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病课件15.油菜菌核病
油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ppt
(二)农业防治
•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优质丰产、商品性好的品种。品种定期轮换, 保持品种抗性,减轻有害生物的发生。
(二)农业防治
• 播种 ➢ 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避开有害 生物的发生高峰。
➢ 播种方式可采用穴播、条播或撒播,或育苗移栽。
•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 病征类型:粉状物、锈状物、霉状物、颗
粒状物、点状物 胶状物
• 真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在病斑上常 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这是真菌病害有别于其它病害的 重要标志,也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 一般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并时常有菌 脓溢出。田间细菌病害的症状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 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 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常有恶臭味。
(五)化学防治
• 化学农药使用原则
使用化学农药时,各地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施药量 (浓度)和最多使用次数应符合GB 4285-1989及GB/T 8321.1~8的规定,详见附录D。油菜上登记的农药品种 的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及毒性情况详见附录E。
(五)化学防治
• 化学农药使用原则 – 允许使用的农药 ➢ 杀菌剂:多菌灵、菌核净、代森锌、抑菌脲、乙蒜素、 戊唑醇、咪鲜胺、三氯异氰尿酸、甲基硫菌灵、腐霉利、 福美双•菌核净、多菌灵•烯唑醇、多菌灵•福美双、多菌 灵•丙环唑、多菌灵•菌核净、多菌灵•腐霉利、多菌灵• 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多菌灵•咪鲜胺、代森锰锌•菌 核净、噁霉灵•稻瘟灵、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多菌 灵•乐果•三唑酮等。 ➢ 杀虫剂: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抗蚜威、噻虫嗪、多 菌灵•乐果•三唑酮、多菌灵• 甲拌磷•克百威、高效氯氟 氰菊酯•辛硫磷、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乐果•异稻瘟净 等。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进一步研发高效、安全、环保的油菜菌核 病防治新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性 。
提升农民防治能力
强化部门协作与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油菜菌 核病的认识和防治能力,促进防治工作的 有效开展。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等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及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花瓣染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圆 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变深 ,呈褐色或灰褐色,湿度大时 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角果染病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形成圆形 或长圆形病斑,颜色变深,呈 褐色或灰褐色,湿度大时表面 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03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防治技术的推广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活动,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得到了广 泛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民的防 治意识和技能。
生态环境的改善
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过程中,注重 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了农田的 生态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
对未来的展望
持续监测与预警
研发新型防治技术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油菜菌核病的监测和预 警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 在的病害风险。
适宜生长环境
该病原菌喜欢在低温、高 湿的环境中生长,适宜的 生长温度为2-30℃,相对 湿度在80%以上。
症状描述
叶片症状
茎杆症状
花瓣症状
角果症状
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黄褐色 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 规则形,病斑中心灰白色,边 缘暗褐色,干燥时病斑穿孔。
茎杆受害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浅 褐色斑点,随后发展成长椭圆 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中心灰 白色,边缘褐色,病部组织软 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 毛状菌丝体。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 图文
甘蓝型油菜
3、点状枯斑。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的小斑点,斑周 围稍呈油渍状,病斑连片后斑点不扩大。发病株一般矮化, 畸形,薹茎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 有时似鸡爪状。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主要症状,苗期 为花叶和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 缩。
病原菌
