藏价值。
北宋 湘湖窑影青釉葫芦形水注
6
景德镇窑系欣赏
说明: 高5.5厘米,口径6.9 厘米,底径3.8厘米。
南宋 湘湖窑影青釉粉盒
4
景德镇窑系欣赏
北宋 湖田窑影青釉杯托(一套)
说明: 通高9.8厘米。杯高6.2厘 米,口径7.3厘米,底径3.8厘米。 盏高4.7厘米,口径14.1厘米。
器形规整,制作精美,端庄 古朴,赏心悦目。 其白洁细腻 的胎骨、端庄敦厚的器型和润 洁如玉的釉质,更博得世人的 青睐。
5
此盒造型朴实,釉水较 为润泽,白中闪青,纹饰简 洁别致,胎骨细白致密,底 足工艺见出时代特征,是南 宋时期景德镇地区窑口制品。
南宋 湘湖窑影青釉贴绳纹粉盒
7
景德镇窑系欣赏
说明:北宋,影青釉, 胡田窑,龙凤呈祥刻 花方樽,此器物一面 刻龙一面刻凤,火云 衬托,器物大气,模 仿青铜器烧造,影青 瓷代表制作。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 大量青白瓷就是出自景德镇窑系。
3
景德镇窑系欣赏
说明: 高4.7厘米,口径11.2厘 米,底径5.3厘米。 此盒造型简 洁大方,釉水白中闪青,腹内 子盒因物象形,精巧别致,胎 土洁白,略显疏松,整体观察 时代特征明显,是南宋时期景 德镇地区窑口制品,有一定的 收藏价值。
北宋 龙凤呈祥刻花方樽
8
景德镇窑系欣赏
北宋 湘湖窑影青釉 瓜楞粉盒
说明: 高5.6厘米,口径6.8厘 米,底径4.2厘米。
德化白瓷断代(全)
德化白瓷断代(全)一、宋元青白瓷宋元德化窑的瓷业状况,最为确切的记载见诸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写道:繁荣的刺桐(泉州)港附近,“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
考古发掘方面,盖德碗坪仑窑址与浔中屈斗宫窑址经过科学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并编写成报告《德化窑》。
根据发掘资料,前后可划三期。
一期,以碗坪仑窑址下层为代表,相当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这一时期的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瓷器为主。
胎体质地细致,薄而坚致,胎骨多呈白色。
釉层较薄,晶莹润泽。
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青呈淡绿色,浅者近白色。
瓷器品种的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钵、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
器物造型的特点是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卧足器较少,未见实足器,底足切削较为规整。
其中,圆形、八棱形、菊瓣形的果盒造型饱满精致;碗类形体高大,俗称大海碗;执壶、注子、瓶类器腹部圆鼓,极富时代特色。
器类的形制作风多与景德镇窑关系密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器物的装饰是刻划与模印并重。
刻划主要施作于碗、盘内里,盛行卷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瓣、莲花、牡丹等图案。
模印图案以盒类最为丰富多彩,盖面中心为主题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萱草、兰花、马兰花、茶花、海棠花、缠枝卷草、芦苇、浮萍草花与芦雁、蜜蜂、游鱼等。
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文字。
周边点缀以卷草、卷云、水渡、联珠、连弧、弦纹。
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化又层次清楚,十分细腻,造型之别致,装饰之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
器物利用龙窑装烧。
装烧工艺以托座叠烧为主,匣钵与支圈少见。
其中托盘与托柱组成的塔式伞状窑具是专门放置盒类器物的窑具,尤具地方特色。
二期,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
这一时期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还有酱褐釉等。
景德镇陶瓷茶具介绍
紫砂壶-茶具套装--天下茶具,尽在茶具之家景德镇陶瓷茶具介绍景德镇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按材质化分可分为两种:瓷质茶具,陶质茶具。
其中瓷质茶具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1.陶质茶具在陶质茶具中,紫砂茶具最为著名。
它兴起于北宋之初(然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紫砂茶具则见于明代正德年间),后来逐渐成为别具一格的名优茶具,并盛行于明、清两个朝代。
提梁紫砂壶茶具的由来有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喜好饮茶,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的时候,为了方便在外出时煮茶、饮茶,专门请人烧制了由他自己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便把这种壶命名为“提梁壶”或“东坡壶”。
这种“提梁壶”外观精美又古朴是陶瓷礼品中的佳品。
提梁壶一直在中国茶文化、茶具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摆放在普通百姓家八仙桌上基本是提梁壶,因其造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走进许多普通家庭。
紫砂壶-茶具套装--天下茶具,尽在茶具之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足以看出他对紫砂茶具是十分赞赏的。
与普通的陶器不一样,紫砂茶具的内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使用独特的陶土,也就是紫泥、红泥和团山泥经过抟制和焙烧制作而成的。
紫砂茶具的成品,紫似熟透的葡萄、赤似红色的枫时、黄似成熟的柑橙、赭似怒放的墨菊,华丽多姿,千变万化,它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造型,正所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而且制作工艺精深,色泽质补无华。
能工巧匠或名人大家在壶体上经常用钢刀代替笔,雕刻山水花鸟的图案,镌刻金石书法,令紫砂壶成了一钟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金石及造型集中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欣赏艺术,获得知识的启发与美的享受。
如今,我国的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在浙江长兴也有出产。
2.瓷质茶具⑴青瓷茶具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
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青白瓷与青花瓷有什麽异同?
