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2)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简称HR)是指一个组织中担负着管理、开发和保持该组织员工及其工作环境的职能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组织、配置、培养和激励,为组织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招聘与录用招聘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人才,并选择适合的员工加入组织。
招聘常用的方法有招聘网站、人才市场、内部推荐等。
录用是指经过招聘后,通过面试、考核等环节选定合适的候选人加入组织。
录用过程中需要了解候选人的能力、资历和背景等情况。
二、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回报的管理活动。
薪酬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员工的薪酬能够有效激励其工作表现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薪酬管理涉及到薪资标准、薪资调整、绩效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
三、培训与发展培训与发展是指组织通过各种培训和发展计划,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培训与发展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进行。
培训与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绩效、激励员工的职业发展,并为组织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四、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为员工提供反馈,激发其工作动力,并为员工的绩效提供改进的机会。
绩效管理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环节。
五、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包括沟通、沟通、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活动。
良好的员工关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忠诚度,促进组织的稳定发展。
六、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劳动者权益和用人单位权益进行规范的法律和法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活动,通过合理的招聘、薪酬管理、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自考复习资料人力资源管理二00810
人力资源管理(二)知识点汇总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所以刺激人类行动的因素只有两种即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3.灵活性企业:美国阿特金森与汉迪(三叶草组织)。
是指具有员工多样性与变化性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主要市场,次要市场,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
. 外围员工()第一线外围小组:来自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但技术层次较低的员工。
()第二线外围小组:非组织内部劳动力,辅助性的合同工。
()企业外部员工:其他雇主雇佣的人员与自雇佣者. 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现有的员工队伍,当企业发生岗位空缺,他们可以及时补充人员空缺。
外部劳动力市场:指企业外部所有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 分析框架::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分析工具的作用:、帮助人们系统地认识外部环境。
、辩识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寻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有助于预测与评估未来. 职业资格认证:资格证书应该真正反映出工作场所需要的知识,员工应该能够拥有提高自己的资格提供符合雇主需要的具有优势的教育;整个欧洲市场需要一种统一的认证。
资格评估的标准时以达到职业范围内领先企业的绩效标准为依据,又称行业基准。
.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市场游戏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参加为增加利润而设计的、开放的、自由竞争的、没有欺诈的活动。
. 人力资源规划:简称,是将组织的未来需求与有责任感、有经验的员工在适当的时机与适当岗位有机结合的过程。
.鲍维框架:预测未来对劳动力的要求;评估现有劳动力保持稳定性的状况;预测不断提供适应未来质量要求的劳动力的能力。
.汉姆框架:主要包含调查、预测、计划与控制与应用。
.工作分析:是招聘与甄选过程中的首要程序,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
.评价中心:是多种甄选技术的综合,能克服单一技术的缺点。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基础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基础知识点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部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点,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1. 劳动法律法规:作为雇主,了解和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法等,掌握其中的规定能够保护员工的权益,同时也避免组织因为违法行为而受到法律制裁。
2. 招聘与选拔: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招聘与选拔合适的人才。
掌握招聘渠道、面试技巧、背景调查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和筛选适合组织的员工。
此外,了解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
3.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的重要工具。
了解常用的绩效评估方法和工具,如KPI(关键绩效指标)、360度反馈等,能够帮助管理者准确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发展机会。
4. 员工关系与沟通:良好的员工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
5. 薪酬福利管理: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是组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了解市场行情、薪酬调查方法以及合理的福利方案设计,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员工。
6. 培训与发展:持续的员工培训和发展是组织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掌握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设计和评估等基本方法,能够帮助组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
以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知识点总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精要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因此,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属性:相对的稀缺性、绝对的属性、本质表现。
2、效用最大化(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4)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是什么”)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4、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5)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5、劳动力供给(5-6)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6、供给弹性(6)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7、供给弹性分类(6)8、劳动力需求(7)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9、劳动力需求弹性(8)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曲线图。
10、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9-10)三个阶段、公式、曲线图。
11、完全竞争市场上:MRP=VMP=MP*P(11)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12、均衡分析(12)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13、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3)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14、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3)15、均衡价格论(14-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
16、工资形式(15-18)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管理》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人力资管理》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简答: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和目标?功能:1、吸纳:企业要吸引那些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当中。
2、维持:让加入到企业的人才继续留在企业工作。
3、开发:让员工保持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4、激励:让员工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秀的绩效。
目标:(1)最终目标:就是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2)具体目标:1、保证价值源泉中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
2、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3、保证价值评价的准确和有效。
4、实现价值分配的公平与合理。
第二章名词解释1、X理论:类似我国古代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以金钱作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手段,对消极怠工的员工采取严厉的惩罚,以权利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2、Y理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不再是监督控制,而是创造一个发挥员工才能的环境,发挥员工潜质,使员工达到组织目标的同时达到自己目标,让员工承担挑战性工作,实现自我。
3、期望理论: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动,是因为她们觉得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们认为重要的报酬。
公平理论:在组织中,对员工赋予的责任,职权和员工所获得的报酬,晋升等因素所造成的公平感对员工激励起着重要作用。
简答题一、人性假设的种类,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1、人的工作动机是经济诱发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控制下,人总是被动的在组织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
3、以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报酬。
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
✧社会人假设1、人类的主要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人们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得同事认同感。
2、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结果使得工作单调而无意义,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意义。
3、人们对领导者最强烈的期望是能够承认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1、人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区别,可划分为多个层次,最终目的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法一, 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 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 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 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 劳动法及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肯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及民法关系亲密,它是从民法中分别出来的法律部门,它及工厂立法亦有亲密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亲密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缘由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与某种生产物品或供应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及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 无偿的劳动, 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 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 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平安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全部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淌供应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运用和流淌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二,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 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 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3, 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溢。