芜菁花叶病毒TuMV(主要): 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毒,自然界主要靠蚜虫传毒。 目前已知其分化有若干个株系。 黄瓜花叶病毒CMV 烟草花叶病毒TMV 油菜花叶病毒YMV(广东发现) 据7省12县市调查,TuMV占83.1%,占19.39%, TMV占8.62%,其他病毒占0.3l%。
成株期症状
叶: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 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 外缘具黄晕。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 穿孔。
成株期症状
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 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 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发生规律
来源: 桃蚜、菜缢管蚜、棉蚜、甘蓝蚜等; (桃蚜和菜缢管蚜普遍)。 十字花科蔬菜和杂草。 传播:蚜虫;汁液接触。TuMV和CMV 有自然非蚜传株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秦油2号,中双4号,蓉油3号,江盐1 号,豫油2号,滁油4号,甘油5号,皖油12号、 13号,核杂2号,赣油13、14号,油研7号, 黔油双低2号,青油14号,821,81004等。
防治方法
2、减少初浸染源。 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 上,且应大面积实施; 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 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千克水加食盐0.5~0.75千 克)或硫酸铵水(5千克水加硫酸铵0.5~1千克)选种, 外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10~20分钟或1: 200福尔马林浸种3分钟。 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薹期培土。
油菜菌核病.ppt
❖ 茎部 病斑多从主茎中
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状, 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 长椭圆形、梭形至长条状的 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 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 健部交接明显。潮湿的条件 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白色絮状的菌丝。病害发展 的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 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 折断,茎内形成鼠粪状的菌 核病株常从病茎部以上早熟 枯死。
❖ 油菜成熟阶段,当田间的小气候相对湿度较大时,植株各 病斑处都可形成菌核,尤以茎杆内的菌核居多。
❖ 病菌一般没有再侵染,除萌发形成子囊盘或菌丝,侵染油 菜再形成菌核,翌春这些菌核再萌发侵染(2)在油菜植株生 长茂密,枝叶相互毗连,特别是在油菜倒伏时,菌丝可通过毗 连的枝叶进行再侵染。
2. 病茎 3. 病茎基部及其内部菌核
角果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的病斑,内外均可形成菌核,但较茎
内的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 菌丝。
油菜菌核病症状图
1.病叶 2. 病茎 3. 病茎基部及其内部菌核 4. 病荚 5. 菌核及其长出的子囊盘
二、病原物
❖ 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 3、栽培条件 冬油菜区早播油菜发病重于迟播的油 菜;氮肥用量大,小气候湿度高,病害重;春夏多 雨地区,油菜地未及时的开沟排水,也会加重病害; 一般连作油菜较水旱轮作油菜的发病率高一倍以上。
• 4、品种 油菜品种间和类型间的感病性差异大。分 枝部位高、结构紧凑、茎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 品种较抗病。在冬油菜区,开花迟、花期集中和无 花瓣的油菜因错开了子囊孢子发生期而减少了被子 囊孢子侵染的机会,病害较轻。能耐受草酸毒害的 品种抗病性也较强。
《油菜菌核病毒病》课件
目录
•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概述 •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病理特征 •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科研进展 •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案例分析
01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油菜菌核病毒病是一种由核盘菌 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油 菜等十字花科植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探究了油菜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为抗 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型防治技术研究
生物防治技术
研究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油菜菌核病毒病,探索新型生物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技术
研发新型农药,探究其在油菜菌核病毒病防治中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05 油菜菌核病毒病的案例分 析
某地区油菜菌核病毒病的爆发情况
发病时间:春季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病原菌的天敌昆虫、病原 微生物等,通过它们来控制病原菌的 繁殖和扩散。
生物农药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措施, 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 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抑制病原菌 的生长和繁殖。
利用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提取物、微 生物代谢产物等,对病原菌进行抑制 或杀灭。
特点
该病主要在油菜花期至成熟期发 生,导致叶片、茎秆和角果上出 现褐色或白色病斑,并可引起植 物矮化、早衰甚至死亡。
分布与传播途径
分布
油菜菌核病毒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容易 发生。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土壤、水流和昆虫(如 蚜虫、粉虱等)传播,其中土壤传播 是最主要的途径。
地点:某北方地区
01
02