青白瓷与青花瓷有什麽异同?既然古人论瓷器凡言青者,一定与使用青料有关,那么,青白瓷的情况如何,青白瓷与青花瓷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关于青白瓷,古今认识完全不同,今人所谓青白瓷是指宋元时景德镇所烧白瓷,因这时期的白瓷于白中闪青,于是有这一说法,也有“影青”、“隐青”之说,一般陶瓷史也都持这一说法。
元青白瓷:青色更明显玻璃质感强“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区域烧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故名。
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祁《陶记》中所说:“江、川、湖、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这些窑场与景德镇窑一起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体系。
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虽上承南宋遗风,但在胎质、造型、釉色、装饰上与宋代产品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时代风格。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比较厚重,宋代那种薄胎透影的产品已很少见,由于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高岭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不如宋代的胎色白。
元代青白瓷的造型十分丰富,除传统的碗、盘、杯、碟、瓶、罐、枕等日用器造型之外,还出现了匜、笔山、扁壶、葫芦形执壶、多穆壶、僧帽壶、观音像等新器型。
此外大型器、连座一体烧制的器物和瓜棱形器物等显着增多,且器身上常附加各种配饰,如琢器类多附加S 形耳、兽面衔环耳、云头耳、戟耳、龙首衔环耳或兽面铺首等。
而青白瓷枕的烧造数量则比南宋时期更多,装饰风格也更为繁复。
元代青白瓷的釉色与前代制品相比,青色更加明显,釉面玻璃质感强,釉的玉质效果不如宋代产品,有些较粗的产品釉色泛黄,还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无光,常与同时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作者:姜胜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8期摘要:青白瓷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新瓷器品种,窑址遍及南方广大省份。
其产品不仅产销国内,而且还行销海外。
因此,梳理国内外关于青白瓷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客观、深入地认识青白瓷,同时也有助于日后的研究,填补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空白,从整体上把握青白瓷的特点。
关键词:宋元时期;青白瓷;国内外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8.023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一种极富特色的新瓷种,其产品遍及海内外。
但起初它并没有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最先被人们认识到价值是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里的那几件青白瓷。
随着考古发掘的发展,众多青白瓷窑口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青白瓷的研究。
1 国内研究情况纵观国内青白瓷研究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南地区发现兼烧、专烧青白瓷的古窑址就已经为数不少,但没有引起学术界对青白瓷的足够重视。
20世纪50年代后,陈万里先生基于实地考察对1949年后各省发现的古窑址进行了统计,其中涉及繁昌窑、湖田窑等生产青白瓷的窑口。
①1960年,我国古外销瓷专家韩槐准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各时期的陶瓷记载做了简单梳理,并通过在南洋实地考察,分析了每一阶段陶瓷的种类和对南洋各国带来的影响,其中也部分涉及青白瓷。
②此时对青白瓷的研究尚停留在零星研究阶段,多是依据古代文献笼统、简单地介绍青白瓷,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越来越多青白瓷窑址的发掘与调查,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了专门研究青白瓷的文章。
1972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开始对湖田窑窑址进行考察,刘新园、白焜先生在此基础之上对湖田窑址各时期的遗存进行说明,根据清理、发掘的资料,结合整个遗物堆积状况,阐述了产品的特征和年代分期。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浅谈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外销
关键词 :青 白瓷;外销 ;景德镇
晚 唐 以来 , 自北 向南 的 移 民给南 方 带 了新 技术 与 文化 ,这体 有 青 白瓷 的发 现 。在 日本 发现 的青 白瓷有 碗 、盘 、钵 、罐 、 瓶 、 现在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的各 个方 面 ,也 包括 了瓷业 。青 白瓷 应运 壶 、盒 、经 筒 等 多种造 型 ,不 仅提 供 了生 活器 具 ,也 使 日本 的生 而 生 ,它代 表 了宋 代 南方 制 瓷业 的新 发 展 ,并 且渐 成 风 尚 ,这种 活文 明趋 向更 高雅 的 艺术格 调 。 东南 亚的 菲律 宾群 岛、 印度尼 西 胎 薄 釉 净 、色泽 清 白的类 玉 瓷深 受宋 朝 皇 室与 平 民的 喜爱 ,宋代 亚群 岛、 马来 西亚 地 区都有 青 白瓷 陆续 出土 。瓷器 的 使用 逐 步改
