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篇一: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

【注释】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⑵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注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赵襄主学御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识途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注释:①管仲,隰(x 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穿井得人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精练解释加点的词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字的用法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翻译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南辕北辙原文 4.南辕北辙将奚为北面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导读 : 成语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精练解释加点的词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此数者愈善( ) 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翻译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之马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至者三. 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导读: :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精练精练解释加点的词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用文中的话回答)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赵威后问齐使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岁,何以有民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注释 :①发精练精练解释加点的词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注释 :①淳于髡(k (k n):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一,l.向 2.穷尽穷尽 3.被 4.发语词发语词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 2.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 3.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2.老马识途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找到道路 3.找到一,1.通"返",返回 2.道路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能带领新手工作三,老马识途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3.穿井得人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不如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不如能够找到 3.能够二,1.得到,获得 2.找到能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以讹传讹四,以讹传讹4.南辕北辙南辕北辙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良好 4.越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行动和目的相反三,南辕北辙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5千里之马千里之马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一年,周年周年二,1.用 2.认为认为 3.因为因为 4.用来用来用来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一,l.问候 2.这样这样 3.如果如果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何以有民三,民本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轻重倒置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辞去,遣散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独得,据有据有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让第三者得了利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中考语文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9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江苏镇江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何其间隙,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

每互市,高估马价,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

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

与吐蕃战,皆大捷。

以部将哥舒翰为副使,李光弼为兵马使。

②上③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

不如俟其有衅④,然后取之。

”上意不快。

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域,上命忠嗣助之。

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⑤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曰:“大夫⑥虽迫于制⑦书,实夺其谋也。

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

”忠嗣曰:“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

”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

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遂趋出。

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⑧挠军计。

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

③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域,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注释】①持重;谨慎,稳重,②抚循;安托慰问,③上;指唐玄宗。

④衅:缝隙,间隙,破绽。

⑤副;相称,符合。

⑥大夫:中唐以前,称将帅为大夫。

⑦制:十王的命令,⑧沮:阻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唐兵益.壮( ) ②不如俟.其有衅( )③实夺.其谋也( ) ④向.者恐为大夫之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

②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3.哪些事情表现了王忠嗣以“持重安边”为首要任务?请简要概括。

4.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或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二、(2022四川内江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A(一)读书佐酒(12分) (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 (选自《研北杂志》)【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④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以一斗为率(把、用)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D、与上会于留(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二)(9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 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二)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 张溥。

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 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 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 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 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夫战,勇气也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甚矣,汝之不惠D .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 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 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 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 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 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 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 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 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 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 “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 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 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 “您现在 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 别。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 . 辞以军中多务B .以残年余力C .或以为亡D .以刀劈狼首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 成语: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 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 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 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 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 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 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