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公式为:Es=△S/S/△w/w;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8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Ed=△D/D/△w/w;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41需求无弹性,即Ed=0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17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18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两类;2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22.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23.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2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25.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2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27.所谓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28.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补偿性;29.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30.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31.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32.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33.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34.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35.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36.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37.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38.PDCA循环法是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39.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40.商标是指己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下个品牌或下个品牌的一部分;41.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42.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43.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包括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44.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45.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一种肯定或否定心里倾向;46.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保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定的态度;47.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48.稳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相对不容易变化的因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等;49.团队的有效性构成的四个要素为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50.在权变理论中,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这一理论是领导情景理论;51.心理测量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过程;心理测量是心理测验的工具;52.心理测验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力测验,另一类是人格测验;53.信度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是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5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55.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策略选择的种类有: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56.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57.人本管理的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58.人本管理的机制:1动力机制;2约束机制;3压力机制;4保障机制;5环境优化机制;6选择机制59.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系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60.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2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投入于劳动者,就没有人力资本的形成;3人力资本独特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4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61.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62.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是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依据和动力;63.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64.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运营体系有三个部分:1创新能力开发体系2创新能力激励体系3创新能力配置体系65.人力资源的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66.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6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1在管理内容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2在管理形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管理;3在管理方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4在管理策略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管理;5在管理技术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6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主动开发型;7在管理手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计算机为主;8在管理层次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决策层;68.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测量技术: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的技能开发的三大基石和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两种测量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点
1.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具体内容:以体能和智力为基础,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特质等。
特征:资本性(投入收益风险),时效性,生物性,主观能动性,内耗型,持续性,再生性.2.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
以人为载体,可用货币计量的价值要素。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
3.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影响员工的行为、能力和态度,从而改善其工作绩效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包括为之建立的管理制度、政策以及实施的活动过程。
人与事的匹配。
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有效使用。
人与人的协调合作。
工作与工作的协调合作。
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
使得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
4.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战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推动者,文化管理者,政策制定者。
5.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战略转变:以成本为导向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6.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是根据企业战略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纲领性的长远规划,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人力资源战略要和企业战略相匹配,并服务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推动人力资源的职能转变,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为主逐步过度到战略合作伙伴。
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任人唯贤,注重实绩原则,激励原则,竞争原则,精干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获取功能,整合功能,奖酬功能(激励和凝聚),调控功能7.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8.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包括: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现有人力资源供给;设计并评价平衡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各种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在组织中负责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它涵盖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工资福利、员工关系等各个方面内容。
以下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点:一、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和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战略,对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预测和规划,以保证组织能够拥有适合的、合格的和满足需求的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力资源供给分析、人力资源缺口分析、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等。
3.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确定战略目标、分析内外环境、确定人力需求、确定人力供给、比较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执行和监控。
二、招聘与选拔1.招聘的定义和目标:招聘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吸引适合岗位的候选人,并以正式的程序选择和录用合适的人才。
2.招聘的方法:包括内部招聘、外部招聘和第三方招聘。
3.选拔的步骤和方法:简历筛选、面试、笔试、综合评价、背景调查等。
三、培训与发展1.培训与发展的定义和目标: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发展是指为了适应组织发展需要,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从而为员工提供晋升、发展的机会。
2.培训与发展的方法: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职业发展规划、导师制度、轮岗等。
四、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定义和目标: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和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达到组织目标。
2.绩效管理的步骤:目标设定、绩效记录、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
五、工资福利1.工资福利的定义和目标:工资福利是指组织向员工提供的报酬和福利,以满足员工的经济和心理需求,激励员工展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工资福利的构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
六、员工关系1.员工关系的定义和目标:员工关系是指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方式,以及管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第一章 单元二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案例二:B企业有个“爬树摘果”的岗位,企业价值观念 是“诚信”,衡量员工的首要标准是也是诚信,老板认为 牛的品行很符合公司的价值观念,所以招聘来一头黄牛去 做这个岗位的工作,告诉它:“牛,你好好干,摘十个果 子给你提成4个”,牛很想得到这个提成,却怎么也爬不 上树;企业一看不对,这小子敬酒不喝喝罚酒,告诉它: “你如果再摘不到果,就打你个屁股开花”,结果是怎么 打它也没用。企业终于发现不是牛态度不好,而是它不会 做,所以就对它进行强化训练,结果是劳民伤财、费心费 力却一点效果都没用! 上述案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两者共性?