・
文化 综合 ・
大 众 文 艺
浅谈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外销
何 源 ( 景德 镇 陶瓷 学院 江 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要 :宋代 是青 白瓷 外销 的重要 时期 ,由于经济 、地理 等区域 1 9 世 纪5 O 年 代 以来 ,在 朝 鲜 半 岛 、 日本 、 马 来 西 亚 等 东 南 因素 ,景德镇 的青白瓷名冠一时。到 了南宋晚期 ,广 东、福建等地竞 亚 国 家沿 海遗 址 中 ,陆续 出 土 了一定 数量 的宋代 景德 镇青 白瓷 。 相仿 造青 白瓷 ,大量销往 东南亚 国家。景德 镇青 白瓷主要 外销 至朝 而 近几 年 ,在 江 西地 区各 县 、市 都有 新发 现 。宋 元 时期景 德 镇生
鲜 、 日本 地 区 。
产 的外 销 瓷 陆续 出土 。从 考 古发现 上 来看 , 1 9 7 7 年 ,在南 朝 鲜木 浦 市 附近 的新 安海 底还 打 捞 出一 艘古 代 中 国的沉 船 ,其 中有 大量 的青 白瓷 。相 近邻 的 1 3 本 在全 国三十 六个 县 、市 、府 的范 围内都
烧制青白瓷的窑口有哪些
烧制青白瓷的窑口有哪些?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一、江西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
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
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
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
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
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
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
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
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
宋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程
宋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程如果说中国是世界瓷器的代表,那么景德镇瓷器可以称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时期就与五大名窑争奇斗艳,最后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陶瓷之都。
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初宽减了若干割据政权时期的赋税,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以自晚唐五代以来发生的土地占有方式与剥削方式的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制的剥削关系在宋代得到普遍发展。
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
我国陶瓷历史的高峰期是在宋代,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陶瓷生产盛况空前。
无论青瓷、白瓷、黑瓷还是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均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在器物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宋代除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之外,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和景德镇窑等,不仅品类繁多、成绩卓越,而且沾溉弘远、驰名古今在中外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宋代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如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术。
与科技密切相关的陶瓷业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自然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多年的考古资料分析,南北兴起的窑场星罗棋布有如雨后春笋。
其中较为密集的地区多在当时京城与沿海一带的对外港口附近,即河南、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
这种历史情况也反映出当地的地理、地质和交通、贸易,乃至与当时的经济、生活等直接有关的问题,为我们研究宋代政治、经济史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综观宋代各窑的主要成就,多是在以往邢、越两窑长期的影响下结合其自身的条件推陈出新的结果。
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一种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
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
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
【鉴别】青白瓷:看这一篇就够了!
