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0年渝水区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渝水区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渝水区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取直觉的形态。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01(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01(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01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截至2021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两亿多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在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

地方实践上,上海市明确提出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重点打造枢纽型的社区养老综合体,集成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等功能,强化社区养老资源与服务的统筹调配能力。

四川省提出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力争实现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可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迫切任务。

社区养老综合体中的“社区”并非行政区划的法定社区,而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需求为中心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综合体概念源起于城市综合体,强调业态融合,广泛应用于商业综合体、服务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等。

陈仕达认为养老综合体是养老养生一体化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案。

叫养老综合体概念的机理在于摒弃传统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二元化困局,实现多元服务紧密结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一元服务体系。

可落地、可持续的社区养老综合体建设方案将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驱动力。

通过对我国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实践总结,借鉴美国与日本经验,本文尝试探寻出一条多主体联动、多服务融合、多职业联合的社区养老综合体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综合体主要采用三种模式。

一是民办公助的市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可分为保险型、产业型和嵌入式。

保险型的典型代表是2010年3月成立的首个养老社区——“泰康之家”,这是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实体,在借鉴美国“退休可持续照护社区”(CCRC)经验的基础上,将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运营一体化,力求实现保险与医养的有机融合。

二是产业型养老社区模式。

近年来,康养小镇、虚拟养老、养老地产等多个养老社区“百家争鸣”。

2022年上海西南模范中学(汇成校区)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上海西南模范中学(汇成校区)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上海西南模范中学(汇成校区)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8题。

白纸黑字奚同发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

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

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

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开了卫生所。

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

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

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

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

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

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

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

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

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

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

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爆发探索者”和“慧眼”卫星等三大科学装置,通过天地联合,同时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这将给神秘的宇宙事件及其背后机制的研究带来曙光。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它短至几毫秒,长达数小时,其释放的能量超过太阳一生辐射能量的总和。

持续时间较长的伽马射线暴产生于比太阳大几十倍的恒星星体坍缩爆炸,而持续时间较短的伽马射线暴则产生于两个致密天体(比如黑洞或中子星)合并爆炸,后者还可能伴随发射引力波。

此次,“慧眼”卫星装载的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首次在伽马射线暴观测中同时探测到信号。

它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通过扫描观测X射线和伽马射线,完成宽波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空间硬X射线成像。

这些能量相差上十亿倍的测量结果,对于建立正确的伽马射线暴爆发机制模型极为重要。

(摘编自孙自法《中国天地联合观测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中国新闻网2022年10月17日)材料二:记者:为什么会在20多年前提出用直接解调技术来发展下一代硬X射线望远镜呢?李惕碚:硬X射线是研究邻近黑洞强引力场区域时间、空间和物质性质的关键波段。

硬X射线探测最大的困难是成像。

国外学者发展了编码孔径成像方法,这个方法要求的探测器和编码孔径都很复杂,造价也高,我们承担不起,只能走另外的路。

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直接解调成像方法,用非成像仪器扫描观测对象,然后对扫描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实现空间硬X射线的高分辨成像,并于1993年提出了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卫星项目的建议。

记者:当初提出直接解调是一种很新的想法,有没有人对此质疑?李惕碚:科学概念和工程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通常会引起广泛的质疑。

国内外学者对直接解调方法的质疑,促使我们在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现代文阅读1试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现代文阅读1试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高考帮·备考方向导航文1[2020海南,1—5,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

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

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

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2020-2021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

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

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

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

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

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

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

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

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

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

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

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

【高中议论文阅读】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自身的自然完全不同。

自然本身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与人无关。

作为一种环境,自然失去了本体,成为人类的价值。

一方面,它是人类的目标。

与真正的男人相比,它是外在的男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它不是人的客体,而是人的一部分或另一个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和人是不可分割的。

当自然被视为人类价值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资源,另一种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从自然界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源,但必须有限度。

超过限制可能会对整个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或部分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人力资源更重要。

掠夺自然资源,无论以何种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对立的;视自然为环境,无论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们总是努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经过“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从20世纪末到当下又形成了众多的美学学派。

徐碧辉研究员认为,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

“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

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

由此,徐碧辉提出了她的“实践生存论美学”,这是从历史本体到心理本体,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的为个体“立命”的审美。

