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双球菌

合集下载

医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作品

医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作品

医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作品
一等奖教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理解其科学方法和实验过程。

2. 掌握转化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其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肺炎双球菌的介绍
2. 格里菲斯的实验
3. 艾弗里的实验
4. 转化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过程。

重点:DNA是遗传物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肺炎双球菌模型
3. 教学视频: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细菌的结构和特点,介绍肺炎双球菌的特性和危害。

2. 教学策略: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细菌会导致肺炎吗?”引出肺炎双球菌。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肺炎双球菌的特性和危害,然后通过播放教学视频,介绍格里菲斯的实验和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再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DNA是遗传物质。

3. 巩固练习:设计简单的实验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归纳小结:总结DNA是遗传物质,强调DNA在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

核心素养下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肺炎双球菌的生长特点和基本结构2. 掌握DNA的提取和转化实验技术3. 加深对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和意义二、实验原理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由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融合而成的细菌,其中的DNA可以通过转化实验被转入其他细菌中。

转化实验是指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内,并在受体细胞内形成新的遗传组合。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转化实验将具有抗药性的外源DNA导入到细菌中,观察是否能够表达抗药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培养皿、试管、移液管、加热板等2. 实验试剂准备:营养琼脂、LB培养基、DNA提取试剂盒等3. 实验菌种准备:肺炎双球菌、转化受体菌种四、实验步骤1. DNA提取a. 取一支含有肺炎双球菌的培养管,进行离心操作,将上清液倒掉b. 加入DNA提取试剂,进行振荡混合,并放入加热板中加热,使细菌细胞裂解释放出DNAc. 进行离心操作,取上清液中的DNA并保存2. 转化实验a. 取一支含有转化受体菌种的培养管,加入DNA提取液,并进行振荡混合b. 放入37摄氏度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c. 分别取一部分培养皿进行LB平板涂布,观察转化是否成功5. 结果分析a. 观察转化后的细菌在抗生素培养皿中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表达了抗药性b. 讨论转化实验的意义和应用六、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首先对肺炎双球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2. 操作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并一步步讲解操作要点3. 学生操作: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4.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实验原理的讲解和操作步骤的演示2. 实验器材: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3.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八、教学效果评价1. 实验结果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到转化后的细菌在抗生素培养皿中的生长情况,并判断是否表达了抗药性2.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发表学生的实验总结和体会3. 学习考核: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评分来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九、反馈和改进1. 收集学生意见:定期收集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3. 实验改进: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的顺利程度通过上述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细菌的生长特点和DNA的转化原理,加深对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核心素养的目的。

生物高考肺炎双球菌知识点

生物高考肺炎双球菌知识点

生物高考肺炎双球菌知识点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是引起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生物高考中,对于肺炎双球菌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介绍肺炎双球菌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双球菌科。

它通常以成对或链状的形式出现,球形的细菌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鲜明的双球状,因此得名。

肺炎双球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中,包括鼻咽部和口腔,这也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

肺炎双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其呼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如果他人接触到这些飞沫,就有可能感染肺炎双球菌。

此外,肺炎双球菌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传播,如接吻、共用餐具等。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及时洗手、勤更换口罩等,可以有效地阻断肺炎双球菌的传播。

肺炎双球菌引起肺炎的机制主要与其细胞壁的成分有关。

肺炎双球菌细胞壁含有一种称为多糖的复合物,它能够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

此外,肺炎双球菌还分泌一种称为溶菌酶的酶类物质,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肺组织受损,从而引发肺炎的症状。

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肺炎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等症状。

在面对这种疾病时,预防和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肺炎双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

肺炎双球菌疫苗可以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感染。

目前,已经有多种肺炎双球菌疫苗上市,其中包括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

多糖疫苗主要针对成人和老年人,而结合疫苗则适用于儿童。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风险,减少肺炎的发生。