03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a Rot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欧洲春油菜发病较重,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
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
症状苗期:接近地面的根颈与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
病组织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长出黑色菌核。
重者可致苗死亡。
成株期: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
叶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
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
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
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
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
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
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
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
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
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
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
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
在老熟的营养菌丝上或菌核的子囊盘原基突破表皮萌发时,可产生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无色,成链状,有人认为起精子作用。
此菌能寄生于64科225属的383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我国发现36科199种植物被侵染,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
农病课件15.油菜菌核病
二、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
油菜开花盛期,约在3月底到四月初。 如果多雨天气,隔7-10天再防一次。 长势好的田块要确保二次防治。
二、药剂防治
稻—油栽培区 重点抓两次防治 一是子囊盘萌发盛期在稻茬油菜田四周田埂上喷药杀灭菌核 萌发长出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二是在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1%左右 开始防治,或者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达90%时开始防治。可 选用 同时注意(1)用足药量、水量,确保防效;(2)喷药要均 匀,尤其要喷到植株中下部;(3)药后若遇雨天气需补施; (4)病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应使用不同有效成分轮换。
农病课件15.油菜菌核病
目录
1、概况 2、发病情况 3、预测预报 4、治措施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 一,种子含油量为33%~50%。油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除用作榨取食用油和饲料外,在医药、食品和工业原料等 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目前我国油菜的种植面积约700万公 顷,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
若花期阶段,温度适宜,雨水较多,则极有利于病害的蔓延 与扩展,易致发病重,损失大。
测报方法
1、系统调查
油菜长势调查:根据油菜长势测报油菜的蕾薹期、初花期、 盛花期、终花期、角果发育成熟期和郁闭程度。
菌源基数调查:子囊盘消长趋势调查、花朵带病率调查
田间发病趋势调查:从初花期开始调查,记录叶病株率和茎 病株率。
6、合理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重施基肥和苗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 元素,使油菜苗期健壮,苔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防止开花 结荚期徒长、倒伏.
7、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盛花期及时摘除病叶、黄叶、老叶, 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
油菜花的病虫害及防治
2.防治方法:除了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外,主要是药剂保护。发病初期,选用43%大生富悬浮剂600—800倍液;已经发病后,选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三、跳甲和猿叶甲
1.为害和发生规律:跳甲又称跳格蚤,为害油菜的主要是黄曲条跳甲。成虫、幼虫都可为害,幼苗期受害最重,常常食成小孔,造成缺苗毁种。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油菜移栽后,成虫从附近十字科蔬菜转移至油菜为害,以秋、春季为害最重。猿叶甲:别名黑壳甲、乌壳虫,为害油菜的主要是大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食害叶片,并且有群聚为害习性,致使叶片千疮百孔。每年4—5月和9—10月为两次为害高峰期,油菜以10月左右受害重。
2.防治方法:采取以消灭菌源,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和重点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控制油菜菌核的发生和为害。 首先,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具有茎秆坚硬、抗倒伏、花期短的抗性特点,对控制或减轻油菜菌核病的危害,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通过筛选、水选,以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然后用10%的食盐水选种,清除漂浮的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第三适时喷药保护,控制菌核病的发生。用药时间为两个时间:一次是在11月下旬左右,第二次是在3月中下旬。药剂可选用速克灵、多菌灵、克菌清等对口农药在刚始花时喷治,隔7天再防治一次。或选用25%富力库或30%爱苗乳油3000倍液喷雾。 二 Nhomakorabea油菜蚜虫