潘知常教授在1985年《美学何处去》的文章中,提出了生命美学的概念。

此后逐渐形成了生命美学的理论。

生命美学立足于“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把生命看作一个由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组成的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的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

生命美学强调“美者优存”“我审美故我在”的命题,以此区别于其他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

封孝伦教授也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命题,形成了他的生命美学理论。

生命美学打破了实践美学所处的美学主流话语局面,强调生命的本体地位,呼唤个体意识的觉醒,倡导信仰救赎的理想。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被当代中国美学界所关注。

“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

”美学以人的生态审美观念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确立新的生态审美观。

“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高中语文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高中语文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高中语文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据得永生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读者可能觉得这实在是胡言乱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是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

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

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

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

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物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

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

这个想法十分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

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

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

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

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

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

论述类文本阅读5——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5——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训练+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结构·训练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

“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要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真知源于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理论品格分外鲜明,那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党的理论,推进各项工作。

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推进了理论创新,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充满生机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从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到13亿人奋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故事”,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对此,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万万不可心猿意马。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特点、产生着新问题。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如何以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何通过反腐败、转作风激发前进新动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挑战,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实践创新任重道远,理论创新不能停顿。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们通常将丑看成审美的对立面,这是不妥的,丑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美的对立物,没有丑就没有美,反过来也一样。

其次,美与丑是相对的。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对饥饿来说是好的东西,对热病来说却常常是坏的东西。

在赛跑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

”这就是说,美与丑其实也没有绝对界限,它们的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

美与丑也是相互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

美中有丑不一定减损美,有时反增加美的魅力,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容貌美丽,但她也有缺点:发音不清晰,经常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因而惹来林黛玉的嘲笑。

这缺点也可以说是丑,但它不仅没有损害史湘云的美,反而因这一缺点,增加史湘云的可爱与活泼。

丑中也可能有美,丑中的美不一定是美化了丑,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倒揭示了丑的复杂性。

艺术中,这类丑中有美的人物也不少。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他也有光环,有迷惑人的地方。

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美实是丑的掩饰时,倒益增对其的厌恶。

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

这种转化,关键在艺术家的审美化处理,而且是成功的审美化处理。

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是说它原来的丑恶的性质变了,比如不能说上了舞台的伊阿古变成好人或可爱的人了,他还是坏人。

但是,舞台的坏人是演员扮演的,不是真的坏人,他对现实生活构不成实际的伤害;演员扮演的坏人,是演员依据现实真实与艺术规律所创造的角色。

他演得像真的坏人,说明他创造的成功;如果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正确的、深刻的,富有创造性,那么,演员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坏人形象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是既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规律的,并且是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的,这就创造了一种魅力。

这种魅力正是艺术美。

丑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Contemporary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作者: 陈望衡[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湖北430072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94-9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环境美学;乐居;景观;环境保护;环境教育
摘要: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包含了处理好四方面关系:一是环境与资源的关系。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作为资源,其二作为环境。

过去那种将自然界一味看
成资源的观念应该有所转变,应高度重视保护好自然环境,因为它是人类的家。

二是宜居与乐
居的关系。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重在
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真正乐居的城市一定是让人情感上认同的,充满了
人情味、温馨可人的。

三是工程与景观的关系。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从环境美学的角度,应特“化工程为景观”的态度.功利与
审美是美学基本问题之一,它在环境美学中的体现,则是工程与景观的统一。

四是环境保护与
环境美学的关系。

环境美学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

没有环境
美学作指导的环境保护是低层次的保护,它完全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

环境教育是公民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环境教育中,不只是环境保护的教育,还有环境美学的教育。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5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5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长郡2021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认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

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风光上,而无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者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

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挤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

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

第一,回绝自然的“艺术化〞。

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那么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

第二,不要判断。

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挤了任何评价的尺度。

第三,不要比较。

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展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

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

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

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

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展活动是一种必然。

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分开人不可能议论审美欣赏。

2021届南昌县广福二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南昌县广福二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南昌县广福二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

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

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

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

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体现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

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

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

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

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菲翔学校高三上学期试题含解析3

菲翔学校高三上学期试题含解析3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2021~2021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立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HY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阔人民群众是社会建立的主体和理论者,其环保认知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程度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进步,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缺乏。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局部人对于国家、社会和别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才能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视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理论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进步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言论监视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安康、有序地开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进步人们参与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

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

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答案】C2.【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