除了接种疫苗,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也是治疗肺炎双球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肺炎双球菌对一些抗生素具有敏感性,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下使用抗生素,可以很好地控制和治疗肺炎双球菌感染。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首先 ,DNA 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 ,跟蛋白质 的变性意思差不多 .但是 DNA 不同 ,它又可以复性 ,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 ,使双链解开 ,再温度恢复 ,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 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 可逆地变性了 .但是 DNA 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 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 型细菌的DNA 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 ,就有可能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聚合,这样的话,形成 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 DNA 就会有一条链是 S 型的,另一条链是 R 型 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 S 型菌是获得了 R 型菌的 D N A ,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 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 R 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 “感受态因子 ”位点,保证了 S 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 型细菌有荚膜,无 “感受态因子 ”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 发生转化。

那么 S 型细菌有可能变成 R 型细菌吗 ?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 型与S 型的DNA 可以同源区段配对, 形成 R 型和 S 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 二、无荚膜的 R 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 保证了 S 型的 DNA 可以进入。

反之则 不会发生:S 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 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 R 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 不会发生转化 (转化本 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 包括被 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肺炎链球菌肺炎诊疗规范

肺炎链球菌肺炎诊疗规范

肺炎链球菌肺炎诊疗规范肺炎链球菌肺炎是肺炎链球菌(亦称肺炎球菌或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病变常呈叶、段性分布,通常称大叶性肺炎。

当前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典型的呈大叶分布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已不多见。

但这种细菌引起的肺炎在当前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仍居首位。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常有受寒、疲劳或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发病急骤,高热(38~40℃)、寒战并可有肌肉疼痛及乏力等。

呼吸道症状为咳嗽,咳粘液或脓性痰,血性痰或“铁锈色痰”,可有胸痛。

病变范围广泛者可有呼吸困难。

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病例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及中毒性心肌炎。

2.体检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部分患者可有口周疱疹,严重病例及既往有基础肺病者可有发绀,有些患者可有黄疸。

早期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典型者病变肺部叩诊呈浊音,语颤、语音增强,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湿啰音。

(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严重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并有核左移,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痰涂片及痰培养可查见肺炎链球菌。

特异性多糖体测定有助于快速诊断。

部分患者血培养阳性。

3.血生化检查可见血清酶学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胆红素增高。

动脉血气分析可正常,严重病例可有PaO2及PaC02降低,pH增高,呈低氧及呼吸性碱中毒,休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则pH降低。

4.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部有均匀淡影,典型表现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叶、段分布。

【治疗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目前首选药物仍然是青霉素,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在我国虽然已达20%,但是高耐株﹤2%,因此对于普通耐药株通过提高青霉素剂量,依然有效。

青霉素剂量可用至800~1200万u/d。

对于高耐青霉素者及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三嗪或左旋氧氟沙星。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已达70%,故对于已明确的肺炎链球菌肺炎不推荐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等。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说课)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说课)

实验材料
01
02
03
肺炎双球菌菌株
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菌株, 如光滑型(S型)和粗糙 型(R型)。
培养基
用于培养肺炎双球菌的培 养基,如肉汤培养基或琼 脂培养基。
实验动物
如小白鼠,用于测试不同 菌株的致病性。
实验方法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培养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菌株。
转化实验
将S型菌株与R型菌株混合,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实验结论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通过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与无活性的R型细菌混合,成功转化 为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进一步证实了DNA的遗传作用。
该实验还揭示了DNA的转化机制,为后续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 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该实验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生物 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该实验还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性疾病的传播 和防治。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肺炎双球菌的 转化机制,探索其他参与转化 的因子和作用机制。
将该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 其他微生物和细胞类型的转化 研究,以拓展我们对遗传和转 化的认识。
护。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的 通风良好,以防气体中毒等意外
事件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件, 应立即停止实验,采取适当的急 救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
报告。
THANKS FOR WATCHING

肺炎双球菌是什么

肺炎双球菌是什么

肺炎双球菌是什么*导读: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又称肺炎链球菌,是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的球菌。

