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 请设定你的基本立场,分别为教育(广义,狭义)和教育学下定义,并作必要阐释。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逻辑:1 作为主格意义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
2 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
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教育学:书上没有具体定义。
2 理解一种教育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主要思想: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
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思想: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3 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特征?
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性质与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教育对象是全体儿童。
2、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教育有了阶级性3、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唐代的“官学”和“乡学”);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欧洲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4、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生产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义务教育的提法和做法;教育仍然具有阶级性。
5、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西方教育学发展的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有哪几方面?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什么?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8-19世纪的教育名著: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3、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德国哲学家康德;4、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2、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3、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现代教育学派;4、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派”;5、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罗杰斯。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
产生1、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2、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
5 你认为本书为狭义教育下定义时所预设的四个基本立场有无道理,为什么?
先答出四个基本立场(第七页)然后再加自己的理解。
6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根本分歧表现在:前者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后者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原因要自己总结。
7 谈谈你对西方的自由教育传统和自然教育传统的理解和价值评判。
先答出这两张理论是谁提出的以及它的内容,然后写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
1, 以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为切入点阐释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肯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大威德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能制造社会舆论。
文化功能,传承文化(传递和保存文化,活化文化)改造文化,教育能创作与更新文化。
2 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综合影响?
3, 应该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主要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双向关系,即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可以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3教育能创造与更新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一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和民族文化必然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制定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4 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对此教育应有哪些基本策略?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有低级到高级,有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需打致适合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行。
人的发展阶段性,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教育须从教育对象的世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的提出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容和方法。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一致性。
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捕捉人的发展的关键期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要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扬长补短”。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之处。
要求教育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性别差异,要求教育坚持男女平等,适当“因性施教”。
5,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答这儿指的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是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同时也是相对于遗传素质的自然作用而言的。
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第三章
1 你认为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我认为教育规律是存在的。
原因如下:写自己的理解。
2 你如何理解教育规律?
3 比较教育规律分类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的按教育规律办事?
1,认识教育规律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
坚持以下几点:要学校教育科学理论,要向实践学习,要向同行学习,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
表现: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与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标。
人们可以利用教育规律架势火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教育观念行动化。
第四章
1 我国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由国家制定,通常通过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教育政策与法律来实现。
2 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内涵:首先,教育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或人的发展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价值追求。
其次,它关注的是个体发展的总体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再次,他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规范;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的教育实践。
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轨道的加油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在总体规格上规定者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具体落实。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
的现实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同时,教育目的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 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4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首先要明确两个理论前提: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又存在于现实中,是一个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上的一种价值取向。
二,人的费全免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精神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和变化,而不是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
综合各种理论,讲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为:完整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和谐发展,即人的嘴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
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5请你谈谈和人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人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知道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关系:无论在什么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至今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就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而开出的处方。
他们并没有一个孰对孰错的问题。
教育中二者价值的权衡和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有所侧重的。
第六章
1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阶段?这些阶段中,教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按教学表现作为划分阶段依据,可分为:生手阶段,初任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和专家阶段。
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发生了变化。
按教师的关注点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职前教育的关注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书175页。
2如何理解学生话语运动的三种模式?
三种模式是:倾听学生话语:注重了解学生对学校变化的实际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此来寻找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特点和相应策略。
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将学生从研究对象转化为研究参与者,使其作为教师和研究者的伙伴出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话语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民主化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3 你认为师生关系还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其依据是什么?
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和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类型:权威型自由型民主型
依据
4 结合我国教育实践,谈谈你对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认识。
第七章
1 给出一个自己所理解的课程定义。
2 简述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
答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阐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每阶段的工作重点,课程类型?
书上204。
4 结合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现实遭遇。
答一,举例。
二,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几个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现实遭遇:209页。
5 课程作为专门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美国学者博比特1981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八章
1 教学概念及内涵?
答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点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内涵
2 现代教学观及趋向?
答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
3 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求:A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B 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资源,C 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D思想教育要潜移默化,巧妙自然,切忌牵强附会地说教。
二,启发创造原则:
这原则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孩子思考。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学习。
4 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三,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统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
要求:1教
学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统一的基本要求2 充分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又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自由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学习后进生的转变和提高。
第十章
1 德育的含义?
答: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的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 德育的功能?
答(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通过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 德育的过程?
答1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2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3 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个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的方式,便形成了德育过程的结构。
4 在德育过程中,解决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就是有目的地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