【鉴别】青⽩瓷:看这⼀篇就够了!青⽩瓷,俗称影青,⼜名隐青、映青,因其釉⽩中微微闪青⽽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产量很⼤、⼯艺精湛的⼀个瓷器品种。
青⽩瓷釉质透明如⽔,胎体质薄轻巧,其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上,薄胎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被世⼈称之为“假⽟器”,备受青睐。
青⽩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的南⽅青⽩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东、⼴西等地都有烧青⽩釉瓷器的窑场。
南宋青⽩瓷螭龙⽿杯景德镇窑最迟⾃唐代起即烧制青瓷,到北宋时始以烧制青⽩瓷为主。
其瓷釉⾊⽩中略带青⾊,⽩中泛青、青中见⽩的⾊釉,⾊调符合⽂⼈⼠⼤夫⾼洁淡雅的审美情趣,给⼈以青莲素爽之感。
五代时期,中原动乱,南唐偏安,部分北⽅⽩瓷窑的⼯匠逃往南⽅,与南⽅以青瓷见长的⼯艺相结合,开发出了“青⽩瓷”这⼀创新瓷种。
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河北定窑的许多窑主和制瓷⼯匠也随着南下。
北⽅⼯匠⼜带来了定窑瓷品新的制作技术。
南宋青⽩釉观⾳菩萨坐像景德镇窑的青⽩瓷原以光素者居多,其间亦有刻花,受定窑⼯艺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瓷装饰逐渐为印花代替。
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
在⼤运河所出⼟的景德镇窑青⽩瓷器中,尤以宋⾦时期的青⽩瓷数量最多。
以下介绍⼏件柳孜遗址出⼟的青⽩瓷。
青⽩釉⽠棱形执壶通⾼9.5厘⽶,⼝径5.3厘⽶,底径4.9厘⽶。
执壶的釉⾊呈淡青绿⾊,极薄⽽透明,让⼈感到柔软和亲切。
丰腴饱满的壶体,在极薄的坯体上勒出⼗六道筋纹,稍短的颈向上渐渐放⼤直到呈花形的⼝部为⽌,与此同时宽⽽薄的壶柄从颈部划⼀道圆弧搭⾄腹上,细⽽修长的壶嘴⾃壶腹部直出到与⼝部相平。
受阿拉伯⽂化的影响,唐代瓷器已开始仿⾦银器,宋代更甚。
宋代景德镇青⽩瓷以⽇⽤器⽫为主,在造型上吸收⾦银器的特点并加以创造,这件青⽩瓷执壶明显带有仿⾦银器的某些特征。
探析景德镇青白瓷之精品影青雕刻瓷
144探析景德镇青白瓷之精品影青雕刻瓷摘要:本文为以两宋时期的青白瓷为线索,来探析景德镇青白瓷中之精品影青雕刻瓷。
青白瓷出现在两宋时期,宋代非常流行的青白瓷,被称之为假玉器,青白瓷白中显青,釉色好似蜻蜓碧水般纯净,胎体洁白而细腻,刻花处肌釉更显青绿,浅处则过于泛白,凝动又自然,它的釉面莹润质感如玉,青白瓷大多胎体轻薄装饰。
以刻花为主,对着光线可见清影,阳光微微透过釉面暗雕花纹若隐若现,如此也有了“影青”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影青瓷的前身是宋代六大瓷器之一的青白瓷,雕刻是影青瓷装饰的主要手法,本文就影青瓷工艺技法的特点和当代影青雕刻瓷的广泛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白瓷;影青;雕刻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6—144—(03)Exploring the Excellent Shadow Blue Carved Porcelain in Jingdezhen'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刘 丹(元贞瓷舍陶瓷工作室,景德镇,333000)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Song Dynasty as a clue to explore the exquisite Yingqing carved porcelain in Jingdezhen'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ppear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which was a very popular type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t was called a fake jade artifact.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howed a clear blue color in the white, and the glaze color was as pure as clear water. The body of the glaze was pure and delicate, with the engraved area showing a more green color. The shallow area was too white, and it was both condensed and natural. Its glaze surface was as smooth as jade, and most of the body of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as decorated with a light and thin body. Mainly based on carving flowers, clear shadows can be seen in front of the light, and the sunlight slightly penetrates the glazed surface with faint carved patterns, giving rise to the poetic name "Yingqing". The predecessor of shadow blue porcelain was one of the six major porcelain pieces of the Song Dynasty, known as Qingbai Porcelain. Carving was the main technique for decorating Shadow Blue Porcelai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dow Blue Porcelain craftsmanship and the widespread use of contemporary Shadow Blue Carving Porcelain.Key words: Celadon white porcelain; Ying Qing; CarvingLiu Dan(Yuan Zhen Porcelain House Ceramic Studio, Jingdezhen, 333000)第38卷 第155期 2023年06月陶 瓷 研 究Ceramic StudiesVol.38 No.155June.2023收稿日期:2023-05-20 修订日期:2023-05-22作者信息:刘丹(1987 -),女,汉族,江西省宜春市。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阿元:景德镇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景德镇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211244185_景德镇宋元时期青白瓷与卵白釉瓷的科技考古分析
2% 及 1.