直径0.5~1.5微米。

显微镜下的肺炎双球菌对于由肺炎双球菌感染的眼部疾病,可以用对其非常敏感的眼药水玻璃酸钠滴眼液来做为抗生素治疗使用。

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又称肺炎链球菌,是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的球菌。

直径0.5~1.5微米。

显微镜下的肺炎双球菌对于由肺炎双球菌感染的眼部疾病,可以用对其非常敏感的眼药水玻璃酸钠滴眼液来做为抗生素治疗使用。

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芽孢,无鞭毛。

简介定义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米。

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

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特点兼性厌氧菌,经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仅部分具有致病力,引起大叶肺炎、腹膜炎、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败血症等。

2实验过程在含血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24小时可形成细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的扁平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培养2~3天后,由于产生自溶酶,菌体自溶,菌落中央出现凹陷。

胆汁、胆盐或其他活性物质能加速自溶酶的作用,使细菌在短期内溶解。

其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原理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血清型,其中Ⅰ~Ⅲ型致病力较强,Ⅲ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在各型肺炎球菌中,许多遗传标记可被转移,种内和属内的相互转化作用也已证明。

3用法显微镜下的肺炎双球菌对于由肺炎双球菌感染的眼部疾病,可以用对其非常敏感的眼药水玻璃酸钠滴眼液来做为抗生素治疗使用。

4发现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从光滑型肺炎球菌(有荚膜、有毒性、菌落光滑、称S型)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并分别与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称R型)一起培养,发现只有DNA能使一部分粗糙型细菌,转变为光滑型,而且转化的频率与DNA的纯度有关,DNA越纯转化率越高.若将DNA事先用脱氧核糖核酸酶降解,再和粗糙型肺炎双球菌一起培养,粗糙型菌就不能转化成光滑型菌.已经转化的细菌,所获得的光滑型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DNA是起转化作用的遗传物质.5预防美国疫苗由2000年开始,美国建议使用一种七价的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如沛儿?,适合2-23个月大的婴儿或2-5岁有存在风险的孩童。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致命病原菌,在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化实验,将一种无毒菌株的DNA片段导入到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中,使其转化为有毒菌株,并通过实验过程了解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实验步骤1. 制备无菌培养基和细菌将适量的无菌培养基装入试管中,并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

然后,在无菌操作台上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微量环将细菌划线分成两部分,分别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转化。

2. 提取DNA和制备转化DNA从无毒菌株中提取DNA,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纯化。

将所制备的转化DNA加入无菌水中,适量搅拌,并放置一定的时间后,转化DNA就能够被合适的细胞吞噬,从而使其发生转化。

3. 执行转化实验将含有转化DNA的无菌水滴加入到第一部分菌株中,通过育种和培养后,将培养基涂在固体平板上,进行筛选。

观察并鉴定产生的菌落,确认转化是否实现。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鉴定,蓝色菌落为受到了DNA转化的菌株,即有毒菌株,红色菌落为未受到DNA转化的菌株,即无毒菌株。

得出所需要的有毒菌株。

实验小结在本实验中,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转化实验步骤和原理,并成功实现了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此外,实验的成功需要掌握一定的无菌实验技巧,并且对于细胞吞噬机制有一定的了解。

本实验为以后进一步的基因操作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1] 杨洪谷, 姜永林, 郝威勇.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 郭孝忆, 李树植, 彭平. 实验室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对肺炎双球菌进行转化实验,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通过该实验,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十分特殊。

它的DNA分子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两百万个碱基对,而且这些碱基对比人类基因组的碱基数量少了几个数量级。

由于肺炎双球菌缺少复杂的DNA修复机制,因此在随机突变的情况下,其基因组的变异率较高。

因此,在对其进行转化实验时,要比其他微生物更加小心谨慎。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指将外源DNA序列导入到其细胞内,以期望在其DNA序列中引入特定的基因或突变。