1.为害与发生规律:危害油菜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和桃蚜两种。这两种蚜虫都以成、若蚜密集在油菜叶背、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破坏叶肉和叶绿素,苗期叶片受害卷曲、发黄;植株矮缩、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枯死。油菜抽苔后,多集
2.防治方法:防治油菜蚜虫,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应抓住3个时期施药:第一是苗期(3片真叶);第二个时期是本田的现蕾初期;第三个时期,在油菜植株有一半以上抽苔高度达10厘米左右。但这3个时期也要看蚜虫数量多少决定施药,尤其是结荚期应注意蚜虫发生,如果数量较大,仍要施药防治。药剂选用40%巨雷乳油1000—1200倍或20%好年冬乳油1000~1500倍液。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黄单胞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黑单胞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油菜病害。
该病害主要危害油菜的茎、叶和果实,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2.病原菌侵入:通常是通过种子、秸秆和大气颗粒等途径进入油菜作物,并在潜伏期内进行繁殖。
3.病原菌侵入途径:病原菌通过油菜的叶片和茎部伤口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感染并形成病斑。
4.栽培管理不当:油菜作物管理不善、种植密度过大、连作等因素会增加菌核病的发生风险。
综合防治措施:1.良好的田间管理: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控制油菜作物的密度,适当间隔,利于通风干燥,减少病害的传播。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保证油菜植株的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农田清洁:及时清除油菜茎叶、秸秆等残留物,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率。
4.轮作休闲:合理进行油菜的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的累积和传播。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选择适宜的药剂和使用方法,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药害和抗药性的产生。
6.抗病品种选择: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油菜对菌核病的抵抗力。
7.病害监测预警:及时对田间油菜植株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初期迹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8.有机防治:可以选择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合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经济损失,保证油菜产量和质量。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油 菜菌 核病 又 称 菌核 软腐 病 , 称 白杆 、 杆 、 杆 、 俗 空 麻 烂
杆 、 蔸等 , 由油菜 菌核 病 菌 引起 的 一种 真 菌性病 害 。 霉 是
烂 。 果染 病初 现水 渍 状 褐 色病斑 , 变灰 白色 , 子瘪 瘦 , 角 后 种 无光泽 。 重病 者全 株枯 死 , 轻病 者部 分枯 死或 提 早枯 熟 , 种子
下 雨 间隙 和 雨 停 时 , 时 清沟 排 水 , 争做 到 雨 停 田干 , 及 力 降 低 田 间湿 度 ; 合 田间管 理 , 时 摘 除 病 、 、 叶 , 即带 结 及 黄 老 随 出 田外 作饲 料 或集 中沤肥 , 轻病 菌蔓 延 危 害 ; 减 每年 9月选 好苗 床 , 育 矮壮 苗 , 时换 茬移 栽 , 到 合理 密植 , 交 油 培 适 做 杂 菜栽 植 1 5万~ 8万 株/m 宜 。 用测土 配方 施 肥技 术 , 1 h 为 采 提 倡施 用 沤 带J 堆 肥 或 腐 熟 的 有机 肥 , 免 偏 施 氮 肥 , 施 『 的 避 配 磷 、 肥及 硼 、 等 微 量 元素 , 钾 锰 防止 开花 结 荚期 徒长 、 伏或 倒 脱肥 早衰 , 时 中 耕 或清 沟 培 土 , 止病 菌蔓 延 , 善株 间 及 防 改 通 风 透 光 条件 , 轻 发 病 。 剂 防 治 上 , 初 花 期和 盛 花 期 减 药 在 各喷 1次 药 防治 效 果 最 好 。 选 用 7 %甲基 硫 菌灵 可 湿 性 可 0
该病 在油 菜整 个生 育期均 可发 病【 苗期发 病 , 叶与 叶 引 。 基 柄 出现红 褐色 斑点 , 后扩 大转 为 白色 , 织被腐 蚀 , 出 白色 组 长 絮 状菌丝 。 斑绕 茎后 , 苗死 亡 ; 病 幼 成株 期叶 片发病 时病 斑 呈
油菜菌核病知识讲稿
防治经验总结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是防治的关键,应定期检 查油菜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种植户应提高对油菜菌核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意识,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油菜产量和质量。
防治油菜菌核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用 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生物防 治和化学防治等。
选择合适的农药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防治效果 至关重要,应遵循农药使用说明,避免滥用和误 用。
防治失败案例
案例一
某农户在油菜种植过程中忽视了病虫害防治,未及时喷洒农药和加强田间管理,导致菌核病大规模发生,油菜产 量大幅下降。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方法,但由于使用不当,未能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具体表现为防治过程 中操作不规范,生物农药的用量和施用方法不合理,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
深耕灭茬
在油菜收获后,深耕灭茬,将 菌核深埋土中,减少侵染来源 。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菌核病抗性较强的油菜 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
01
药剂拌种
在播种前,将油菜种子与药剂拌匀, 预防苗期病害。
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杀死土壤中的菌核。
06
油菜菌核病的前沿研究 与展望
最新研究进展
1 2 3