5% ~2.
2% (钙 釉 范 畴),
高温下釉的粘度较低导致釉面透光度较高。而卵白瓷釉中 气 泡 密 集 分 布,尺 寸 在 几 微 米 至 20μm 较 小 范 围,大 量 的 小 气
泡有效增强了釉层的漫反射效应;结合釉中 CaO 与 K2O 大都处于 3.
4%~12% 及 3% ~4.
率接近 50% ,在绿色色调波长范围内 具 有 较 高 的 反 射
率;而南宋青白 瓷 主 波 长 范 围 较 宽,为 480~520nm,
峰值在 500nm 左右,南宋青白瓷的反射率接近 50% ,
在
更偏
波段有较高的 反 射 率,这 与 南 宋 釉 面 比 北 宋 釉 面
相符;元代卵白 釉 瓷 主 波 长 范 围 较 两 宋 青 白 瓷
波长范围更宽,为 520~560nm,峰值在 560nm 左右,
本课题样品中的卵白釉瓷的反射光谱为平缓上升和下
降,色 调 偏 与 混合的 卵 白 釉 瓷 说 明 青 白 瓷 与 卵 白
釉瓷有明显区别。
综上所述,从分析样品 色 调 角、
L* 、
a* 、
b* 值 及 主
波长可知,样品中南 宋 青 白 瓷 较 北 宋 青 白 瓷 和 元 代 卵
iO2
主要原因,同时分析 样 品 胎 釉 中 各 助 熔 剂 氧 化 物 对 胎
釉性能的影响,从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发展演变规律。
2.
3 化学组成分析
古陶瓷的化学组成分析是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中
Na2O
样品
BS(
1-5)
NS(
1-5)
Y(
1-7)
含量、着色氧 化 物 Fe2O3 含 量、碱 金 属 氧 化 物 含 量 等
试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
Noo\oN太刊关注t写艺术史整的唐青花瓷盘。
【131这进一步证明青花瓷器为我国晚唐时期生产,并且当时主要用于外销。
(见图3印尼。
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唐青花瓷盘。
)从唐代青花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唐青花明显还不够成熟,与景德镇的成熟青花图,扬訾搿…唐图呈捌黝釜出蓁曩冀訾霉宴夏妻笔萎嚣釜嚣訾囊毳善?萎青花残片土的唐青花执壶就说是明芽阶段或初级阶段的青花瓷器。
另据化学分析。
唐青花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与我国所产的高锰型钻蓝料不同,而与西亚地区出土的钴蓝属于同一类型,因此有专家认为。
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钴蓝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
【1·l图:挈兽i銎互嘉:鎏船晃丧未菩要荤鏊蔷坚鬻上发现的唐青花瓷盘)譬苌鞋髯装翟搿,早在20世纪70-一8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一些唐青花残片。
1975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唐城遗址中首次出土了一件蓝色散叶纹与菱形纹的瓷枕片。
【9】l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扬州市文昌阁附近的唐城遗址中发现了与之相似的蓝花瓷片十余块,特别是其中出土的璧形底碗残片,可以肯定这些青花瓷器属于唐代。
这些新发现的“唐青花”的共同特点为:胎都较粗松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黄,胎釉之间均施有一层化妆土,釉色多白中带灰或黄,釉表面可见细密的冰裂纹,青花纹饰大多数发色鲜艳,有晕散现象,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斑点,结晶处呈色更显浓艳。
纹饰以点、线为基本笔触,均匀排列,构成几何或植物图案。
Ilo】(见图l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残片、图2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
)我国盛唐时期生产的唐三彩中就有一种使用钴料着彩的蓝彩,扬州出土的唐青花标本经科技工作者化学测试,其胎釉成分与河南巩县窑唐三彩的蓝彩成分接近,因此提出唐代青花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河南巩县一带。
【llJ近年终于在河南巩义市黄冶唐三彩窑址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唐青花瓷,从而为唐代青花瓷的产地找到了实物依据,确证青花瓷器首先产生于我国唐代。
宋元青白瓷制胎原料的浅析
宋元青白瓷制胎原料的浅析作者:律海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1期宋元青白瓷有看“冰肌玉骨”之誉的仪态,外表清秀挺拔,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温文尔雅。
它完成了我国制瓷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的第三次飞跃,在我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能代表景德镇瓷工对我国瓷业的一大贡献,它弥补了南方的青瓷不能迎合蒙古族的色彩观念,北方的白瓷又触犯了宫廷的传统禁忌的缺憾,成为皇室用瓷的最佳选择,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的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类。
其原因就是质优的原料和高超的工艺。
景德镇地区青白瓷的制瓷原料大致可分为瓷石和高岭土(亦称瓷土)两大类。
瓷石属石质原料,鬲岭土属土质原料。
为提高两种原料的可塑性,就需把原料中的瘠性成分去除,选取其较细颗粒部分,就要对它们进行粉碎和淘洗的加工处理。