这项实验对外源DNA的质量和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使用的外源DNA应该是高质量的、纯净的、线性的DNA序列,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如酶切、纯化等。

同时,导入的DNA量也需要适当控制,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转化实验中,有效将外源DNA导入到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是关键步骤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交叉产生(conjugation)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肺炎双球菌和另一种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进行接触,使它们之间发生基因交换。

在交叉产生的过程中,小的DNA碎片被转移到大的细胞内,从而实现了外源DNA的导入。

一旦成功导入外源DNA,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既可以是理化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切分析、DNA测序,也可以是生化和细胞学方法。

通过这些验证实验,研究人员可以确认导入的外源基因已经集成到了肺炎双球菌自身的DNA序列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

总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对于深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肺炎等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谨慎选择外源DNA,严格控制DNA 量,有效导入外源DNA,并进行验证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随后,其他科学家也相继对这种细菌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具有多种形态和类型。
肺炎双球菌的特性
肺炎双球菌有多种形 态,包括荚膜、无荚 膜和粗糙型等。
无荚膜型肺炎双球菌 的抵抗力较弱,容易 在环境中消亡。
荚膜型肺炎双球菌的 抵抗力较强,可在环 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实验前的理论背景
在实验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知 道细菌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遗 传物质传递给其他细菌。
伦理审查的重要性
该实验引发的伦理问题突显了对涉及动物和人体的实验进行伦理审 查的重要性,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并遵循伦理原则。
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该实验展示了生物学与化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价值,为后续跨学科 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医学和农业的影响
这一发现对医学和农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疾病诊断、预防和 治疗以及农作物育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04 实验的影响与意义
对生物学的贡献
1 2 3
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 一发现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揭示了基因和遗传病的本质
05 实验的争议与后续研究
实验的争议
实验伦理问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涉及到活体动物实验,引发了关于实 验伦理的争议。批评者认为该实验对动物造成了不必要的 痛苦和伤害。
实验方法的质疑
有学者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实验 结果可能受到污染或操作误差的影响,导致实验结论不可 靠。
转化机制的争议
尽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转移,但关于转 化机制的细节存在争议。例如,关于转化因子的性质和作 用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
后续研究的发展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03
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的确定
转化因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或多糖。
转化因子的来源
转化因子来自供体菌,而不是自发产生或由培 养基中的物质产生。
转化因子的作用
转化因子携带了新的遗传信息,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转化过程的解释
吸附
供体菌与受体菌接触,转化因子吸附在受体 菌表面。
疾病预防
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有助于预防疾病 的发生,例如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环境 卫生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04
实验的争议与后续研究
实验的争议点
实验伦理问题
01
该实验涉及对活体动物进行感染,伦理问题引发了广
泛的争议。
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02 有学者质疑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存
在偏差。
提高科学研究的伦理意识
该实验引发的伦理争议提高了科学界的伦理意识,促进了科学研究 的规范化和伦理审查机制的建立。
05
实验的意义与启示
对细菌学的贡献
证实了细菌在人体内可以发生转化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不同菌株间的遗传物质可以转移,从而引起细菌性状 发生改变,这一发现对细菌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揭示了基因重组的机 制
该实验揭示了基因重组的机制,为后 续研究基因重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 验依据。
03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 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这一发现奠定了现 代遗传学的基础。
对疾病治疗的推动
推动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疾病治 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生物: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生物: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揭示了基因是 DNA上的一个片段,控制着特定的性 状,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对生物学的贡献
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即基因通过DNA的复制和传递来控 制生物的性状,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为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学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肺炎双球菌菌株、豚鼠、营养培养基等。
实验设备
显微镜、培养皿、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和方法
2. 培养细菌
将菌株分别接种在营养培养基 上,观察其生长情况。
4. 分离和纯化
从感染的豚鼠体内分离出转化 后的细菌,并进行纯化。
1. 准备菌株
选择不同来源的肺炎双球菌菌 株,如光滑型(S型)和粗糙 型(R型)。
3. 注射豚鼠
04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意义和影响
对遗传学的贡献
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 传信息的携带者,能够将遗传信息从 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揭示了基因的本质
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分子生物学的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 验,推动了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 等技术的发展。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肺炎双球菌的简介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背景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意义和影响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后续研究和发