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油菜 菌核病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与 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分子机制研究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了油菜菌核病菌的致 病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了 理论依据。
抗病品种培育
基于对油菜菌核病抗病机制的理解,科学家们成 功培育出了一批抗病性较强的油菜品种,有效降 低了该病害的发生率。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doc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菌核病是油菜的一种常见病害,在各地均有发生,严重的给油菜的生长带来了影响,其实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油菜菌核病病菌主要以菌核散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肥料中越夏和越冬。
油菜菌核病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但以终花期至成熟期发病较重。
病菌为害油菜的叶和叶柄、茎干、花和荚,结实期发生最重。
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
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病斑,后发展为具轮纹状的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小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
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
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汰。
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
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
果荚受害后,褐色变白,种子瘦瘪,内生细小菌核。
连作田菌核残留量多;中耕培土等工作不及时做好,就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这是发病重的一个因素。
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施氮肥不当,油菜生长过旺、倒伏等情况下,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也有利于病菌繁殖。
油菜早春遭受冻害,抗病力减弱,容易发病。
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往往较重。
尤其是在油菜谢花盛期,如遇高温多雨天气,病害就有流行的可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
月选好苗床, (5)每年 月选好苗床,培 )每年9月选好苗床 育矮壮苗,适时换茬移栽, 育矮壮苗,适时换茬移栽,做到 合理密植,杂交油菜667m2栽植 合理密植,杂交油菜 栽植 10000~12000株。 ~ 株
(6)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 配方施肥技术,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 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 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 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 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 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 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盛花期及时摘除 黄叶、老叶,防止病菌蔓延, 黄叶、老叶,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 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 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 (8)生物防治。用盾壳霉 )生物防治。 (Coniothyrium minitans)和木霉 ) (Trichoderma viride及T.harzianum) 及 ) 效果较好,有希望推广。 效果较好,有希望推广。
•
四、侵染循环与发生流行
(1).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
•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 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 越夏。 越夏。 • 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 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 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 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 菌丝体 • 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也可通过病、健组织接触或沾 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也可通过病、 附进行重复侵染 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重复侵染。 附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轻 病 田块 于 始花期 或盛 花期 喷 药 1 , 次 重病 田块
应在 始花期 和盛 花期各 喷药 1 。 次 可选 用5 %腐 霉利 0
可 湿 性 粉 剂 8 o 液 、0 o倍 5 %多 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5 0 0-
一
使用 这些 药剂 应在 盛始 花期 喷 1 药 , 次 在谢花 结荚期
21 起垄 定植 ,增 加地 面覆 盖物 .. 2
选用排 水方 便
的 肥 沃 地 块 ,采 用 高 垄或 高 畦 定 植 茄
子, 最好 进行 地 膜覆 盖 。 可 以采 用腐 熟 的麦 糠或 麦秸 平铺 地 面约5r厚 ,这样 e a
既减 少 了杂 草 ,又可 降低 地表 温度 , 降
低 下雨 时病 原 菌借 雨 水飞 溅 的机会 , 提
再 喷1 2 。:; ~ 次 ) l c
5 一 0
油 菜菌核 病菌在 田里 或 混杂在 油菜 籽 、泥土肥
料里越 夏或过 冬 , 当温湿 度条 件适 宜时 , 夏或过 冬 越 的菌核 萌发 长出像 蕈子 一样 的子 囊盘 ,分 发 出子 囊
生 时 , 6 7 需粉 锈 宁3 5 ( 每 6m 只  ̄ g 有效 成 分 ) 而对 感 , 病 品种或 重发 生 时 , 6 m 需 7 l g 每6 7 ~ O 。另外 , 若运 用
核 病发生 严重 。
2 防治方 法
2 1 物 理 防 治 .