二者由于矿物组成不同,矿物成因不同,其性态亦不同因而在矿物的开采和加工方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一、瓷石(一)瓷石的矿物组成和性态瓷石是一种石质原料,通常呈灰白或灰青色,是以石英和绢云母为主题的矿物,其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绢云母和高岭石等,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硅(一般高于70%)、氧化铝(一般不超过20%)、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一般小于1%)、氧化钙和氧化镁等。
瓷石经粉碎加水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经过成型和烧成可以单独成瓷,烧结后呈白色或浅灰白色。
风化程度好的瓷石是良好的制瓷原料,它是由长英岩或石英粗面岩等岩石受热液作用生成的。
其中的硅酸盐矿物特别是长石经蚀变后绢云母化后生成绢云母(绢云母为水白云母的细颗粒,呈微细鳞片状,悬浮在水中,在阳光下呈现绢丝光泽而得名。
它有和高岭土一样的塑性,又有和长石一样的溶剂作用。
同时兼有高岭土和长石在瓷器中的作用)。
如果绢云母化不充分,瓷石中还会残留有长石等矿物,风化程度深的瓷石,绢云母经受长期的地质作用,还伴随着发生高岭化,一部分绢云母转化成高岭石族矿物,风化程度深的瓷石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高岭石。
世界公认的唯一瓷都“景德镇”的历代变迁
世界公认的唯一瓷都“景德镇”的历代变迁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
景德镇的形成阶段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
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
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
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
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
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
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
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
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
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
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
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
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
影青瓷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
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
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
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
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
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
“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窑遗址。
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
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
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
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
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
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
烧制青白瓷的窑口有哪些
烧制青白瓷的窑口有哪些?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口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一、江西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窑系中产品质量最好的窑口。
目前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与柳家湾等处,五代时曾烧造青瓷与白瓷的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处窑场宋代时也改烧青白瓷。
器型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纹饰题材有花卉、飞凤、水波纹等。
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窑的芒口覆烧法,碗、盘等圆器大都口沿无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丰白舍窑:目前查明的窑场烧造年间为宋代,烧瓷品种为青白瓷,器型以盘、碗为主,此外还有注壶、盏托、盒子、缸、钵、罐、瓶、枕等。
装饰方法有刻、划、篦划、贴花,以刻花纹居多。