01
肺炎双球菌的简介
肺炎双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肺炎双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 芽孢、无鞭毛。
培养特性

肺炎双球菌实训报告模板

肺炎双球菌实训报告模板

一、实训目的1. 理解肺炎双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2. 掌握肺炎双球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增强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微生物实验室四、实训材料1. 肺炎双球菌标准菌株2. 血琼脂平板3. 麦康凯琼脂平板4. 肺炎双球菌鉴定试剂5. 实验室常用工具(移液器、培养皿、酒精灯等)五、实训内容1. 肺炎双球菌的形态观察2. 肺炎双球菌的分离与纯化3. 肺炎双球菌的鉴定4. 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性观察六、实训步骤1. 肺炎双球菌的形态观察(1)将肺炎双球菌标准菌株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

(3)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形态。

2. 肺炎双球菌的分离与纯化(1)取肺炎双球菌感染患者痰液或血液样本。

(2)进行初步分离,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

(3)37℃培养24小时,挑选疑似肺炎双球菌菌落进行纯化。

3. 肺炎双球菌的鉴定(1)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形态。

(2)进行肺炎双球菌鉴定试剂检测,包括氧化酶试验、胆盐溶菌试验等。

(3)观察并记录结果。

4. 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性观察(1)将肺炎双球菌接种于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

(2)记录小鼠的症状,如发热、呼吸急促等。

(3)观察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情况。

七、实训结果与分析1. 肺炎双球菌的形态观察结果显示,肺炎双球菌菌落呈圆形,直径约1-2mm,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呈矛头状,成双排列。

2. 肺炎双球菌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初步分离和纯化,成功分离出肺炎双球菌。

3. 肺炎双球菌的鉴定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肺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

氧化酶试验、胆盐溶菌试验等鉴定试剂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表明所分离的菌株为肺炎双球菌。

4. 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性观察接种肺炎双球菌的小鼠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最终死亡。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一、背景介绍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各种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包括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

在治疗和预防肺炎双球菌感染的过程中,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其中,转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细菌的遗传变化。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化实验,观察和验证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现象,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培养基•肺炎双球菌菌种•提取DNA所需的试剂盒•DNA片段2. 实验步骤1.在肺炎双球菌培养基上播种肺炎双球菌菌种,进行预培养。

2.提取肺炎双球菌的DNA,并得到DNA片段。

3.将DNA片段加入到另一份培养基中的肺炎双球菌培养液中。

4.将转化后的肺炎双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经过转化实验后,观察到一部分肺炎双球菌获得了外源DNA,并表现出与原菌株不同的性状,如耐药性的增强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论肺炎双球菌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发生DNA的转化,这种转化现象为其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了解肺炎双球菌的抗药性和致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参考文献1.Smith A, Wang W. Transformation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y amplification with unrelated chromosomal DNA. J Bacteriol. 1992; 3(7): 432-436.2.Jones B, Lee C. Genetic analysis of pneumococcal transformation with paromomycin selection. Microbiology. 2005; 16(4): 223-229.以上就是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介绍和实验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详细]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详细]

★★首先,DNA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跟蛋白质的变性意思差不多.但是DNA不同,它又可以复性,就是恢复原本性质.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使双链解开,再温度恢复,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可逆地变性了.但是DNA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再将其和R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型细菌的DNA也会解开,那么,再降温的时候,就有可能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聚合,这样的话,形成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DNA就会有一条链是S型的,另一条链是R型的.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是的,可以发生。

如S型菌是获得了R型菌的DNA,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R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因子”位点,保证了S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型细菌有荚膜,无“感受态因子”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发生转化。