( ) 用抗 病 丰 产 良种 , 具备 茎 秆 牢 固 、 倒 1选 应 抗
伏、 花期 短 的特点 , 减轻 油菜 菌核 病 的损害能起 到 对
主动作 用 。 ( ) 种 时 , 子要 经过 筛选 、 2播 种 水选 , 以消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ppt课件
9
“白秆”、“霉秆”
10
11
成株期症状 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 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 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 的鼠粪状菌核。
12
角果:不规则白色病斑。
3
一、油菜菌核病
分布与为害: 世界性病害 全国均发生,长江流域最严重:发病率 10%~80%,产量损失5%~30%。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包括大豆、向日 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等。
4
5
苗期症状 在接近地面的根颈和叶柄上,形成红褐 色斑点,后转为白色。 病组织变软腐烂,有白色菌丝,重者可 致苗死亡。
23
防治方法 5、生物防治。 一般将生防制剂施入土壤中。防效较好 的有盾壳霉、木霉等制剂。
24
二、油菜病毒病 分布与为害: 又名花叶病,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重 病区流行年份产量损失20%~30%。
25
症状
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26
27
甘蓝型油菜
苗期症状有: 1、黄斑和枯斑。两者常伴有叶脉坏死和叶片皱缩,老 叶先显症。前者病斑较大,淡黄色或橙黄色,病健分界明显。 后者较小,淡褐色,略凹陷,中心有一黑点,叶背面病斑周 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
6
成株期症状
叶: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 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 外缘具黄晕。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 穿孔。
7
8
成株期症状
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 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 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CATALOGUE目录•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油菜菌核病的传播•油菜菌核病的危害•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油菜菌核病防治的未来展望核盘菌传播途径病原菌角果发病油菜角果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变白,最后腐烂。
天气潮湿时,病角果产生绵毛状白霉。
发病症状叶片发病油菜叶片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灰白色,有黄晕,稍凹陷。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绵毛状白霉。
茎秆发病油菜茎秆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绕茎秆一周,造成病部以上枝叶迅速枯死。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绵毛状白霉。
花瓣发病油菜花瓣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随后扩大并褪色变黄,最后腐烂。
天气潮湿时,病花瓣产生绵毛状白霉。
土壤带菌气候条件种植密度施肥不当发病条件010203传播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品种抗性土壤条件产量损失生长受阻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品质下降菌核病会导致油菜籽粒品质下降,影响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和营养成分。
毒素污染菌核病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可能污染油菜籽粒,不仅影响油菜的食用安全性,还会对动物饲料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对油菜品质的影响对油菜种植区域的影响种植区域受限传播风险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避免油菜连作,实行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以虫治菌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如赤眼蜂、瓢虫等。
使用生物农药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改善土壤环境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落,提高土壤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评估方法1 2 3经过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发病率降低防治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指数较防治前明显下降。
病情指数下降采取防治措施后,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防治效果显著。
防治效果显著实例一某地区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防治,发病率下降了50%,病情指数下降了30%,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油菜花期菌核病和蚜虫防治和治疗及叶面喷肥防早衰
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 行防治,如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等。
科学用药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确保安全、有效。