从一致性来看,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产生的基础都是人,
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现代人力资源理论 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 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 算的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理论;二者都是将人力作为经济增长 和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研究的。
(二) 人力资源的内容(提问: 大学培养了哪几种素质?)
体质
智质
心理素质
构成内容
品德
能力素养
情商
二. 人力资源的价值(略)
(一)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 (二)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创造性的要素 (三)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主动性的要素 (四)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潜能开发无限 性的要素 (五)人力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社会性的要素
的正规国民教育、在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一些列 活动,从而达到培训各类人才、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 质量的目的。
(二)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规 划、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 退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就业的三层含义,必须同时具备: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劳动。
所参加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所从事的劳动是有酬劳动。
· 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 就业总量决定:宏观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二、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类型:· 磨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 技术性失业:由于先进技术代替了人力而造成的失业。
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
· 季节性失业:气候影响某些行业生产气候影响某些消费需求。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二)缓解对策: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失业率按年龄、所受教育程度等分组资料计算√ 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 就业者· 失业者· 非劳动力· (二)失业的影响√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是劳动力浪费的典型形式√ 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考点
点)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7.正式解释(五 点)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四、劳动 法的体系
4.职业培训制度
(8点)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劳动法律事件
二章劳动法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纲领性
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它们 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只要能够坚持劳动法的基 就可以保证劳动法的正确适用。) 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 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补充 制度的不足等。) )《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说明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
业权
动报酬的权利 假的权利 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 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 、终止的必需内容。
动法律关系的区别是后者有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其运行不以劳动法律规范是否存在为前提条件。
运行中,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不同目标和必然产生的利益差异导致劳动关系运行的 的状态下为保持必要的秩序,使其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才需要法律加以规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二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a.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b.又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c.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5.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9.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b.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10.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1.实现互惠的交换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1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1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5.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s/w)16.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17.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18.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19.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是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w)20.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第二章劳动法(共59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1.劳动法的概念: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它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3)它有高度的稳定性。
(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7.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8.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9.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
10.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
11.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例如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即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
1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2)平等协商的权利。
(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
(5)听取工会意见。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
法。
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公式为: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8(1)供给无弹性,即Es=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
其公式为:Ed=(△D/D)/(△w/w)。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分为五类:
14(1)需求无弹性,即Ed=0
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17(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18(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与基
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两类。
2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22.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3.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25.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2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27.所谓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
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28.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补偿性。
29.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30.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1.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2.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3.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4.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35.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36.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37.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38.PDCA循环法是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
39.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40.商标是指己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下个品牌或下个品牌的一部分。
41.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
42.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43.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包括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
44.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45.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一种肯定或否定心里倾向。
46.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保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定的态度。
47.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48.稳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相对不容易变化的因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等。
49.团队的有效性构成的四个要素为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50.在权变理论中,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这一理论是领导情景理论。
51.心理测量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
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过程。
心理测量是心理测验的工具。
52.心理测验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力测验,另一类是人格测验。
53.信度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是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55.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策略选择的种类有: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
56.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57.人本管理的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58.人本管理的机制:
(1)动力机制。
(2)约束机制。
(3)压力机制。
(4)保障机制。
(5)环境优化机制。
(6)选择机制
59.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系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
60.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
(2)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投入于劳动者,就没有人力资本的形成。
(3)人力资本独特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4)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
61.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
62.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它是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63.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64.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运营体系有三个部分:
(1)创新能力开发体系
(2)创新能力激励体系
(3)创新能力配置体系
65.人力资源的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66.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6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在管理内容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2)在管理形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管理。
(3)在管理方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
(4)在管理策略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
(6)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主动开发型。
(7)在管理手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计算机为主。
(8)在管理层次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决策层。
68.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测量技术: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的技能开发的三大基石和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两种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