那么S型细菌有可能变成R型细菌吗?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R型直接变成S型);二、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保证了S型的DNA可以进入。

反之则不会发生: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不会发生转化(转化本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包括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

四、S型可以变成R型吗?当然可以!产荚膜细菌由于有黏液物质,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黏液状,称光滑型—S型(smooth);无荚膜细菌由于无黏液物质,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粗糙型—R型(rough)。

肺炎双球菌介绍

肺炎双球菌介绍

肺炎双球菌介绍肺炎双球菌是双球菌属的细菌,又称胸膜炎双球菌。

常存在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菌体成双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也有把此菌列入链球菌属,称肺炎链球菌因有时菌体呈短链状,例如在痰和脓液中。

菌的致病性在于荚膜能抵抗人体的吞噬作用,致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败血症等,并能产生细胞内溶血霉素,因菌体自溶而释出,可溶解红血细胞,对动物有致死作用。

无论粗糙型或光滑型,均可区分成许多不同的血清型。

因为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是一种可溶性的特异性物质,称为荚膜抗原。

在不同菌株中,荚膜多糖的特异性是不同的,故可用血清学方法,例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或荚膜膨胀试验等进行区分,分别以RⅠ、RⅡ、RⅢ或SI、SⅡ、S Ⅲ表示。

1928年格里菲斯就是以RI和S Ⅲ型作为实验材料而发现了细菌转化现象的。

有毒株可在机体内形成荚膜,但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

其抵抗力较弱,通常在52~56℃,15~20分钟菌体即被杀死。

肺炎双球菌的分类肺炎双球菌是一种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的球菌。

肺炎双球菌是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的球菌。

直径0.5~1.5微米。

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

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兼性厌氧菌,经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仅部分具有致病力,引起大叶肺炎、腹膜炎、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败血症等。

在含血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24小时可形成细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的扁平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培养2~3天后,由于产生自溶酶,菌体自溶,菌落中央出现凹陷。

胆汁、胆盐或其他活性物质能加速自溶酶的作用,使细菌在短期内溶解。

其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血清型,其中Ⅰ~Ⅲ型致病力较强,Ⅲ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在各型肺炎球菌中,许多遗传标记可被转移,种内和属内的相互转化作用也已证明。

肺炎双球菌

肺炎双球菌

.从微生物学角度(1)肺炎双球菌的结构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原核生物。

由于核区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作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2)何为荚膜?其作用怎样?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

其化学成分随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多数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如肺炎双球菌。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物质(基因)控制。

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同时荚膜还能储留水分能抗干燥,对保护细菌有作用。

荚膜本身无毒性,但在机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并能抑制体内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使细菌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致病。

细菌若失去荚膜,致病力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何为菌落?菌落是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种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2.从分类学角度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是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

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3.从免疫学角度(1)为何S型细菌会致病,而R型细菌不能致病?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免疫效应,都要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加以消灭。

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能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2)同是一种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何使人患肺炎,而小鼠患白血病?肺炎双球菌都会使人或小鼠患肺炎,由于小鼠抵抗力差而细菌毒力较强,可并发败血症。

(3)何谓加热杀“死”?这里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目的使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降低,但抗原的特性仍然存在。

(4)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其细胞中的DNA是否变性?由于DNA具有相对稳定性,把DNA溶液加热到沸点,就可以使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DNA分子急剧变性,转化活性也急剧下降,但如果将其缓慢冷却,分离了的DNA单链,就可以得以重聚。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引言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又称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耐药性和致病性高的细菌之一。

肺炎双球菌通过在持有的DNA或基因片段的转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实验是研究细菌的基因传递和遗传变异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要点。

实验步骤1. 制备转化液1.1 准备肺炎双球菌培养基:将肺炎双球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按照规定的浓度加入琼脂,在121摄氏度高压灭菌20分钟。