加强田间管理和种植结构调整
科学施肥
01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
调整播期和密度
02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适当调整油菜的播期
03
油菜叶面喷肥防早衰
喷施氮肥
喷施尿素
尿素是一种常用的氮肥,能够为 油菜提供充足的氮素,促进叶片 生长和光合作用,增强油菜的抗
病能力。
喷施硝酸铵
硝酸铵是一种低毒、高效的氮肥 ,能够为油菜提供稳定的氮素供
应,促进油菜的生长和发育。
喷施硫酸铵
硫酸铵是一种含有硫元素的氮肥 ,能够为油菜提供全面的营养,
轮作倒茬
2
避免连作,采取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
扩散。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合理施肥,增强油菜 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油菜花期开始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如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油菜感染菌核病,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如使用速克灵、农利灵等。
物理防治
01
02
03
及时清理田间
油菜种植前应及时清理田 间,包括杂草、枯叶等, 以减少蚜虫的繁殖场所。
黄板诱杀
在油菜田设置黄板,利用 蚜虫对黄色的趋性进行诱 杀。
银灰膜驱避
在油菜田地面铺设银灰膜 ,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避 性进行驱避。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
根据蚜虫的种类和数量,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如吡 虫啉、啶虫脒等。
种植技术-油菜菌核病发生及防治预报
种植技术-油菜菌核病发生及防治预报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面广、为害较重,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及品质。
一、发病实况系统调查:2013年12月30日,在清溪场镇芒洞村油菜病虫观测区始见,比上年早7天,比常年早38天,始见日病株率平均为2.7 %,比上年增0.7个百分点,比常年减少0.1个百分点,病株率最高为5.0%,比上年始见日病株率最高值(3.0%)增2.0个百分点。
1-2月,由于温度低,病情发展较为缓慢。
2月27日系统调查,油菜菌核病病株率平均为9.7%,比上年同期(21.7%)减12.0个百分点,病株率最高为21.0%,比上年同期最高值(41.0%)减20.0个百分点。
埋菌调查:观测区子囊盘数为0,上年同期平均为0。
普查:2月21日至24日,我站在清溪场镇茫洞村、梅江镇新云村、兰桥镇寨瓦村等地普查,油菜菌核病病田率平均为61.1%,比上年同期减5.6个百分点,病田率最高为83.3%,比上年减16.7个百分点;病田病株率平均4.2%,比上年减4.6个百分点,病株率最高14.0%,比上年减24.0个百分点。
系统调查及普查表明,当前菌核病总体发生程度轻于上年同期,乡镇之间差别较大。
二、发生趋势根据田间调查实况,结合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水平、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4年我县油菜菌核病中等(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5万亩,与上年相当,以平丘乡镇发生较重。
三、预报依据1、菌源充足。
我县为油菜菌核病常发区,田间菌源充足。
2、子囊孢子与油菜花期相遇。
据多年观测,田间菌核萌发高峰与油菜花期一致,有利于菌核病菌侵染、流行。
3、大面积种植的油菜品种对该病抗性较弱,加之农村劳动力普遍大量转移,田间管理粗放,更加重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为害。
4、气候条件有利。
3-4月份气温、降雨等有利于该病发生及流行。
四、防治时期一般发生区域于初花期施药1次,重发区于始花期和始盛花期各施药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茎病斑不超过3厘米,单株产 量损失在30%以下;
2级: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茎病 斑超过3厘米以上,单株产量损失30%-60%;
3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 中下部病斑超过3厘米以上,单株产量损失60%以上。
大田发病程度普查:成熟期,调查百株发病株数,并分级计 数,计算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
测报方法
2、建立依赖于气象因素的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的预测模型
确定相关变量→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运算→建立回归模拟方 程→回代检验
判断一个模型是否有效,主要就是看能否将菌核病发生的强度等 级预报准确。以便根据预报发病强度来确定是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 施。
若花期阶段,温度适宜,雨水较多,则极有利于病害的蔓延 与扩展,易致发病重,损失大。
测报方法
1、系统调查
油菜长势调查:根据油菜长势测报油菜的蕾薹期、初花期、 盛花期、终花期、角果发育成熟期和郁闭程度。
菌源基数调查:子囊盘消长趋势调查、花朵带病率调查
田间发病趋势调查:从初花期开始调查,记录叶病株率和茎 病株率。
组员:
08:付 丹 11:杨雨其 14:陈冬妮 18:童亚萍
油菜菌核病
油菜图片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Rot of Oilseed Rapt)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油菜病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我国各油 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 重。该 病可寄生于 64 科 225 属的 396 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 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 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 还有向日葵、大豆和花生等。 油菜感染菌核病后,一般减产10%~ 40%, 严重达 70%以上,其中含油量降低 2%~5%。菌核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 发生普遍,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油菜增产的主要障碍。