刻剔月梅纹为一枝梅花与一弯新月遥遥相对,与吉州窑画、刻的月梅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窑址中还出现有一种青白釉酱口碗,其他窑口甚为少见。
南丰窑青白瓷的色调与景德镇制品有所区别,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吉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永和镇。
烧瓷品种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灯、壶、三联盒、点褐彩骑狗俑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图案有凤纹、花卉纹、柳斗纹、菊瓣纹等;装烧也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
赣州窑:窑址在七里镇,宋代时烧刻划花青白瓷,元时烧青白釉。
发现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纹,颈部饰有一周凸起的乳钉纹。
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与此相同的柳斗纹罐,属赣州窑产品。
二、安徽繁昌窑:窑址位于柯家冲,烧制的青白瓷器型有执壶、盒、碗、盘、枕、瓶、罐等,瓷胎较薄,釉面光润,有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宋 影 青 兽 足 盖 香 炉
始于北宋 “玉壶先春, 冰心可鉴”。 (苏东坡) “玉壶买春 , 赏雨茆屋; 座中佳士, 左右修竹” (唐司空图 《诗品· 典雅》 中有)
北 宋 影 青 刻 花 玉 壶 春 瓶
划花
北宋特征
1、胎质细密,呈白色。五代时生产的青釉瓷消失 2、北宋早期釉色偏黄,中后期呈色佳 3、前期较五代器底增厚,圈足较五代增高 后期多斗笠碗,圈足降低,足径缩小,器壁非 常薄,形成景德镇“半刀泥”的刻划风格 4、品种北宋早期简单,多碗盘类日用器,后期大 量增多,有注壶、注碗、瓶、炉、瓷塑、油盒 等。油盒多有“段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 等文字标识
3、从名称的含义上考虑,影青也不能成为青白 瓷的代称。 “影青”一词的“影”主要是指由于青白瓷上雕 暗花对光可见青色纹影的特征,“素瓷甚薄雕花 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即是指此特色,因此, “影”仍是属于“青”的范畴,而“白”的那一 层感觉却没有相应在“影青”称呼中反映出来。 而青白瓷中“青”与“白”相比,“白”的这层 感觉更能显示青白瓷的特色和本质,更像玉器。 而“青白瓷”这个称呼对此两种感觉则都有所包 容,在含义上显得更完整。因此,若仅称“影青” 却没有包含其“白”的特色的话,这样的称呼是 没有完整反映出青白瓷特色的。
南宋特征
1、前期与北宋后期类似,后期釉色有白、 青两种,但光泽度稍弱。 2、刻划花与印花并行,早期多刻花,中期 后印花风行。晚期的刻花多一束莲和双鱼 3、器型上,有平底碟,早期有弧壁浅碗 4、碗类芒口占主流,支圈覆烧 5、南宋中期以后生产趋于滑坡,整体质量 已不如前
北 宋 影 青 薰 炉
北 宋 青 白 瓷 香 薰
南 宋 青 白 釉 镂 空 薰 炉
景德镇覆烧法
元代特征
折腰碗 釉层较乳浊 印花为主;刻划花痕迹较深,不及宋代精 致。 仰烧,圈足皆粘砂
景德镇元代中晚期仰烧法
“青白瓷”与“影青”名称之议
1、“青白瓷”自宋元以来一直沿用此名, “影青”则为民国始称。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载:南宋 “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货 物,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 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 如元《陶记》载,“江、湖、川、广,器 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底足多有一圈黑褐色残渣 6、釉色清白。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 高,光泽性强;釉粘性小,流动性较大, 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 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 7、中期开始出现少量覆烧碗,早期底厚, 后期底薄,少纹样,无印花 8、垫饼垫烧工艺,仰烧法,故底部无釉
北宋青白瓷装烧工艺
北宋早中期
青白瓷
釉色介于 青白二色 之间,青 中泛白、 白中透青 的一种瓷 器。类玉。 北宋为顶 峰,被称 为“饶 玉”、 “琼玖”。
宋青白釉划花梅瓶
许之衡《饮流 斋说瓷》: “梅瓶口细而 颈短,肩极宽 博,至胫稍狭, 抵于足微丰, 口径之小仅与 梅之瘦骨相称, 故名梅瓶。
宋 景 德 镇 窑 青 白 瓷 四 耳 盖 罐
“影青”则为民国始称,而且是用来形容明 朝某些青白瓷的称呼,如“永乐影青脱胎 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 画之没骨者。碗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岁 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澈,可以互 鉴,惟款识亦然”,又说“明窑影青压手 杯,其薄如纸,即万历吴十九之卵慕杯也” (陈浏《陶雅》)。
2、“影青”其实只是青白瓷中的一种类型 类似称呼还有“隐青”等,但它们存在区别。 《饮流斋说瓷》言:“影青固甚薄之瓷也, 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 则名为隐青。” 又,“影青”—— “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澈, 可以互鉴”(《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