1.2 制备转化液:取一定体积的肺炎双球菌培养基,在其中加入DNA溶液(待转化物质),同时添加适量的CaCl2溶液(促进细胞对DNA的吸收)。

将转化液在4摄氏度保存至少30分钟以使细菌细胞发生变化。

2. 处理接收细胞2.1 培养肺炎双球菌:将肺炎双球菌接种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在37摄氏度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12-24小时,使细菌达到指定生长阶段。

2.2 分装并洗涤细胞:将培养好的肺炎双球菌培养液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去除上清液,保留菌体沉淀。

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PBS溶液悬浮菌体,然后再次离心。

重复此步骤3-4次以去除培养基中的残留物。

2.3 加入转化液进行处理:将适量的转化液加入洗涤后的菌体沉淀中,轻轻摇晃培养管,使DNA与细菌细胞充分接触。

3. 分装和培养转化菌落3.1 分装:将含有转化处理的细菌培养液分装于含琼脂的培养皿或试管中,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

3.2 培养:将分装好的培养皿或试管在37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通常需要12-24小时才能观察到转化菌落的产生。

4. 分离和筛选转化菌落4.1 分离转化菌落:将转化菌落分离至含有适宜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中,通过对细菌菌落培养的选择压力,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化菌落。

4.2 鉴定转化菌落:可以通过PCR扩增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转化菌落进行确认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生物学角度(1)肺炎双球菌的结构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原核生物。

由于核区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作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2)何为荚膜?其作用怎样?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

其化学成分随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多数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如肺炎双球菌。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物质(基因)控制。

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同时荚膜还能储留水分能抗干燥,对保护细菌有作用。

荚膜本身无毒性,但在机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并能抑制体内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使细菌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致病。

细菌若失去荚膜,致病力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何为菌落?菌落是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种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2.从分类学角度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是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

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3.从免疫学角度(1)为何S型细菌会致病,而R型细菌不能致病?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免疫效应,都要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加以消灭。

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能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2)同是一种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何使人患肺炎,而小鼠患白血病?肺炎双球菌都会使人或小鼠患肺炎,由于小鼠抵抗力差而细菌毒力较强,可并发败血症。

(3)何谓加热杀“死”?这里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目的使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降低,但抗原的特性仍然存在。

(4)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其细胞中的DNA是否变性?由于DNA具有相对稳定性,把DNA溶液加热到沸点,就可以使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DNA分子急剧变性,转化活性也急剧下降,但如果将其缓慢冷却,分离了的DNA单链,就可以得以重聚。

恢复其双螺旋结构,即DNA的“复性”。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加热杀死肺炎双球菌后,只要将其逐渐冷却与R型活菌混合在一起,就能使R型向S型转化,因而杀死小鼠。

4.从遗传学角度(1)何为转化?其实质是什么?影响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某些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转化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

因此,转化作用可以看成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影响转化的因素有:①供体细胞DNA的纯度。

DNA越纯,转化率就越高。

②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转化越容易。

③受体菌状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受体菌才能被转化。

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与其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交换,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现象,称为转化。

(2)R型肺炎双球菌如何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灭活的S型细菌遗留下各个DNA片段,其中包括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这些片段从S细菌中释放出来,并且在后继的培养中被一些R型细菌所摄取,进入R 型细菌的细胞中,以同源重组的置换方式,整合进入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可见,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内含有两种DNA(R型和S型)。

而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在自然情况下很难接收外源DNA分子,不能作用受体菌,故不能转化。

在自然情况下,R型变成S型是通过基因突变来实现的。

(3)如果感染了S型肺炎双球菌,S型菌的DNA能不能进入人或小鼠的细胞?5.从实验学角度(1)实验构思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并观察其后代是否有S型细菌出现。

(2)实验过程(3)实验对照分析在体内转化实验中,①②③之间形成相互对照,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

在体外转化实验中,该实验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为DNA,故用DNA处理的①组为实验组,而蛋白质或多糖虽然是实验所实施的处理因素,但与实验因素(DNA)无关,故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②③组为对照组;而①组和④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④为对照组。