• 病害在连作地发生严重,轮作地发生轻,与水稻轮作病发 病最轻。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植株容易疯长倒伏,利于病 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度密植,田间郁蔽,湿度大,利 于病菌生长和接触传播。地势低洼,排灌不好的较容易发 病。
发病条件
• 3、品种及生育期
• 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 油菜类型中:白菜型>甘蓝型>芥菜型 • 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
发病轻。 • 开花期最容易感病
预测预报
§测报依据 §测报方法 §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 §流行程度划分
§测报依据
1、菌源基础
油菜菌核病病菌是以菌核形态散落在土壤或混杂在 种子中越夏越冬的。
所以上一年旱地油菜收获地、堆放脱粒场地以及十字 花科留种地等,所遗留的大量菌核,是下一年油菜菌 核病发病的主要菌源基础。
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计算
1级病株数×1+2级病株数×2+3级病株数×3
病情指数=
调查总株数×3
× 100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为主 以化学防治为辅
一、农业防治
1、防止种子带菌
通过筛选、风选或用10%盐水选种处理等方法消除菌核和杀灭 种子表皮病菌,播种无病种子。
2、选用抗病品种或种植杂交油菜
杂交油菜良种具有抗病、增产的特点,能大幅度提高油菜单产 水平。抗病品种:秦油2号、中双4号、蓉油3号、江盐1号、豫 油2号、滁油4号、甘油5号、皖油12号、13号、核杂2号等。
Hale Waihona Puke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子囊菌门核 盘菌属。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黑色,似鼠粪 状,内部浅红褐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 柄的肉质黄褐色盘状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子囊 和侧丝,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单胞无色子囊孢 子8个,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之间。
田间病害蔓延是由于大量落花,带病花瓣上 的菌丝侵染叶片,然后通过接触传染蔓延到茎杆 引起全株发病。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病害发 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相对湿度为 85%以上,在自然条件下,雨、露极有利于促进菌 丝的增殖和侵染。因此花期阴雨天多,气温较高, 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发病重,损失也大。
为害症状
茎部染病初现浅 褐色水渍状病斑, 后发展为具轮纹 状的长条斑,边 缘褐色。
湿度大 时表生 棉絮状 白色菌 丝
黑色菌核, 病茎内髓 部烂成空 腔,内生 很多黑色 鼠粪状菌 核
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状,后形成近圆 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 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 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 叶易穿孔。
3、减少越冬菌源
在油菜收获后,铲除田间带病菜杆集中烧毁,降低田间菌核残 留量,减轻病害发生。早春浅锄,破坏地面子囊盘。
4、实行水旱轮作、粮油轮作。
5、加强田间管理
2、品种和长势
油菜品种和生长好坏,对发病轻重关系较大。 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基础,不同品种其抗病害能力差异很大, 低芥酸油菜品种,菌核病发生重于其他品种。 油菜长势好,密植程度高,田间郁闭,湿度大,发病重。 油菜物候期也是预测预报的根据之一。
3、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导致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
温度、湿度、花期降雨量、雨日数、日照时数等,均是油菜 菌核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病害循环
发病条件
• 1、天气因素 • 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对病菌生长
有利,发病重。因此,春夏两季如果雨水多时, 菌核病害易发生严重。一个子囊盘放射孢子的时 间可长达8-15天,晴天多在上午8-12时,阴雨天 雨停后即能喷射,孢子可随气流传播到数里以外, 使油菜感病。
发病条件
• 2、植地条件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 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子囊孢子成 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 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 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也 可通过病、健组织接触或沾附进行重复侵染。 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菌核可不休 眠,5—20℃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 中以15℃最适。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 干燥土中可存活4-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