(4)实验结论利用该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在体外转化实验中,用S型的蛋白质与R型细菌混合后,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菌落,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例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是的()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解析:本题以经典实验为素材,综合考查R型和S型细菌的特点及细菌发生转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作进一步思考。

R型细菌的数量与小鼠免疫力有关,S型细菌的产生是由于R型细菌转化的结果,而非基因突变所致。

答案为D。

例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了以下几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将细菌的各组分分离开来分别进行实验B.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其中①②组为对照组,③组为实验组C.③和④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其中③组为实验组,④为对照组D.实验成功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解析:该实验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为DNA,故用DNA处理的③组为实验组,而蛋白质或多糖虽然是实验所实施的处理因素,但与实验因素(DNA)无关,故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①、②组均为③组的对照组;而③组(实验组)和④组(对照组)之间形成空白对照。

该实验也为蛋白质或多糖创造了参与转化的机会,但由于它们未能实现转化,故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为D。

在某些化学或物理条件的诱导下,外源DNA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真核细胞,这一过程称为转染。

可是在生理条件下,外源DNA进入细胞之前就被机体组织内的各种核酸酶彻底水解和破坏了,即使有少量核酸没有被完全水解,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并运送到核。

另外,发生转化的生物间必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肺炎双球菌的S型和R型是同一物种的两个品系,较易发生转化,细菌与人或小鼠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几乎不能转化。

供体细胞DNA片段即为格里菲斯认为的“转化因子”,R型细菌肺炎双球菌(受体细胞)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40分种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它时期大1 000倍。

此时R型活菌(受体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

“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膜外蛋白,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

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自溶,释放出的DNA片段(已失活),但双键结构尚在,分子量小于1×107含有15个基因,即“转化因子”。

当“转化因子”遇到咸受态的R型活菌,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菌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其中一条链降解,另一条单链进入细胞,与受体菌基因的相应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基因的相应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杂种DNA区段。

随着受体基因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个类似受体菌。

当细胞分裂后,复制的基因发生分离,于是就有R型菌产生S型菌肺炎双球菌的后代,此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

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四川成都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何小波张亚萍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几点质疑。

笔者在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后,针对各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疑问很有意义和代表性,现将学生质疑和笔者解答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也求抛砖引玉,获得更好的解答。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

格里菲思推论:在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一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转化为S型,且这种转化可遗传。

1.1 质疑一:是S型复活还是R型被转化?学生的质疑:为什么是R型被转化,而不是加热杀死的S型复活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才具有生理活性,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且该过程不可逆。

所以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可以高温下酶失活为例)。

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也就是说热杀死的S型是不可能复活的。

当笔者作出上边的解释后,有学生立即又提出了下面的质疑。

1.2 质疑二:加热杀死的S型的DNA为什么没被破坏还可以发挥转化作用?学生的质疑: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了,失去了生理功能。

那为什么热杀死的S型的DNA 还有作用呢?笔者的分析解答: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和上一个问题的原因相似,主要是对DNA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不太了解。

DNA是由两条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间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加热会使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称为DNA变性。

但和蛋白质变性不同的是,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

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DNA还是有作用的。

1.3 质疑三: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学生的质疑:发挥转化作用的到底是S型菌的整个DNA,还是DNA片段?笔者的分析解答:这个问题涉及的是DNA分子变性、复性、以及基因的有关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常用的DNA变性方法主要是热变性方法和碱变性方法。

热变性使用得十分广泛,但是高温可能引起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得到长短不一的单链DNA。

而碱变性方法则没有这个缺点,在pH为11.3时,全部氢键都被淘汰,DNA完全变成单链的变性DNA。

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叫做基因,它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S菌的DNA上具有与荚膜形成有关的片段(基因),加热杀死S菌时,S型菌的DNA可能因高温引起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得到长短不一的单链DNA。

所以加热杀死S菌的时候,会得到与荚膜形成有关的DNA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